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歷程
筆者曾采訪諾貝爾基金會現任總經理邁克·索爾邁,對基金會的機構及其運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諾貝爾基金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如何讓錢生錢,這樣才能保證諾貝爾獎的金額。管錢是很累的,如何讓錢生錢而又不致造成損失,這讓基金會很傷腦筋。根據1901年瑞典國王批准通過的評獎規則,這筆基金應投資在「安全的證券」上,這也正是諾貝爾本人的初衷。對「安全的證券」,當時人們將其理解為「國債與貸款」,也就是以固定的財產作抵押,中央或地方政府作擔保,能支付固定利息的國債或貸款。那時有許多國債都以黃金來支付利息。股票市場則碰都不能碰,因為它風險太大,弄得不好會「血本無歸」。
基金會在前50年遇到了許多挫折。稅務問題是其中之一。
基金會成立的時候,人們還沒想過稅收問題,盡管諾貝爾遺囑監護人一直要求對該基金會的投資活動進行稅收豁免,但沒人理會。1914年以前,基金會交納的稅率為10%,還勉強能維持。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過了一項「臨時國防稅」,使基金會的交稅率成倍提高。1922年,當年的累征稅負超,已大於1923年的諾貝爾獎金了。所以,1923年的獎金創下了歷史最低值。
從此以後,關於是否該給基金會免稅,一直是瑞典議會的議題。這場曠日持久的討論持續了幾十年。直到1946年才有了結果:議會同意基金會享受免稅待遇。瑞典議會的這一決定,也感染了美國人,美國規定從1953年起,諾貝爾基金會在美國的投資活動享受免稅待遇。
基金會的投資開始從保守轉向積極。1953年,政府允許基金會可獨立進行投資,可將錢投在股市和不動產方面。這是基金會投資規則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改變。20世紀60、70年代,如以瑞典克朗計,諾貝爾獎金數額的確增加了許多,但因瑞典克朗數次貶值,獎金的實際價值並未增多,諾貝爾基金的數額也是如此。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長迅速,基金會的資產不斷增值,不動產也在不斷升值。但在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動產稅,使得基金會的收益大打折扣。兩年後,基金會作出一項重要決定:將基金會擁有的所有不動產轉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這家公司有個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後來,基金會將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這正好趕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於是大大發了一筆。
2000年1月1日,基金會的投資規則有了新的改進,允許將資產投資所得用於頒獎,而不像過去那樣,用來發獎金的錢只能來自於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紅利。它也意味著基金會可將更高比例的資產用來投資股票,以獲得更高的回報和更高的獎金數額。
按照諾貝爾當初的意願,較為理想的諾貝爾獎金額,應能保證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繼續他的研究。1901年的諾貝爾獎金數額為15萬瑞典克朗,即相當於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此後,獎金數額不斷縮水,到了20世紀30年代,諾貝爾獎金已只相當於1901年的三分之一。以後,諾貝爾基金數額雖逐年擴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數次貶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直至1991年才首次超過1901年時的實際價值(按1901年價值計,約為3100萬克朗)。那年以後,諾貝爾獎金一直在100萬美元左右。諾貝爾基金已增長到40億瑞典克朗。
由於諾貝爾基金會理財有方,世界上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設於1985年的日本兩項大獎「日本獎」和「京都獎」,以獎金數額論,與諾貝爾獎屬一個檔次。他們就是根據諾獎的模式設立和操作的。為此,他們還為諾貝爾基金會捐了巨額的資金。1985年4月20日,日本科學技術基金在舉行首屆頒獎儀式後,為瑞典諾貝爾基金會設立一項特別獎,獎金為4500萬日元,以「認可諾貝爾基金會自1901年以來在促進科學與國際理解上所起的作用」。1985年11月10日,京都的INAM0RI基金會將首屆「京都獎」頒給了諾貝爾基金會,以「按照諾貝爾獎的精神推動科學、技術和藝術發展」。另外,瑞士的巴爾贊(BALZAN)基金會,也將其設立的首屆大獎,約100萬瑞士克朗獎給諾貝爾基金會,恭賀諾獎成功運作60年。
Ⅱ 根據諾貝爾基金會談談如何理財
現在中復國的理財產品有很多,制 最好的應該算由中石油,中化股,國資委入股的北京石油交易所,俗稱北油所,做的石油投資方面的理財,這個相對來說風險小一點,有百分之25的保本理財產品,其他的有貴金屬理財,或者股票基金,這些相對來說上市的時間太久,而事實上反映這些理財都沒有帶給人們好的利益,我所說北油所的石油投資,僅個人建議,站在北油所的角度講,既然國資委中石油入股肯定是要做大,做大的話第一批客戶不賺錢不可能做大,所以這個是我推薦的一個原因之一,僅供參考。
Ⅲ 諾貝爾基金如何「滾雪球」
,這一數字在今年看來並不大,在當時卻絕對是一筆巨款,至少相當於現在的數億美元。在長達逾100年的運作期中,諾貝爾基金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資金「滾雪球」。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初期,其章程中限制基金投資范圍為「安全的證券」,當時的人們理解為「國債與存款」, 股票市場則完全未被列入考慮。但隨著每年獎金發放、運作開銷及稅收等因素,到1953年該基金會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 眼見基金資產將消耗殆盡,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變,將基金管理章程更改為以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這一改變就此扭轉了基金的命運,到1993年基金的總資產已滾動至2億多美元。諾貝爾基金會的董事會負責定期調整整個投資策略,2011年報顯示投資策略原則是:50%左右股票(上下浮動10%)、20%左右固定收益資產(上下浮動10%)和30%左右另類資產(上下浮動10%),另類資產則包括投資不動產和對沖基金。 整體來說,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策略值得長期追求資產穩健增長的投資者借鑒。
Ⅳ 請問諾貝爾基金是如何保值增值的
諾貝爾基金會的成功運作,除了諾貝爾本人在1896年逝世時捐獻的3100多萬瑞典克朗(當時為960萬美元,約合目前1.4億美元)中的2800萬瑞典克朗用做獎金基金之外,更要歸功於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有方。
基金會聘請了一批金融、房地產專家,自1958年以來,不僅在證券和有擔保的貸款方面投資,還可自由地在不動產或股票方面投資。1993年基金的總資產增到2億多美元。目前該基金會更大膽地投資於世界各主要債券和股票市場,收入也不斷攀升。近年來它的年經營收入一直保持在1000萬美元,獎金和運營支出幾乎全部來自股息和紅利的收入,而基金會的總資產也因此大幅度增加,達到了22億瑞典克朗。
Ⅳ 諾貝爾基金為什麼還沒有花完
諾貝爾獎最初的啟動資金只有諾貝爾的3158萬瑞朗遺產。近年來,每年每項諾獎的發放額均在1000萬瑞朗。而包括文學、物理學、化學等獎項在內,2012年諾貝爾獎合計發放獎金4000萬瑞朗。而這筆有限的資金,為何經歷111年的歷史還能長盛不衰?諾貝爾基金會是如何讓錢生錢的?
由專業化團隊操盤,進行固定收益資產與風險型資產的嚴格配比,嫻熟地進行市場化運作,更多的爭取政策的支持,或許可以說是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秘籍。
起源與投資轉型
一百多年過去,當年諾貝爾留下的3158萬瑞典克朗(相當於980萬美元),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多次經濟蕭條和金融危機,達到現在的4億美元左右,持續「為人類的幸福和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根據1901年評獎規則,這筆基金應投資在「安全的證券」上,當時人們對「安全的證券」理解為「國債與貸款」,對於股票市場則絕不碰,因為風險太大。但隨著稅賦的增高,「安全的證券」收益已經難以實現基金會資產增值。1922年,諾貝爾基金會資金終於面臨縮水威脅。甚至1923年已經降到了最低11.49萬瑞朗。
「投資有風險」是金科玉律,但為了讓「善願」永續,諾貝爾基金會堅持藉助專業理財團隊進行嚴謹科學的投資,基金會設定的投資策略原則是:50%左右股票、20%左右固定收益資產和30%左右另類資產,另類資產則包括投資不動產和對沖基金。
1946年,在瑞典王國政府的支持下,基金會終於獲得了免稅待遇。1953年,瑞典政府允許基金會獨立進行投資,可將錢投在股市和不動產方面,這成為基金會投資規則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改變。
1953年以後,諾貝爾基金會的經濟狀況已經大為改觀,但是20世紀80年代才迎來真正的黃金期。在此期間,由於全球股市增長迅速,不動產也在不斷升值,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持續增值。但是,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動產稅,令基金會的收益大打折扣,諾貝爾基金會在兩年之後不得不做出一項重要決定:將基金會擁有的所有不動產轉到一家新成立的名為「招募人」上市公司名下。1990年初,諾貝爾基金會在瑞典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將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大大賺了一筆。
2000年1月1日,基金會的投資規則有了新的改進,允許將資產投資所得用於頒獎,而不像過去那樣,獎金只能來自於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紅利。它也意味著基金會可將更高比例的資產用來投資股票,以獲得更高的回報。
從1991年開始,諾獎金額連年上升,到2001年已經上漲到1000萬瑞朗,並一直維持到2011年。雖然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不力,但總資產仍然高達28.6億瑞朗,是設立之初的92倍。
Ⅵ 據說諾貝爾只用利息當做諾貝爾獎的獎勵,他為什麼有這么多錢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評獎的時候了,雖然不知道今年各項大獎花落誰家,但有一個問題卻令人好奇,為何諾貝爾的遺產發了一百多年了,卻還越發越多呢?1、諾貝爾留下多少錢做獎金?據史料記載,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但是功成名就之後,諾貝爾心裡並不開心,
第二,要歸功於政策的支持。在瑞典王國政府的支持下,諾貝爾基金獲得了免稅待遇。受到瑞典政府政策的感召,美國政府對於諾貝爾基金的投資也給予免稅待遇。第三,根本上得歸功於投資理財。最初的時候,諾貝爾基金非常保守,只投資於國債與貸款等安全的證券上。但由於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運作的開銷,到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
為了能夠持續運營,諾貝爾基金會開始考慮其他的投資途徑。1950至1970年這20年恰逢一輪大牛市,諾貝爾基金取得的年化收益率,比之前表現好得多。於是將大量資金投入股市。同時由於政策的開放,諾貝爾基金還將大量資金投入不動產(樓市)。股市和樓市的大牛,使得諾貝爾基金快速增值,諾貝爾獎金額也不斷上漲。
Ⅶ 諾貝爾基金是如何賺錢的
諾貝爾獎每年都會吸引大家的眼球。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除了關注哪個人獲獎之外,還對他的財富來源很感興趣。 諾貝爾基金會每年發布獎項必須支付高達500萬美元的獎金。許多人會問:諾貝爾基金會的基金到底有多少?事實上,諾貝爾基金會的成功,除了諾貝爾本人在100年前捐獻一筆龐大的基金外,更重要的是歸功於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有方。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當時諾貝爾捐獻了980萬美元。由於該基金會成立的目的是用於支付獎金,管理不允許出現任何的差錯。因此,基金會成立初期,其章程中明確規定基金的投資范圍,應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項目上,如銀行存款與公債。這種保本重於報酬率、安全至上的投資原則,的確是穩重的做法。但犧牲報酬率的結果是:隨著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運作的開銷,歷經50多年後,到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眼見基金的資產將消耗殆盡,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及時覺醒,意識到投資報酬率對財富積累的重要性,於是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變,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將原來只准存銀行與買公債的做法,改變為應以投資 股票、房地產為主的 理財觀。資產管理觀念改變後,就此扭轉了基金的命運。1993年基金的總資產滾動累積至2億多美元。
Ⅷ 諾貝爾基金至今只投資於銀行存款和公債,不用於股票投資對嗎
諾貝爾基金有專門的理財專家進行打理的,他們的投資偏保守型,畢竟這個基金的意義不同
至於你說的不投資股票,這個沒有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會用基金進行太多的冒險投資,主要是偏穩健的,要不然都沒有錢發獎金了。
Ⅸ 理財啟示:諾貝爾基金會如何滾雪球
隨著中國作家莫言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有人好奇,諾貝爾獎每年都會頒發可觀獎金,獎金不會被分光嗎?事實上,成立於1896年的諾貝爾基金會起始資金是諾貝爾捐獻的980萬美元,在長達逾100年的運作期中,諾貝爾基金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資金「滾雪球」。 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成立初期至50多年後,到1953年該基金會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隨後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變,將基金管理章程更改為以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到1993年基金的總資產已滾動至2億多美元。2011年報顯示該基金會投資策略原則是:50%左右股票(上下浮動10%)、20%左右固定收益資產(上下浮動10%)和30%左右另類資產(上下浮動10%),另類資產則包括投資不動產和對沖基金。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該基金會當年投資總收益跌幅達到19%,在接下來的2009和2010年,投資總收益分別上漲14.4%和5.5%,然後到了2011年,又產生了2.6%的虧損。對於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策略也有爭議聲,但整體來說還是頗為人稱道的,也有不少其他基金會及投資者效仿借鑒。
Ⅹ 諾貝爾為什麼他把全部財產存入基金,卻把每年的利息用作獎金
1896年,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傑出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逝世,立下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轉為基金,每年將這筆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上一年為人類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為什麼諾貝爾獎不能頒發100多年我相信有點計算能力的朋友都知道,像這樣分配獎金,連校長都早就不見了為什麼諾貝爾獎能持續100多年,而且越來越多首先,感謝銀行的支持到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建行300周年之際,回顧了諾貝爾的貢獻,向諾貝爾基金捐贈了大量資金,並增設了「諾貝爾經濟科學獎」,使諾貝爾獎基金更加充裕第二,感謝政策支持在瑞典王國政府的支持下,諾貝爾基金獲得了免稅待遇受瑞典政府政策的啟發,美國政府還對諾貝爾基金的投資給予免稅待遇第三,從根本上講是由於投融資起初,諾貝爾基金非常保守,只投資於國債和貸款等安全證券但到了1953,基金會的資產僅僅超過了300萬美元,因為每年的獎金和基金運作的成本。為了繼續運作,諾貝爾基金會開始考慮其他投資方式1950-1970年的20年恰逢牛市諾貝爾基金的年收益率比以前好多了所以我們把很多錢投入股市同時,由於政策的開放,諾貝爾基金也會在房地產(房地產市場)上投入大量資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牛市使得諾貝爾基金迅速增加,諾貝爾獎的金額也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