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
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從現實來看,從2018年之後,很多人都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兩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速以及存款余額增速。
1、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情況。
截止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總共有4.8萬只理財產品,余額22.04萬億;而截止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只有22.1萬億元,相當於最近三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長。
在存款利率跟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要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卻能夠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要大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去存款,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正因為目前銀行存款兼顧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額存單流動性也相對比較好,所以存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⑵ 2020年這場役情對銀行理財有影響嗎
其實對銀行理財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理財習慣進行理財就可以。
⑶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不會虧本
銀行理財產品分為自營和代銷,自營理財產品基本風險不大,就是收益太低,跑贏通脹比較困難。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風險較大,不保本,需要我們自己承擔風險,所以選擇需謹慎。
⑷ 2020年郵儲銀行每周定開理財虧本了有人還敢買嗎
分你買的啥理財啊,我郵儲買的理財四五年了 一直在里邊沒贖回,我經常上手機銀行查看,一直盈利啊,只是利低而已
⑸ 2020年銀行理財新規對我們普通老百姓有啥影響呢
2020銀行理財新規對我們普通老
百姓沒有多大影響,但對於那些貪官
把非法所得不義之錢存入銀行起到
一個限製作用。
⑹ 銀行理財產品虧本虧的多少大概多少
你好,銀行官方發行的官網上能查到編號的、風險評級R3及以下的理財產品,迄今為止沒有虧損記錄。R4、R5的虧損本金的不少。
⑺ 2022年銀行理財產品還能買嗎
應該會買到的,銀行不可能取消理財產品,銀行還需要理財產品吸引客戶,如果銀行取消理財產品,對自己也是很大的損失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產品,沒有註明的都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一、資管新規實施後保本理財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理財風險增大
投資者應該多看新聞聯播,了解未來走向,從而盡量規避風險。資管新規實施後保本理財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核心是打破剛性兌付。從個人角度看,剛性兌付雖然對投資者有利,但是銀行要承擔風險,一旦理財產品遭遇債務違約潮,銀行風險不容小覷。很顯然,銀行不再承擔風險後,全部風險都將由投資者承擔。
之前銀行資金池有一定合理性,可以通過較高的利率遮蓋虧損,從而實現剛性兌付。當禁止設立資金池後,每一筆資金盈利還是虧損將一目瞭然,虧損概率大大增加。
二、理財子公司紛紛成立,未來理財資金還會進入股市,穩定盈利難度增加
理財子公司的成立,使得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的界限進一步模糊。大量資金可以進入股市,對股市形成利好,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說,賺錢的時候能拿到極少的盈利,一旦虧損就全部是自己虧的,從這一角度講還不如直接去投指數基金了。
銀行子公司法律意義上已經跟銀行分開,即使破產也不會影響到銀行,這對銀行來說是增加了安全保障。相應的,沒有了銀行信用背書,對消費者來說可信度會降低,一旦子公司比較激進,風險管控不力,出現較多虧損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三、隨著央行降准釋放流動性,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投資價值大大降低
目前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基本在4.20%以下,與銀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基本相當。需要注意的是,理財產品預期收益不等於真實收益,由於收益的不穩定,連續購買三年理財產品,最終收益往往跑不贏三年期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國債、結構性存款,三者都已經成為理財產品的有力競爭對手。就當下而言,理財產品除了期限更短,流動性好一些,此外似乎已經沒有明顯優勢了。
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風險大,能達到5%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不保本的,如果對流動性沒有較高要求,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或者以此為基礎的現金管理類產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後者安全保本保收益。
⑻ 集體淪陷,銀行理財收益率跌慘了 怎麼回事
因為經過一輪的降息降准 現在市場上的錢很充足 你進行投資的時候 市場環境資金缺失的時候你手上的錢自然吃香 比較容易拿到好項目 現在放出來的錢多 自然收益率沒法提高,另外加就是實體經濟的困難 賺錢難了 你的理財產品其實也是把大家錢幾種一起 然後高投資 現在投資收益低很正常 反而是哪些居高不下的p2理財產品值得關注 這種就太嚇人了 傷人不會做虧本買賣的 切勿因為高收益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