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銀行理財亂象

銀行理財亂象

發布時間:2021-11-29 06:06:10

『壹』 銀行理財最常見的2個陷阱,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因此,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產品類型。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通常情況下,高收入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強於低收入者,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過年長者。所以對年長者而言,挑選理財產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選預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需綜合考量,選擇那些保證本金、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貳』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隨著我們收入的不斷提高,現在理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想理財的人雖然多,但是真正精通或者甚至是略懂的人卻沒多少。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選擇把錢交給銀行,覺得銀行比較穩定,總不會賠錢的。

2.有時候銀行可能會把代理銷售的產品當成銀行自己開發的產品來銷售。在這種情況下,購買這種理財產品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購買的不是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那麼多,所以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十分小心,以免踩進了陷阱。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騙人的。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里,這樣如果將來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希望大家都可以理財掙大錢,不要被套路!

『叄』 銀行理財產品退出市場有利隔離風險

「如果銀行業搞得一塌糊塗,我作為銀監會主席,我就要辭職。」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說。據多位與會人士對媒體透露,郭樹清是在4月21日召開的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做出如上表述的。整治金融亂象,郭樹清准備好了「猛葯」。而且郭樹清基本可以說是背水一戰,要徹底整肅銀行,徹底根除金融亂象。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協調,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加大懲處違規違法行為工作力度。這再次給監管部門撐了腰、壯了膽,相信下步治理金融亂象,加強金融監管將會升級。
金融去杠桿是「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一環,實質是要避免資金空轉套利、降低金融系統性風險。信貸資金不往實體經濟流去,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的資金有回報率更高的途徑與土壤。這個土壤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合謀共建的內部相互倒騰資金的平台與通道。這個通道與土壤不堵死,一時整頓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之舉。
在所有金融亂象中,銀行業是帶頭大哥。銀行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而這些大量流動性不是直接支持實體企業,而是被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拆借走,或是被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融去直接投入到股市樓市裡。銀行把大量流動性借給這類公司,一是安全性有保證,二是回報率也不低,何必直接面對實體經濟去冒風險呢?
2013年前實體經濟杠桿高,現在則是轉移到同業。杠桿體現形式就是同業負債和同業資產,其中一些投向非標,一些投向存單,另外還有一些投向了委外。銀行委外資金兩大來源,一個是表外理財,另一個是同業資金。在貨幣寬松、流動性充沛時,「同業存款-同業理財-委外資金」是一個可行的套利模式。
各家銀行幾乎都涉及委外業務,委外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資產管理部、同業部門和私人銀行。其中來自於同業的委外資金成本最低,但是對風險有嚴格要求和限制。
銀監會連續出七八個文的監管,劍指同業空轉、理財空轉,包括資產穿透和監管套利,這個過程中會影響同業理財的規模的增長,從而對委外會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委外戰線的收縮。
而銀行為了規避信貸資金間接入股市的政策制約,往往以理財產品籌集資金,然後拆借給非銀行金融機構。打著理財產品籌集資金,成為銀行存貸款表外資金來源的一個「地下」渠道,也成為金融亂象的始作俑者。連外媒都不可思議的是,從2004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快速發展,到2016年已經達到29萬億元,占同期居民存款的48%,接近一半。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而這些理財產品資金都在金融機構間倒騰牟利,在股市興風作浪,在樓市瘋狂炒作。由於理財產品資金回報率高於存款利率,使得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被侵蝕擠占,最終導致整個資金脫實向虛。
整頓金融亂象不能腳痛醫腳、頭痛醫頭,而要有治本之策。不妨讓銀行理財產品徹底退出市場,還金融市場秩序,從根本上遏制銀行資金亂象。
必須從銀行理財產品起源說起。由於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方向,從2004年開始監管部門適度放開了社會融資回報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銀行按照管制利率吸收資金能力大大下降。面對社會民間機構各種高利率吸收資金狀況的倒逼,銀行進行了所謂的金融創新,即繞開基準利率包裝理財產品吸收資金。由於理財產品回報率可以自行確定,自主權較大,使得銀行擺脫基準利率競爭的劣勢。
從當時看,給銀行理財產品放出一條生路也沒有什麼錯誤,避免了社會融資放開後對銀行沖擊過大過猛。不過,目前已經時過境遷,銀行理財產品這個金融改革的過渡性產品應該也到了退出市場的時候了。
目前的一個最大環境時,存貸款利率已經徹底放開了。特別是存款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有了吸收存款的定價權。與實行管制利率時,通過理財產品變相提高利率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銀行完全不必再通過理財產品來吸收資金了。
因此,在存貸款利率已經市場化的前提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存在已經毫無意義了,只能給良好的金融市場添堵,到了徹底讓其退出市場的時候了。

『肆』 銀行工作人員誤導了,購買了理財產品,可以向銀監會投訴嗎

可以向銀監會投訴銀行的,屬於欺騙行為。

『伍』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如下說明:(僅供參考)
(1) 市場風險: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
(2) 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某個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如果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投資會遭受損失。
(3) 流動性風險: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
(4) 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理財產品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收益下降,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虧損的可能,損失的大小與投資期內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關。
(5) 政策風險:受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理財市場相關法規政策影響,理財產品的投資等可能不能正常進行,就會導致理財產品收益降低甚至理財產品本金損失。
(6) 操作管理風險: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託人,其管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收益的實現。
(7) 信息傳遞風險:商業銀行將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向投資者發布理財產品的信息公告。
(8) 不可抗力風險: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
因此,要知道,銀行現在也可以宣布破產。所以,購買中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也有風險。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因為大部分人一味地信任中國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在不了解中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情況下就購買,也容易加大個人理財的風險。因為客戶經理推薦的中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不一定就是中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

『陸』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說高額利息 誤導欺騙人們 人們投訴為什麼銀監局不管哪

你買的是理財產品,不是存款,合同也是理財產品的合同,不是存款合同。

『柒』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捌』 請問銀行理財有風險嗎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產品,沒內有註明的都容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玖』 銀行理財都有哪些風險

零風險!~~~~~~~

只要銀行還都是國有的話,都會有錢還你的,放心存款,呵呵!~~~~~

閱讀全文

與銀行理財亂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街融景城是哪個開發公司 瀏覽:421
2008年全球期貨 瀏覽:642
天津貴金屬交易公司排名 瀏覽:254
貨幣基金天天理財 瀏覽:974
2015年6月18日匯率 瀏覽:616
蘇金貴金屬 瀏覽:964
王向洋期貨正確率 瀏覽:214
邯鄲鵬博集團總經理 瀏覽:259
2019漢口銀行理財產品最新消息 瀏覽:397
錦豐科技股票 瀏覽:751
期貨掌上開戶 瀏覽:448
外匯被騙了報警有用嗎 瀏覽:160
N浙商股票 瀏覽:582
哪些貸款上徵信呢 瀏覽:558
聯合證券成都浣花北路營業部 瀏覽:272
姚振華收購萬科多少股份 瀏覽:387
002380科遠股份千股 瀏覽:824
債券股票推薦 瀏覽:133
360001基金價格 瀏覽:783
融資擔保公司服務對象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