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資理財,經濟學,金融哪個先學
可以這樣安排(按排序):
1、熟悉與理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管理經濟學中的投資分析理論(只需理解);
2、把握與理解金融學中的重點概念及規律和財務的基本知識;
3、系統地應用前面掌握的理論知識進入投資理財的學習。
這樣會讓你熟悉並且有規律地掌握住整個知識與應得的效果。
㈡ 請問學投資理財專業的學經濟學有什用
經濟學的一些理論,是分析投資機會與項目的基礎啊!
㈢ 我是學經濟學的,報第二學位投資理財怎樣
第二學位學成了就是雙學位了呀,沒區別誒,估計樓主的學校是這樣定義雙學位的:同時選修兩個主修專業。
不過也可以像我一樣,我修的是其他學校的第二專業,我的第二專業所用時間比主修專業時間要少,不知道貴校有沒有開設呢~~
學經濟的第二專業再報經濟方面的,個人感覺有點重復哈,推薦報個不相乾的領域,比如說計算機專業啊。幾個方面是由學校來定的,各個學校根據授課時間是不一樣的錢的~~~
㈣ 想搞投資理財是否需要學習經濟學還是說只要學習投資學
經濟學是基礎,投資學是升級。
曼昆只是其中一位經濟學家呢,還有很多很多經濟學家呢。一般可以看看《西方經濟學》
或者根據大學本科、專科、研究生相應的教材安排來選擇自學課本。
㈤ 學投資理財主要要學那個專業
必須是彼得林奇的書啊
推薦你先看一本入門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還有《戰勝華爾街》都不錯的
還有一本是老師推薦給我的,說改變了他的理財觀的書《窮爸爸,富爸爸》
技術分析:《日本蠟燭圖技術》(圖和文字結合起來看),《期貨市場技術分析》這兩本足夠了
心理:《專業投機原理》《股市作手回憶錄》《江恩-華爾街45年》
陰謀:《貨幣戰爭12》
有興趣還可以看看《羅斯柴爾德家族傳》。以前還看過一本 《錢生錢的故事》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㈥ 經濟學中投資的定義是什麼
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
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等。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投資是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一種形式,是對項目產業化綜合體進行資本助推發展的經濟活動。
(6)經濟學會投資理財部擴展閱讀:
在理論經濟學方面,投資是指購買(和因此生產)資本貨物——不會被消耗掉而反倒是被使用在未來生產的物品。實例包括了修造鐵路,或工廠,清潔土地,或讓自己讀大學。嚴格地講,在公式GDP=C+I+G+NX里投資也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部分。在那方面來說投資的功能被劃分成非居住性投資(譬如工廠、機械等)和居住性投資(新房)。
㈦ 學習《經濟教學與投資理財策略》課後感
必須通過學習才能掌握投資知識
㈧ 我想問下,報考公務員,經濟學(投資理財方向)是經濟學專業嗎還是
具體專業問題,建議參照學科目錄分類表。
公務員考試筆試科目為行測和申論。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包括言語理解與表達、常識判斷(側重法律知識運用)、數量關系、判斷推理和資料分析。全部為客觀性試題。
申論主要通過報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報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公務員考試考核的內容極為繁雜,涉及到數量關系、言語理解、判斷推理、常識和資料分析五大部分。無論哪個專業的考生,都很難同時擅長這五大部分的題目。因此,考生應該積極的從多方面的渠道深入了解公務員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通過網路、講座、看書、聽取已考過公務員考生的經驗等多方面、多渠道掌握公務員考試的總體情況。
㈨ 如何學習看經濟數據 學會投資理財 可有什麼書看
西方經濟學是很基礎的撒,理財的書很多,在當當、淘寶裡面搜索了買來看撒
㈩ 談談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在投資理財中的應用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在其風靡全球的經濟學入門教材《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經濟學十大原理,在教材的開篇第一章,曼昆即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闡述了對經濟學門外漢來說看似高深的經濟學理論。這十大經濟學原理從十個方面為我們解釋了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經濟現象。下面,僅以個人的理解來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對經濟學十大原理的看法。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
經濟學理論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設基礎之上。其中重要的一個假設即是資源是稀缺的。而同時,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當人們面臨的資源是稀缺的而其慾望是無窮的時候,他必然面臨這一定的選擇。中國人常說「有所得必有所失」即是這樣的道理。人們在做出選擇的同時必定面臨著權衡取捨。生活中,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在平時的行為中總是表現出這樣的權衡取捨。當你擁有一大筆錢的時候,你會選擇去買一輛車還是一套房子?究竟是車子還是房子能給你帶來最大的效用?因為你擁有的錢是有限的,而如果你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你會選擇兩者都購買,但你的預算不允許你這樣做,在有限的金錢收入的前提下,你只有做出一定的選擇。此乃謂之「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在經濟學的成本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即同樣的資源用在一個用途之後所失去的其用在其他用途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通俗的講,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的概念的提出,顛覆了以前人們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只考慮看的見的成本的傳統。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人們不僅僅應該考慮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本損失,更應該考慮一些潛在的看不見的機會成本。理性的經濟人都會考慮機會成本。一個比較經典的例子就是我們在大學畢業之後做出是否繼續上研究生的經濟決策。鑒於目前人類本身還沒有分身術,我們去繼續深造上研究生就不能去工作,上研究生的機會成本即是同樣的時間內我們參加工作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而相反,我們工作的機會成本即是我們上研究生所能擁有的美好未來。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分析是經濟學理論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經濟學家們相繼提出了很多邊際量的概念,比如邊際成本,邊際效用,邊際消費傾向等等。邊際即自變數每變化一個單位所引起的因變數的變化量。基於某些自然或者心理的作用,隨著某些物質的增加,其帶來的作用或者效果增加並不是與其增加量同比例的而是遞減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等等就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兒。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每個人在消費的時候都會考慮他多花的一元錢所得到的好處或者滿足是多少。即商品的邊際效用遞增還是遞減的。人在飢寒交迫的時候的一個饅頭給他帶來的效用要遠遠大於他富足的時候。人在貧窮的時候所擁有的一元錢的意義遠遠大於他富裕的時候。因為邊際量有這樣的性質,所以理性的經濟人在做出經濟決策時會考慮邊際量的大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假設是理性經濟人假設。這一假設就是說人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自私自利的。經濟人都在試圖以既定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的情況下試圖去使自身成本最小化。因而人們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會權衡收益與成本,而激勵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經濟行為的成本與收益。這就勢必使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
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是政府進行經濟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前提。當政府發布一項經濟政策的時候,他應該充分考慮理性的經濟人會對他所發布的政策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理性預期學派就認為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會使政府的經濟政策效果大大減弱。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的過程即是兩個經濟主體進行交換的過程。所謂交換就是互通有無的過程。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成本理論指出,每個人或國家都在生產自己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產品來與比人或他國進行交換,這樣的交換使得交換之後的總福利要比自己各自生產各自的東西要大得多。
雖然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競爭的,但絕對的競爭對雙方都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帶來的只是福利的損失。這也就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各個國家所應該遵循的重要法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如何有效配置的一種學科。市場和計劃是兩種現存的基本資源配置方式。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依靠的是競爭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歷史的實踐經驗表明,市場機製作為配置稀缺資源的方式確實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探索經驗表明,市場機制與社會主義體制的完美結合造就了今天強大的中國!在市場經濟中,個人及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獨立自主的進行經濟決策,而非計劃經濟中的由政府壟斷了經濟決策權。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為自己的極大利益或極大效用而不擇手段,正是這種激勵作用才使得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指使著人們在追求自己福利最大化的同時也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福利最大化。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出現之前,古典主義經濟學佔領了經濟學理論領域的統治地位。古典主義經濟學假設市場可以自動出清並在長期中保持充分就業狀態,而不需要政府的干涉。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動搖了古典主義的基石,隨之而起的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認為市場不是出清的,並且價格具有剛性。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制定合適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刺激總需求進而引導經濟走向復甦。由於市場調節的自發性滯後性等缺陷,市場調節有時候會導致市場失靈。在收入分配方面,市場調節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難免會導致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在市場不能充分發揮或者有效配置資源的情形下,政府就應該出面替代市場的作用或者改善市場調節的結果。當今世界實際上已經沒有純粹的市場經濟體,每個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微觀規制。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美國與非洲國家的生活水平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歸根結底是因為生產力水平的差異。一國的生產力水平高低直接決定著他生產產品和勞務的能力。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或一地區生產產品和勞務的總量長期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的源泉來自於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及制度。但是資源的可用量對於每個國家或個人來說在一定時間內是相對固定的,決定其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總量的因素就落到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和制度之上。
生活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之間的關系也引導著政府如何提出合適的經濟政策來刺激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更大程度上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指出通貨膨脹不外乎是一種貨幣現象。當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時,通貨膨脹必然發生。所謂通貨膨脹指的是整個價格水平的長期持續增加。貨幣的發行由中央銀行所決定,當央行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之時必定會引起貨幣供給的增加,但是生產能力在短期內並不可能上升,這就在經濟中產生了過多的貨幣與相對過少的商品。貨幣就會追逐商品進行套利從而推高商品的價格。近期我國的CPI高漲的背後即是前幾年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行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所造成的貨幣超發的後果。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學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根據美國的經驗數據提出了貨幣工資增長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十年之後的1968年,索洛和薩繆爾森在菲利普斯提出的理論之上進行了發展和創新而得出了菲利普斯曲線。菲利普斯曲線揭示了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短期取捨關系。即當失業率上升的時候,通貨膨脹率會降低,當失業率下降時,通貨膨脹率會上升。政府可以依據此制定一個合理的失業率和通脹率的合理區間,當經濟在這一合理區間內運行的情況下可以不去干預,一旦經濟運行偏離了這一合理區域,政府即採取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適當干預。
隨著經濟學的發展,這一取捨關系逐漸遭到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質疑。新古典主義認為經濟人所做出的決策都是理性的,對與政府的每一個政策都有理性預期。這樣就抵消了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