⑴ 養老理財產品銷售火爆凈值表現平穩,該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養老理財產品銷售火爆凈值表現平穩,該行業發展前景如何?據中國財富管理網報道,截至9月23日,11家試點機構中有9家發行了老年人金融產品,總數達到48款。從產品類型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有36款,佔比75%;混合類產品有12款,佔比25%。
業績比較基準高是養老金理財產品熱銷的重要原因。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已披露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發現,目前已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為4%,上限為10%,大部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區間為5.5%至8%,這對投資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電子信息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按照市場化原則,對符合條件的電子企業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地方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投資優質企業集中的行業;支持產業鏈上的 "鏈式龍頭 "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 "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的發展。要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基礎電子產業的金融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基礎電子企業上市融資。
⑵ 目前,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以及有什麼問題風險
資管新規實施滿月。在「破剛兌」「凈值化管理」等要求下,銀行「保本」理財發行量、收益率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向凈值化轉型效果還未充分顯現。
業內人士表示,凈值化轉型仍存在資產估值、投資者教育等諸多障礙待突破。當前,一些銀行已開始在產品方面作出嘗試性准備,但市場仍在等待理財產品監管細則落地,作為資管新規配套細則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將適時發布。
銀行理財市場的變與不變
資管新規中部分條款對銀行理財業務影響巨大。4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從發行數量、平均期限和預期收益率等方面均出現明顯變化。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自3月開始驟降,4月環比減少20.42%至10846款。進入5月後,產品發行數量持續走低,上周(5月18日-5月24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938款,較5月11日-5月17日一周減少317款。
資管新規下保本理財將逐漸淡出市場,目前保本理財呈現明顯下降趨勢。4月保本理財發行量佔比為33.15%,與之前相比差別不大,但5月以來保本理財發行量有所收縮,佔比持續下滑。某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我們會向客戶強調整改期截至2020年底,在此期間保本理財仍會繼續發售,但在銷售過程中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按照約定收益給予客戶。但與去年相比,預期收益率下降得明顯,產品並不是特別好賣。
2017-2018年4月中國銀行理財發行數量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購買理財的渠道也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手機銀行和網銀正成為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的主要渠道,佔比達到62.46%。在和銀行業內人士的訪談中也了解到,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都在加大以手機銀行為代表的移動金融資源的投入。
⑶ 個人理財的我國狀況
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之下,個人理財業務獲得了快速發展。根據資料顯示,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的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年平均利潤率達到35%,年平均盈利增長率約為12%-15%。從發達國家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趨勢看,個人理財業務具有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益穩定等優勢,在商業銀行業務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而在我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貼身的個人理財服務也成為近年來銀行業競爭的主要焦點,花旗、匯豐、渣打、恆生、東亞等主要銀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理財套餐,針對不同收入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推動了港島整體個人理財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1.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歷程及其動因
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一些商業銀行開始嘗試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投資顧問和個人外匯理財服務。200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改革外幣利率管理體制,為外幣理財業務創造了政策通道,其後幾年外匯理財產品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但是總體規模不大,沒有形成競爭市場。2004年11月,光大銀行推出了投資於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陽光理財B計劃」,開創了國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先河。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為推動人民幣理財業務發展先鋒的直接原因是,在當時信貸投放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定期儲蓄存款佔比較低,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能夠增強其吸儲能力,緩解資金趨緊壓力。
2006以來,隨著客戶理財服務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場競爭主體的多元化發展,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特別是面對存款市場激烈的同業競爭,國有商業銀行開始持續加大理財產品的創新和發行力度,不斷豐富和延伸理財品牌及價值鏈上的子產品。以工商銀行為例,2005到2007年分別(發行)銷售個人銀行類理財產品190億元、755億元和1544億元,年均增速達185.3%;而2008年僅上半年即累計(發行)銷售個人理財產品549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5倍。憑借網點資源、客戶資源、綜合實習優勢,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占據國內理財市場的主導地位。可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是內在需求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轉變經營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壓力,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商業銀行唯有加快理財業務發展的創新步伐,通過負債結構與收益結構的轉變,形成理財產品與儲蓄存款的聯動效應,才能在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運作模式的演進
在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初創期,投資方向基本為銀行間國債、央行票據、貨幣市場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風險管理方面,與初期的外幣理財產品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則更為規范,客戶資金與銀行自有資金相互隔離。應該說,這一時期的理財產品與商業銀行熟悉、專注並具有傳統優勢的領域,依靠銀行自身的平台就可以完成產品銷售、資產配置、投資決策、清算分配等職能。
此後,由於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的走低以及資本市場的走強,商業銀行紛紛探索新的理財產品運作模式。一是藉助信託平台進入股票市場、產業投資市場。銀行通過與信託公司合作,將理財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則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股票和實業投資。在此種投資路徑打通以後,理財產品形式上的創新層出不窮,比如新股申購、信託受益權轉讓以及由債券、股票、信託融資等產品組合而成的資產配置產品等。二是與外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覆蓋全球市場的投資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幣海外投資的通道,擴大了資源配置的半徑,理財市場上出現了大量與利率、匯率、股指掛鉤的產品。
反觀國內,自1996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在國內最早掛出「私人理財中心」的牌子至今,隨著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個人理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不爭的現實。今年夏季,美林集團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2003年中國內地百萬美元富翁約有23.6萬人,比上一年的21萬增長了12%,這些富豪所掌握的財富總額已經達到了9690億美元。若以人民幣計算,即將近24萬人成為了千萬級別的富翁。而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最新研究報告,在2003年亞洲理財市場(不包括日本)6.4萬億美元的管理資產中有3.29萬億來自大中華區。而該報告更預測到2008年北京舉辦下界奧運會時,大中華區的財富增長率將達到27%,為4.2萬億美元,且中國大陸將超越香港和台灣成為理財市場成長趨勢中的領導力量。
而國內被廣泛引用的另一份調查結果則來自上海:該次抽樣調查表明,大多數上海市民認為未經專家指導的自發理財方案有很大風險;有87%的被訪問市民表示會接受銀行提出的理財建議,其中32%的市民最感興趣的是銀行的理財咨詢和理財方案設計;40%的人認為應增加代理客戶投資操作,提供專家服務,並希望能與銀行理財專家建立穩定和經常性的業務聯系。由以上調查結果可見,如何理好財,用好自己的錢,使之能夠不斷保值、增值,發揮更大的作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逐漸富裕起來的國人所共同關注的話題。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時至今日,國內各家銀行拓展中高端個人理財業務的腳步一直未曾停滯。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外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個人理財品牌,並在個人高端客戶市場和金融產品創新上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競爭。
⑷ 我國投資理財市場發展現狀
1.4.1投資理財市場的現狀
從2006年開始,中國投資理財市場的發展已邁入黃金10年,投資理財業務將是國內金融業最具成長性的業務。投資理財熱潮越來越高,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1.由於投資理財市場需求而產生的動力
我國持續增長的個人金融資產,為發展投資理財業務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內在動力。由於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2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國民財富也持續增長,積累已經相當可觀,造就了一個「有財可理」的階層。我國居民財富發展至今呈現出鮮明的「高增長、高積累、高分化」的特徵。同時,普通百姓面對眾多的投資理財果道,面對當今各種風險,尤其金融風險的增加和專業性極強的金融產品,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和專業知識,無論中高收入還是低收入階層,渴望理財保值、增值的願望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構成了潛在的、持久而旺盛的投資理財需求。我國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體制改革,更加激發了居民的理財需求,人們開始著眼於長遠的規劃,大眾投資理財意識越來越強、要求越來越高。
2.投資理財市場供給方的推動力
投資理財業務已成為金融業拓寬業務的戰略重點和創造新利潤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投資理財業務已涵蓋了銀行、保險、證券、基金和信託等領域
在西方發達國家,投資理財業務收入已佔到銀行總收入的30%以上,而我國銀行現在的主要業務是存貸款業務,該項業務的收入占總收入的90%以上,利息收入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業已進行的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已威脅到存貸款利差這一穩固的利潤源。在銀行傳統的利差不斷縮小、利潤空間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銀行勢必通過理財等其他中間業務追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證券公司憑借強大的研究實力和豐富的投行經驗,以及其他資源優勢,也成為理財市場的新生投資理財服務機構,主要提供證券買賣服務,部分提供委託理財服務。證券業的受託理財業務有了迅速的發展,相繼推出了集合理財產品和投資組合指導等。
基金公司專業理財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基金在理財業務上起步較早,發展迅速,初具規模,一批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也已開始運行。基金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和成熟的產品群,能更廣泛地滿足客戶理財需求。
保險公司也在爭搶理財市場,隨著競爭加劇,承保業務利潤不斷下降,資產管理成為現代保險亞的重要利潤來源。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向綜合理財平台過渡,具有保險特徵的理財產品越來越豐富。
信託業抓住了投資理財這一巨大市場啟動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正在向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專業理財金融機構轉型。信託公司開發的信託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成為投資理財市場上的一個亮點。
總之,目前發展投資理財業務已成為金融機構擴大業務經營范圍,增加利潤來源,改善資產、客戶和收益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善服務功能的戰略重點。
3.投資理財業務成為中外金融機構爭奪市場的焦點
國內許多金融機構紛紛制定投資理財的經營目標和發展戰略,推出各自的理財產品和理財套餐。各家銀行都試圖以自己的優勢和經營特色,在市場中塑造自己的服務品牌形象。數家國際大銀行的市場戰略,也將未來市場拓展重點定位於投資理財服務,並制定了相關策略,推出各種理財服務。隨著投資理財市場的日漸成熟,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最終必然會呈現優勝劣汰的局面
4.外部環境產生的持續拉力
當前,我國政治、經濟、法律、金融、對外經濟和社會文化為投資理財市場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更好的外部環境,注入了新的動力。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理財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理財的信息化進程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互聯網事業的發展。
特別是隨著利率市場化、匯率機制等金融領域改革的深化,為投資理財提供了寬松的政策。與此同時,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等更加突出。這些都增強了理財主體與客體規避風險的動力和需求,拓展了各種理財工具和產品創新與發展的空間。
總之,我國投資理財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據有關部門預測,未來10年我國投資理財市場將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長,中國的投資理財市場將成為繼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極具潛力的國家。投資理財業務是一項朝陽業務,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和創造利潤的空間。
1.4.2投資理財市場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投資理財市場發展迅猛,但從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投資理財業務的運作情況來看,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制約著這一市場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投資理財服務實質性內容少。
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投資理財業務基本上還停留在品種介紹、咨詢建議和辦理簡單的中間業務等方面。業務范圍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一個重新整合,而沒有針對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理財需求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和理財服務,尚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投資理財。一些金融機構缺乏根據不同目標客戶的需求,採取差異化的投資理財模式的意識
2.我國銀行投資理財產品附加值低,產品有同質化趨向
金融機構過於注重產品的營銷,忽視了對業務本身的多樣化、專業化追求,以及產品本身的創新。分業管理體制限制了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和財富管理業務上的跨度。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金融產品的單一
3.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我國投資理財發展的最大瓶頸
投資理財業務是一項專業性、操作性和技術性很強的高智力的服務業務,大眾呼喚專業的投資理財服務,金融機構需要拓寬金融服務的空間。然而,目前國內由於金融業分業經營的限制,理財從業人員缺乏理財專業技能和全面系統的金融與投資知識,復合型的理財人員十分短缺,理財專業教育和培訓滯後。同時,還未形成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投資理財隊伍,特別是具備綜合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和具備理財各領域知識與技能的全能型的理財規劃師嚴重不足,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
1.4.3投資理財市場發展的趨勢
我國投資理財市場出現了以下發展趨勢。
1.客戶的金融需求呈多樣化、個性化和層次性趨勢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客戶對金融產品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傳統
的資金融通層次上,而是同時注重價值組合、風險控制、信息咨詢等更高層次的金融需求。例如,客戶要求理財機構在資產和負債之間尋找平衡點,兼顧風險和收益。理財需求呈現出多樣化趨勢。
隨著社會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由大批量、統一生產,以及服務標准、產品和結構雷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逐步向崇尚個性化消費的生產和服務個性化、差別化的模式進行著根本性轉變,理財需求呈現出個性化趨勢。
隨著大眾理財觀念的深入,人們逐漸將理財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由於背景、收入、學歷、年齡、性別等因素的差異,不同消費者的理財需求也會有所不同,而且在不同年齡階段中,會提出不同的理財要求,理財需求呈現出層次性趨勢
2.細分市場,實行人性化、個性化、差別化、分層次的理財服務
提升服務理念,確立人性化理財服務的理念。投資理財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消費生活方式,如今已被更多地賦予了便捷、舒適、品位等人性化的內容,在滿足金融消費者現實理財需求的同時,要盡力關照他們精神領域的內在需求。在此基礎上,建立銀行與客戶之間的相互信賴關系,將投資理財業務由以往隨意性的服務便利,轉向有目的、專業化、長期性的理財規劃;提升經營理念,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利益為中心」的現代經營理念理財服務趨向於個性化、差別化和分層次的態勢,這也是投資理財的精髓和主要方向。
3.加強金融帆構之間跨行業的合作,豐富理財業務內涵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速,混業經營將是必然趨勢。在我國金融分業監管的環境下,也出現了混業經營的態勢。混業經營體制漸行漸近,商業銀行與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之間加強了跨行業的合作,從互相業務代理發展到更廣泛的行業間接觸。我國銀保合作、銀證合作都有很大發展。金融領域出現了證券公司、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信託公司參股設立證券公司,並出現了大量的跨行業投資的企業集團等。目前,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混合產品,如投資連結保險產品,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業務等。
投資理財產品歸類整合,目前推出的新產品幾乎都選擇了產品整合的方式,以各種套餐的名義將不同的金融產品打包呈現給客戶。
中外資金融機構合作也在發展,如中外合資基金的入市、財險公司參股設立合資壽險公司等。同時,商業銀行與一些社會中介機構開展合作,通過合作整合現有產品,提升服務層次,為客戶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達到綜合的效益。
⑸ 互聯網理財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互聯網理財產品是依託於互聯網誕生的,因此它伴有互聯網快捷、成本低等特點,降低了理財品管理及運營成本,互聯網的特點可以短時間內快捷、高效的獲得用戶閑散資金,依託於互聯網的特性,互聯網理財產品既提高了互聯網理財運營商在商業談判中的地位,也使個人零散資金獲得更高的收益回報。
互聯網理財產品擁有門檻低、收益高、流動性好等特點,能夠滿足眾多投資人不同的需求,互聯網理財產品購買渠道多依託於用戶規模大、使用頻率高、發展成熟第三方支付平台,為產品的購買提供極大便捷。
(5)理財產品發展迅速的結果擴展閱讀:
互聯網理財注意事項:
對於避免過多的消費慾望,大家可以採用記賬的方式來控制,知道哪些消費是不必要的,從而避免再次消費,這樣慢慢的就能積累一定的積蓄。
在個人投資理財中,分散投資能有效降低投資風險,但是如果過於分散,不僅不能降低風險,反而會影響投資收益,個人投資理財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不錯的收益,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要同時兼顧收益和風險,選擇理財產品時盡量做到少而精,保證收益的同時也保證安全。
⑹ 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前景怎麼樣,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說明書規定,銀行有權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收益按照投資者的實際投資天數計息,這樣可能對部分投資者最終獲得收益產生一定影響。
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趨勢將如何?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央行仍有進一步調整存款利率的空間,因此念乎不排除銀行理財產品的遲兄收益率進一步下行的情況。
據有關分析師認為,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走低,主要是受央行降息、仔旦悉宏觀經濟基本面低迷、經營壓力和風險提高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銀行出於風險把控,一方面會提高銀行理財產品資產端的准入標准,收縮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另一方面,下調產品預期收益水平,降低負債端成本。因此,低收益或成銀行理財新常態。
⑺ 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現狀
2008 年以來,我國盡管面臨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境內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動盪不安的局面,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仍然創下歷史新高。銀行理財產品的樣式種類、發行款數與資金規模都在急劇膨脹。2008 年各主要商業銀行累計發售7799 期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約合人民幣為23055 億元。同期保險理財產品、信託理財產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新募集資金分別約為6243 億元、5637 億元、1827 億元和226 億元。無疑,銀行理財產品已穩居理財市場的第一位,規模超過其他類別理財產品的總和,成為推動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2009 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數量累計為7850 款。進入2010 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快速增長的步伐未有減慢跡象,截至9 月29 日,共有102 家商業銀行發行了8051 款銀行理財產品,超越2009 年的全年發行數量。中國理財市場目前還是個新興市場,以前都是照搬別人的模式,國內銀行只獲取微薄的代銷費用,真正管理產品的是研發該產品的國外銀行,巨額利潤也被他們獲取。然而,金融危機使國外銀行產品的設計和運作能力受到質疑。因此金融危機之後,國內銀行逐漸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和管理團隊,對產品進行自主研發、自主投資和自主管理,自主研發產品將成為今後理財市場的主流。面對來自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銀行在理財產品業務創新方面將不得不越來越謹慎。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財的需求已經被釋放出來。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未來十年間,將會以超過中國GDP 的增長速度而高速發展。近年來,在我國金融領域理財業務發展迅速,理財機構類型多樣,產品種類繁多,投資渠道逐步擴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機構合作日趨緊密。綜合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有如下特點:
1. 理財機構類型多樣。我國開展理財業務的既有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有證券、保險業金融機構。具體包括: 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此外,還有部分帶有投資咨詢、投資顧問、財務管理性質的企業、理財中心、理財工作室和個人也涉足理財業務,我國理財機構類型多種多樣。
2. 理財產品種類繁多。2004 年開始,我國各家金融機構陸續推出自己的理財產品,包括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信託公司作為專業化的信託業務經營機構,開展面向特定客戶的單一資金信託計劃和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從1995 年開始從事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包括面向特定客戶的定向資產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產管理和針對特定資產的專項資產管理三類。2005 年年初我國出現了首個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2005 年年底,銀監會允許獲得衍生品業務許可證的銀行發行股票類掛鉤產品和商品掛鉤產品,為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大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銀行理財產品從此得到較快發展,權益掛鉤、項目融資、新股申購、QDII 等類別的新產品不斷涌現,我國理財產品種類繁多。
3. 監管制度,內控制度不完善。我國現在跨行業、跨市場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也已形成了票據、債券、股票、基金、期貨、黃金等比較完整的產品系列,同時還出現了債券買斷式回購、債券遠期交易、利率互換、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掉期交易、權證等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理財產品收益明顯下降,風險程度上升。理財產品售後糾紛一再發生。我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監管制度和內控制度還有待完善。
4. 缺乏高素質理財業務人員。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涉及股票、基金、保險、國債、信託、外匯等多個領域,因此,對個人理財業務從業人員資格一般都有具體要求,已明確從業人員的資質條件、職業操守、相關限制及違法責任。保證相關理財人員具備必要的知識、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所從事業務的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理解所推介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遵守職業道德。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還缺少這樣的理財業務人才。
5. 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低。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在投資過程中,如果願意承受的風險越大,那麼投資的潛在收益率也就高。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是成正比例的。而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沒有風險的,或者認為風險是很低的,只看到理財產品的收益,而往往忽視風險的存在,風險意識較低。由於每一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銀行理財從業人員一般都要通過風險測試以及根據客戶的年齡與資產狀況進行判斷。
⑻ 理財業務的現狀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總體發展特點
據統計,2005年我國人民幣產品才121隻,外幣產品566隻;2006年理財產品實現了幾 345隻,外幣產品744隻;2007年產品的發行數量和規模都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各大銀行在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劇增,可以說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和理財市場的全面繁榮,充分體現了我國居民經濟活動的活躍。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呈現了三個方面的整體特點:第一,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顯著高於外幣產品;第二,股票、混合類產品的投資價值高於其他類別產品;第三,中資銀行的人民幣股票、混合類產品全面超過了外資銀行,但是中資銀行以數量取勝,外資銀行更注重產品設計和適銷對路,中資銀行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指標明顯落後於外資銀行。
(二)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不足之處
據近期數據顯示,受次貸危機影響,國內理財市場面臨的難題日益顯現:理財產品出現了大面積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現象,不僅中資銀行暴露出產品設計方面的缺陷,外資銀行的產品也表現出結構設計越來越復雜,產品的投資價值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具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以下問題:
1.銀行理財產品多為較為初級的重復性產品,設計缺乏差異化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同質性很強,且真正適合理財服務的品種不多。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把握市場脈搏能力相對較弱,尚未成立一支專業化的團隊系統深入地研究整個資本市場、理財市場和客戶的產品需求,因此缺乏設計差異化並富有競爭力的理財產品。在許多理財產品開發中,銀行只是運用網路優勢、營銷優勢和政策優勢,與合作方進行對接,是理財產品業務鏈中下游的關系,只是一個管道和平台,產品附加值極低,主動權始終掌握在他方,而銀行只從中獲得極低的代理費。
2.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由於國內銀行市場化運作的時間較短,加之市場上金融工具相對缺乏,使得現階段商業銀行對復雜金融產品的對沖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銀行在發售自己的理財產品時,並沒有將產品結構拆開,自己到金融市場中獨立操作,獲取更大的利潤,而是連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結構產品打包一起與外資交易對手平盤。結果,不論我國商業銀行推出何種理財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只相當於外資銀行的零售終端而已。由於我們商業銀行未能直接參與市場,組合衍生產品的能力與外資銀行相比較弱,因此只能被動的接受外資行的報價。
3.理財產品的信息不對稱,對產品風險的提示不夠
雖然產品說明書中均對可能面臨的風險作了比較詳細的揭示,然而銀行許多營業網點沒有在明顯的位置張貼風險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營銷人員只強調收益不強調風險的行為更會導致客戶的不滿,引發許多糾紛,對銀行聲譽造成負面影響。此外,許多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舊不到位,產品售後服務跟不上,無法定期給客戶發送理財產品對賬單和公布理財產品凈值,缺乏相應專業人士對產品進行分析,因此,當理財產品收益低於儲蓄存款稅後收益時,投資者存在普遍的不滿情緒,投訴等情況經常出現。所以在鼓勵銀行產品創新的同時,也要做好投資者風險教育,投資者應當根據個人的風險偏好,理性選擇相應產品。
⑼ 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趨勢怎麼樣
理財產品是一種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是商業銀行研究分析了潛在目標客戶群,並在此基礎上,針對特定的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的。銀行只是經過客戶授權後,滿足管理資金的需求,而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承擔,或者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的迅速發展要追溯到2004年8月,那時候國家出台了相關政策,中國的股市也逐漸回暖,因此為理財業務開拓了比較好的市場環境。隨後的幾年中,理財產品的成長猶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全國90多家商業銀行不同程度上都開發出本行的理財產品,產品的種類的領域也是各有差異,這些都給客戶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客戶在基本存款穩定的情況下,不妨把一部分閑散資金投入理財,進行資金的最優化利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呈現出如下特點:
理財的機構多種多樣,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私企銀行,以中農工建交五大行為領導的國有商業銀行擁有較多的理財產品,在全國各地的分行也是佔到了所有銀行的76%,但是能夠進行理財業務辦理的並不只有銀行類金融機構,還有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以及一些涉及投資咨詢,投資理財項目的個體或者集體企業,都在搶奪理財產品這塊大蛋糕。
鄉鎮商業銀行興起迅速,伴隨著的理財業務也如火如荼,居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教育程度也改善地越來越好,人們開始關注理財,因為資金在賬戶里放著,活期存款或者短期定期存款的利率非常低,相比較之下,理財產品的眾多優勢被大家認可,人們願意將錢交給信託機構,用他們專業的知識去理財,同時人們也加強自身的學習,以便能夠在眾多銀行理財產品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上市公司委託理財的交易量顯著增長,上市公司的流動資金非常大,如果將理財和股指期貨、可轉換債券、黃金白銀價格、匯率結合起來,就能夠為自身創造更多利益,信託機構的發展也離不開上市公司,優秀的理財方案如果得到公司董事會的認可,那麼就可以實現雙贏的局面。
二、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說理財產品的發展前景非常不錯,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主要有:
理財產品的種類雖然很多,但是缺乏差異化,客戶去每家銀行打聽,除了收益率的略微差異,其他的幾乎大同小異,沒有新穎的產品,就沒有理財的市場,客戶對銀行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銀行也需要創新自身的業務,才能增強競爭力。
監管制度和內部控制體系的不完善。理財產品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就要求監管機構嚴格地進行監管,現實中反映出的不少案例說明現階段有很多地方是監管機構力所不能及的,加之銀行的內部控制體系存在漏洞,理財產品的推廣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缺乏專業的理財師和分析員,因為能夠開展理財業務的機構眾多,這就對理財師和分析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對於銀行、債券、股票、基金、黃金、外匯等的專業知識,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還要對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內部最新政策及時跟進,對於其他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要經常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並和本行的業務進行對比,使得開發的理財產品更能夠受到客戶的青睞。
投資者的風險意識較低。理財產品如果是非保證收益的,獲得利潤的空間會很大,但是大多數的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不想承擔風險,或者在面臨風險時,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應對自如,風險防範的意識相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