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才算財務自由 實現財務自由的四個理財公式
(一)支出=收入-儲蓄
多數理財人會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把消費剩餘的錢存進銀行,先花再存,最終所剩無幾,成為月光族,實際上,如果能將「儲蓄=收入-支出」的觀念轉變為「支出=收入-儲蓄」的觀念,每個月領了工資後強制儲蓄30%左右,把剩餘的錢用來月支出,這就意味著你開始真正的理財了。
(二)50%穩守+25%強攻+25%穩攻
千萬不要有先積累再投資的思想,螞蟻再小都是肉,把錢放在銀行只會持平通脹率。合理分配資金,做一個聰明的投資人非常重要。重倉50%穩守一定是你非常信任、非常安全的理財產品。25強攻適用於各種羊毛,25%穩攻適用於安全保障前提下綜合活動收益不錯的理財產品。
(三)還貸額度≤月收入*35%
「富翁都是從負翁」做起的,合理理財和投資和合理負債是實現財務自由的一個重要步驟,走對了就是捷徑,走錯了就是彎路。所以,要想使日常生活和每月投資不受到太大的債務影響,每月歸還貸款本息的額度,最高不要超過收入的35%,一般以20%為宜。
(四)家庭理財4-3-2-1
婚後家庭理財也有妙招,家庭資產合理配置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於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資理財,30%用於家庭生活開支,20%用於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用於保險。這樣的分配比能有效分散風險,幫助家庭資產實現保值增值。
關於閑置資金的安放,可以用來投資近來比較受青睞的P2P,選擇靠譜的平台進行投資,比如說P2P平台錢多多,成立4年,注冊資本一個億,成交額超130億,已始終堅持穩健發展原則,不僅高度重視投資人的資金安全,對風險管控這一塊不遺餘力,對照監管層關於P2P行業監管的各種原則,逐條推進落實。同時,致力於提升投資者的服務體驗,未來錢多多活動內容會根據平台服務的內容的升級進行不斷優化提升。屆時,錢多多平台的用戶將會有更多的機會體驗平台推出的各種特色化活動。
B. 理財可以實現財務自由嗎
理財有可能實現財務自由,但是不理財,一定不能實現財務自由。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謝謝!
C. 如何通過理財實現財務自由
投資成功關鍵兩點:
1、 要有好的理財渠道,投資收益率要高才行,至少要年化30%以上,而且風險可控。
2、 要有原始資本,就算是3年10倍的厚利,要實現200萬,也要有20萬的資本原始積累。這裡面就有一個悖論了:既然人力不值錢,又哪來原始資本投資呢?這的確是一個問題。當然,並非沒有解決辦法。總體原則就是犧牲現在生活質量,爭取將來美好生活。就是現在省吃儉用,積累原始資本,通過投資來實現財務自由,用將來的美好生活來彌補今天所失去的。如果現在月光,那麼是沒有什麼明天可以期待的。
整體比較分析
不同的人價值觀不一樣。有的人崇尚現在消費,吃到嘴中才是肉,有錢先花,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說不定明天世界末日呢。這種人對國家經濟發展貢獻最大。但是一旦工作有變故,或者需要用大錢,往往傻了眼。而我是另外一種人,犧牲現在消費,攢錢並且進行投資,希望盡快實現財務自由,用以後的舒適生活來彌補今天所付出的代價。這種方式就害怕還沒有實現財務自由自己就OVER了,那樣就很虧心啊。或者實現了財務自由但享受時間太短,自己在資本積累過程種中身心疲憊,有錢也不舒心了。這些就是矛盾的兩方面,如何權衡是很重要的,既不能沒有將來,也不能有命掙錢沒命花。
D. 怎麼理財才能達到財務自由的水平
所謂財務自由,其實是一種狀態,是你的被動收入大於你的日常各項開支,你就財務自由了。注意,是被動收入,而不是靠自己付出勞動、付出時間去上班獲取的主動收入。因為主動收入是依靠你的勞動付出的,比如你上班的月薪很高,但是如果你這個月不去上班,顯然就沒有收入。而財務自由所說的被動收入,是指你根本不再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而是通過你建立的賺錢管道來獲得收益。比如你是一名作家,你寫的圖書已經有很多本了,現在圖書銷售會源源不斷給你帶來收入,甚至圖書還被改編成影視、動漫等,這些都不需要你再付出時間和精力,但是你的收入卻會一直增長,這就是被動收入。
實現財務自由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投資帶來的利息或者分紅,比如你入股了某公司,這家公司效益一直不錯,每年都可以分紅,再比如,你投資股票或者基金,每年都有賺,也包括你存款到銀行所產生的利息或者是理財產品的收益;第二,不動產的租金收益。比如你手裡有幾套房產,可能是車位,可能是住房,可能是門面,可能是寫字樓,所有這些出租給使用方,你產生的收益也是不依賴你的勞動的,所以,也是典型的被動收入;第三,出租專業的資格或者學歷,比如你有會計、建築、律師等方面的專業資格,往往掛到一個單位一年都會產生幾萬的收入;第四,各類創作產生的收益,比如,你擅長寫小說,或者你是從事音樂創作,或者是有自己的發明專利,相應地就會產生版稅、專利費用等;最後,還有一類不太常見,但是也客觀存在,那就是來自前任配偶賠償的每月的生活費,子女撫養費等等,這個也是不依賴你的工作的,但是前提是你的前任是非常有錢的,否則,賠償的錢可能遠不夠你的生活開支。
E. 普通人可以實現財務自由嗎,普通人可以投資理財嗎
投資理財本身就是自身的一種選擇,可大可小。既然是普通人,說明在財務上資金可能不是那麼充足,那麼在做投資理財盡可能選擇穩定,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追求穩定收益,而不是高風險大收益。如果不太懂,可以先向一些專業的人學習後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操作,避免因為不懂而虧損。同時也可以找一些靠譜的公司,進行理財服務,有些公司有可以保障本金的理財產品,就比較合適。
F. 要實現財務自由,買房還是理財產品哪個更
答:個人覺得買房不是實現財務自由的好方法,不說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想買個100平左右的放在也要50萬-100萬,買房很可能會增加自己的經濟壓力,而買理財產品的話,基本都是用自己手上的閑錢購買,這樣不僅能達到儲蓄的作用,還可以是錢增值,只要自己能合理的進行分散投資,盈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我個人覺得買理財更好。
G. 財務自由的理財工具
第一類,無風險的理財工具。
1、定期存款
銀行理財(保本型),是銀行賣的保本型理財產品。
提示一點,如果買銀行理財產品一定要注意是不是保本型。很多時候在銀行漂亮小姐姐的熱情的推薦下,很多人會忽略掉自己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保本型的。
如果買到了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可能會大幅虧損的。一定要記得銀行是不會為你買的非保本型的理財產品負責的。
2、國債
國債就是國家借錢開的借條。只要國家還在,這個錢就會還的,所以安全性沒的說。
國債逆回購,本質就是國債抵押借款。手裡有國債但是缺錢的人把國債抵押了借錢。手裡有錢的人把錢借出去。
第二類,低風險的理財工具
1、低風險中等收益,年化收益率一般6%—15%之間,主要包括分級基金A、可轉債、債券基金、股票指數基金。
2、低風險高收益,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5%—30%之間,主要包括生錢資產類型的股票、REITs、房地產。
其實,低風險也可以存在高收益,高風險更可能高虧損。風險和收益的大小主要不是由理財工具本身決定的,而是由我們的理財知識決定的。
第三類,中風險的理財工具
黃金,這個大家都清楚,不多介紹了。為什麼黃金是中風險呢?因為黃金是其他資產,不帶來凈現金流入。持有黃金只能賺價差。價差的漲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是中風險。
銀行理財(不保本型),有風險,需謹慎。一般有理財知識的人不會參與。買這種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還不如自己做投資呢。
其他資產類型的股票,不分紅的股票。這類股票不分紅,買了這種股票只能靠未來的價格上漲賺錢。但是未來價格的漲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其實股票可能是低風險高收益的理財工具,可能是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工具,也可能是高風險高虧損的理財工具。對於擁有不同理財知識的人,股票的風險和收益是不一樣的。缺乏理財知識的人才會一味認為股票是高風險的理財工具
第四類,高風險的理財工具
P2P,本質是互聯網放高利貸的。隨便招幾個人,做個網站就可以做這個事情。這種不是在國家交易所交易的標准化理財工具。風險很大,容易血本無歸。
私募基金,面向少數人募集成立的基金,可以投資各種理財工具。私募基金是非標准化的理財工具,風險很大。
比特幣,一種數字貨幣。不是在國家交易所交易的標准化理財工具。本身也不產生現金流,屬於其他資產,只能賺差價。風險很大。
收藏品,不是在國家交易所交易的標准化理財工具。本身也不產生現金流,屬於其他資產,只能賺差價,並且變現不容易。風險很大。
耗錢資產類型的房地產持續的帶來凈現金流出的房地產。因為每月的凈現金流出是確定的,也就是說每個月虧損是確定的。只能靠未來房價上漲賺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比較高。
期貨,在期貨交易所交易的標准化的合約。沒有信用風險,不會跑路。期貨本身不產生現金流,只能靠未來的價差賺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另外期貨一般都有高杠桿,很容易虧完本金。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