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銀行自己有投入嗎
一般都是客戶找銀行,銀行通過預審批,感覺可以的話就以理財的方式向民眾推廣,從中賺取中間業務收入,一般不會有自己的理財產品。
2. 上海銀行穩穩贏是理財產品嗎
上海銀行穩穩贏是理財產品。
1. 上海銀行(Bank of Shanghai)是一家由上海市國有股份、中資法人股份、外資股份及眾多個人股份共同組成的新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於1995年12月29日成立,總行位於上海。
2. 2016年11月16日,上海銀行在上交所掛牌。該銀行主要經營財富管理和養老金融、金融市場、跨境金融、在線金融等業務。
3. 2021年7月20日,2021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發布,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229名。
4. 2021年4月23日,上海銀行發布的2020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上海銀行資產總額為24621.4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06%。2020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07.46億元,同比增長1.90%;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8.85億元,同比增長2.89%。[5]
5. 2021年8月19日晚,上海銀行(601229.SH)發布2021年半年度報告。截至2021年6月末,上海銀行資產總額26283.6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75%。2021年上半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77.05億元,同比增長9.0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2.78億元,同比增長10.30%;基本每股收益0.86元,同比增長10.26%。資產質量方面,截至2021年6月末,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9%,較上年末、一季度末分別下降0.03個百分點、0.02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1.86%,較上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324.04%,較上年末、一季度末分別提高2.66個百分點、0.73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21年6月末,上海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2.27%,一級資本充足率是10.01%,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98%。在財富管理方面,2021年上半年,上海銀行實現財富管理中間業務收入7.61億元,同比增長36.30%;理財產品存續規模4151.6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29.49億元,增幅8.62%,產品規模持續位列城商行首位;上半年為客戶實現收益65.14億元,同比增長12.48%。[6]
6. 2021年10月27日,上海銀行(601229.SH)發布的2021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上海銀行的資產總額為26520.3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71%。2021年1-9月,上海銀行的營業收入為414.56億元,同比增長10.44%;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6.44億元,同比增長10.58%。從單季度來看,2021年第三季度,上海銀行的營業收入為137.51億元,同比增長13.4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3.66億元,同比增長11.36%。盈利能力方面,2021年第三季度,上海銀行基本每股收益為0.31元,同比增長10.71%;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9.78%,同比提高0.26個百分點。資產質量方面,截至2021年9月末,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9%,較上年末下降 0.03 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1.70%,較上年末下降 0.21 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331.77%,較上年末提高10.39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21年9月末,上海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2.37%,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1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08%。為補充二級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上海銀行計劃發行不超過20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該議案已經在上海銀行董事會六屆八次會議上審議通過,將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3. 如銀行能夠向零售銀行業務轉變,提高中間業務收入,降低對利息收入依賴,那麼該銀行將受追捧。怎樣理解
呵呵,寫的夠明白了,樓主是看不懂需要詳細解釋么?那麼首先應該明白什麼是零售銀行,什麼是中間業務收入.
傳統意義上,銀行是信貸銀行,就是主要依靠信貸業務收入存貸利差盈利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銀行業的競爭加劇,這種單一盈利的模式需要扭轉,銀行的定位需要從單一的信貸銀行轉向零售銀行,比如做信用卡業務,個人貸款業務,理財業務等等,經營需要轉型,需要從單一依賴利息收入轉向大力賺取中間業務收入,利息收入是銀行的資產業務,存款是負債業務,資產負債之外的業務就是中間業務,比如收取的手續費,卡的年費,信貸證明資信費等等,是銀行沒有依靠自己的資產實現的收入,叫做中間業務收入,如果該項收入逐步提升,銀行的盈利結構固然會改變,從利息盈利轉向多元化的中間業務收入.
明白了吧?
4.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存貸款業務利率的差額
答案是b、 c 1、資產業務主要是貸款,貸款利息收入是銀行收入得主要來源。 2、中間業務是指處存貸款以外的提供代理銷售基金、保險、理財產品等業務,這些業務獲得的收入,就是中間業務收入。有的銀行把資金結算收入單列出來,但很多銀行也就這一項算做中間業務。 3、負債業務:存款業務,需要向存款人支付利息,這項是銀行的支出。
5. 商業銀行如何提高中間業務收入請高人指點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主要有銀行卡業務收入、銀行卡年費、產品銷售(基金、黃金、理財產品等)手續費、pos收入、信用卡收入等;
如何提高,沒有定式的,就這么幾種東西,要提高只能將這些產品推銷出去,這樣才能獲得更高的手續費收入。
6. 郵儲銀行開展中間業務的預測
二、此次危機對金融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
金融業作為一個依靠制度、法規管制與放鬆來調節的產業,商業銀行內部各項業務發展也要受到整個行業規范、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對各項可能出台的行業制度、規范的預判是指導各中小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發展所必需的。
據初步估算本次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的總損失至少在3萬億美元左右,近代經濟發展史上能與此次危機相「媲美」的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在那次危機中,美國股市從1929年最高的381點到1932年7月的最低點41點,道瓊斯股票指數下跌了89%。導致危機的原因具有多重性、復雜性,但是僅就金融機構在那次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看,機構投資者(商業銀行)對股票市場的過度參與被歸結為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為防止危機的再度出現,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規相繼出台。
1933年制定證券法和銀行法,即《斯蒂格爾法案》,1934年制定了證券交易法;1940年制定了投資公司法和投資顧問法。這些法律將證券業務置於聯邦政府的嚴格監視之下,使原來法製法規一片空白的證券領域突然之間成為立法最為嚴厲的領域。美國金融行業進入到嚴格分業經營時代。1999年柯林頓執政期間頒布了新的金融服務法,廢除1933年制定的《斯蒂格爾法案》,金融業監管體系開始向混業監管邁進。此後,英國、日本等國也紛紛效仿,實行了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分離銀行制度。這項制度被維持並在相當長時間內運轉良好,伴隨而來的就是獨立投資銀行產業的產生並不斷壯大。
80年代以來,國際銀行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在金融自由化的沖擊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監管逐漸放鬆,各種金融機構之間業務相互交叉和滲透。西方國家的銀行業又逐漸向全能銀行演變。從1987年開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先後批准了一些銀行持股公司經營證券業務,1989年又批准花旗等五大銀行直接包銷企業債券和股票,從而使美國商業銀行向全能銀行方向的轉變邁出了一大步。
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商業銀行向全能銀行的發展步伐加快。1991年美國通過了允許商業銀行持有相當於自有資本100%的普通股和優先股,這表明長期以來限制商業銀行和工商業之間相互滲透的禁區已經被突破。1994年,美國又通過了<<1994年跨州銀行法>>,允許商業銀行充當保險和退休基金的經紀人,從而表明對商業銀行涉足保險業的限制也被突破。1998年4月美國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合並,合並後的花旗集團將花旗銀行的業務和旅行者的投資、保險業務集於一身,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
此次危機中,隨著高盛和摩根斯丹利從獨立投行轉型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接受等同於傳統商業銀行的監管,並置於巴塞爾協議的資本金約束下。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和貝爾斯登破產, 1933年後形成的獨立投資銀行業消失,美國銀行業又重新回到混業經營階段。
反觀我國金融業發展也經歷了從混業到目前分業的階段,根據目前美國金融業監管集中、業務混合的大趨勢看,我國金融行業監管當局對金融混業經營的限制也會趨向減弱,或者我們可以認為目前國內以集團綜合、法人分業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必將在未來行業發展中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三、金融危機對國內中小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的影響
中間業務被認為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低風險並可給銀行收益帶來持續增長的收益來源,作為銀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對美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構成及近年非利息收入變化情況的分析,找出其中對國內銀行業務有借鑒意義的經驗。
(一)美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分類及業務發展介紹
美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分為四個類別:
1、託管收入,指商業銀行託管活動帶來的收入。
2、存款帳戶服務收入,指商業銀行對於境內存款帳戶收取的服務費用。
3、交易帳戶盈虧.指商業銀行通過現金工具和表外衍生合約交易的盈虧。合約包括利率、匯率、資產證券和指數、商品等。
4、附加非利息收入。
附加非利息收入分為:
1、投資銀行收入,包括投行顧問、經紀、擔保費或傭金。
2、風險投資收入,包括風險投資活動的凈盈虧和服務收費。
3、資產服務收入,指對他人持有的不動產按揭、信用卡和其它金融資產的服務收入。
4、證券化資產交易凈收入,包括以證券化交易形式銷售資產的凈盈虧和費用收入。
5、保險業務收入,包括保險擔保的費用、傭金或服務費收入,子公司從事保險或再保險業務的保險費收入,各類保險及養老金產品的銷售或推薦的費用、傭金或服務費收入。
6、資產銷售盈虧。包括貸款(租賃)、自有不動產銷售、其他資產銷售或處置盈虧。
7、其他收入,包含了無需分類報告的非利息收入,如辦理支票、匯票及本票收取服務費,保管箱與自動櫃員機使用費。自有物業出租收入等。
下圖給出了從1992年到2005年美國不同規模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及佔比。期間,小型銀行的數量3459家。非利息收入從32億美元減少到17億美元,佔比從4.9%減少到0.85%。中型銀行的數量3593家。非利息收入從80億美元增加到124億美元,佔比從12.2%減少到6.2%。大型銀行的數量475家。非利息收入從544億美元增加到1872億美元,佔比從82.9%增加到93.0%。
表一、非利息收入項目的佔比(項目/凈營業收入)
非利息收入 託管 存款帳戶 交易帳戶 附加非利息
大型銀行 45.2% 5.4% 7.2% 3.2% 29.4%
中型銀行 27.6% 4.1% 7.8% 0.0% 15.8%
小型銀行 21.0% 1.6% 8.6% 0.0% 10.8%
附加非利息收入主要項目的佔比(項目/附加非利息收入)
投資銀行 資產服務 資產證券化 保險業務 其他服務
大型銀行 8.7% 11.7% 18.3% 4.6% 50.4%
中型銀行 4.5% 7.7% 6.5% 5.5% 62.9%
小型銀行 1.7% 20.1% 0.2% 9.3% 56.5%
註:大型銀行指資產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上的商業銀行。
從以上數據統計分析銀行非利息收益在銀行整體營業收入中比重與銀行規模呈正相關關系,大型銀行中非利息收入佔比遠高於中小規模商業銀行,而在所有非利息中託管業務收入與附加非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與銀行規模大小同樣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存款帳戶服務收入對三類銀行都是重要 的收入來源,銀行規模越小越依賴於存款帳戶服務收入。
通過表2-4中我們對美國銀行、JPMORGAN、花旗集團三家美國最具備業務特色的大型金融機構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比例來看,JP摩根大通最低,由於該銀行是從專門投資銀行轉型為全能銀行的,所以其傳統銀行業務收入在整個集團收入中所佔的比例最低,可以推斷其業務重心在投資銀行等非利息收入上。而美國銀行的利潤重心還是集中於傳統的商業銀行,其投資銀行等其他創新業務起步較慢,還沒有成規模,遠遠落後於花旗和JP摩根大通。因此可以看出,美國銀行還是一家傳統的商業銀行,沒有成為從事全方位金融業務的「金融超市」。而此次金融危機中由美國銀行主導進行對美林的收購,恰恰說明了美國銀行正在努力完善自身在投行中間業務領域的不足。
(二)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發展
截至2007年,國內14家上市商業銀行共實現非利息收入1120.37億元,比上年增長67.48%,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尤為突出,為1154.35億元,比上年新增618.8億元,增幅高達115.54%。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003.73億元,新增531.14億元,平均增幅為112.39%。全國性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45.29億元,平均增幅更高達144.14%。14家上市商業銀行中,有7家增幅超過100%,即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比上年倍增,增長最快的為興業銀行(601166),其實現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了250.58%。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在經營凈收入中的佔比快速上升,14家上市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在經營凈收入中的平均佔比為12.51%,比上年上升了2.06個百分點。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在經營凈收入中平均佔比為12.89%,比上年提升了4.52個百分點。
從統計數據結果看,國內商業銀行正在積極提高非利息收入,特別是中間業務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但是由於目前國內分業政策以及對商業銀行從事證券、保險等業務的限制,使國內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中間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銀行卡結算和各類理財產品銷售收入。同樣由於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收入受國際、國內資本市場影響同樣會呈現出波動化趨勢。
(三)國內中小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建議
1、完善豐富經營范圍:
我國銀行的主要中間業務是利潤低的結算和一般性代理業務,要在政策允許、風險可控前提下積極拓展財務管理、擔保、融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業務領域,豐富利潤來源。
2、努力擴大經營規模
從美國銀行業經驗看,規模越大的銀行其各方面業務發展和利息及非利息收入比率相對均衡,其抵禦風險的能力就越強。太大而不能失敗(TOO BIG TO FAIL)理論在銀行業尤為適用。國內中小商業銀行只有做大做強才能提高自己抗風險能力。
3、積極開展金融創新
盡管目前主流分析將此次金融危機歸源於過度的金融創新和監管缺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抹殺近年來衍生金融商品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強大推動力,鑒於目前國內銀行業金融創新發展緩慢,資產利用率較低,積極的、有限度的拓展資產證券化業務,不但可帶來批發業務的非利息收入增長,同時可豐富銀行理財產品種類,增加零售中間業務收入。
4、以電子化實現低成本擴張
國內中小商業銀行在規模擴張中要盡量規避規模與成本同步增長的趨勢,以大規模的機具投入、電子化渠道消化業務快速增長中帶來的大量非贏利性交易。為了不使財務報表在短期內受到影響,改變對資金佔用量較大業務(如機具設備投入)經營模式,變購買為租賃,減少當期固定資產投入,同時可以銀行應付帳款證券化模式開展大規模機具采購、布放。
本文結論與局限:
通過以上的分析,結論如下:
1、對於銀行業來說無論是利息收入或是非利息收入都同樣面臨著風險,正是對非利息收入的過度追求使美國商業銀行在這次危機中的損失被擴大化,這兩種收入渠道都面臨著的不穩定性。商業銀行在發展中要追求的是兩種收入比例要保持相對穩定,同步增長。
2、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中大部分仍然來源於託管費用、投資收益、批發業務的衍生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等),以及各類資金資本市場產品通過批發或零售渠道進行銷售獲得的手續費收入。
3、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主要來自結算收入、銀行卡的手續費和金融產品銷售傭金,由於分業經營和金融產品創新落後等原因,批發業務中的非利息收入佔比較低。
4、從美國銀行業經驗看結算收入、銀行卡的手續費收入與銀行規模成正比關系,規模越大的銀行結算收入、銀行卡的手續費收入越多。
7. 理財產品是中間業務收入還是息差收入
息差收入!
8. 買了40000塊理財產品,管理費0.45%,託管費0.02%,投資管理費0.15%,一年扣多少錢
40000*(0.0045+0.0015*0.00002)=248元,已從你每天的利息中扣除了的,取錢時不會再扣的。
9. 理財產品怎麼使得 銀行負債表外化
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把儲戶的錢集中起來,做一個或短或長的投資,資金被轉移了!本來的存款(負債)少了,銀行做了理財產品後要在表外科目中體現這一業務,而不能在資產負債中體現,因為資金轉移了不在銀行賬上!但是產生的收益卻在中間業務收入中!
10.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有什麼發展趨勢
我國各大銀行近些年在業務能力的創新上大下力度,銀行理財業務已成為銀行業發展的新熱點,跨行業、跨市場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產品種類繁雜。以下是近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數據信息如下:
(1)投資期限可分為短期產品和中長期產品。其中,短期產品一般指期限為六月以上一年內的產品,中長期產品是指期限則是一年以上的產品。
(2)發行規模有國家控股銀行和上市股份制銀行發行。自2004年銀行理財產品問世以來,每年都在以幾何速度增長。但是銀行理財產品真正引人注意是在2009年。來自於普益財富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今,產品發行總量超過近一萬只,而2008年全年產品發行數量就為六千多隻。
(3)發行能力上,中行、交通、民生則名列前茅。
(4)銀行存款一方面面臨來自外部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又受制於內部體系嚴格的存貸比監管,導致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大量發行理財產品進行存款競爭。因此,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對理財產品的發行和推廣力度。
二、未來發展趨勢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不斷擴大,蔓延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機,實體經濟也遭受侵害。全球證券市場大幅下挫,外匯市場劇烈震盪,商品市場同樣未能倖免,經濟增長放緩或出現衰退,各國為拯救金融體系和刺激經濟增長紛紛出台政策措施。
1、多樣化投資;我國大多數的理財產品都是採用信貸理財,雖然流動性比較差,但收益還是比較穩定的,深受投資者的喜愛,零八年以來隨著股票、基金、債券等收益的減少,再加上美國金融危機影響,股票和證券也慢慢進入了低谷。
2、個性化投資;美國的次貸危機給各個理財產品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風險,投資者也就慢慢走向了更加安全穩定的投資產品,收益固定風險小,銀行對市場分析又是格外的細心,在產品設計階段更重要的是把控制風險放在首位。
3、規模化投資;從收益上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眾多,這一切都是由於先前的產品基數低,隨著技術的不斷增加,以及相關業務的成熟,銀行將更多地去關注理財產品的質量以及規模的良性發展,而非一味副收益產品數量。
4、結構復雜化投資;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另類投資的逐步興起,藝術品和飲品(酒與茶)已逐步進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投資視野,未來的低碳概念、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