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司理財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籌劃,籌集,積累
㈡ 我國理財保險的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以投連保險、萬能保險為代表的我國理財型保險產品取得較大發展,2007年,全國投連險實現保費393.8億元,同比增長558.4%;萬能險實現保費845.7億元,同比增長113.4%。2008年2月,上述兩類保險產品實現保費收入471億元,同比增長284.3%,我國理財型保險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我國理財型保險發展面臨的機遇和風險
(一)面臨的主要機遇。一是資本市場明顯好轉。近三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出現了多年來難得一見的牛市,大量資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證券交易指數持續上升,資本市場迅速升溫,廣大投資者從資本市場上取得較大的收益,理財觀念明顯提升,出現了居民存款從儲蓄到投資的「大搬家」,由於理財型保險產品與股票市場聯系緊密,在此期間,理財型保險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二是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持續強勢,預期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趨勢將會持續;同時,國內消費物價水平不斷上升,結構性通脹有發展苗頭,人民群眾對貨幣貶值的心理預期也越來越大,加大了對資金理財的需求。三是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我國人均GDP不斷提高,達到2460美元,隨著生活生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在保險消費上的觀念也出現升級換代,對理財型產品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四是保險產品、技術、人才等實力的增強。上世紀末,以投連險為代表的理財型保險產品由平安率先引入國內,由於發展初期的不成熟,在產品設計,信息技術、銷售管理人才、業務監管等各方面都不能滿足理財型保險產品的要求,導致這類產品出現了銷售誤導、群體性上訴、大規模退保等風波。經過近幾年保險公司逐步加強理財型保險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投入,使此類產品的發展基礎得到夯實,具備了較好的發展條件。
(二)可能產生的風險。一是業務大幅波動的經營風險。理財型保險產品對證券市場非常敏感。當證券市場繁榮時,投資收益率高, 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需求就旺盛,保費收入快速增長;反之, 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需求會減少,保費收入甚至出現負增長,保單退保率和成本均會大幅攀升。從2008年起,我國證券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理財型保險會隨證券市場波動而大起大落,影響保險公司的業務規模、財務贏利、現金流等各方面,對保險業穩健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二是宏觀經濟金融的政策風險。一方面,我國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證券市場,受政策調控影響很大,會對理財型保險發展帶來較大的波動。另一方面,根據新個人所得稅法,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按20%的比例稅率徵收個人所得稅。很多理財產品收益開始納入個稅范圍,如國家已對個人投資企業債券(包括可轉債)開征20%的利息稅。保險公司理財型保險產品可能也會逐步納入,會影響該產品吸引力。三是信息不對稱的信用風險。在銷售理財型產品的過程中,保險公司與基金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營銷員之間、營銷員與保險客戶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在此情況下容易產生道德風險,由個例的逆選擇發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機。在2000年前後平安發展投連險時出現的誤導事件和大面積退保風波就是前車之鑒。在當前社會公眾維權意識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發展理財型保險若在某些環節上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群體性上訪或公眾維權訴訟案件,影響保險業的誠信形象。
二、我國理財型保險的發展趨勢
(一)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發展歷程。回顧歐美等國理財型保險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一是探索起步階段。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英美紛紛推出理財型保險,但理財型保險業務處於起步階段,發展較為緩慢。以美國為例,產品誕生初期,由於其投資收益並沒有表現出較傳統保險更明顯的優勢,在高利率時期,客戶可以通過存款很容易實現高於其他投資的收益,截至70年代末,理財型保險在美國壽險市場的份額也只有3%。二是高速發展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到上世紀末。隨著利率的降低、股票價格的上升和消費者對股票等高收益理財的熟悉,理財型保險的價值最終體現並受到消費者的認可,業務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年均增長超過30%。1999年,該產品在美國壽險市場的份額達到40%,在英國個人壽險市場達40%、養老金市場達53%。由於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發展,拓寬了保險業務領域和市場空間,提升了保險與其他金融行業相比的競爭力,同時也使客戶享受到更豐富、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但在此階段,日本出現了一些大型保險公司破產的事件,其中過度銷售理財型保險產品且投資失敗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三是逐步成熟階段。從2000 年起,全球證券市場開始下滑, 投資理財需求迅速減少,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增長減緩甚至負增長。從2000 年到2001 年,英國投連險的保費收入跌幅為34% ,法國、芬蘭等國的跌幅則超過40%,甚至出現一些專營理財型保險的公司被迫出售自己的業務部門以緩解財務的壓力。在此階段,保險公司積極採取措施,有效化解業務風險,隨著全球資本市場逐步好轉,理財型保險才開始復甦。
(二)我國理財型保險發展趨勢判斷。根據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的發展歷程,結合當前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對我國理財型保險趨勢有三點判斷。一是正處在從起步轉入高速發展的階段。歐美發達國家理財型保險從起步到進入快速發展大約需要20多年的時間。由於廣泛引進國外理財型保險在產品、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經驗,有效縮短了前期探索的時間,結合我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和理財型產品的發展速度等因素分析,我國理財型保險產品推出不到10年的時間就開始轉入高速發展階段。二是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歐美發達國家的理財型保險業務均占較高的比例,如美國占壽險市場的50%,英國近60%。而我國理財型保險的比例約佔30%。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投資理財觀念不斷增強,理財型保險產品還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三是短期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理財型保險發展與資本市場發展密切相關,2007年實現跨越式發展。在2008年,國內外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錯綜復雜,美國次級債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帶來較大的影響,國內經濟高速增長與結構性通脹並存,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資本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進入關鍵時期,資金面供求矛盾加劇,市場會有較大幅度的波動,理財型保險發展可能會受到影響,產生種種不可估計的風險。
㈢ 米庄理財的發展歷程
米庄理財成立於2015年4月,是互聯網安全高收益理財平台,米庄第一批理財產品上線後,至2015年5月11日,日交易額已突破500萬。
㈣ 公司金融理論的發展過程
西方經典公司金融理論是指自MM理論以來的圍繞公司金融研究的各種理論流派,包括權衡理論、代理理論、信號傳遞、控制權理論等。它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的發展階段: 放棄了經營決策外生性的假設。人們開始認識到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會影響到公司的經營管理,研究的視角開始放在公司金融和管理經營的互動上來。這期間產生的理論有:代理理論、公司治理理論、產品市場與資本結構理論等。在這些文獻中,公司的經營決策對公司金融政策的依賴性是非常明顯的,但幾乎所有的分析仍然是以半強式有效市場為假設。
在西方公司金融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其假設前提有一個不斷放鬆的過程。它雖然也逐步認識到市場的不完美性和制度因素中的代理成本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但是可以看出它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導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型為理論背景,其隱含的前提是公司具有完善的內部治理機制和有效的外部市場,這種公司治理機制能夠有效地制衡公司的管理層,使其能以公司價值最大化作為目標。因此,在上述的各種理論流派的邏輯推導中,一般均是以最大化股東價值作為目標函數,以影響公司金融決策的有關因素作為約束條件,再由此得出相關的結論。
以這種觀念所導出的理論體系承襲了新古典理論的研究範式,具有清晰和系統的特點,但由此也產生了它的局限性。由於它的理論研究的假設前提仍是一種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 「理想公司」,沒有關注各國特殊的制度結構所導致金融沖突及其協調機制等相關問題,忽視了文化和法律傳統、經濟制度變遷的背景,公司治理的實際現狀等因素所導致的各國特殊的理財環境,使得出的結論缺乏普適性。當研究的對象處於一個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時,由於假設前提和實際因素的傳導機制發生變化,將會產生實際經濟情況與其經典結論不符的現象,由此削弱了它對不同社會和制度結構條件下的公司金融行為的解釋能力。
㈤ 中國理財業的發展史
當今的中國理財業的發展史僅僅幾年的時間,還處於起步.
過去,理財的雛形可以有幾千年的歷史,你的目的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用,清楚這個前提,才可以找有用的資料.
㈥ 公司理財的內容簡介
現代金融學是一門研究公司、個人和各種金融中介的投、融資活動以及資本市場運行機制與金融資產價格形成機制的學科,其中公司財務理論及相關的分析方法是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金融學的形成以馬科維茨的資產組合選擇理論的誕生為標志。馬科維茨的資產組合選擇理論的提出,使得金融學超越了以往對經濟學的依附而成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型經濟學科。馬科維茨理論和現代金融學是二戰後證券市場迅速發展的產物,它標志著一個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金融經濟時代的到來。
㈦ 求中國理財業的發展史
理財行為人類自古就有,「積谷防飢、養兒防老」就是最為樸素的理財觀念。現代理財觀念起源於金融比較發達的美國,萌芽於20世紀30年代的保險業。
眾所周知,保險規劃是理財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30年代,尤其是1929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後,從破產危機中清醒過來的人們逐漸萌生了對個人生活綜合設計和資產運用規劃的需求,保險的「社會穩定器」功能使得保險公司的地位空前提高。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保險推銷員在推銷保險商品的同時,也提供一些生活規劃和資產運用的咨詢服務。這些保險營銷員就是理財規劃師——FP的前身。
真正的理財僅有保險是遠遠不夠的,投資才是金融理財的高級形式。理財的真正發展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馬克維茨資本市場理論和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被提出之後,投資才成為一門科學,建立在金融理論、社會學和投資方法等基礎學科之上的理財也才逐步走向正規。隨著理財成為科學,傳統的保險營銷員式的非標準的咨詢活動已經不再適合理財發展的需要,理財規劃師協會作為培育理財師和維護行業發展方向的標准化組織應運而生。經過20世紀70和80年代這20年的發展,理財規劃師協會不斷摸索出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並初步形成了目前的課程體系。
任何事物的成熟總是與苦難和考驗結合在一起的,理財師行業也不例外。20世紀70和80年代,由於石油危機、美元危機的影響,私人經濟進一步發展,使得個人金融資產膨脹、金融自由化浪潮興起,個人財產管理觀念、金融工具運用的時代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方面使傳統的理財手段難以適應需要,同時也促使人們對理財的需求急劇增加。作為社會變革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所帶來的一個結果,金融商品迅速增加、金融風險加大,個人已經無力自行解決自己的理財問題,人們迫切需要理財師的幫助。這樣就推動了理財業的空前發展,同時理財的內容也從傳統的保險、投資增加了養老、避險避稅的成分,理財師的地位也不斷提升。
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的大變革年,里根領導下的美國經過10年的努力,最終改變了國家的經濟狀況,並在90年代的前5年內收回了過去20年的「失地」,重新確立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而科學理財也跟隨著美國的發展,最終走向了全世界。美國的理財規劃師協會逐步在全球各地設立分支機構,結合實際情況編寫符合當地實際的理財課程,培養專業化理財師。雖然世界各地均有自己的風土人情,但美國理財業70餘年的歷史還是為世界人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成功與失敗均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CFC作為植根於北美的理財協會,不僅擁有豐富的經驗,並且擁有自己的研究和培訓隊伍,其開設的課程涵蓋了理財發展所經歷的各個階段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中國這樣的新興理財市場的投資者和理財師學習參考。
賺點分
㈧ 財務管理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這是一道實戰題,為了節省篇幅我用topic的形式解答:
一、調查階段(事前)
1、梳理公司所處階段以及你在公司的服務年限;
2、調查公司技術或者營銷產品在同行業的地位、被市場接受的程度以及預測產品的技術
壽命;
3、了解公司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流程
4、公司的決策流程和預算管理
二、控制階段(事中)
1、各部門的階段目標以及配套的預算管理和風險防範措施及評估;
2、對各部門的進行分類成本控制;
3、統計分析數據;
三、審計階段
1、行為審計
2、陽光調查
3、財務審計
四、專業的財務管理報告
同時這個題目夠大,需要對公司的整體情況和運作細節做出全面評估,很難用間短的篇幅來描述,我的觀點是財務管理需要綜合其他各學科的手段,例如:能力培養、效率管理、績效考核等等,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學淺未敢忘答題。
㈨ 公司理財的發展趨勢--高分回報!
對於公司理財有很多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除了要做好各個風險等級投資產品的配置之外,良好的現金流與變現能力顯得尤其重要!
以下給到一些不同風險等級投資產品的介紹:
1.銀行活期:現金流保障
2.信託:大額投資,穩定保障收益,年限1-3年不等,收益率一般在9%左右,個別風險高的可能達到12-14%
3.基金定投:有效解決現金流匱乏問題,幫助攤薄成本,長期穩定獲益
4.優質藍籌股及基金整投:風險相對較高,但同時也可博得更高的收益
5.對於公司本身的生產資料,可通過期貨的套期保值功能,來對生產成本進行控制,規避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成本上升風險。
公司理財的發展趨勢:多元化 ,國際化 ,價值化 !
㈩ 財務管理專業的發展歷史
財務管理活動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資金籌集、控制和投放的一項管理活動。在西方,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形成比較規范的現代財務理論,但是財務管理與會計活動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城市,以合理預測並有效籌集資本的企業財務管理就開始萌芽。但是財務管理作為獨立的職業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才出現的。
財務管理歷史沿革
20世紀的100年時間里,是財務管理發展的新世紀,經歷了五次飛躍性的變化,我國學者稱之為五次發展浪。
(1)第一次浪潮——籌資管理理財階段
這一階段可稱為「傳統財務管理階段」,這階段財務管理的主要職能是用來預測公司資金的需求量和籌集資金來滿足公司的需要。在20世紀初,由於一些西方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繁榮和股份制公司的快速發展,企業在運營中都面臨著籌集資金滿足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問題。但在這時,市場競爭並不是很激烈,企業只要籌集到需要的足夠資金,一般都能取得較好的收益,因此各國的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當時由於金融機構不十分發達,資金市場也不夠成熟,因此如何籌措滿足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就成了當時財務管理的主要問題。這一階段的籌資理論和籌資方法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為現代財務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第二次浪潮——資產管理理財階段
這一階段又可稱之為「內部控制財務管理階段」。籌資階段的財務管理往往只是注重研究籌集資本,忽視了企業內部控制和資金的周轉管理。二戰以後,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西方從事企業管理的人員和財務管理的人員意識到,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中財務管理不僅僅局限於籌集資金,更重要的在於管好、用好資金,發揮資金的周轉效率,同時更有效的內部控制對於防範企業風險尤其重要。因此這一階段的財務管理人員高度重視資產負債表中的流動性較強的科目,比如現金、應收賬款、存貨等科目。這一階段公司內部決策系統中的財務決策被認為是財務管理最主要的問題,資金籌集的事項已經退居二線。各種各樣的決策和計量模型被應用於存貨、應收款項等項目,財務計劃、分析、決策和控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第三次浪潮——投資管理理財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運營形式的多變,資金運營和管理日趨復雜,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使得企業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