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是怎樣計算的
有寫收益的吧,假設年化收益百分之十二,你存五萬一年就是50000+50000×0.12=56000
㈡ 現在銀行里的理財產品靠譜嗎實際收益一般能否達到預期收益是不是騙客戶的錢的啊到
不能說絕對靠譜安全,預期收益也不等於到期實際收益,可能會出現本息「虧損」的情況。根據資管新規要求,未來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
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不包括結構性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
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㈢ 理財產品實際收益
理財產品預期收益越定越誘人 實際收益可能只是「水中月」
眼下各類投資理財類產品越來越多,預期收益率也越定越高,市面上年化收益率最高已經達到12%,而累計收益率則已達到21%。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能否真的實現還需要打個問號。大多數產品所提供的收益率只有兩個:最高收益率和零收益,而不提供中檔收益率,所以,這類產品多少帶有一些賭博的成分。
實際收益與預期有差距
以杭州某銀行今年2月份推出的一隻掛鉤黃金價格的產品為例。該產品當時設定最高年收益率為8%,但實現條件為一年內黃金價格最高不超過615美元,最低不低於405美元。但由於今年金價波動幅度巨大,黃金價格從517美元的年初開盤價最高上漲至730美元,結果認購該產品的投資者不僅顆粒無收,還由於不能提前贖回,必須持有該產品到明年2月份,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的事實,所以對於那些認購了此類掛鉤類產品的投資者來說,實際上不僅沒有收益反而還出現虧損。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博士,日前對市場上近900個理財產品綜合分析後表示,「多數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沒有宣傳那麼高,很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幻象』」。
據了解,目前外匯理財產品主要有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浮動收益類產品,前者收益不高,一般只有5%-6%,但收益和本金都保證;後者只保證本金,不保證收益,但預期收益往往高得誘人,如東亞銀行今年上半年推出的一款掛鉤新華富時25指數的產品,預期最高收益達20%,而招商銀行的鑽石6號最高收益則達到了21%。
預期收益固定收益難合一
針對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市場風險大的特點,有投資者提出,能否把較高的預期收益和雖然不高但可以保證的固定收益合並在一個產品上?
對此,浦發銀行資深理財師郭劍表示,這在操作層面上很難做到,因為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和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在設計上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固定收益產品購買的是低風險產品,收益是由其投資的對象收益來決定,和當時市場收益率一致。而浮動收益的產品能把預期收益標得很高,則是因為部分資金都用做杠桿交易了。
不過,郭劍提醒投資者,如果購買風險較大的理財產品,首先要注意分析收益率的實現條件,確保自己對於投資標的物的走勢判斷與產品設計吻合。
其次,投資者還需要考慮理財產品的流動性,該產品是否能提前終止、銀行是否提供質押,確保在發現更好的投資機遇或缺少短期流動資金時可以及時變現。
最後,如果理財產品的期限較長,還應考慮利率和匯率風險。若未來銀行利率上漲,新出現的理財產品一般會提供更為優厚的收益,原先的產品可能就不那麼誘人了。
㈣ 理財產品的實際年化收益怎麼算
單純理財收益=理財的金額*收益率*理財天數/365
募集期的收益=金額*活期利率(有些銀行有通知存款或天天利的收益,不過需要開通,是活期的兩到三倍)*募集期天數/365
實際收益=募集期收益+理財收益+到帳時間收益
㈤ 為什麼有很多理財產品實際收益遠低於歷史收益了
理財產品的收益是隨著市場的反應不斷變化的,假如以前市場行情好,現在市場十分低迷,就會出現實際收益遠低於以前收益
㈥ 購買理財產品和實際收益不一樣怎麼起訴
如果不是保本理財產品,不僅可能收益低,甚至可能收益是負數(虧本)。
這在理財產品的合同中早就說明了,你如何去起訴?
㈦ 為什麼我的理財年化收益率跟實際收益率不一樣
理財年化收益率,是每天或者每周進行更新,可能這周的收益比較好,達到了10%的收益,可能下一周收益不好,才有5%,這樣就會不斷的變動,並不是實際收益率。尤其是股票類型的理財基金,他們變動更大因為股票型基金,更多關聯股票,股票價格波動會比較大,就會有可能顯示20%多收益率,那個應該是行情最高時候,他們標出這么高的收益,是為了打廣告,吸引人,之後可能都達不到這樣的收益。所以,年化收益率,是短周期內的統計,並不是能夠代表實際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