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資管新規的發布對銀行理財有哪些影響
無論是保本理來財還是非保本理財,源銀行在對接金融資產上,在風控能力等方面擁有專業、豐富的經驗。銀行非保本理財是一種投資產品,本質上與銀行的存貸產品不同。但是過去老百姓覺得是銀行的產品,就要保本保息,然而事實上理財產品的收益比銀行存款的收益目前要高兩個百分點左右,這高出的收益就是風險溢價,需要投資人來獨立判斷、承擔。
Ⅱ 資管新規對銀行的三大影響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投資本行或者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這是為了去除通道,強化穿透管理,為防止資金空轉;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 加強理財投資合作機構管理,延續現行監管規定,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資管產品的發行機構,受託投資機構和投資顧問機構為持牌金融機構。
拓展資料:
1、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要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其中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開放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 理財產品銷售前在「全國銀行理財信息登記系統」進行登記,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銀行登記系統登記並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這是為了實行產品集中登記,加強理財產品合規性管理,延續現行做法。
2、打破剛性兌付:推動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 減少影子銀行風險:緊投貸款,對投資非標資產設置限額管理、風險准備金要求等限制; 防範流動性風險:禁止資金池業務,加強對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去杠桿: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統一資管產品杠桿比率要求; 防範操作風險:統一資管產品的資本和風險准備金計提要求。集合資產管理是集合客戶的資產,由專業的投資者(券商)進行管理。它是證券公司針對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服務創新產品,投資於業績優良、成長性高、流動性強的股票等權益類證券以及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產。
3、同行業務的本意是金融機構間的相互借貸,提高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和資金使用效率。但是,慢慢地,一部分銀行發現,只要同業資產比同業負債的利率高,一樣可以像存款那樣賺取利差,因而它們開始主動配置同業負債去支撐資產。 同業業務佔比最少前三強:華夏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佔比最多是:興業銀行。
Ⅲ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三大影響
1.從資產端來看,資管新規禁止期限錯配,而非標資產的期限普遍較長,這就要求銀行理財壓降非標資產規模,同時「非標」與「標」的認定標准趨嚴,也加大了銀行理財非標轉標的難度,要完成壓降規模只能連帶著標准資產的規模也下降。
2.從產品端來看,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保本理財正式終結,凈值化產品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在凈值化產品的設計上,大部分銀行缺乏相關經驗,更缺乏配套的系統/運營支持體系以及人才儲備,難以設計出合適的產品的留住現有的客戶。
3.從客戶端來看,一方面,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理財產品的凈值開始波動,而銀行客戶的風險偏好較低,儲蓄客戶轉化為理財客戶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新規對合格投資者額認定標准進一步趨嚴,也加大了銀行理財攬客的難度。
拓展資料: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影響多大?
1、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得保本保息今年銀行非保本理財的發行比例維持在2/3左右,但是根據銀行披露的數據,絕大多數產品都能如期兌付本息,幾乎不存在理財產品虧損的情況。數據顯示,3月份共有15212款理財產品到期,6149款產品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共有157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收益達標比高達97.45%,沒有一款產品虧損。
2、產品實施凈值化
管理目前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產品的期限是固定的,有預期的收益率,但是今後這種產品要向凈值化轉型。
3、90天以內封閉式理財停止發售
2017年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在4-5個月之間,90天以內的理財產品佔比較高,在40%左右,由於流動性比較高,深受投資者喜愛。資管新規意見稿發布之後,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的佔比逐漸下降,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4月份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佔比降至30%以內,11月意見稿發布之後的5個月內,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由5.2個月拉長至6.5個月。
Ⅳ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不保本了,銀行是不是沒有影響
「銀行存款」沒有影響。
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不包括結構性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所以安全性是可以保障的。
銀行理財: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或風險「大」,主要還是看產品背後所投資的資產標的的風險等級。一般情況下不能提前贖回。
目前一些中小型銀行通過與互聯網平台合作(銷售)發行的銀行智能定期存款產品,具有流動性高(可分檔計息或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屬於標准個人存款產品,利率在4%-5.5%左右,享受存款保險50萬以內本息賠付的保障。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Ⅳ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產品有何影響
基於資管新規對凈值化轉型的硬性規定,市場普遍認為,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將會提速,且未來被迫轉型為凈值型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可能超過九成。
Ⅵ 理財業務資管新規具體指
一般是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督管理,促進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法律、行政法規以及《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包括中資商業銀行、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接受投資者委託,按照與投資者事先約定的投資策略、風險承擔和收益分配方式,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本辦法所稱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財產品。
【拓展資料】
資管新規對理財的影響:
1.明確了資管產品的定位,明確打破了資產管理產品剛性兌付的隱形保障。新規明確規定,資管產品屬於銀行表外業務,不得通過隱性保本承諾、滾動發行、自融或委託其他金融機構代付等方式現隱性保理承諾。作為存款業務,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需要繳納存款保證金和存款保險費。
2.進一步強化統計報表制度和動態監管制度。新規明確規定,金融機構應當在資管產品成立後5個工作日內、每月10日前、產品終止後5日內向中國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報告產品相關信息。同時,首次提出託管機構、結算機構、登記機構應當在每月10日前同時報送其登記託管的所持有的金融工具信息。新規還明確了金融監管的分工和監管原則。
3.非標準定義比較明確,外包投資有明確的規范。新條例中對非標準的定義已經更新和擴大。規范的債權資產,是指經國務院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和其他交易市場交易的公允價值合理、流動性高的債權資產。"除了根據確認規則確認的標准化債權人權利外,其餘都是非標准資產。非標准投資的限制由中國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另行制定。新條例第十條規定,公開發行產品主要投資於風險低、流動性強的債權資產和上市股票,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不得投資非上市股權。也就是說,目前,該銀行的股權業務除了"市場化、合法化債轉股"外,外部限制直接限制了企業客戶目前的融資需求。
Ⅶ 資管新規來了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
日前,央行等五部委針對資管業務出台統一的指導意見,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等相關內容引發社會關注。「新規實施後,我的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收益會下降嗎?」多年來一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北京白領潘女士的疑問,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憂。資管新規,對你我的「錢袋子」影響有多大?
投資者門檻明確,三五萬元還能不能買理財?
此次資管新規對投資者適當性進行了規定,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設定為: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對此,普通投資者心存疑慮:這意味著投資門檻要提高么?以後還能花三五萬元買理財產品嗎?
「指導意見只是規定了私募投資者的門檻,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門檻並未提高。」潘東說,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分別對應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此次只是明確了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對普通投資者的門檻並沒有硬性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針對私募產品的投資人,各家機構早已有各自的門檻,只不過現在由監管統一了標准。
「以前買銀行理財覺得『穩賺不賠』,但聽說以後要『盈虧自負』,得自己掌握投資項目、衡量投資風險,真有點不適應。」上海市民吳先生的擔憂代表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想法。
對此,監管部門特別強調穿透式信息披露,不僅要穿透識別合格投資者,還要求金融機構對募集信息、資金投向、杠桿水平、投資風險等,做到及時、准確、全面地披露。
「對理財產品穿透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讓投資者更全面掌握產品風險、收益等狀況,有助於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德龍說。
Ⅷ 根據資管新規的框架,理財產品按照投資性質分為哪些
「資管新規」:資產管理產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公募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公開發行的認定標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執行。私募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通過非公開方式發行。
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權益類產品投資於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混合類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產品標准。非因金融機構主觀因素導致突破前述比例限制的,金融機構應當在流動性受限資產可出售、可轉讓或者恢復交易的15個交易日內調整至符合要求。
「銀行理財新規」: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明確資管產品分類,按投資性質不同,以80%作為比例判斷,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混合類產品。
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同時將銀行公募理財產品的認購起點降至1萬元。
Ⅸ 資管新規發布以後理財產品市場還會好嗎
資管新規發布後,理財產品市場依舊會好,這是我的見解,理財產品不再是保本狀態,而是可以微盈利,在這個物價上漲的時代保本就已經很占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