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學生理財的必要性
你好,給你一些素材,希望對你能有些幫助,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市場經濟觀念業已深入人心,但是未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財教育,因為從傳統觀念看,人在擁有收入之前是不用理財的,甚至有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窮人根本無財可理。大學生作為一個純消費群體,也就不必具有理財的相關知識了。實際上,這是對理財的誤解,不利於大學生的順利成長,也不利於未來社會的發展。國內外的相關資料顯示,理財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越早越好。對大學生進行理財教育對於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是一件幸事,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把「孩子」和「錢」扯在一起是讓中國家長擔心的事情,似乎孩子一接觸錢就會變壞,與中國的教育不同,西方很多孩子在很早就開始接觸錢,學會了理財。如在美國,小孩從3歲起,就能辨認硬幣和紙幣;10歲時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備大筆開支;11~12歲時就知道制定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我們國家的理財教育顯然落後了很多,我們國家85%以上的孩子不會理財,而財商是現代社會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大學生為什麼要學習理財
大學生群體優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完成學業,當然能在課余時間學習一定的理財知識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由於很多騙子就是因為一些大學生不了解金融知識,騙去大學生很多錢的事也是很常見的。如果你能提前掌握相關的理財知識,知道一些金融的原理,對於騙局應該是很容易識別,其次大學生提前學習理財知識,對自己也是負責任的一種行為。
理財不僅僅是通過理財工具來獲得收益,更多的是規劃自己的生活,為未來提前做打算。所以大學生學習理財的前提是在不影響自己學習的情況下,課余時間學習。
『叄』 調查大學生理財的目的
一、 調查方法和內容
針對大學生理財情況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西華大學各學院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和藝術專業的在校本科生。本次發放問卷80份,收回68份,問卷有效率85%。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方式來回答問題,主要包括當代大學生的月消費水平、消費來源、消費結構以及自己的理財觀念和能力等幾個方面。這些問卷內容從不同角度真實的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理財觀和消費觀。
二、調查數據分析
具統計本次接受調查同學中男生佔32人,女生佔36人;而其中文科類佔34人,理科類佔11人;藝術類佔4人,工科類佔19人;大一、大二佔45人,大三、大四佔23人。
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月消費在300元以下的沒有;300-500元的18人,佔27%;500-800元的44人,佔65%:800元以上的6人,佔8%。消費在300-500元的同學伙食費占不到1/2,在交際費和衣飾費等方面支出較多,生活相對寬松。500元以上的學生伙食比例降低,用於其他方面費用較多,部分有享樂主義觀。在學慣用品、書籍方面消費佔100元以上的僅有15.7%。在回答「您有花錢記賬的習慣嗎」時,僅有28.5%的大學生回答「有」,64.8%的大學生回答「沒有」。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家庭供給,佔到被調查人數的63%,有18.2%的學生是家教、兼職或勤工儉學及貸款和獎(助)學金。
某高校網站bbs上發表「一百兩百貧困戶,四百五百剛夠用,千兒八百是扮酷,兩三千是大戶。」這的確是當今大學生消費的真實寫照。
三、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顯示,主要
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消費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的日常消費本應以生活費用和學習費用(購買學習資料和學慣用品以及各種考證)為主。而伙食費又是重中之重,然而卻出現「饅頭就鹹菜,省錢談戀愛」,各種服飾、化妝品,數碼產品消費成為日常消費大頭。除此,通訊費和網路支出費用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幾乎每個大學生都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費。
愛情是神聖的,但也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一些男生為了愛一擲千金,甚至不惜負債。「饅頭就鹹菜,省錢談戀愛」、「即使三天不吃飯,也得給買花送女友」已經成為一種信條,用時下流行的一句歌詞可以形容為「戀愛大過天」。大學生戀愛支出主要在吃飯、零食、逛街、泡吧娛樂等方面,禮品消費是戀愛消費中絕對的「大頭」,逢年過節(情人節、聖誕節等)或是倆人過生日及特殊的紀念日,戀人之間必要互送禮物,此項花費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在戀愛消費中,支出較大的還有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150-200元。
除此,消費也玩張揚個性。手機、筆記本電腦、mp3一樣都不能少。假期回來,常常會發現班裡很多同學換了新手機,有些班級大約一半同學擁有筆記本電腦,大部分同學有mp3。調查還發現,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為了一款流行手機或者名牌衣物,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它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慾望。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他們也強調人際交往消費,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應酬的支出。他們大多承認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原則
『肆』 大學生為什麼要投資理財
其實,沒有人要求大學生一定要投資理財,只是建議而已。
個人的觀點是:大學生有必要學習理財知識,樹立理財意識。但沒必要真的進行理財投資,畢竟大學生並沒有自己的收入來源,進行的所謂理財也不過是用父母錢去玩玩而已,這與人們進行理財的初衷有悖,所以,並不鼓勵大學生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就實際操作理財。
不過,個人還是鼓勵大學生了解一些理財方面的知識,這樣有助於他們對金錢有客觀、理性的認知,為將來的成長與理財打下基礎。
如果說大學生理財有收獲的話,個人認為主要是意識上的引領,至於是否真的賺到金錢則不是主要目標。
『伍』 大學生理財究竟有何重要性
大學生還沒有能力供養自己,假如有閑余錢倒是可以考慮選擇一個靠譜安全的理財平台,既提早鍛煉了理財能力,也能實現財務自由,眾易貸就是個不錯的平台,起投金額20就可以輕松理財。
『陸』 理財對大學生的重要性
1、選學習理財及規劃能夠讓他們在大學期間的生活更有規律。
大學生通常在18歲到20多歲,正時年輕氣盛不太考慮後果的時候,由於沒有柴米油鹽的經驗,通常不能夠對自己的生活費進行很好的打理。
2、學習理財規劃能夠讓他們在未來有更強的競爭力。
大學生在結束學業來到社會中後要工作和生活,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掙錢,要養活自己。這時候這時候就不能像上學一樣沒錢了隨時跟家裡要,而是要自己做好充足的規劃,量入為出的進行消費,而在上學期間就懂得理財規劃的人可以更好的應對這種改變。而且在這時他們已經從大學生變成了上班族,有了實在的收入,就需要靠投資理財的能力來保證自己的資產能夠保值,還可以靠投資的方式來獲得增值。
3、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大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以父母給予的為主,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大學生容易受到身邊的影響,購買慾望旺盛,往往會控制不住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購買慾望,往往會成為伸手族,甚至不惜向貸款公司借錢,所以也就會出現「裸貸」等等現象。
大學生為什麼要理財?其實最主要的是要控制住自己的購買欲,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目的不要求能夠賺到額外的收益,只要能夠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理性的消費,這就是最大的收益,也是大學生理財的目的所在。
『柒』 在校大學生投資理財的意義
在校大學生投資理財的目的其實也是培養以後總金錢觀,這樣就更好的規劃自己的生活以及金錢等的財務。
事不爭是慈悲,理不辯是智慧,事非不聞是清靜。
不爭,是一種寬容,不理,是一種智慧,不解釋,是一種成熟。
很多時候,我們不爭,不是因為無能,而是不想發生沖突。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不是因為心虛,而是學會了讓步。
很多時候,我們不解釋,不是因為懦弱,而是讓時間去證明。
活在這個世上,誰人背後沒人說。做得再好,都有人指責,說得再真,都有人不滿,討厭你的人,你再努力也無濟於事,冷落你的人,你再掏心也無動於衷。
我們做不到人人喜歡,也不能讓所有人滿意,貪得無厭的人我們滿足不了,居心叵測的人我們難以接受。有些人看透了,也就離開了,有些事看淡了,也就放下了。
一輩子不長,請為自己而活。不要在乎別人的議論,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做到內心無愧就行。流言蜚語,遲早會散,你越是爭辯,別人越囂張,誤會矛盾,終會化解,你越是解釋,越解釋不清。
做人,別太傻,
在不懂你的人面前,說得再多,也是浪費。在討厭你的人心中,做得再好,也是徒勞。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不值得的人身上,還不如留給自己。
人活一世,不爭、不理、不解釋,用不爭彰顯你的大度,用不理詮釋你的從容,用不解釋證明你的品行。只要身正,就敢坦然面對,只要心正,就能一生無愧!
只要會理財才能實現財富自由這樣的道理,也是需要在實踐中才能知道的呢
『捌』 投資理財的目的是什麼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一個目標,人若是沒有目標,那不過就是個浪費糧食的行屍走肉,抑或是會呼吸的木偶罷了,當然此話說的有點嚴厲了,但主要還是告知大家財務自由的重要性,人生目標有三個,第一是實現全面的財務自由,讓自己不為錢所累,第二個是解決好你自己,子女,父母三代有可能會面對的財務困境,第三就是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人生勵志家。 你也可以把以上幾個過程組成一個循環,或者就叫理財環,理財活動就是圍繞以上幾個過程來進行,通過學習與實踐,不斷提高我們自己理財能力,做自己財富的主人。然而,在一百多年錢馬克思就曾試圖揭穿錢生錢的幻想。無論他的結論在今天是否已經過時,資本市場的繁榮也依舊必須以實物經濟的繁榮作為依託。內需不振與牛市並存的結果是否是更多資金從消費領域的退出?由此所帶來的是否又是一個危機的泡沫?這恐怕也是一些人對中國股市前景存下疑問的一個原因。沒有贏利能力的支撐,單靠資金推動的繁榮是不可能持續的。 1、增加收入;每個人的收入高低各不相同,理財首先是開源,通過理財不斷增加財富,創造財富。 2、減少支出;每個人的支出方式習慣也都是不同的,因人而宜,理財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就是節流。 3、提高生活質量;通過理財以最小的支出獲得最大效用,提高生活質量。 投資理財的目的是善用錢財,是家庭的財務狀況處於最佳狀況,從而滿足各個層次,各個階段的生活所需。投資的終極目的是賺錢,理財的終極目的是生存的更好。 1、風險識別與認識;理財產品應該講都是有風險的,只是大小程度不一樣,控制的水平不一樣,因此客戶首先應該了解你所購買產品的風險情況,按規定,銀行都應向客戶進行產品的風險提示,還有,銀行不允許向客戶承諾保本和保收益。因此,客戶應該對產品做仔細地了解,自主判斷風險的可能性與大小,確認是否能夠承受可能發生的損失。 2、合適的收益;理論上是越高越好,但這也是容易使客戶忽視風險的因素,往往是收益越高風險越高,風險低收益也低,這是規律,因此,客戶應結合風險來看收益。 3、期限的匹配;一是客戶要按照自己的資金閑置的時間來安排理財產品的期限,防止影響資金的使用;二是要考慮在理財期限內市場利率的變化,在目前存款利率向上走的形勢下,建議不要投資期限太長的產品,以三年以內為主,防止在不遠的將來損失更好的投資機會。 4、流動性的考慮;有些理財產品可以提前退出,及時變現,我們稱之為流動性好。因此客戶應根據自己的需要盡量選擇流動性較好,容易變現的產品,以應自己的臨時之需。 5、合理配置;建議客戶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安排的計劃,將資金按比例分別投向不同的期限,不同收益的產品,形成合理的配置,在自己風險承受力的范圍內,做到高低風險合理搭配,期限長短合理搭配,做到既不影響正常生活,又能獲得最大的收益,一旦遇到風險不至於影響到整體的資金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