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理財產品詐騙怎麼辦
這個不存在欺騙,只是被他們的收益宣傳所打動,銀行營銷產品,特別是營銷保險產品,都是需要經過客戶認可,並且還有10天的「反悔期」,如果反悔期過了,保險公司就認為客戶默認了。
Ⅱ 理財產品遇到了逾期怎麼辦
你在哪裡買的理財產品,我的是天安保險公司買的,也逾期了,不知道等啥時候解決好,
Ⅲ 如何應對理財產品的潛在風險
「約基」:
1.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不等於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風險
銀行是一個「金融超市」。現在的銀行除了銷售自己發行的產品外,也會利用本行渠道、人員銷售和推介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稱之為銀行代銷產品。目前常見的銀行代銷產品包括基金、保險、信託及國債等。如果你選擇的是銀行代銷產品,那必須對該產品的發行公司進行查詢和了解。
2.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貪婪
通常,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相對安全,收益較穩定的。「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這句話永遠不過時,安全對應的是低收益,銀行理財產品的常規收益在3.4%~4.5%之間,那些動不動就8%、10%收益保證的理財產品,難道您在購買前就沒懷疑過?
3.新技能get!識別「真理財」,告別「假理財」
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編碼」,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賦予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就像身份證一樣,具有唯一性。可以通過登錄: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
4.防止「飛單」,銀行「雙錄」
所謂「飛單」,是指銀行員工利用銀行的營業場所,私自銷售非本行自主發行的、非本行授權和簽訂代銷協議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雙錄」指「錄音、錄像」。銀監會要求開展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銷售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均應實現自有理財產品與代銷產品銷售過程同步錄音錄像。在購買銀行直銷或代銷的理財產品時,注意是否有「雙錄」,銷售人員是否按程序、按規定介紹理財產品,你的權利、風險和糾紛處理方式,錄音錄像為證。
總之,找正規的渠道,買正規的產品,不貪高收益,這樣就能盡量避免遭遇「假理財」了。投資有問題,就要上約基
Ⅳ 銀行理財產品賠了怎麼辦
任何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賠了也是沒有辦法的。銀行是沒有責任的。
原因有二:
1.資管新規出台以後,現在市面上已經沒有保本型理財產品,這叫打破剛兌,收益和風險成正比、沒有穩賺不賠的買賣,之前有保本型理財是為保護投資者,現在取消保本(破剛兌)是為金融市場公平交易、降低系統性風險,保本型理財在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本就不存在。
2.在任何銀行買的任一款理財,都會有理財協議和產品說明書,想知道這理財是不是保本,你就直接看產品說明書里的風險等級介紹、產品類型介紹,上面會清楚說明這產品風險幾何、是否保本,哪怕是在網銀、手機銀行上買理財,也妥妥有理財說明書,不要急著點同意購買、買之前把這些協議和說明好好看下。
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銀監會出台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於「個人理財業務」的界定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按照管理運作方式的不同,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我們一般所說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實是指其中的綜合理財服務。
參考資料:網路-銀行理財產品
Ⅳ 理財產品每天虧該怎麼辦
如果理財產品是銀行正式代理的,那麼兌付不了,銀行要不要承擔責任呢?如果是公司委託銀行銷售理財產品,需查看雙方的委託協議書,若銀行未超出委託方所註明的權利范圍,則銀行沒有責任。如果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只要不是保本型產品,那麼銀行也無需對對本金和收益承擔剛性兌付責任。
一般而言,銀行將此類信託產品拆分、賣給投資人時,給出的固定收益一般是5%左右,而信託產品給予優先順序投資人的收益一般在8%以上,這當中的差價往往就成了銀行的理財手續費收入。而且銀行還要從信託公司處獲得信託資金託管費、優先順序產品銷售手續費等。但是,一旦出現問題,虧損的風險則由投資人承擔。也就是說,在銀行理財中,多賺的一般歸銀行所有,而虧損了則由投資人承擔。那麼,是否代表一旦理財產品出現虧損,銀行就無需承擔任何責任?如因以下情況而導致的虧損,投資人有權向相關人員追償。那就是銀行員工沒有堅持底線,出於個人私利,向投資者虛假承諾、違規銷售理財產品,非但要承擔民事責任,還可能承擔刑事責任。建議投資人向監管部門投訴,或去公安機關報案。
Ⅵ 理財產品有什麼風險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內本產品,沒有註明容的都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Ⅶ 銀行破產理財產品怎麼辦
國家現在容許銀行破產。
國家不再為儲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兜底,允許銀行破產倒閉,一旦有銀行破產,儲戶的存款將由存款保險機構賠償,但賠償有一定限額。根據目前透露的消息,儲戶在單個銀行的存款,最大賠付額度可能是50萬元,超過這一限額的存款部分,將得不到賠償。
按照央行計劃的50萬元限額,實行存款保險制度之後,假如儲戶在單一銀行的存款不高於50萬元,萬一銀行破產倒閉,儲戶將獲得與實際存款金額相等的全額賠償;如果存款超過50萬元,則最多獲賠50萬元,超出部分或者不能獲得賠付,或者像美國和中國台灣一樣,按一定比例賠付。
Ⅷ 出事理財產品怎麼辦
沒有好辦法,只能先報警
Ⅸ 理財產品有糾紛怎麼辦
想要維權,必須證明自己當初被誤導了,一切都需要證據。
錄音錄像。因為很少有人在買理財產品時會特意錄音,一般情況下是拿不出這種證據的,事實上,由於大多數誤導發生在銀行,所以多半會被監控錄像拍到,聲音則有可能一起錄下,遺憾的是,如果沒有立案的話,銀行一般會拒絕提供監控錄像。然而,一旦擁有這種證據,形勢立刻就會逆轉,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是非常合適的。
其他記錄。如果實在沒有錄音,只能退而求其次,如果保留了購買產品時的相關文件,比如宣傳頁或利益演示之類,或許可以通過當初留下的筆跡證明銷售人員描述過的一些內容,但這種證據同樣難以找到。
是否被代簽字?某些金融產品在銷售過程中不僅需要一個簽名而已,還需要客戶簽署表示了解風險或其他內容的文件,比如保險產品會要求客戶親筆在合同中書寫「了解收益是不確定的」這樣一段文字,而誤導你的銷售人員很有可能並未讓你書寫,那麼情況一定是你被代簽字了。這時可以主張自己並未被銷售人員提示過風險,當代簽字被確認之後,事情就好辦了。這個道理適用於其他「該有的東西卻沒有」這類情況。
電話回訪也有錄音。買了保險產品除了要額外寫一段話,在猶豫期內保險公司還會進行電話回訪,從而了解你是否真的知道相關風險,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回訪電話都是敷衍了事,對方說什麼都是「嗯」的回答,由於回訪電話都有錄音,反而成為對自己不利的證據。但有一種情況另當別論,即回訪電話本身就有違規問題,比如並沒有明確告知風險。
Ⅹ 理財產品出現風險怎麼辦
投資理財基本都是有風險的,要善於及時止損,這個是最好的辦法,不能報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