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理財產品亂象

理財產品亂象

發布時間:2021-11-18 21:24:08

1. 民生銀行「假理財」案落錘什麼結果

時隔半年,曾轟動一時的銀行理財「飛單」大案——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16.5億「假理財」案監管處罰落錘。罰款2750萬,3名責任人被給予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

但事實上,這些客戶購買的根本不是民生銀行理財產品。此後,民生銀行官方發布一則「關於理財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朋友圈海報指出:「截至目前,我行『非凡資產管理系列』個人理財產品均按照合同約定按時兌付了本金及收益。」

由此或可推斷,前述「份額轉讓」產品中所包含的理財,應該不是類似的民生銀行自營或總行審批合規代銷的理財產品。

民生銀行事後公開表示,根據民生銀行初步掌握的線索,民生銀行「假理財」案系張穎通過控制他人賬戶作為資金歸集賬戶,編造虛假投資理財產品和理財轉讓產品,其本人或指使支行個別員工尋找目標客戶,非法募集客戶資金用於個人支配,有一部分用於投資房產、文物、珠寶等領域,所募集資金未進入民生銀行賬務體系。

內控機制存在漏洞

案件發生後,民生銀行副行長石傑表示,北京分行根據客戶反映的信息排查發現,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使用偽造的理財合同和銀行印章,騙取客戶的理財資金,是一起由個人道德風險引發的操作風險事件,涉嫌違法犯罪。

一位接近民生銀行「假理財」案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航天橋支行案件爆發並非「爆倉」,而是民生銀行內部自查發現的。他稱,這反映出民生銀行在內控方面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總行打不開分行、支行的「黑匣子」。

在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看來,幾百萬的理財產品,資金一旦進入銀行賬戶,銀行中後台不可能沒有監控,此外對於大額資金的轉出也有監控。由此可見,「假理財」案的資金很可能根本就沒通過銀行賬戶;而如果是用別的銀行卡,在民生銀行網點刷POS機買理財也令人匪夷所思。

民生銀行事後公開表示,造成此案的主要原因,一是個別基層單位內控機制和內控管理存在漏洞,合規意識有待於進一步提升,合規體系建設和合規文化培育也有待持續強化。二是個別人違反制度,違規操作是此案件的主因。這也反映出分行日常業務檢查的力度和頻率不夠,檢查的及時性不強,對風險隱患缺乏必要的敏感度。三是分行對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日常管理未能發揮應有的防範和制約作用,特別是對關鍵崗位和人員的道德風險管理有所缺失。

石傑表示,民生銀行內部已經召開全行專項會議,要求全體員工吸取教訓,高度重視案件背後的問題,認真落實銀監會「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銀行業市場亂象」等專項治理要求,嚴格執行制度,徹底堵塞漏洞,深入排查隱患,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據了解,目前,民生銀行內部迎來一場復雜的系統改革,包括私人銀行管戶系統嵌入理財產品中,全流程監控客戶在分行、支行的情況;客戶投資額度到一定層級後會交給在總行私人銀行中心登記備案監控,以杜絕「飛單」情況。

騙子就應該收到懲罰。

2. 理財資金開始轉向實體經濟是大忽悠

2016年《銀行間理財年報》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9.0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5.55萬億元,增幅為23.63%,相較過去6年平均55%的增幅看,增速明顯放緩。
中國商業銀行搞出29萬億的理財產品余額,著實讓人不可思議,也讓全球特別是發達體瞠目結舌。29萬億是個什麼概念呢?截止2016年全國居民活期儲蓄23.7萬億。銀行理財產品竟然是全國居民活期儲蓄的1.22倍;2016年中國M1餘額為42萬億元左右,銀行理財產品佔M1餘額的69%。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觀察銀行理財產品必須從用途上進行深度剖析。基本看,銀行理財產品都投向了非實體經濟領域。主要用在:在銀行、券商、信託、保險、基金、各類民間金融機構等金融機構之間倒騰嵌套牟利;最主要的是投向股市、債券、樓市等。數據顯示,2016年末的理財余額中,佔比最大的仍然依次是債券(43.76%)、非標(17.49%)、現金及存款(16.62%)、貨幣市場工具(13.14%)。從中可以看出,根本沒有實體經濟什麼事。
從本質上講,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高於居民儲蓄,即銀行在理財產品上的成本要高得多。這種高成本資金來源不可能用到實體經濟里,而且從期限上看都是短期理財資金,只有用到投機市場里。
銀行理財產品兩大用途是不容置疑的。一是通過信託通道平台的信託產品的買入返售產品流向房地產,二是通過信託、保險、券商、基金平台流入股市購買新股,即打新。當然,在國債、地方債、企業債以及貨幣市場也有一部分投資。
銀行理財產品另一個特點是,通過層層嵌套,逃避監管,繞圈子、轉彎子,隱蔽進入到違規市場。層層嵌套、蒙蔽監管法眼是其特點。這不得不使筆者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氣氛的說:華爾街不要再弄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這再次證明中國監管部門屢屢重申要穿透式監管的必要性。其實,與其費那麼多周折搞穿透式監管,倒不如釜底抽薪,徹底解決問題。
首先必須遏制住銀行理財產品瘋狂增長態勢。無利不起早,在逃避監管的監管套利誘惑下,銀行理財產品這幾年爆發式增長令人驚嘆。過去6年平均增幅高達55%的驚人地步。已經構成中國最大的金融風險隱患,也已經成為中國逃避金融監管的風險隱憂。
下決心整頓金融亂象,出重拳打擊各種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監管套利行為,筆者一百個同意,舉雙手贊成,出拳再重都不過分。重點在於,嚴格整治銀行同業業務,徹底取締各類通道渠道,徹底取締各類資金池。這里千萬一定不要被各種聲音誤導、逼宮、要挾。
最近一種聲音必須引起重視,要識別其目的與意圖。整頓才剛剛開始,一些研究機構卻放出聲音即所謂的研究報告稱,2017年下半年理財產品對實體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投向實體的余額為19.65萬億元(佔全部理財比例67.41%,這也就是回到2014-2015年的水平),下半年增3.62萬億元(佔全部理財增量的比例為131%,意味著有其他投向的資金被收回,改投實體)。這背後反映經濟啟穩復甦,實體融資需求有所向好。因此,理財資金投向也出現了「脫虛向實」的良好苗頭,這也有助於減輕理財業務的監管壓力。
這完全是大忽悠的聲音。銀行理財產品的屬性以及其他非銀行機構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可能投向實體經濟的。成本的原因在上面已經分析過的。關鍵在於必須認識清楚,銀行之所以搞理財產品的目的與初衷就不是支持實體經濟,而是給繞過監管、監管套利量身定製的。
聲稱銀行理財產品開始投向實體經濟完全是坐在辦公室里瞎想的,完全是迎合監管與高層的偏好,監管部門想要什麼就端出什麼的阿諛做法。千萬不要被其誤導,要堅定不移地整頓下去。筆者建議,在利率市場化情況下,應該徹底取締銀行理財產品。

3. 新華社評明星代言頻頻翻車,違法代言虛假廣告亂象究竟何時休

最近頻頻有明星代言某物品,卻爆料出物品有問題的這些事情,從貨不對板的誇大宣傳,再到給購買者帶來難以挽回的經濟財產損失,明星違法代言虛假廣告被很多人都廣泛關注,而現在新華社也點評明星代言頻頻翻車,這也意味著,不管是國家還是人民,對於明星代言物品有問題這個事情怨念並不是一天兩天。

所以我認為如果想要解決這種違法代言虛假廣告的亂象,必須要從根本上制止明星代言,我們可以出台一些法律,如果明星代言的產品出現問題,那麼明星也需要負相應的責任,如果有這樣的法律條文,那麼明星的團隊在接待員的時候肯定會進行反復的選品,這樣也就會降低人民的不少損失。

4. 最近銀行好多保本理財產品全部下架了,這是為什麼

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銀保監會這一次的動作非常大的審查了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甚至已經涉及到了保險行業,他們之所以會下架這些產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理財這種東西本身是有一定風險性的,但是銀行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進行了保本的承諾。而這對於銀行來說,其實是具有很大風險性的,所以才會下架他們的產品,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第三,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這一次的整治活動在我看來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漲至現在銀行行業內的一些亂象,同時對保險行業也進行了相對大的整個改。特別是很多的銀行在這一次的整改過程當中,已經將自己的理財產品給進行重新整理。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那麼它的很多產品將會導致系統性的風險。

5. 網上說國家要整頓投資理財類的9是不是真的

首先國家對於金融的監管從來沒有停過,
P2P亂象弄14年末到現在一直在向規范的方向發展,

其中很多就是李鬼P2P騙子公司必須打掉
新興理財產品很多也是國人創新的新騙局,所以要整頓是必然!

做正事情很重要!

最後投資有風險,入行須謹慎!

6. 中國理財產品恐成影子銀行是大隱患

這一輪以銀監會為「軸心」的旨在去杠桿、防風險的金融產品整頓正在如火如荼,一浪高過一浪,一波緊過一波。金融業去杠桿力度加大;去金融機構之間層層套嵌,在金融機構中間相互倒騰、打轉、層層剝離就是不到實體經濟去的問題;嚴打利用理財資金瘋狂加杠桿、釀風險;徹底鏟除銀行與保險、證券、基金、信託的通道業務;特別要重拳打擊銀行之間線下、地下的相互拆借行為,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出拳再重都不為過。
中國金融這幾年用亂象叢生一點也不為過。瘋狂放水貨幣,導致房價飛天,金融風險凸顯。對連發達國家都難以理解的所為各類理財產品放任自流,以致於膨脹到金融風險增大,實體經濟被金融邊緣化,金融脫實向虛達到幾乎讓人瞠目結舌之地步了。
理財產品等金融亂象吹大金融泡沫,釀造金融風險外,把整個社會實干興邦的社會觀念與價值觀徹底搞亂了。整個社會彌漫、籠罩著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覺醒來成為富翁的極壞社會氛圍。這種金融業態基本是歷史上最差的。
這種現象已經引起發達國家媒體的矚目並且其感到吃驚與不解。《日本經濟新聞》2017年4月17日報道說,中國的理財產品類似於在銀行銷售的投資信託。有時指的是面向個人的投資商品整體,為加以區別,很多時候被稱為「銀行理財」。中國發明的理財產品讓發達國家都難以理解,而且正規金融教科書里根本就找不到一些五花八門的產品名稱。因為,有些銀行理財產品是「領導」在流動性緊張時拍腦袋決定發行的。把其稱為理財產品是為了逃避監管的目的。
這類理財產品的最大危害性是或最終變為「影子銀行」。如果銀行不願看到不良貸款增加,將劣質融資歸入理財產品,這實際上就成了影子銀行。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存在陰影,所謂的理財產品實際是銀行藏污納垢、隱瞞真實信貸資金風險的地方。
這幾年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膨脹到令人驚嘆的地步。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國的理財產品金額達到29萬億元,是日本投資信託市場的4倍。信託產品達到18萬億元,主要由證券公司銷售的基金達到26萬億元。
另一個領域或許更會讓人驚訝。那就是銀行之間、在shibor之外的線下地下同業資金拆借。規模已經大到令人吃驚之地步。這些資金從甲銀行拆給乙銀行,乙銀行再拆給丙銀行。最終丙銀行通過信託通道流入房地產行業,將房價推高,或流到股市打新。這些資金在銀行已經流轉幾個環節了,在層層剝利情況下,成本已經畸高,只有進入房地產牟取暴利。
這么大規模的資金都流入到信貸業務之外,都在金融機構之間倒騰,在股市樓市轉悠,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豈能不發生融資難融資貴呢?如果不下決心進行整頓,這種金融生態非把中國經濟送入不歸路不可。
現階段金融亂象叢生主要表現在監管籠子以內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公司、期貨公司、信託公司、發牌的理財財務公司等。民間金融、除了P2P之外的互聯網金融已經真正在發揮普惠金融的作用。
近期股市出現了不小跌幅,有一股聲音把責任推在了這次金融整頓上。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時股市出現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這也是一個擠乾股市水份與泡沫的過程。在理財資金瘋狂入市、舉牌時,其實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過程,大資金吞噬的普通股民在市場的血汗錢。這個道理必須清醒與明白。
整頓金融亂象對於股市來說是長期利好,是真正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連續幾天的大跌不排除股市裡既得利益者砸盤逼宮的情況,通過砸盤造成股市大跌,倒逼監管部門停止整頓或降低整頓力度。絕不能上此當,一定要不理不睬、義無反顧地整頓下去,徹底凈化金融的良好環境,把金融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里。

7. 投資理財都是騙人的嗎

我一直認為存在就有理由,既然這個行業這么火爆,肯定是社會需要這個模式的運行。
國內投資理財亂象叢生,最大的問題不是投資理財模式騙人,而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缺失,還有監管的不到位,以至於讓很多運營者有了鑽空子的機會。
長期不賺錢或一賠錢就把苦果甩給投資人,以至於出現一例例捲款跑路的公司。
也不排斥有一些公司已經找到了短期注冊然後卷個幾千萬的套路,現在每年在金融詐騙上面的數字可達幾百億甚至更多,所以一般融資幾千萬的公司維權更難。
所以在完善的監管體系出來之前,不建議去投資公司

8. 理財亂象不斷,如何防範「互聯網+非法集資

9. 銀行理財產品退出市場有利隔離風險

「如果銀行業搞得一塌糊塗,我作為銀監會主席,我就要辭職。」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說。據多位與會人士對媒體透露,郭樹清是在4月21日召開的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做出如上表述的。整治金融亂象,郭樹清准備好了「猛葯」。而且郭樹清基本可以說是背水一戰,要徹底整肅銀行,徹底根除金融亂象。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協調,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加大懲處違規違法行為工作力度。這再次給監管部門撐了腰、壯了膽,相信下步治理金融亂象,加強金融監管將會升級。
金融去杠桿是「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一環,實質是要避免資金空轉套利、降低金融系統性風險。信貸資金不往實體經濟流去,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的資金有回報率更高的途徑與土壤。這個土壤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合謀共建的內部相互倒騰資金的平台與通道。這個通道與土壤不堵死,一時整頓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之舉。
在所有金融亂象中,銀行業是帶頭大哥。銀行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而這些大量流動性不是直接支持實體企業,而是被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拆借走,或是被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融去直接投入到股市樓市裡。銀行把大量流動性借給這類公司,一是安全性有保證,二是回報率也不低,何必直接面對實體經濟去冒風險呢?
2013年前實體經濟杠桿高,現在則是轉移到同業。杠桿體現形式就是同業負債和同業資產,其中一些投向非標,一些投向存單,另外還有一些投向了委外。銀行委外資金兩大來源,一個是表外理財,另一個是同業資金。在貨幣寬松、流動性充沛時,「同業存款-同業理財-委外資金」是一個可行的套利模式。
各家銀行幾乎都涉及委外業務,委外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資產管理部、同業部門和私人銀行。其中來自於同業的委外資金成本最低,但是對風險有嚴格要求和限制。
銀監會連續出七八個文的監管,劍指同業空轉、理財空轉,包括資產穿透和監管套利,這個過程中會影響同業理財的規模的增長,從而對委外會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委外戰線的收縮。
而銀行為了規避信貸資金間接入股市的政策制約,往往以理財產品籌集資金,然後拆借給非銀行金融機構。打著理財產品籌集資金,成為銀行存貸款表外資金來源的一個「地下」渠道,也成為金融亂象的始作俑者。連外媒都不可思議的是,從2004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快速發展,到2016年已經達到29萬億元,占同期居民存款的48%,接近一半。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而這些理財產品資金都在金融機構間倒騰牟利,在股市興風作浪,在樓市瘋狂炒作。由於理財產品資金回報率高於存款利率,使得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被侵蝕擠占,最終導致整個資金脫實向虛。
整頓金融亂象不能腳痛醫腳、頭痛醫頭,而要有治本之策。不妨讓銀行理財產品徹底退出市場,還金融市場秩序,從根本上遏制銀行資金亂象。
必須從銀行理財產品起源說起。由於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方向,從2004年開始監管部門適度放開了社會融資回報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銀行按照管制利率吸收資金能力大大下降。面對社會民間機構各種高利率吸收資金狀況的倒逼,銀行進行了所謂的金融創新,即繞開基準利率包裝理財產品吸收資金。由於理財產品回報率可以自行確定,自主權較大,使得銀行擺脫基準利率競爭的劣勢。
從當時看,給銀行理財產品放出一條生路也沒有什麼錯誤,避免了社會融資放開後對銀行沖擊過大過猛。不過,目前已經時過境遷,銀行理財產品這個金融改革的過渡性產品應該也到了退出市場的時候了。
目前的一個最大環境時,存貸款利率已經徹底放開了。特別是存款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有了吸收存款的定價權。與實行管制利率時,通過理財產品變相提高利率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銀行完全不必再通過理財產品來吸收資金了。
因此,在存貸款利率已經市場化的前提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存在已經毫無意義了,只能給良好的金融市場添堵,到了徹底讓其退出市場的時候了。

閱讀全文

與理財產品亂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
中國msci的股票 瀏覽:59
遼寧遠東集團董事長 瀏覽:869
醫院股份合作可行性報告 瀏覽: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匯率 瀏覽:321
回租融資租賃 瀏覽:9
美國摩根銀行的外匯平台 瀏覽:282
固定匯率接標價法 瀏覽:920
安利傭金分配製度比較 瀏覽:470
杠桿閱讀術的意思 瀏覽:620
外匯mt4紅色代表賺錢嗎 瀏覽:912
三峽銀行近期理財產品 瀏覽:547
2014年12月港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633
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自查報告 瀏覽:185
鋼材買賣個人傭金合同範本 瀏覽:882
87年黃金價格 瀏覽:440
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外管理辦法 瀏覽:429
企業融資網湖北 瀏覽:392
2017萬達集團最新新聞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