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司理財》案例分析:ABC公司研製成功一台新產品,現在需要決定是否大規模投產,有關資料如下
B. 盤點銀行理財糾紛案例
案例1: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假理財案
2017年4月中旬,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被爆出“假理財”案,涉案金額約16.5億元。該案系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使用偽造的理財合同和銀行印章,騙取客戶的理財資金。張穎通過控制他人賬戶作為資金歸集賬戶,編造虛假投資理財產品和理財轉讓產品,其本人或指使支行個別員工尋找目標客戶,非法募集客戶資金用於個人支配,有一部分用於投資房產、文物、珠寶等領域,所募集資金未進入民生銀行賬務體系。
案例2:招商銀行代銷10億理財產品違約
2013年9月,招行售賣一款理財產品據宣稱投向聯想旗下基金項目,收益在11-13%左右。2016年9月到期未能退出,展期一年後2017年9月仍未兌付。
這款產品共投資了6個項目,其中,3個項目已經實現退出;但對融眾小貸(二期)、中聯重機、上海譽豐的投資,則未能實現退出,到2018年年初仍未退出,此事被各大媒體曝光後招商銀行稱不存在報道中提及的違約情況,他們在向投資者推介該產品時就產品的投資風險進行了充分的揭示,所有投資者對此亦進行了書面確認。
案例3:浦發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違約
2018年10月,浦發銀行代銷的一款理財產品被曝違約。該產品源於2016年9月至11月飛馬投資先後發行的4期私募可交換債,票面利率3%,債券期限3年。西部利得基金隨之設立了“西部利得-飛馬分級資產管理計劃”1至5號基金專戶產品投資了其中三期可交換債,合計規模15億元,產品A級份額均由浦發銀行代銷,總代銷規模約為11.25億元。後該可交換債違約,西部利得基金設立的5個基金專戶產品踩雷,浦發銀行代銷部分違約規模超過6億元。有投資者表示,浦發銀行客戶經理在向其銷售時違規將之稱為保本產品。還有投資者稱,浦發銀行在銷售時並未按照有關規定實施金融類產品銷售過程的同步錄音錄像(簡稱“雙錄”),直到違約事件發生後才緊急補錄。”
以上就是關於銀行理財糾紛案例的相關分享,送給想要理財的小夥伴們,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哦!
C. 有銀行理財賠本的案例么
案例一:
工行對2012年初市場的判斷是震盪向上,預計上證指數將上移至2600-2800點。因此,這款原本就已經嚴重虧損的「基金股票雙重精馴產品,2012年只買了股票,完全拋棄基金。
曾創造「最賺錢銀行」稱號的工行,如今旗下銀行理財產品成為「虧損王」。「基金股票雙重精選1號人民幣理財產品「成立5年來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12年11月23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5437元,虧損比例高達45.63%,一舉成為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虧損王」。
案例二:
根據光大銀行日前披露的「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的月度投資報告,該款成立於2007年10月31日的理財產品,最新的單位凈值為0.7029元,運作以來已經虧損29.71%。
也就是說,一位客戶5年前如果花10萬元購買了該理財產品,現在不僅毫無收益,而且本金也只剩下7萬元左右。
光大銀行這款產品近年來的投資報告顯示,該產品僅僅在開始運作的頭兩個月里獲得了正收益,從2008年1月31日起,該款產品就踏上了「虧損的不歸路」。
數據顯示,2008年1月31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8952元,虧損10.48%。2008年10月31日,該款產品單位凈值只剩下0.5149元,虧損幅度高達48.51%,近乎腰斬。迄今該款產品已經經手了三任投資經理,但虧損的局面依然無法扭轉。
D. 銀行理財r3出現過虧損案例嗎
1、還是出現過虧損案例的:
(1)2020年1月份一家上市股份制銀行,風險評級R3級的,凈值型理財,剛披露的凈值,Duang了一下,回撤了20%多。該銀行員工,發給客戶的說明如下:
(2)2號凈值波動說明:上周(12月2-9號)2號產品凈值出現回撤,主要原因如下:受年末市場調節因素影響,持有資產以信用債為主的2號上周部分資產估值下跌,導致產品凈值出現短期波動。
鑒於2號持倉資產中AAA和AA+信用債券佔比較高,約64%,同時AA級信用債主要為國有企業債券,因此該產品凈值波動為短期現象,後續產品經理將盡量熨平短期波動,為中長期持有客戶提供較為穩定的投資回報。
(3)由此案例可以總結出兩點:
長期看問題不大,本次大幅度回撤,應該慢慢能收回去。所以從長期角度看,投資人應該不會有什麼損失。但投資人應該對未來的理財,還是要樹立正確的認識。
首先,目前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團隊,還是偏信貸思維,而非產品思維。
所以,單一產品,投資項目的分散度,還做的不夠好。如這個理財,在單一投資項目上,佔比過高。不然不會短期出現這么大的回撤。
其次,盈虧永遠是同源的,過去這么高的收益,必然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尤其在經濟調整期。
再次,這樣的波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國內目前理財產品的形態,從長期看,是不健康的,也是難以持續的,未來凈值化、波動化,會是常態。對於投資者而言,買任何產品,也不是簡單看招牌、看機構名字,更要學會,看產品說明書,了解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
2、銀行理財根據風險程度,將產品劃分為了五個等級:
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和R5激進型。
其中R3等級的風險適中,存在虧損的可能,不過虧損的可能性並不是特別大。像R4、R5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才更高,不過收益也更大。當然,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像R1、R2這兩個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雖說風險較小,收益較穩健,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虧損的可能,收益還是會有一定的浮動。
如果投資者追求穩健的話,建議投資R3等級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會比較好;而如果追求收益,又具備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那就可以去投資R4、R5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當然,投資要注重多元化,這樣更有利於賺取收益,同時也降低了風險。不然的話,將資金都投資到一處,一旦出現虧損,很可能導致血本無歸。
E. 學公司理財專業的麻煩分析一個案例,謝謝!
哈哈, 這個母雞生蛋 可以看成是機械生產, 機械生產要源材料,也就是飼料了,那雞是借的,材料自已出,產品每月給人10 個,自已20個, 那就是說他的材料轉化率低過66.66%。 而財務費用佔了總產值的33.33%以上。這個還未算上利潤。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雞是會老的,機械會折舊,這個月產30隻蛋,下個月還有30隻嗎?這個機械的產能只會向下,而利息還是10隻蛋,到雞不生蛋的那天利潤還不夠買一隻新雞回來,那長遠也是一敗。
第三是風險問題,雞要是跑了,死了呢? 無生產了,10隻蛋那裡來? 這個就像借錢買股票,死路一條。
F. 企業理財案例分析實訓的目錄
案例一:股權融資的三次變革
案例二:用友軟體的發家歷程
案例三:中國建設銀行的改制上市 案例一:中原公司銀行貸款本息償還方式的選擇
案例二:靈活方便又便宜——買方信貸
案例三:長江電力2006年發行第一期短期融資券 案例一:2001年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債券發行
案例二:深萬科發行可轉換債券案例
案例三:中石化A股融資120億元
案例四:清華同方的資本結構和籌資方式選擇案例
案例五:迪斯尼公司融資投資案例分析
案例六:「免費午餐」與資本成本辨析 案例一:紅光照相機廠投資決策案例
案例二:多元化經營的陷阱——巨人集團失敗的財務分析
案例三:HN集團放棄建新廠計劃案例
案例四:肯德基怎樣在中國選點投資 案例一:Google計劃招股上市
案例二:北京首鋼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投資價值分析
案例三:博時穩定價值債券投資基金投資價值分析 案例一:警惕流動資產惡化
案例二:康佳集團1999年存貨質量分析
案例三:天津泰達短期債權的質量分析
案例四:青島啤酒1994年貨幣資金的運用狀況分析 案例一:用友軟體的高額現金股利分配案例
案例二:四川長虹股利政策 案例一:青島海爾的財務分析案例
案例二:首鋼公司財務分析報告 案例:大華公司財務預算管理制度案例
第十章企業財務綜合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青島啤酒財務綜合管理案例
參考文獻
G. 分享銀行理財糾紛案例,來看!
案例1:交行理財產品本金虧損兩成
2013年,交通銀行在2011年發售的一款私人理財產品到期引發糾紛,產品不僅沒有兌現預期收益,還出現兩成左右的本金虧損。部分該理財產品持有人先後前往上海銀監局、交通銀行總行交銀大廈對該產品進行投訴。有投資者表示購買過程中客戶經理根本沒有提示過這款產品的風險,不知道會有本金虧損風險。針對理財產品虧損,交行統一口徑表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行為,它有別於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會有一定風險,可能出現盈和虧的結果。交行給投資者兩個選擇:按期終止或延期。
產品宣講會材料中寫道所募集的10.8億元人民幣專項用於參與中航工業集團旗下企業實現資產證券化。然而,後面的投資報告顯示,這支產品先後參與了9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投資方向主要是資源類、製造業、消費醫葯類三大類,並沒有包含國防航天等高科技企業,這讓很多有高科技情節的投資者很受傷。
案例2:百信銀行取錢變借款
百信銀行推出的“智存寶”是一款五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年化利率為4%,50元起存,最高可存30萬。根據頁面宣傳,“智存寶”可當作零錢包使用,靈活性強,可隨時交易。不過,近期有媒體發現,用戶在百信銀行的“智慧存款”產品“智存寶”取出自己的存款,卻變成了借款行為。據介紹,客戶用錢時,將由百信銀行提供100%存單質押借款,期間存款利率與借款利率持平,等存單到期,存單優先自動歸還借款,剩餘金額自動到賬至百信銀行電子賬戶余額。也就是說,當你存入一萬元五年定期時,期間想取出五千,這五千並不是取款,而是相當於從百信銀行借款,等五年定期到期後,將從你存款的一萬元中扣除五千進行歸還,剩餘的五千轉至電子賬戶。
以上就是關於銀行理財糾紛案例的相關分享,送給想要理財的小夥伴們,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