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行員工可以做投資理財嗎需注意哪些
銀行員工可以做投資理財的,但也需要防範注意一些投資的風險。
⑵ 銀行員工從p2p貸款,算違規嗎
只要是不牽扯到銀行的利益,個人行為的話應該不算是違規吧
⑶ 銀行從業人員購買p2p理財產品違規嗎
銀行從業人員購買P2P是不違規的。購買P2P是本身作為出借人通過借貸獲取利息的行為,與他本身處於什麼行業沒有任何的利益沖突。但是現在很多P2P平台都出現轉債和贖回困難的問題,風險很高的,要慎重購買。
銀行業從業人員如果本人購買其所在機構代理的金融產品時,以明顯優於或低於普通金融消費者的條件,這個才是違規的。
⑷ 銀行員工能不能買p2p
不管是哪的員工 有空閑的錢都可以購買p2p產品理財 你不理財 財不理你 當然選擇平台也應該擦亮眼睛 找一些靠譜的平台
⑸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⑹ 銀行工作人員投資P2P屬於參與非法集資嘛。
個人投資銀行也不能幹涉的吧,再說了P2P又不是非法集資,非法集資的就不是P2P的性質。
⑺ 銀行員工欺騙客戶購買p2p銀行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員工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行為,是對自己職務的一種褻瀆,客戶本來就是上帝欺騙客戶購買這些不應該買的東西,員工的良心上應該受到譴責,應該無條件的給客戶解釋這種行為。
⑻ 在銀行營業廳內、被銀行員工欺騙購買了網貸(民間借貸中介p2p)我怎樣追回損失
1、找銀行工作人員去協商看是否能退還你的本金,如果不能打電話報警處理;
2、他們是屬於欺騙的行為;
3、所以以後一定要謹慎。
⑼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你從哪兒得來的消息?你應該問銀行職員為什麼不存定期才對。 行長們為定期存款上升慢頭都大了,開起會就指員工們都只買理財,不存定期。
⑽ 普通銀行職員一般怎麼理財
銀行的職員,除非本來家裡是非常富有的,要不然都是中等收入的水平,工作時間較長,職位或者收入比較高,能省下錢的可能就有幾十萬存款,工作時間不長的,收入不高的,一般都沒有什麼存款,有幾萬塊算是很好了。
所以那些信託、高端理財等等,投入本金較大的,銀行員工也基本接觸不到,而銀行員工普遍的風險意識還是較好的,所以現在雖然很多互聯網渠道的理財,各種高收益,但是我觀察我身邊的同事基本上都是很少接觸互聯網的理財產品,接觸最多的就是微信和支付寶上的基金或者理財了。
很多人是會有購買貨幣基金的習慣,因為很多人的存款還達不到購買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幾千一萬的購買,也有很多人有基金定投的習慣,設置好時間,每個月出工資後都會基金定投一千幾百塊,定投時間長了,慢慢會累積不少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