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海農商銀行理財產品怎麼樣,南海農商銀行理財產品列表查詢
你好,農商行的理財平均收益率會高於傳統大行,安全性相比於其他投資渠道還是不錯的。
以目前市場環境來看,年底資金緊張,銀行攬儲壓力大,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上抬,地方農商行一般在4.5-5%的收益率范圍。
Ⅱ 南海農商銀行四十萬理財產品一年多少錢
現在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一般都是在4左右,到期後還需要付出一些手續費,收益大概是在3個點左右吧!而現在的p2l、p2p的平台,一般都是在10左右,可以多方面的考慮一下!
Ⅲ 我買理財產品都是在農商銀行買的是不是收益差點
理財產品的收益都差不多。小銀行的比大銀行的高點。
時間越長的收益越高,基本都在5%以上。
Ⅳ 農商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沒有到理財周期3653天就贖回就沒那麼多收益嗎
首先要看你購買的是不是保本保息的?這種理財產品。如果是保本保息的。並且時間到了,相應的時間之後,他是按照固定的利息給你的。其次。如果是保本保息的,但是沒有到時間周期再取出。那麼這個只能按照銀行的活期利息。這個收益是很低的,原則上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是不可以提前取出的。最後。如果你購買了這種產品,並不是保本保息的,而且是固定期限的那也就是說到了規定時間取出的話都不一定可以保本保息,況且你還是提前提出。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是固定周期的話,是不可以提前提取的,你可以電話銀行咨詢一下。
Ⅳ 農商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情況下風險大嗎
中國銀行分為幾種:比如四大行,工農交建屬於一級大行
其次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等也是中型銀行,
再次就是一些地方性銀行,比如廈門銀行,江陰銀行等
規模最小的就是農商銀行,因為最小,紙質和許可權也是最小,相應的風險也是最高
風險等級就是按照我列的逐次增大
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我在農商銀行買了60萬理財產品,年收益5.2%,風險大嗎本金會損失嗎
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還是相對小,首先銀行理財都是代售,也很穩定所以不用擔心太多,沒事的。
Ⅶ 我買了一個凈值型的理財產品為什麼剛存一個月錢就少了一萬多
那是因為你買入之後凈值減少的緣故,直白點講,就是你買在高位,站在了山崗上。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凈值1.0元的時候買入10w元,那麼你手裡的份額就是10w,每份價值1.0元。一個月後凈值發生變動,變為每份凈值0.9元,那麼你手裡10w份額的價值就是0.9*10w=9w元,相比於你購買時的10w本金減少了1w。只有當每份凈值>1.0元的時候,你才是賺的,不然就是賠的。
另外凈值型理財產品,指按照份額發行並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單位份額凈值的理財產品。適合有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追求更高收益的人群。它是按照買入賣出時的凈值差計算收益的。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高收益高風險。
凈值型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是不確定的,具體以凈值的形式來表現。產品凈值的漲跌就代表了產品預期收益的漲跌,例如當日凈值漲了,就代表當天產品是盈利的,當日凈值下跌則代表虧損。理財產品的具體收益以產品到期後實際收益為准。
拓展資料:
1.投資者用自己的資金買入理財產品之後,個人投入的資金是會直接在理財產品裡面轉變為理財產品的持有份額的。理財產品的持有份額是根據投資者投入的本金和理財產品的單位凈值來決定的。一般是本金除以理財產品的單位凈值,就會轉變為理財產品的持有份額。這樣一來就會出現理財產品持有份額和投資者的本金不對等的問題。
2.並且在對理財產品進行贖回的時候,是會按照理財產品的持有份額來進行贖回的,等到理財產品交易日收盤當天凈值出來之後,才會計算出理財產品的贖回資金。因此在贖回理財產品的時候,實際的到賬金額就會和申請贖回的份額不一樣的。
Ⅷ 農商銀行的理財產品這個靠譜嗎有人試過虧損嗎
雖然根據資管新規要求,未來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但是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或風險「大」,主要看「背後」資產的風險。
一般來講,中小型銀行的「收益」會比大型銀行高一些。因為大型銀行有足夠多的網點,吸收對公、對私的儲蓄能力更強,成本更低,而中小型銀行,特別是城商行只能通過更高的「收益」去吸引資金。
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不包括結構性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
如「眾邦多邦利」銀行存款產品,靠檔計息,最高支取收益率5.0%,轉入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支取當日實時到賬,支持隨時支取,無限額限制。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Ⅸ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