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銀行有沒有理財被騙的
有人的,怎麼防範買到「假」理財呢?
1、上網查詢(中國理財網 ),核實究竟有沒有這個產品。但的確有少數產品會查不到,只要去同一家金融機構的其他網點(最好不要是同一個支行)了解下,基本可確認。
2、注意產品合同細節。如這條新聞里,不經意提到一個細節,繳款繳的是個人賬戶,在銀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信託和資管有可能),怎麼也是產品募集賬戶,如「某某產品募集賬戶」之類的。包括產品都會有託管機構,如銀行、券商等,稍微打聽下,就可以了解是不是假產品。
3、注意離奇高收益。金融機構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實際收益差別往往很小,如股份制銀行的,最近很少能買到6%以上的。如果這時候突然有人和你推薦一個8%的,你就要小心了,一般天上不會掉餡餅,要警惕起來。
❷ 銀行理財如何購買要怎樣才不會上當受騙
1、偷梁換柱
有些銀行理財,明面寫的預期收益很高,但實際暗含了很多限制條款;這個預期收益,實際必須滿足一系列苛刻的條件才有可能達到。
標明的高收益,是理論最高收益,只是為了先把客戶吸引進來,一旦客戶稀里糊塗地買了這份理財,那麼不好意思,封閉期內,是無法單邊終止合同的,就只能等到理財到期這筆資金才能回到客戶手中了。
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肯定是對等的。一款產品,如果既能提供本金保障,同時又有高收益,那麼肯定是哪來不對。承擔風險不可怕,像這種雲里霧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承擔了啥風險的,就比較恐怖了。
購買銀行理財一定要看清條款,分析各檔收益實際能夠達成條件的可能性,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標注的最高收益就肯定能達到,很多時候,那就像天上的一輪明月,看得清清楚楚,彷彿觸手可及,實際上,那就是個景而已。
3、渾水摸魚
理財產品的協議合同,大多是又細致又冗長,一般投資者很難有耐心,從頭到期仔細研讀,所以這里的小坑就更多了。
有募集期超長的,而募集期不能算在理財收益期間,只能得活期利息,基本可以算無收益。
有業績報酬費超高的,比如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大頭都會被銀行以業績報酬費的形勢收走,這也變相鼓勵了有些銀行可能會片面追求高收益,拿用戶的資金做激進投資。
還有所有費用都要從預期收益里扣除的,比如實際到手的收益率,是宣傳時的預期收益減去銷售費、管理費、託管費等等一系列費用後剩餘的部分,當然也就,沒剩多少了。
❸ 投資理財會騙嗎
選擇正規理財平台理財不會的,如支付寶里的余額寶、微信理財通等平台規模大,時間長較正規。
❹ 銀行理財最常見的2個陷阱,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因此,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產品類型。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通常情況下,高收入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強於低收入者,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過年長者。所以對年長者而言,挑選理財產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選預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需綜合考量,選擇那些保證本金、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❺ 買銀行理財需要注意什麼,才不會被騙
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六大注意事項:
1、票據、債券和貨幣才是真正風險低
近期,由於管理嚴格,銀行理財產品在變少,發售的多為預期收益率不太高、主要投向票據、債券和貨幣市場的。雖不承諾保本,但適合絕大多數投資者。
需要注意的是,預期收益率和其他渠道的相關產品差別很小。在目前的金融市場上,真正能稱為「無風險」的,其實就這三種投向。
2、小心選擇結構性產品
結構性產品預期收益率是一個區間,可分為保本型、保證最低收益型和非保本型,這類產品往往都有一個較高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但最低預期收益率則各不相同。
(5)銀行投資理財會受騙嗎擴展閱讀:
主要趨勢:
其一,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
其二,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
其三,動態管理類產品的逐步增多,投資方向和投資組合靈活多變和高流動性是該類產品的主要優勢。然而,該類產品的信息透明度問題值得關注。
其四,POP(Proct of Proct)的逐步繁榮,通過不同類型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投資組合構建來滿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其五,另類投資的逐步興起,藝術品和飲品(酒與茶)已逐步進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投資視野,未來的低碳概念、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❻ 海投匯投資理財安全嗎會不會被騙
海投匯是由上市公司冠城大通(股票代碼600067)投資設立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海投匯為廣大理財人、借款人提供安全有保障的投融資服務,我們有嚴格的風險控制,
1.CFCA電子簽章保障,7×24小時的電信詐騙防範網路體系,確保投資人的投資安全;
2.安全的抵押標的模式,優質的第三方合作機構100%本息保障,從源頭把控項目風險;
3.億級風險保證金,由民生銀行設立專項風險儲備專戶,一旦出現逾期還款,將啟動風險保證金先行墊付;
4平台全程引入易寶支付作為第三方託管平台,最大程度確保投資人賬戶資金安全;
海投匯四重保障機制,全方位為投資人提供本息保障。
❼ 銀行投資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銀行的理財產品按照不同的投資的品種,可以劃分為信託型理財型產品、債券型理財產品、掛鉤型理財產品,不同產品的投資風險是不一樣的。
而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劃分為五個風險等級,也就是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和高風險,他們一般用R1、R2、R3、R4、R5來標示。對應的投資人等級也分為了謹慎型,穩健型,平穩型,進取型和激進型等幾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