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行理財去剛兌後投資方向怎麼區分
首先要明確,銀行理財自營的更安全,因為自營的有銀行做信用背書,合規性和安全性上都更有保障。一般來說,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如果不是C開頭的或者產品編碼查詢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
⑵ 為什麼中國銀行理財剛兌產品收益這么低卻被一搶而空,而子公司高收益沒人買
這這樣是中國銀行的理財雖然收益低但是風險也低,相對儲蓄的利息還是高的;而子公司就不好說了,這些年來各種爆雷、跑路的那麼多 把大家嚇壞了。
⑶ 銀行理財不剛兌,還安全了嗎
不剛兌的話,投資者是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在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上,能夠兌付的概率基本是100%。
⑷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銀行必須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覺得沒有風險,是因為風險已經被銀行承擔了,是銀行把理財的損失給我們剛性兌付了。長久以往,當銀行也兜不住這部分風險的時候,就會發生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到時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所資管新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從最終結果來看,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銀行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正確的決定,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的認識。
⑸ 銀行理財剛兌何時打破
事實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潛規則」也早已是不少銀行的願景。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透露,該行曾在早些年前出現過一次理財產品違約事件,投資者多次到銀行門口集結示威,銀行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在此之後,該行的理財產品即使是收益率不能達到預期,銀行也會自掏腰包補足,讓產品看上去是圓滿兌付的。
⑹ 銀行理財取消剛兌,投資人該注意什麼
注意看這個產品到底是哪裡的!銀行自身發行的產品 可以在「中國理財網」輸入產品編號 查是否飛單,一般銀行自己發的雖然說打破剛兌,但是隱性剛兌總是存在的,至少本金安全點。至於外面飛來飛去的,呵呵了
⑺ 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意思是不是說虧了是客戶掙了銀行和客戶分錢
基本上是的。
所以我們要學會自己辨別風險:
如果銀行理財產品,是投資於貨基類產品,基本上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很小。最多是丟失利潤而保住本金。
2.如果銀行理財產品,是投資於股票、信託產品,股權投資,有可能損失部分本金加上利息,但不是全部本金。因為一般在理財產品中會規定,達到多少虧損,就結束這個產品的運作。
3.如果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是代銷型的,假如管理不當,管理產品的公司會發生虧損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本身不參與承擔責任,因為他只是代理銷售。
我們的投資者,一定要打開自己的慧眼,未來不僅僅去看,是誰在賣這個產品?一定要去看這個產品,是投資了什麼資產?這個資產,預期的利潤有多大,那麼也說明了預期的虧損可能有多大。
總之,對於未來的理財,僅僅是靠相信銀行是不夠的,更多的還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⑻ 現在國家都已破剛兌了,銀行理財還在可以剛兌
理財產品是不承諾保本保息的,理財有風險,理財需謹慎,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