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郵政理財2018年244期賬戶少利息就減少了是怎麼回事情
郵政理財2018年244期的話,他賬戶少,利息也是很正常的,雖說減少了利息,也是根據當時的利率下調,都是有規定的,我們也是左右不了的
2. 銀行理財 為什麼萎縮
2018年4月底發布的資管新規改變了資管行業過去賴以生存的舒適土壤,最明顯的沖擊便是打破剛兌帶來的市場環境劇變。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普益標准研究員指出,一旦剛兌產品大量退出市場,因青睞剛兌而選擇銀行理財的客戶,很可能會轉移至其他更具投研能力的資管機構,銀行理財整體規模或將萎縮近兩成,這也倒逼銀行向精耕細作的「真資管」經營模式轉型。
從流動性需求看,流動性越強,客戶對收益的要求越低,在流動性需求愈發強烈的背景下,類貨幣基金產品或將成為市場主流;從投資規模需求看,低門檻產品仍是市場主流,而基於綜合實力,大型銀行更受中高凈值客戶青睞;從風險偏好需求看,受資管新規影響,銀行理財整體規模或將萎縮近兩成,客戶產品選擇分化顯著。
3.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為何創2018年最低水平
目前網上的很多解釋都沒說明白,或者不願意說明白。一個拿得出手的解釋是國內貨幣政策轉向,資金充裕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但是如果看余額寶收益率可以發現是4月初開始大幅跳水,而去杠桿是在7月23號實際上結束,顯然在時間上不能很好解釋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現象。
實際上,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4月份資管新規(包括2016年底開始的去杠桿政策)。2017年的一系列去杠桿政策,導致大規模的表外資產回表,確實化解了金融風險,規范了金融秩序,不過也導致非信貸領域的融資渠道和平台(即廣義的影子銀行)不能給無法獲得貸款的資金需求方提供融資。而4月資管新規給了表外業務致命一擊,導致底層質量較差但收益率高的產品出局。8月份社融存量增長10.1%,是2003年以來最低的,表明大量資金需求方已經得不到融資了。雖資管新規被暫停,給融資平台留了口子,但表外業務已經被規范,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不再包含高收益產品。所以說,理財產品的底層產品結構變化決定了收益率必然下降。
而且目前實體經濟變差,質押不斷爆倉、P2P不斷跑路,整體上約束越來越多,激勵越來越少。理財產品收益率沒有上升的動力啊。
4. 為什麼利率下降儲蓄反而增加
IS曲線其均衡條件是I=S,儲蓄增加,投資跟著增加(圖3明顯看到)。
而投資量增加是以利息率r下降為前提(圖2)
結果IS曲線在利息率更低的水平達到均衡。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圖4)
即儲蓄增加,利息率下降(在I=S條件下)
通常儲蓄由收入決定,利率並不直接影響儲蓄。
5.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銀行必須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覺得沒有風險,是因為風險已經被銀行承擔了,是銀行把理財的損失給我們剛性兌付了。長久以往,當銀行也兜不住這部分風險的時候,就會發生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到時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所資管新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從最終結果來看,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銀行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正確的決定,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的認識。
6.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
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從現實來看,從2018年之後,很多人都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兩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速以及存款余額增速。
1、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情況。
截止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總共有4.8萬只理財產品,余額22.04萬億;而截止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只有22.1萬億元,相當於最近三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長。
在存款利率跟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要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卻能夠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要大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去存款,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正因為目前銀行存款兼顧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額存單流動性也相對比較好,所以存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7. 現在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這是為什麼
對於銀行很多人首先的印象就是穩定,而有些銀行為了吸引更多的儲戶,都會給客戶提供較高收益的銀行理財,可是由於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可能虧損的情況,在2018年就出台了新規,規定金融機構在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收益,所以到現在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所以大家在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在以前很多人把理財產品認為是儲蓄存款,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現在的理財產品風險也很大,但是收益也並不明顯,這也會導致購買理財產品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市民都把自己的積蓄拿來投資房地產市場,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些大機構,因為這樣更加保險和安全存在虧損的概率較低。
8. 現在很多的人都在購買理財產品,這是為什麼呢
我國是儲蓄大國,人們一直很重視理財。根據人們的印象,理財主要是通過貨幣的附加值進行的,誰給的利率對誰來說高。事實上,我們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要考慮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個主要性質。
目前的理財方式主要包括銀行存款、銀行理財、專業公司平台理財、民間貸款。
銀行理財
銀行存款是大家最熟悉的方式。我國的銀行一直比較厚道,給我們的利率一直不低。
通過適當的理財方式,可以形成穩定的現金流,最終實現財務自由。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現在越來越喜歡理財了。
9. 怎麼看待理財產品、余額寶的利息越來越低
曾經我是支付寶的終極腦殘粉,對於支付寶的每一個細節都研究得很透徹。
之所以這么喜歡支付寶,是因為以前支付寶的福利很多,有很多羊毛可薅,等於說只要打開app動動手指就能賺到錢了,賺錢誰不喜歡?
直接上結論:支付寶已經過了紅利期了,現在是收割期了,理財真的沒什麼優勢了,把它當一個支付工具就行了,不要太投入。
有誰還記得大約兩年前,支付寶可以用積分換理財收益券的?很少有人知道了吧?沒有對比沒有傷害啊,只有經歷過那個時候積分換理財收益券的,才會更加覺得現在所謂的「福利」是有多雞肋。
我已經很久沒玩支付寶的理財了,看了這個問題剛才隨便點進支付寶的理財區正好看到個活動,就拿這個活動舉例吧。
買建信養老飛月寶,送5%專享福利。這個理財產品本身非常一般,定期一個月,年化收益3.4%,粗粗一看活動宣傳圖,哇!3.4%+5%=8.4%,定期一個月,年化收益8.4%,豈不是美滋滋?然而作為一個老司機我早就看穿支付寶的所有套路了,直接點右上角活動規則看一下活動詳情,請看一下最關鍵的一句話:該福利最高可享本金為6000元!真的別逗我了,提升6000元有個屁用啊??
所以明白了嘛?滿滿的都是套路。現在在支付寶上看到任何看上去很美的福利活動,它的本質都是用雞肋的小恩小惠吸引客戶購買產品。就好比是銀行送油送米讓大媽開卡,券商送牙膏讓大爺開戶一個道理。
兩年前最高我放了將近35w在支付寶里,買滿了理財。那個時候可以用積分兌換收益券,而且根據會員等級獲得的收益券的品質也是不同的,鑽石會員,可以用最少的積分兌換增加收益最高的收益券。那個時候,飛月寶收益大概在4.8%左右吧,兌換的收益券,提升5%,作用金額有1w的也有3w的(看看現在的6000……),我兌換3張3w的,9w塊,一個月,年化收益9.8%,真的賺飛哦。後面到了過年那段時間我記得除了積分兌換,支付寶直接送券了,為了薅羊毛,我把銀行卡、證券賬戶里所有錢都轉支付寶了,還問我媽借了點錢來買支付寶的理財,充分用光每一張收益提升券,那個時候支付寶估計也是擴張理財客戶群體,開啟撒錢模式了。
買理財還能拿大量積分,那個時候可以用積分換ipx,我折算了一下積分的價值,大約1積分等於0.13元,那個時候積分真的值錢,現在,呵呵,現在的支付寶積分已經大幅貶值,不值錢了。那個時候我為了支付寶積分買滿了理財,所有能獲得積分的行為我都會去做,養成習慣了,以至於現在在支付寶上還信用卡還會分三筆……
除了積分,過年集五福送的大紅包也很豐厚,兩年前我開了60元,我老哥開了100多元。再想想去年的五福紅包你們開了多少?我就呵呵
關於理財產品的收益,支付寶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福利期已過,現在傳統銀行的理財產品都崛起了,很多收益都比支付寶高,銀行現在也送積分。我隨便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余額寶以前都覺得很方便收益也不錯對吧?余額寶說白了不就是活期能支付嘛?現在余額寶收益是2.3%,低得要死,上海銀行易精靈活期3.6%,完爆余額寶。至於支付,現在都9012年了,我花錢都走花唄信用卡,早就不走余額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