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銀行理財產品出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出問題

發布時間:2021-12-21 02:02:12

A. 關於銀行的理財產品引發的問題

這顯然是銀行賣的保險了。如果已經過了十天猶豫期,那麼按照合同就不能撤銷了,如果要撤銷就要扣除很多各種費用,還不定能拿回一萬幾。
如果不想有損失的話就只能去銀行一哭二鬧三上吊,為了維穩銀行也許能自己承擔損失。

B. 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問題銀行承擔責任嗎

理財產品是銀行發行或代銷的。「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有的銀行會有保本和非保本之分。每一款理財產品的協議書、說明書里都對那款產品的詳細介紹和說明的,購買的時候可以留心看一下。

C. 銀行理財產品賠了怎麼辦

任何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賠了也是沒有辦法的。銀行是沒有責任的。

原因有二:

1.資管新規出台以後,現在市面上已經沒有保本型理財產品,這叫打破剛兌,收益和風險成正比、沒有穩賺不賠的買賣,之前有保本型理財是為保護投資者,現在取消保本(破剛兌)是為金融市場公平交易、降低系統性風險,保本型理財在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本就不存在。

2.在任何銀行買的任一款理財,都會有理財協議和產品說明書,想知道這理財是不是保本,你就直接看產品說明書里的風險等級介紹、產品類型介紹,上面會清楚說明這產品風險幾何、是否保本,哪怕是在網銀、手機銀行上買理財,也妥妥有理財說明書,不要急著點同意購買、買之前把這些協議和說明好好看下。

(3)銀行理財產品出問題擴展閱讀

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銀監會出台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於「個人理財業務」的界定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按照管理運作方式的不同,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我們一般所說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實是指其中的綜合理財服務。

參考資料:網路-銀行理財產品

D. 銀行理財產品問題

樓主。。。
我給你普及一下知識,銀行的理財算得全是年化收益率。
你這情況,收益算下來應該是50000×3%÷365×7=28元。。。
另外我跟你說,你這個3%在同類理財產品中可是算很低的了啊。。。因為銀行一般很少出7天存續期這么短的產品,如果出了,肯定是有什麼原因的,比如期末拉存款等。這樣的話,預期年化收益率一般會很高的,一般會在6%以上。
最後,投資銀行理財,是有風險的,但是風險遠低於股票基金。
保本保收益類的理財固然好,但絕大多數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不過銀行都是要面子的,即便是賠本了,銀行自己拿錢給補上也不會讓客戶陪,因為一旦客戶本金損失了,誰還來買他的理財呢。
總之買之前要看好條款,認清投資有風險就好了。。。

E. 銀行購買理財出現問題找哪裡投訴

沒法投訴,理財本事就是不保底的,虧死也是儲戶,原來出現過幾千萬虧光的,還不是沒什麼用

F.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閱讀全文

與銀行理財產品出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就是股票 瀏覽:747
金融app融資 瀏覽:639
打新持倉選什麼 瀏覽:338
捷成投資理財 瀏覽:412
旅遊金融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21
成都博達金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153
代理實物貴金屬遞延行情圖 瀏覽:165
理財產品與基金收益率 瀏覽:761
鑽戒里的貴金屬 瀏覽:616
短線外匯入門知識 瀏覽:821
隨州金融公司招聘gps 瀏覽:550
上海中山證券在哪裡 瀏覽:33
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構成要件 瀏覽:153
立霸實業股票 瀏覽:99
賣房抄底股票 瀏覽:460
pp基金理財能拿到錢嗎 瀏覽:760
做原油提示投資者未在交易所開戶 瀏覽:36
融資持倉集中度怎麼算 瀏覽:89
國元證券炒股大賽 瀏覽:882
百分比黃金杯提升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