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銀保監會擬降低銀行公募理財投資門檻嗎
近日,為促進統一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准,推動銀行理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銀保監會起草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辦法》要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為了防止資金空轉,《辦法》延續理財產品不得投資本行或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規定;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不得簡單作為各類資管產品的資金募集通道;充分披露底層資產信息,做好理財系統信息登記工作。同時對理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提出集中度限制。《辦法》允許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投資各類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同時,理財產品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可以不再穿透至底層資產。
為了防範「虛假理財」和「飛單」,《辦法》要求銀行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對理財產品進行「全流程、穿透式」集中登記。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系統進行登記並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信息,核對所購買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有助於防範「虛假理財」和「飛單」,加強投資者保護。
《辦法》過渡期自本辦法發布實施後至2020年12月31日。據介紹,2018年上半年,銀行理財業務總體運行平穩。2017年底,銀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余額為22.17萬億元,2018年5月末余額為22.28萬億元,6月末余額為21萬億元,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持續下降。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等標准化資產,佔比約為70%;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投資佔比約為15%,總體保持穩定。
『貳』 銀行理財降門檻就是放水嗎
2018年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顯示,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引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
除了投資門檻有所降低外,央行也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公募資產管理產品除主要投資標准化債權類資產和上市交易的股票外,還可以適當投資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但應當符合資管新規關於非標投資的期限匹配、限額管理、信息披露等監管規定。
據了解,按照「資管新規」相關要求,除另有規定外,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的,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或開放式理財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的,應當為封閉式理財產品,且需要期限匹配。
對於限額和集中度的管理,仍延續現行監管規定,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的余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凈資產的35%或銀行總資產的4%;投資單一機構及其關聯企業的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余額,不得超過銀行資本凈額的10%。
此外,資管新規以2020年底為最終大限。而在大限之前的過渡期中,通知明確,金融機構可以適當發行一部分老產品投資一些新資產,但這些新資產應當優先滿足國家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建設續建項目以及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強調,老產品的整體規模必須控制在資管新規發布前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之內,所投資新資產的到期日不得晚於2020年底。
「資管新規是金融監管的綱領性文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是專門針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細則。」新的辦法與預期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放鬆,資管新規對社會融資的收縮效應超出預期。
近期央行屢屢邊際放鬆貨幣政策和流動性投放,也是為了應對資管新規對社會融資的負面沖擊。商業銀行理財公募產品銷售起點下降將有利於商業銀行代銷理財業務的收入,一定程度上緩解資管新規對銀行資管業務的實質性影響,整體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偏利好。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也表示,公募理財產品降低門檻,一方面對擴大老百姓選擇理財產品非常有利,現在老百姓可以投資的產品除了股票房產之外非常少,因此降低銷售起點對實現普惠金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可以緩解銀行資金來源壓力,為銀行轉型提供更充裕的空間。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監管放鬆並不等於大規模放水。上述利好是參考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國內資本市場和金融穩定而對資管新規作出的微調,不是政策性的轉向。
『叄』 招行被罰7170萬,罰款原因是什麼
因為招行涉嫌違規近27項。
招行這次會被罰款7170萬元的原因是因為一些同行的業務在財務管理過程中違反了規定。而且在設計一些理財產品的時候,風險沒有很好的隔離。很多理財基金等等沒有合理的規劃風險,同時提供其他服務。面對招商銀行的一些,無論是理財項目,貸款業務,還是房地產的一些資金儲備項目,監管都不到位。而且,通過與銀行機構無關的內部交易,降低了整個理財產品的銷售門檻。當時投資了很多房地產項目,在這些房地產項目中,證書不完整,這也是一種非常違法的行為。
也為那些想要觸及法律底線的企業敲響了警鍾這種懲罰不僅會讓招商銀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會讓那些想做同樣事情的企業吸取教訓。讓他們知道,只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營自己的行業才是正確的經營方式。
『肆』 傳統金融模式下投資理財的門檻
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即投資起點,是指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的最低出資金額。設置投資門檻,既是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確認,也體現了金融機構的目標市場定位。
銀行理財產品往往根據風險等級設定投資門檻,常見投資門檻為:對於風險1、2級的投資門檻為5萬元,風險3、4級的為10萬元,風險5級的為20萬元。信託的投資門檻一般最低為100萬元。對於券商資產管理計劃,集合和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的單個客戶參與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當然,隨著競爭的加劇,投資門檻並非一成不變。比如,2013年隨著余額寶等新型理財方式的出現,投資幾乎沒有門檻,導致各類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也將逐步降低,以迎合投資者的需要。
投資理財,投資理財是指投資者通過合理安排資金,運用諸如儲蓄、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期貨、商品現貨、外匯、房地產、保險、黃金、P2P、文化及藝術品等投資理財工具對個人、家庭和企事業單位資產進行管理和分配,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從而加速資產的增長。
『伍』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推出1元理財
因為理財子公司的出現,降低了銀行理財的門檻。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明確指出,理財子公司不再設置理財產品銷售起點,不強制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進行面簽。
分析理財子公司已發行的產品可以發現,投資起點為1元的個人產品佔比超過四成,機構產品近六成,積極順應了銀行理財「1元時代」趨勢,抓住了「長尾」客戶群。
但想要留住客戶也非易事。
一邊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越來越低,一邊是各機構競爭客戶,再加上部分客戶不太接受凈值型產品,總之挺難的。
在業內專家看來,「難接受、慢接受」也是源於思維慣性,畢竟預期收益型產品已推行多年,且兩類產品的差別很大。
比如,在產品收益判斷上,凈值型產品沒有預期的投資收益,僅有業績比較基準。
業績比較基準是產品管理人根據市場環境、投資能力、策略配置等因素設定的一個比較基準。
但預期收益型產品通常在發行時設定一個預期收益,到期按照預期收益兌付本金利息。
與預期收益型產品相比,凈值型產品不存在剛性兌付,投資收益除繳納管理費等費用和超額業績提成外,盈虧都歸投資者。
對比來看,凈值型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相似,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定收益,實際用戶獲得的收益僅與產品凈值有關。
理財轉型後,如何才能吸引更多投資者?
在業內看來,一方面要保證產品收益,另一方面則要推出更多創新服務,包括推出更多「1元產品」以滿足普通投資者的理財需求,引導資金量較少的群體進入理財市場。收益率固然重要,但並非理財業務的全部。
理財業務未來的關鍵在於以客戶為中心,提供資產管理綜合服務。
如果想避免銀行理財的投資風險,可以到辨險識財查看涵蓋493家銀行,而且每日更新理財產品的理財評價報告。這樣可以讓你全面了解到想投的銀行理財產品可能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