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總額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總額

發布時間:2023-09-18 17:46:18

A. 中國銀行理財保本嗎中國銀行理財會虧損嗎

有的投資者在理財的時候是不想承受很大風險的,但是又想收益是高於銀行定期的,而在銀行理財的時候會比較關心保不保本、會不會虧損等等問題,其中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是蠻多的,那麼中國銀行理財保本嗎?中國銀行理財會虧損嗎?為大家准備了相關內容,以供參考。

中國銀行理財保本嗎?
中國銀行理財不保本。 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可以劃分為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和激進型產品(R5)這五種,數字的增加代表風險的加大。
所以如果想以安全性為主,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可以選擇風險等級為謹慎型產品(R1),一般風險都不會特別大,相對其他理財產品來說,安全性更加高一點。
中國銀行理財會虧損嗎?
中國銀行理財存在虧損的可能性,如果是購買的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和激進型產品(R5)這幾種類型,風險是比較大的,虧損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
一般來說,風險和收益都是相對的,高風險對應高收益,如果不想承受很大的風險,那麼可以選擇風險小的理財產品,但是要注意理財不等於存款,理財都是風險的,投資者在購買的時候,要根據自身能承受的風險范圍來選擇理財。

B.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銀行業在中國金融業中處於主體地位。按照銀行的性質和職能劃分,中國現階段的銀行可以分為三類: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整個銀行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2005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35.9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3%。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9.15萬億元,增長17.5%;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5.49萬億元,增長24.4%;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88萬億元,增長19.9%;其他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9.44萬億元,增長20.0%。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34.4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7%。其中,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37萬億元,增長17.4%;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5.29萬億元,增長24.2%;城市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1萬億元,增長19.6%;其他類金融機構負債總額8.99萬億元,增長18.3%。
截至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43.95萬億元,實現稅前利潤3379.2億元。較銀監會成立的2003年,增長了近10倍。
2006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快速增長,資產質量持續改善,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2409億元,比2005年增加559億元,增長30.2%,4家國有股改商業銀行總資產凈回報率和股本凈回報率平均達到0.9%和14.9%,主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17.5%,收入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1974.9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緊隨其後,為434.2億元。其次是政策性銀行為311億元,隨後為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186.2億元和180.9億元。
研究證明,銀行業務,包括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都是高效益的行業,其主要成本為管理成本。以3%的利差計算,僅貸款這一項,每年自動為國內銀行增加近8000-9000億元的利潤,正常情況下,銀行業肯定是最最賺錢的行業。國內銀行的資產擴張倍數約在20-40區間,總資產利潤率只有0.1-0.9%(平均在0.5%左右),資產利用率約為2-4%,國內銀行自身素質與經營管理效率提高潛力很大。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開始交叉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競爭局面,商業化的驅動和對利潤的追逐使這種競爭尤其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變的越來越激烈。同國際標准和國外成功的商業銀行相比,中國的四大商業銀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銀行間的競爭也始終未走出各自為戰的低層次競爭格局。
在金融危機開始的背景下,財富管理機構將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尤其是老牌機構面臨三大威脅。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資產負債表的金融損失及其客戶組合的不良發展使老牌機構變得不再可信。這使得其保留員工和客戶更具挑戰性。二是客戶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戶認為機構的推薦不是為其帶來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費用最大化,那麼重新建立客戶的信任將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三是收入減少。事實上,現在正是中資銀行採取果斷行動的最佳時機:利用全球競爭對手聲譽受損、積極僱用人才並獲取客戶、考慮進行戰略性海外收購以及特別要將建立能力的目標銘記於心。
中國投資咨詢網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銀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概況,接著分析了中國貨幣市場的運行情況和銀行業的發展。然後分別介紹了國內銀行的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票據業務、網上銀行業務、銀行卡業務及國際業務等。隨後,報告對銀行業做了競爭與挑戰分析、不良資產分析、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分析、國有商業銀行運營狀況分析、股份制銀行運營狀況分析和其他銀行發展現狀分析,最後分析了國內銀行業的投資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您若想對銀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該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C.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在那裡查詢

1、建議您致電中行客服熱線95566,提供相關信息進一步查詢。
2、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3、請您登錄手機銀行,選擇「最愛-投資理財-理財-我的理財-交易明細」功能,查詢理財產品交易明細。
溫馨提示:
1.可查詢當日交易明細和歷史交易明細。
2.可查詢最近5年的交易明細。
4、如購買的中行理財產品已經到期,無法通過手機銀行「我的持倉」功能查看,請通過「已到期產品」功能查看。如通過上述方式無法查看,建議您致電中行客服熱線95566,提供相關信息進一步查詢。
5、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拓展資料
1、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2、銀監會出台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於「個人理財業務」的界定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按照管理運作方式的不同,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我們一般所說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實是指其中的綜合理財服務。
3、產品發展
10日從銀監會獲悉,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余額達7.61萬億元。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自2005年開辦以來發展迅速。2011年商業銀行共發行8.91萬款理財產品,2011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為4.59萬億元。
中國銀行業協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2》顯示,近八成銀行家對理財產品業務發展持支持態度。同時,理財產品市場高速發展背後的風險也引起關注。50.9%的銀行家認為理財產品形成的大量表外資產,可能會對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經營穩定性帶來影響。
銀行家認為,理財產品的發展是銀行從以產品為導向轉變為以客戶為導向的重要實踐,當前更是面臨多種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需要在平衡風險的基礎上繼續推進。

D. 中國銀行開放類理財產品有哪些

目前中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主要分為預期收益型產品和凈值型產品兩大專類,此外還有保本屬的個人結構性存款產品也按照理財產品模式銷售。
您通過中行官方網站(www.boc.cn)「首頁 > 金融市場 > 自營理財產品」查看中行在售理財產品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請您詳詢中行當地網點。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E. 中國銀行有什麼理財產品,什麼理財比較好

主要就是國債基金比較穩定。
想要讓自己的收益變得更多,那麼就一定要選擇好一款好的理財產品,在國內比較好的理財產品有銀行理財和國債基金,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下面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一、銀行理財
其實對於很多的人來說,他們在生活當中想要理財的話,那麼往往會去購買一些普通的基金或者是股票,當然是這樣的理財方式風險非常的大,有的很多的人並不能承受這一樣的理財方式,對於這些人來說最好的理財方式則是通過銀行來進行理財,雖然說銀行的利率相對來說較低一些,但是相對來說比較有保障,不會讓自己的資金流失太多。
二、國債基金
其實除了銀行理財之外,國債基金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理財產品,因為國債基金往往都非常的有信用,只需要付出相硬的金額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產生收益,這樣的理財方式適合絕大多數人。
三、要通過正規途徑購買
對於消費者來說,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擦亮自己的雙眼,一定要通過正規途徑來購買理財產品,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權益得到保障。而且通過正規途徑購買的理財產品,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安心。不要貪圖任何的小恩小惠去購買一些奸商手中所宣傳的低價基金,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基金變得更加安全。
拓展資料:
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有很多人都產生了金錢焦慮。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口袋可以變得更鼓一些,這樣才能夠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有的很多的人只靠自己的工資去幻想一夜暴富的美夢,然而這樣的想法並不切實際。

F. 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有沒有虧損的

我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註明保本的產品屬於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由中國銀行明確承諾保本,但不承諾保證收益。
註明非保本的產品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本金和收益均不承諾保證。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將按照產品說明書的約定,本著盡職勤勉的原則管理和運用投資者的理財資金,但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不對投資者的理財本金和收益進行保證,理財計劃相關的投資風險和收益均由投資者承擔。
請您以說明書中顯示的信息為准。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最新業務變動請以中行官網公布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G. 中國銀行發行市場首隻外幣理財產品是哪一年

七月底,通過下發新版《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也稱「徵求意見稿」),監管層再一次明確展示了降風險、去杠桿,推動銀行理財業務的規范化進而向資管業務轉型的意志。金融發展史中的眾多先例表明,對金融機構來說,監管法規的變化在給既有業務形成挑戰的同時,往往也是驅動金融業發展和創新的引擎。事實上,在「徵求意見稿」下發之前,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理財業務向資管業務轉型就已成為業界不斷凝聚的共識。基於這樣的共識,在克服新監管框架帶來的挑戰、推動存款替代型傳統理財業務繼續增長的同時,主動擁抱轉型,同時也是擁抱銀行資管業務領域正在出現的先機。和在其他銀行業務領域一樣,有競爭力的IT系統對打造新型銀行理財資管業務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結合中外商業銀行資管先行者的行業實踐,探索切合中國實際的新一代系統解決方案,在當下所具有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和建築界廣為人知的「功能決定形式」(Forms Follows Function)類似,金融業務系統建設可說是「業務決定系統」。回顧理財業務以及相應業務系統不同發展階段可知,理財業務系統也不例外。

業務和系統:前世今生

大致說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可以分為以下發展階段(圖一),不同階段中業務需求重點的不同決定了理財業務系統建設重點的不同。

表一:理財業務以及相應系統需求發展的各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2003年-2005年)

以外資銀行產品、結構化產品、外幣理財產品為主,2005年五大國有銀行開始全面開展理財業務。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做出了全面開放金融行業的承諾,成為中國金融業進行改革的最大外生動力,中國金融理財業務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證券、基金、保險等投資市場雖然開始逐步形成,但影響甚微;金融市場的監管剛剛起步,尚存在諸多不足;受市場需求和監管兩方面的影響,金融機構自身對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動力不足,一些早期的理財產品如證券投資基金和投連險還都處於嘗試時期,金融機構為客戶提供的理財服務普遍較為簡單。

2002年以來,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深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銀行、保險、基金、信託外匯等行業紛紛加大業務創新力度來提高綜合競爭力。隨著這些行業競爭意識的增強,相關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社會宣傳力度也不斷擴大,公眾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度日益深化,金融理財市場初步形成,金融理財業務悄然興起。從市場構成看,證券投資基金獲得了快速成長,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理財市場的主體;保險理財產品則由於「退保風波」而一度陷入停滯,經過三年低調的運行而逐步復甦;信託理財產品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產品數量、種類和資金規模顯著增長;經過兩年整頓的證券公司在2005年3月才開始推出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由於收益率高於儲蓄但風險較低而成為居民儲蓄的替代選擇,產品數量和資金規模迅速擴大,五大國有銀行開始全面開展理財業務。

這一階段,國內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以外資銀行產品、結構化產品、外幣理財產品等為主,種類趨於多樣化,設計創新有了明顯突破。早在20世紀末,工商銀行就推出了理財咨詢設計、存單抵押貸款等理財顧問服務。2003年,中國銀行發行了我國首款外幣理財產品—「匯聚寶」外匯理財產品;之後渣打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相繼推出了大量外幣理財產品。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了國內首款投資於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陽光理財B計劃」,揭開了我國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序幕;此後,中國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亦紛紛推出投資於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金融資產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推動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行。這一階段,開展銀行理財業務的機構較少,市場產品數量亦較少。據統計,截止2005年底,約有26家銀行開展了理財業務,當年理財產品余額約2000億元。

這一階段理財產品的違規操作、惡性競爭不斷出現。直到2005年銀監會出台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辦法暫行規定》等制度,才結束了銀行理財業務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局面。

第二階段:探索發展(2005年--2008年)

商業銀行自主發展理財業務。人民幣理財產品佔比迅速提升,資產配置更為靈活。受資本市場繁榮影響,推出的投資於新股申購和類基金理財產品深受市場歡迎。

銀監會於2005年出台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辦法暫行規定》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管理指引》,標志著監管部門第一次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從此理財業務有法可依。在此階段,各商業銀行積極探索與發展理財業務,不斷加大理財產品的創新和產品發行力度,理財業務在銀行行業內開始得到普及。

其主要特徵:一是投資方式的多元化,投資於新股申購、信貸資產等金融產品的理財產品紛紛涌現,資產配置多元化。2006年6月,中信銀行首倡人民幣理財產品利用信託模式進行新股申購投資模式(雙季理財3號),人民幣理財資金進入交易市場。二是理財產品運作模式豐富,部分銀行推出類基金理財產品及短期理財產品,深受市場歡迎。三是商業銀行跑馬圈地,獲取大量理財客戶,重視營銷而忽略投資管理。

這一階段,在內在需求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情況下,各銀行紛紛轉變經營理念,銀行理財業務也取得了較快發展。2006年初,低迷多年的股市開始強勢反彈,難得一遇的股市大好行情,中國資本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及2006年6月第六次IPO重啟都催生並直接助推了理財業務快速增長。2005年只有11家銀行發售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僅有593種,募集資金有2000億元;2006年發行銀行比2005年增加了15家,發行數量翻了一倍,募集資金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2007年有39家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2404種,募集資金比2006年增加了一倍。這一時期,理財產品之於社會公眾的印象即「只要買就能賺,而且收益絕對高」,狂熱的投資者支持理財業務一路走向巔峰至2007年10月。2008年56家商業銀行共發行銀行理財產品4456款,遠高於2007年的發行數量,73款到期產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為4.52%,總體平均收益水平遠高於定期存款利率。

銀行理財業務繁榮局面的背後隱藏了諸多深層次矛盾。一是市場因素。這一時期市場中理財工具總體較為匱乏,一旦出現回報好的理財產品資金往往迅速聚集。無論是股票還是基金,上漲實際上是一種被資金「挾持」下的上漲,市場本身缺乏穩定性,泡沫的積聚以及後來的破裂最終引致了不久以後的市場低迷。二是投資者心理因素。當時,投資者基於單一逐利目的下的盲從選擇。面對高回報,投資者收益期望持續膨脹。許多對於股市基金一無所知的民眾經不住誘惑紛紛入市,很多投資者忽視投資潛在風險和內在價值,短期投資和一夜暴富的心態強烈,盲目跟風特徵明顯,進一步助長了市場泡沫的膨脹。三是金融機構自身因素。這一時期多數金融機構自身的服務水平尚處於低端。不僅缺乏專業的產品設計人才也缺乏專業的高端客戶服務人員,使得其在合理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方面力不從心,從而客觀上加劇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2007年12月24日,浦發銀行公告其理財產品「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到期收益率為零,首開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先河,讓國內投資者第一次意識到理財產品的風險特性。全球金融危機蔓延波及國內理財業務市場。上證指數從2007年10月的6124點,到2008年的最低點1664點,最多時市值縮水達到22萬億,投資者在這個階段的投資損失慘重;也是在這個階段,投資者的風險理財意識開始覺醒並回歸理性,為日後理財市場的復甦並健康發展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第三階段:擴大規模(2009年--2012年)

在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始更加重視發展理財業務,並意識到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轉型的方向之一。大力發展理財業務已成為各商業銀行的共識。

經過投資損失的洗禮後,2009年投資者信心企穩回升,國內市場逐漸回暖,保守的投資傾向有所改變,股票、基金以及房地產等投資方式占居民理財份額的比重不斷擴大。2009年共有6824款理財產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率為3.26%,比起2008年的4.52%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來講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下降幅度近三成。儲蓄、基金及一些風險低、期限短的銀行理財產品仍是投資者的主要選擇。自2009年起,人民幣理財產品逐漸成為主流產品。國有銀行則憑借其網點資源、客戶資源、綜合實力優勢逐漸占據國內理財市場主導地位。投資管理日益受到重視,新股產品和權益類產品規模萎縮,全面的銀行理財產品體系逐漸形成,且參與的金融機構眾多。銀行順應客戶需求推出期限較短、收益穩定、資金門檻不高的固定收益類產品。

這一階段銀行理財業務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參與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數量、銀行種類取得較大突破。截止2012年底,全國有233家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涉及國家開發銀行、5家大型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89家城商行、96家農村合作機構、29家外資銀行及郵儲銀行。二是產品發行數量、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截止2012年底,各銀行共存續理財產品32,152款,理財資金賬面余額7.10 萬億元,較2011年末增長約55%。

伴隨著銀行理財的高速發展,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力度也不斷加強,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相繼出台多項規則制度規范銀行理財業務。2011年,銀監會印發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對規范銀行理財業務的銷售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以短期、投資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同業存款和債權類項目為主,這類資產風險相對較小。投向權益類資產的產品規模較小,且大多為高凈值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理財產品。從全行業發展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仍然是發行主力,城市商業銀行直逼國有銀行;理財產品以非保本為主;人民幣理財產品占居絕對主導地位,各類外幣理財產品市場佔比繼續下降;超短期理財產品急劇萎縮,1至3個月期理財產品成主流;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增幅減緩,組合投資類產品增長顯著;單一結構性存款、信託貸款類產品向各金融同業參與轉變,單一產品模式向組合類產品模式轉變。

在上述第一二三階段,各商業銀行在發展理財業務過程中,重銷售輕管理,以「跑馬圈地」的心態大力發展理財業務規模,發展與擴大理財業務規模成為第一要務。在此期間,各商業銀行針對理財業務系統的建設重點為理財銷售系統,目標相對比較單一。可認為這段時期的業務系統處於「銷售系統為主」的初始階段。

第四階段:規范化(2013年)

理財業務在繼續狂飆突進的同時開始規范化。2013年銀監會下發了《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也稱「8號文」),「8號文」對理財資金的投向、風險撥備提出明確要求,對規范理財業務投資運作,防範化解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原則和標准;要求理財產品必須單獨管理、建帳和核算,並對理財資金投資於非標債權的規模提出了明確的限制。

根據「8號文」要求,理財業務管理將不在金融市場部的資金交易與管理軟體系統上運行,商業銀行開始獨立開發建設理財資產管理系統。這個階段的系統建設重點主要是理財資產管理業務的業務處理、監管報送;主要功能有產品端管理、資產端管理、核算、報表管理。據此,可認為業務系統處於「獨立的理財業務管理系統」 階段。

第五階段:向資管轉型(2014年至今)

2014年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也稱「35號文」),對商業銀行事業部制改革的規劃和時間進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35號文」的發布,標志著銀行理財業務的管理將向「類基金化」模式發展,多家商業銀行計劃籌備資管子公司。近日下發的「徵求意見稿」一旦正式落地,監管層推動理財業務轉型的力度,將進一步增大。與此同時,市場中有助於推動傳統理財業務迅猛成長的諸多外部因素,有相當一部分也開始生變,比如說,利率市場化的深化、銀行不良率出現上升跡象直接削弱了傳統理財業務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資產端負債端收益率之差在不斷收窄,理財市場從一線城市向中小城市全面覆蓋的過程已基本完成,等等。推動理財業務向資管轉型,在這段期間成為行業不斷凝聚的共識,凈值型理財產品也進入高速增

閱讀全文

與中國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總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苦楝股票概念 瀏覽:558
領信股份股票 瀏覽:268
關聯交易董事會表決 瀏覽:412
甲方給置業顧問傭金 瀏覽:194
為落實金融服務經濟 瀏覽:431
南京的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254
下載了好省怎樣看傭金 瀏覽:282
持牌金融公司的錢不還會怎樣 瀏覽:301
光大證券軟體怎樣打新股 瀏覽:871
10月7號歐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08
中航信託上海地址 瀏覽:151
甘肅銀行理財產品贖回 瀏覽:720
匯率與牌價 瀏覽:120
溫州銀行的股東 瀏覽:389
金融機構股權是生息資產嗎 瀏覽:794
要股票基金 瀏覽:459
人民幣對克朗匯率 瀏覽:663
義方學堂融資 瀏覽:826
建設銀行個人理財優點 瀏覽:290
我愛我家新房傭金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