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農作物指數理財投資

農作物指數理財投資

發布時間:2021-12-15 16:55:17

① 急!!求一篇關於農產品的調查報告。

我國加入WTO已超過八周年。隨著入世保護期和後過渡期的結束,我國農產品市場已成為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之一。加入WTO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和挑戰逐漸呈現,面臨國際競爭非常激烈。農產品進口貿易的壓力明顯加大,出口貿易的壁壘日益增多。在貿易自由化趨勢下如何進一步發展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如何提高農業對外貿易質量和水平,是我國發展農業經濟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就我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的現狀及其進一步發展對策問題作一粗略的探討。

關鍵詞:農產品市場;開放現狀;發展對策

一、入世後我國農產品進口貿易的作用及其影響

農業問題是世界貿易談判的焦點問題之一。烏拉圭回合將農產品貿易全面納入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多哈回合使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獲得實質性進展。多哈回合後,我國堅持兌現農產品市場准入的承諾,突出的標志就是大幅度降低關稅。

入世前,農產品關稅平均為23.2%。2001年入世後大幅度降低關稅,20D2年降到15.8%,2005年降到15.3%,2006年降為15.2%。在人世後5年的過渡期內,關稅從23.2%降到15.2%,降幅為8個百分點,其幅度之大是世界少有的。現在,我國農產品關稅水平已遠遠低於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成為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為國外農產品湧入我國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為27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7%。

國外農產品的進入對增加國內市場供應和發展我國農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正由於農產品進口的增加,解決了國內市場一些產品供需的缺口,填補了一些市場空白。例如,近幾年,我國一些大宗農產品如棉花、大豆、小麥等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進口這些農產品對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是必要的,僅廣西口岸2006年進口食用植物油就達12.1萬噸,價值5335萬美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13.1%和15.7%。同時,一些農產品的進口也促進了市場競爭。由於發達國家農產品具有先進技術和現代化規模等優勢,迫使我國進行農業技術改造,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進程,努力提高農產品技術含量和經濟效益。這有利於我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但是,農產品關稅下降也使我國農產品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發達國家農產品由於補貼,使其具有價格優勢。據統計,進口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的到岸價格,比我國國內市場價格一般要低20%~30%,這些農產品進口使我國農產品顯然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另一方面,外國農產品進口,增加了市場供給,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和農民就業。據農業部測算,如國產大豆717.8萬噸被進口大豆替代,替代面積為5790.73萬畝,由此減少827.25萬個農民就業機會,總收入就損失111.34億元人民幣。

還必須看到,隨著農產品進口加快,還會直接增加農業貿易不平衡。鑒於我國農產品供需結構和農業資源稟賦的實際狀況,農產品對外依存度比較高,今後對農產品進口增加還不可避免。糧食、棉花、食糖、羊毛、棕櫚油等農產品的關稅配額數量還維持在較高水平上,配額使用率會提高,進口仍呈擴大趨勢,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經常發生。僅2004年農產品貿易逆差就達83億美元。

綜上所述,人世以來由於關稅降低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外國農產品進口既對我國市場保證供應、填補空白、促進競爭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又對我國農業帶來較大的沖擊、加大市場風險等嚴峻挑戰。對此,我們要充分認識、正確對待。不能把我國農業面臨的某些困境歸咎於農產品進口,相反,它提示我國農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科技水平、深化農業改革,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二、入世後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特點及其原因

1.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特點自入世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在面臨國外技術壁壘影響和生產成本上漲壓力的環境下,由於發揮了其特有優勢,使之增長迅速,呈現如下特點:

第一,農產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據統計,2006年1月~10月,我國農產品出口達245.6億美元,同比增長12.7%,全年達到300億美元。

第二,農產品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蔬菜、水果、淡水魚類、園藝產品、畜禽產品等出口增長較快。2006年,深加工出口額已佔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7%。

第三,農產品出口市場格局出現新變化。對歐盟、美國、東盟、韓國、中國香港市場出口保持較穩定增長,對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出口也有一定發展。

第四,農產品出口價格穩定上漲。商務部質量監控的30種出口商品中,2006年有19種產品價格上升。2006年1月~10月農產品價格指數比上午同期上升4.8%。

2.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原因近幾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出現上述特點,主要原因是:

第一,國家近幾年連續出台支持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有關農產品出口的優惠政策,為農產品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二,各有關部門,積極提供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例如,推出歐盟等6個市場指南,茶葉等4個產品指南,啟用「農產品貿易專題」的新網址和標識,形成以商務部政府網站為平台,以政策發布、市場指南、產品指南、進出口統計數據、行業預警、海外快訊、市場動態為主體,以駐外機構、多地商務部門、行業組織、科研單位等渠道的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體系。

第三,各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和出口企業主動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積極發揮四體聯動應對機制,建立農產品貿易預警機制,加強政府、行業協會及其農戶間的信息溝通,做好貿易摩擦和預警工作,積極拓展新興市場。

第四,各地加快改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農產品出口,例如,加大科技投入,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增加農產品技術含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穀物、食用油、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不利於產品出口的種植面積,增加市場前景較好有利於出口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在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生產,推動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進程,從而擴大了農產品出口。

三、入世過渡期後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新環境及其對策建議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新環境

隨著我國人世過渡期的結束,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發展農產品貿易面臨著既有利又不利的新環境。

1.發展農產品貿易的有利環境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貿易將保持平穩增長時期,世界農產品貿易將保持較快增長。據各經濟組織預測,今後世界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4%左右,世界貿易量將增長7%左右,這顯然有利於農產品貿易。

從國內看,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政策措施,各部門也先後出台支農惠農政策,商務部近年來研究制定了農產品出口發展規劃及其配套措施,這對發展農產品貿易是十分有利的。

2.發展農產品貿易的不利環境從國際看,發達國家對農業高補貼、高保護所形成的不公平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的環境沒有改變,而我國已承諾對農產品不再使用出口補貼。這在農產品進出口成本和價格上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同時,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壁壘制度化,反傾銷不斷出現,也加劇了我國拓展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難度。

從國內看,分散的小規模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技術低在短期內難以改變,農產品出口成本由於化肥和勞動力等價格上漲而上升,影響競爭力和出口的效益。

(二)發展農產品貿易的對策建議

發展農產品貿易是我國發展農村經濟、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舉措,對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大意義,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推動其又好又快的發展,建議採取的對策措施主要有:

1.充分合理利用WTO農業規則,加強對農產品進口的調控由於我國農產品存在供需結構矛盾,今後農產品進口貿易依存度還會提高。為增強農產品進口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性,做好農產品進口的宏觀調控工作十分必要,這就需要充分合理利用WTO農業協議中關於市場准入的規定,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制度,調整農產品關稅結構,完善進口關稅配額管理。2006年國家對進口關稅配額作了一定調整,如取消豆油、棕櫚油、菜籽油3種農產品的關稅配額,對凍雞等產品繼續實行從量稅、復合稅,並根據進口平均價格的變化適當調整從量稅。通過對關稅配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實現農產品進口調控,使之既保證國內市場需要,又保證它穩定健康發展。

2.充分運用惠農支農政策,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加大農業支持力度,符合WTO農業協議規則。我國農業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強,深化和拓寬惠農支農政策。主要包括:(1)繼續加大農業投入,對關鍵區域和主要產品生產給予補貼,重點支持;(2)繼續推進「公司+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鼓勵農產品企業加強自有基地建設,實現農業產業化、專業化,標准化,全面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水平;(3)加大農業技術投入與開發,提高農業科技推廣與應用的支持,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4)鼓勵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國外農業資源,開展跨國投資經營,制訂海外營銷支持計劃,積極開拓國際市場;(5)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范圍,探索農業保險與出口信用保險相結合的風險防範機制。

3.認識和正確把握國際農產品市場狀況,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要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國際市場上農產品供求狀況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據預測,小麥、粗糧和大米貿易今後將有一定增長,水產品、園藝、生鮮蔬菜和畜禽產品出口雖存在技術壁壘和質量安全問題的障礙,但前景總體看好。從我國實際看,糧食雖不是我國比較優勢產品,但糧食生產不能放鬆,要積極調整其結構,增加優質品種生產。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要積極發展農業優勢產業的優勢,培育我國比較優勢產品,可以適當減少穀物生產,增加蔬菜、園藝、水果、水產、畜禽等產品生產,在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上下工夫。同時,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增加深加工產品和名牌品牌產品出口。

4.充分發揮公共信息服務體系作用,提高服務助農水平要使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健康發展,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體系,並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這就需要整合信息資源,跟蹤監測重點市場動態,建立有效的信息發布機制,及時發布市場指南、產品指南、進口的統計數據,行業預警、海外快訊等信息。同時,要繼續加大投入,豐富信息內容,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更好地為農產品貿易服務。

5.利用和熟練掌握WTO有關條款,積極應對貿易爭端入世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不斷受到有關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救濟調查。據統計,至今有11個國家或地區共發起15起調查,涉案金額約5億美元,占同期總案件數和總涉案金額的比例分別為5%和6%。隨著國際農產品貿易的日益發展,競爭日益加劇,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採用反傾銷和各種貿易壁壘來限制進口的爭端還會增加。應對日益嚴重的農產品爭端,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四體聯動機制,發揮農產品預警機製作用,加強政府,行業協會和農戶之間的信息溝通。同時,建立WTO農產品要求的質量標准體系,安全體系和認證體系,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堅持以質量取勝。此外,出口企業要積極協助政府部門收集貿易爭端信息,參與商會,協會組織應對貿易爭端,提升應對能力。

對外貿易是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農產品貿易是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內容。我國一定要抓住機遇,發揮農產品貿易具有的自身比較優勢,沖破國外設置的各種貿易壁壘和障礙,使我國農產品市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穩定健康地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積極貢獻。

② 2010年最好的投資理財產品

宗商品電子交易是以商品現貨倉單(一種交易的有價憑證)為交易標的,通過計算機網路組織的同貨異地同步交易,市場統一結算的交易方式,是一種把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有機的結合起來的市場交易形式。
在解釋電子現貨之前,先向你簡單的說明一下什麼是現貨交易。比方說你花一萬元買十噸玉米,這個交易就叫現貨交易。從這里可以看到現貨交易的兩個缺點,第一,不同地區的交易會帶來運輸難題。第二,不同地區的交易會導致信息不及時。為此國家推出了電子現貨。

其實電子現貨交易也叫大宗農產品中遠期電子交易,是國家為了扶持農業,促進農產品的流通而推出的,它是以電子現貨倉單為交易單位,採用計算機網路組織的同貨異地交易,市場統一結算的交易方式。這其實就是說,市場的農產品被集中放置某些倉庫,我們使用電子現貨倉單表示等價值的農產品,比如5000元的玉米電子現貨倉單,就等同於同等價值的5000元玉米。我們不在對商品進行直接的買賣,使用現貨倉單統一交易,更方便,信息更及時。每一種農產品交易的時間都是有限制的,一般是六個月,普通的投資者並不需要商品,那麼就要在交貨當月的10號前,將手中的現貨倉單賣掉,獲取差價。大商家,如企業,他們是需要這些商品的,那麼他們會將現貨倉單持有到交貨當月的10號,到時就可以購得商品。由於農產品的價格主要受氣候和供求關系的影響所以說價格較容易把握,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風險小。
電子現貨與期貨比較:聽上去電子現貨就像期貨,但是電子現貨優於期貨。一,交收方式靈活,電子現貨交易是有實體商品的,可以提前交收,也可以即時交收,同時在電子現貨交易中最後購買實物商品,同時實物交收比重較大。而期貨交易的是未來的商品,是否存在還是一個未知數,關於實物交割只能採用在合約到期後進行交割,而且實物交割的權重和比例在期貨合約交易中微乎其微。二,交易風險較小,電子現貨是國家為了扶植農業而發展的,為了促進大宗產品的流通,投機氣氛不濃,同時它有漲跌板限制,最多為百分之6,而期貨鼓勵投機,並且漲跌幅度為百分之200,風險巨大。三,資金更安全,電子現貨交易保證金是百分之二十(購買只需付價格百分之二十的錢),同時較少資金就可以投資,而期貨期貨市場由於保證金水平較低(百分之十),意味著風險較大,但同時收益也較高,因此對於投資者的開倉資金有較高的要求。
電子現貨與股票比較
I 從交易規則來看,股票只能買漲,電子現貨可買漲、買跌,而熊市股民是賺不到錢的,在電子現貨市場就不存在。
II 從品種來說,國內股票市場有一千多支股票,選股比較麻煩;電子現貨中的農產品較少,容易操作。
III 上市公司可能因經營不善而清盤,化為烏有;現貨農產品則永遠存在,而且未來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間。
IV 股票市場容易受莊家或集團操控;電子現貨交易採用隨時交收的交易形式,機構或者大戶難以操縱,交易風險小。
V 股票投資沒有杠桿,是100%的資金投入;電子現貨是杠桿交易,靈活性強,投資門檻低,股票每天收益空間小於電子現貨產品。
VI 從資金結算時間來看,股票投資是T+1,當天買入,第二天才能賣出;電子現貨是T+0交易,可以當天多次買賣結算,可以鎖定利潤。
電子現貨與黃金比較
黃金的資金是匯往海外的,資金較為不安全。電子現貨則是採用和股票相同的銀行三方監管。安全可靠。黃金的杠桿比例是1:100風險巨大,不適合一般的投資者,而電子現貨的杠桿比例是1:5, 投資門檻低適合普通投資者。

電子現貨與期貨比較
交收更靈活。電子現貨可以採取即時交收,也可以採取到期交收,並且實物交收的比重很大,但期貨只能採取到期交收,實物交收的比重小,風險大

電子現貨的保證金是百分之20,期貨是百分之十,期貨風險要大的多,電子現貨的漲跌的最大幅度是百分之6,而期貨則是百分之兩百,這是普通投資部能接受的。
期貨價格波動受影響的因素較為復雜比較難以分析,而農產品主要受氣候和供求關系的影響,較為簡單,容易把握,適合投資新手上路。
總的來說,電子現貨交易的風險較低,其盈利能力比股票強,當然由於風險沒有黃金,期貨大故盈利能力要比黃金,期貨小,炒股票和期貨的投資者,綜合風險和盈利能力,電子現貨是較為理想的投資產品,炒股票和期貨的朋友不妨嘗試一下,當然沒有投資經驗的投資者更可選擇電子現貨入手,因為它簡單,並且風險小。 聯系我用戶名,後面的數字。

③ 以農副產品為主的基金有哪些

受脫歐公投、美國加息等等因素的影響,不少人認為今年全球金融市場會始終處於巨幅動盪中,黃金白銀等相關資產的避險能力相信廣大投資者已經領教過了。但另外一類投資,即大宗農產品,則關注者還比較少,實際上這也是國外較為重要的品種,但請注意,它的避險功能不如金、銀兩類投資品。

最後還是需要提醒大家,個人投資者參與大宗商品投資或許會面臨以下風險:首先是市場風險,即期現貨杠桿交易疊加放大的波動,容易爆倉;其次是政策風險:比如政策對於期現貨的一些管制或會改變;另外,還有平台風險:諸多現貨平台並不靠譜,攜款逃逸屢有耳聞。所以,參與商品期貨以及一些衍生品投資,要選擇正規交易場所。若投資者沒有一定知識儲備,還是把資金交給專業的機構打理更穩妥一些,公募基金或是不錯的選擇。

④ 全國各縣(市、區)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應用

測算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各縣(市、區)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基礎資料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工作部門統一收集。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採用國家統一方法、統一口徑、統一技術路線測算的國家級參數指標。

(一)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基本概念

1.光合生產潛力

假設作物具有理想的群體結構,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熱量、水分、CO2、土壤養分等外界環境條件及農業技術措施等都處於最佳狀態,在作物光合器官以最大效率攝取太陽光能的條件下,根據光合理論測算的作物群體的最高產量稱為光合生產潛力,亦稱作物產量的理論上限。

2.光溫生產潛力

在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充分保證,水分、CO2供應充足,其他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理想作物群體在當地光、熱資源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高產量,即光合生產潛力受到地區溫度條件限制後的理論產量。

3.氣候生產潛力

在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充分保證,其他環境因素均處於最適宜狀態時,在當地實際光、熱、水氣候資源條件下,理想作物群體所能達到的最高產量,即在光溫生產潛力基礎上進一步考慮降水的限製作用後,農作物的理論產量。

(二)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計算依據和方法

根據各縣(市、區)收集與外業補充調查的指定作物播種日期、收獲日期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氣象站點的資料,校核後上報到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技術專家指導組,由其委託北京師范大學的專家採用逐級訂正法測算。具體的測算方法如下:

1.技術依據與資料准備

根據《1999年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實施方案》、《農用地分等規程》、項目設計書確定的技術路線和技術依據,全國農用地分等主要糧食作物光溫生產潛力及氣候生產潛力採用逐級訂正法進行測算,即在計算作物光合生產潛力的基礎上,進行溫度影響訂正,獲得作物光溫生產潛力;對作物光溫生產潛力進行水分影響訂正,獲得作物氣候生產潛力。基本計算參數及依據的資料如下:

(1)根據《中國農業物候圖集》確定雙季早稻、雙季晚稻、一季稻、冬小麥、春小麥、春玉米、夏玉米的生長季(播種日期和收獲日期)和區域分布。

(2)從國家氣象局《1961~1990年地面氣候資料》獲取用於作物光溫生產潛力和氣候生產潛力測算的氣象參數,包括日照百分率(%)、溫度(℃)、水汽壓(百帕)、降水量(毫米)、風速(米/秒)等的各月平均值。

(3)通過《中國作物栽培》、《農業氣象》等相關資料,整理獲得作物生長對溫度條件的適應及用於作物生產潛力測算的大氣層上界太陽輻射的當量蒸發值、回歸系數、作物干物質燃燒熱、作物收獲指數校正系數、作物系數、溫度-飽和水汽壓查算表等基本參數。

2.計算流程

光溫(氣候)生產潛力計算流程如圖3-3所示。

圖3-3 光溫(氣候)生產潛力計算流程圖

3.計算方法

1)光溫生產潛力指數的計算方法

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TD/T1004-2003),可以通過計算作物生長季光合生產潛力和各月溫度影響函數得出作物生長季內各月的光溫生產潛力。首先,採用翁篤鳴(1964)根據我國日射資料得到的經驗公式計算生長季內各月總輻射,得到生長季總輻射;再綜合黃秉維(1978,1985)、於滬寧等(1982)的模式計算作物生長季光合生產潛力。各月溫度影響函數受作物種類影響,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指定作物(例如,水稻、玉米等喜溫作物)要採用侯光良(1985)的函數公式,該公式與作物生長季內各月平均氣溫有關。作物生長季內各月的光溫生產潛力計算出來後,再利用作物收獲指數校正系數(表3-2)修正得出作物光溫生產潛力指數。

2)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計算方法

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TD/T1004-2003),作物氣候生產潛力是在作物光溫生產潛力的基礎上,考慮降水的限製作用後作物可能達到的產量。作物生長季內各月氣候生產潛力受生長季內各月的光溫生產潛力、作物各月最大蒸散量、作物生長季各月降水量、生長季月灌溉水量以及各月灌溉系數等因素的影響。其中,作物各月最大蒸散量採用Penman公式計算;各月灌溉系數是對作物進行生產潛力的水分影響訂正,因水稻的生長需要充分的水分保證,其水分訂正系數為1,即氣候生產潛力等於光溫生產潛力,而生長季內旱地和水澆地作物的氣候生產潛力要通過作物收獲指數校正系數(表3-2)進行修正計算得出。

表3-2 主要作物的作物收獲指數校正系數(CH)

註:引自《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農業氣象卷》,1986;計算時取平均值。

(三)計算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基礎資料

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測算方法計算流程復雜、步驟多,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但其最基本的測算依據來源於各氣象站點的氣象資料和所選取省級標准耕作制度二級區指定作物的生長日期。因此,計算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的基礎資料為:

(1)廣西壯族自治區各縣(市、區)指定作物的播種日期及收獲日期;

(2)廣西壯族自治區各縣(市、區)氣象站點1998~2000年的氣象資料。

(四)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表的查算

根據計算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相關資料以及計算方法、原理,由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技術專家指導組委託北京師范大學相關課題研究人員對全國范圍內農用地分等與定級標准耕作制度下的指定作物進行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測算。廣西壯族自治區收集的測算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基礎資料基本齊全,只有個別縣(市、區)無氣象站點,如大化瑤族自治縣、東興市、防城港市市區、合山市、南丹縣、平果縣、興業縣等縣(市、區)。這些縣(市、區)採用內插解析法來測算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即採用四周鄰近縣(市、區)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平均值。廣西壯族自治區各縣(市、區)農用地分等指定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計算結果見表3-3和表3-4。在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時,採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數或氣候生產潛力指數,有灌溉條件的情況下查表3-3,無灌溉條件的情況下查表3-4。

表3-3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縣(市、區)指定作物光溫生產潛力指數表

續表

註:*表示地級市市區,同表3-4。

表3-4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縣(市)指定作物氣候生產潛力指數表

續表

⑤ 如何投資農產品

投資任何一樣東西,越直接收益越高,農業也一樣,如果您能直接投資並管理農產品的生產那最好。
如果不行,找信的過的人合夥也不錯。
還是不行,那麼可以考慮農產品期貨。
然後,就是買農業股了,當然裡面就攙雜了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就不這么好控制了。
如果要想完全保本的話,也可考慮銀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

⑥ 銀行掛鉤指數的理財產品如何運作

商品市場的牛氣沖天帶動農產品價格一路飆升,這股波瀾壯闊的上漲行情也激起了銀行理財產品掛鉤農產品的熱情。

業內紛紛發出了農產品牛市還會繼續的預測。據了解,去年以來國內外農產品價格都呈現出一股猛烈上漲的態勢,有的產品價格翻了不止一倍。數據資料顯示,2007年,美國玉米、棉花分別漲了30%,美國大豆漲了83%,而美國小麥漲幅超過了100%。而今年1月和2月CPI連創新高,其中以糧食和肉類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漲幅列前。2007年我國糧食生產價格同比上漲10.26%,較上年增長9.26個百分點,其中穀物類上漲8.95%,豆類上漲22.62%,薯類上漲9.04%。在通貨膨脹的持續壓力下,除了黃金這類典型的保值商品外,能否利用這波商品牛市行情抵禦通貨膨脹引發了機構和投資者的一致關注,購買此類掛鉤產品是否成為明智之舉呢? ⊙本報記者 塗艷 實習生 劉雨峰 秦國安

資金運作解密

一般來說,這類掛鉤農產品類產品一般都是由銀行從國際投行手中購買某個看漲或看跌期權,並非部分投資者所理解的「用募集資金直接投資於證券市場或期貨市場」。也就是說,銀行募集資金大部分用以保本,而以投資期權的收益來博取浮動收益。另外,目前市場上還有一類漲跌雙贏型產品,即不論漲跌,掛鉤標的價格波動越大,最終收益率就越高。所以,此類理財產品雖然掛鉤農產品期貨價格或相關指數,但最終收益並不一定與農產品價格走勢呈正相關。

具體來說,這類銀行產品一般會涉及三方的關系:投資者、銀行、投行。銀行由於受相關政策限制不能直接參與證券交易,而只能將大部分資金投放至銀行間市場進行保本操作,而另一部分則從國際投行處購買某份期權以博取更高收益。 當形勢有利,銀行行使期權,投資者可以獲得相應的回報;如果形勢不利,銀行放棄行使期權,損失的期權費則以銀行間市場產生的收益抵消,以實現保本或部分保本。

掛鉤對象存在差異

據記者了解,目前銀行推出的農產品相關理財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國際期貨市場有著密切聯系,掛鉤於農產品指數或期貨市場的商品價格;另一類是與股票市場掛鉤,即資金主要投資於二級市場中的涉農型股票。就記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前一類理財產品在數量上佔有較大優勢,多家銀行都以此類產品為主,如招商銀行(600036行情,股吧)早在2006年11月就推出了與雷曼兄弟農產品指數掛鉤的保本浮動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最高年回報可達6%。之後又於2007年2月推出了與高盛農產品指數掛鉤的人民幣和美元理財產品。交通銀行的「濃青1-4號」系列產品也是行業中的典型代表。

對於後一類股票掛鉤型理財產品,它的主要投資方向是農機製造、化肥農葯、農作物生產加工、農業技術研究等涉農企業股票。如農業銀行在2007年11月發行的「金土地2號」股票型結構存款就將投資對象鎖定為在港上市的國內大型農業企業股票。

掛鉤方式還需分清

上述理財產品除了掛鉤對象有所不同以外,掛鉤方式同樣存在差異。而掛鉤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到期收益的多少,甚至會造成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但理財產品收益為零的情況。所以投資者在購買產品之前還須對掛鉤方式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例如,交通銀行推出的「濃青3號」的收益率就與所掛鉤的德銀小麥、玉米、大豆價格指數與初始指數之差掛鉤,投資收益率取決於占不同權重的三種農產品的綜合表現。在這種掛鉤方式下,投資者除了對所掛鉤的產品加以考察外,還應該注意各個產品所佔的權重比例的差異。如該產品,小麥的權重佔到了45%,接近一半,其價格走勢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投資收益。而渣打銀行推出的環球農業股票掛鉤型產品的收益率決定於到期日三隻股票的綜合表現,同時單只股票的表現過差也會使得投資者收益受到影響。

產品前景及市場

在全球證券市場被次貸危機拖累而普通疲軟,國內發行的QDII產品幾近擱淺,新募集QDII及打新股產品因行情欠佳而遭遇募集失敗的冷遇最近頻頻發生的現狀下,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商品漲勢被市場一致看好,儼然成了「救命稻草」。然而掛鉤農產品的銀行產品是曇花一現還是有長期投資價值呢?

花旗銀行(中國)零售銀行產品部總監梁展霖先生表示:「花旗很早以來就在關注商品市場,旗下的多款產品都涉及了農產品,而在近期即將推出的一款掛鉤一籃子股票產品中也將農產品股票列為了掛鉤標的。之所以沒有如某些銀行一樣專門性、大規模地發售此類產品是基於多元化投資策略的考慮,將投資方向集中在農產品上不利於風險的分散,這對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也要求很高。」

荷蘭銀行(中國)消費金融部副總裁、高級產品投資經理吳蔚認為,2008年整個全球資本市場將是震盪的一年,從全球范圍來看,今年投資熱點已經從股市慢慢轉向商品市場,特別是農產品市場。

另外,現在「中立型」產品越發受到追捧,這類產品不需要投資者做出看好或看跌的趨勢性判斷:

波動的幅度決定收益大小。花旗銀行就推出過幾期保本型「漲跌雙贏」結構產品,掛鉤股票的價格波動絕對值與產品收益呈正比。由於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也處於高度波動狀態,將某個觀察日的商品期貨價格列入到最後的收益計算公式中也是有不小市場風險的。故包括花旗、荷蘭銀行在內中外資銀行都表示了對這類產品的高度重視。

此外,目前發售的農產品掛鉤產品多數只掛鉤國外商品市場,業內人士解釋,由於多數銀行的產品設計源於國外,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市場化程度不高,農產品指數可參考性不大,成為國外投行迴避國內市場的重要原因。這也提示投資者在購買產品時切勿以國內通脹形勢來衡量此類產品的投資價值。

⑦ 五十萬資金怎麼理財能達到月入三千

五十萬資金能夠月入3000塊,也就是一年月入36000塊,相當於每年7.2%的收益率。想要通過理財達到7.2%的收益率,難度其實不是很大,但需要有一定的風險。在支付寶、微信理財、度小滿等理財平台上,收益率很高的理財產品也很難達到7.2%,多數都是在4%-5%之間,達到6%的理財方式都很少。不過,這些理財平台上面的基金產品能夠達到年化7.2%的並不少,但都是有一定的風險。除了這些大的互金平台,也可以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但無法買到年化達到7.2%的理財產品。趣評認為,以目前的大趨勢看,五十萬資金能夠穩定的每個月賺到2000塊利息,想要每月賺到3000塊利息就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理財是收益重要,還是保住本金重要?

⑧ 大宗農產品現貨交易

農產品現貨投資理財是目前最流行的投資品種之一。它是三個階段6個小時的交易時間,夜間也可以操作,適合上班族;有20%的保證金,成本小,不需要全額投資;手續費低;雙向交易,買漲買跌都可以賺錢;t+0的交易模式,隨時買賣,即時成交;有三方銀行託管,資金安全可靠;
5倍的杠桿,
免費開戶。

⑨ 為什麼氣象衛星能預報農作物產量

1988年9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發射成功。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象衛星。

天氣預報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安排。對於農民來說,氣象信息不僅指導出行,對莊稼收成也有重要的實際作用,農作物生長得好不好也可以由氣象衛星來預報。

氣象衛星是一種人造地球衛星,專門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按其軌道的不同,有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兩種。衛星上載有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各種遙感儀器,可獲得雲系分布概貌,還能監測大氣層中某些氣象要素的分布和變化。例如,雲、地面或海面溫度、大氣溫度和大氣濕度的垂直分布、風和各種輻射資料。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由於衛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來,中國又相繼成功發射了多顆極軌氣象衛星和多顆地球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2008年5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它是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功能和技術更為先進。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外科學家就已開始利用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極軌氣象衛星獲得的數據對農作物生長進行動態監測,包括農作物病蟲害及凍害監測、農作物播種面積測算、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預報等。

不同種類的植物或同一種植物不同品種、不同長勢狀況和健康程度,具有不同的植物形態和細胞結構,葉綠素和水的含量差別也較大,因此它們對太陽輻射中不同的光譜波段會出現不同的反射率和光譜特徵。這就是利用氣象衛星預報農作物產量的物理基礎。農業氣象工作人員根據衛星感測器收集到的地面資料,可以判識耕地上農作物的生長狀況,計算出反映農作物生長狀況的指數,利用數學統計模型,進而就可以預報出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了。

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產量高低的因子很多,地形地貌、土壤的濕度和溫度、病蟲害、氣候異常(如發生旱澇災害)等都是很重要的決定因子。這些環境因子也可以通過氣象衛星進行實時監測。1986年,吉林省東遼河流域大暴雨致使洪澇成災。當時,氣象部門利用氣象衛星資料測算出了准確的災區分布和農作物壞死面積,成為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水災的首例。

但必須指出的是,地面上監測到的資料也很重要,地面上定點和非定點的監測資料是對衛星資料的有力支持,解譯衛星遙感資料、建立定量解譯標准、組建相關模式都要依據地面監測資料。

氣象衛星除了能監測災害性天氣、動態監測農作物生長以外,還能探測森林和草原火災,分析魚群活動情況,監測海霧、海冰、冰川、環境污染等。可見,氣象衛星真是多才多藝呢。事實上,衛星遙感技術現已廣泛應用於軍事、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的許多領域,並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與農作物指數理財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國通信託怎樣 瀏覽:428
貨代供應鏈金融公司 瀏覽:396
融資方案的意義 瀏覽:911
領導幹部有價證券收受規定 瀏覽:230
金融公司要手機驗證碼 瀏覽:853
支付寶可以進行外匯轉換嗎 瀏覽:603
乾坤趨勢主圖指標公式 瀏覽:794
互聯網金融公司排名問恆昌放心 瀏覽:414
斗戰聖佛股票 瀏覽:537
即期外匯交易中賣出匯率最貴的是 瀏覽:350
集團有限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公告 瀏覽:336
2015年全國融資租賃企業數量 瀏覽:407
銀行賬戶購買短期理財產品 瀏覽:195
甘肅省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268
上市公司財物並表 瀏覽:294
理財產品逾期未取會怎樣 瀏覽:708
天津中瑞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266
黃金期貨團隊 瀏覽:289
類銀行金融機構 瀏覽:61
有利降低杠桿風險 瀏覽:965
© Arrange www.beichengdai.net 2017-2021
京ICP備15053920號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