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朋友圈炫富騙局,那些「高端」的騙子是怎麼騙人的
劉女士告訴記者,近兩個月她的高中同學王某突然在朋友圈裡高調炫富,「背的皮包要麼是LV,要麼是迪奧,用的化妝品不是蘭蔻就是海藍之迷這些世界名牌,讓同學們羨慕不已。」
「朋友圈裡低投入、高收益的賺錢方法,基本都是騙局。各種盜取信息以及釣魚轉發等方式大肆在朋友圈流行,一不留意,個人信息便可能泄露。而如果輕信所謂的便宜、誘惑,則可能落入不法分子設定的圈套。
『貳』 為什麼有人說高收益理財是騙人的 不是有年化收益25%的理財嗎 股票型基金算理財嗎
高收益的理財確實存在,可是那需要懂得怎麼理財,而不是單純的想這樣那樣就能賺錢,買股票,買基金都是理財,主要看你的承受范圍。
『叄』 因為朋友圈的網友發布誘惑投資回報額高的信息,被騙了能報警嗎
能追回的,只要你起訴七天內就立案,開庭就追回。
報警的流程「
直接通過市公安局官方網站報警也可以,網路渠道報警可以發證據圖片。
還可以通過市公安局微信平台或是簡訊平台報警。微信平台有視頻報警功能。
閑慢你直接向法院起訴。
『肆』 微信朋友圈一個人讓別人入十幾萬變成一百多萬是真的嗎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微信朋友圈上動不動就讓大家入十幾萬變成100多萬的,說真的,這話你聽起來感覺可能是真的嗎?我自己說的這句話,我都感覺就想笑。先不說世界上會不會有這種高利潤的行業,哪怕有這種行業的話,你覺得他會告訴其他人嗎?誰不會悶聲發大財?不要說什麼無私奉獻,那絕對是扯。
如果要,投資十幾萬,開一個小店,經過不懈的努力與自己辛勤的勞動,經過長年累月,一年兩年三年,有可能會變為100多萬。但那是正常的經營所得,不是短期能夠得到的,而且任何行業都會有一定的風險。說不好還能賠得血本無歸。所以朋友圈裡面輕輕鬆鬆地教你用十幾萬變成100萬的,很顯然那完全是假的。
投資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擦亮自己的雙眼,要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
『伍』 朋友圈的理財一天7塊的利息是真的嗎
如果是一萬元一天7塊,這顯然屬於高收益了,投資理財謹慎再謹慎,保證本金安全第一,別貪圖高收益,收益高風險也高,你貪他的利,他圖你的本,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餡餅,有可能是陷阱,堅決不碰不熟悉的東西,就不會上當受騙。
『陸』 做理財工作用發朋友圈嗎
如果朋友圈有高凈值客戶的話可以發,但是如果是公司硬性規定的話,還是離開這家公司為好。
『柒』 為什麼「你貪的是利息,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傳遍朋友圈
2015年9月21日下午13點30分,超過10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泛亞投資人聚集在證監會門口維權。他們身著印有標語的白色T恤,拉起橫幅,高喊「活捉單九良,還我血汗錢」等口號。監管的缺失,人性的貪婪,令這家號稱世界最大的稀有金屬交易所,延續了數年瘋狂的圍獵資本游戲。最終資金鏈斷裂,20多個省份的22萬投資者的430億元資金難以討回。
以高額回報誘惑客戶開戶,然後開始向你介紹現貨白銀,說現貨白銀交易更加靈活,可以雙向買賣,漲的時候可以做多,跌的時候可以做空,盈利空間大,開戶後,有專業的老師帶著操作,做了幾天可能會賺一些,然後會說你的錢太少來錢慢,又讓投資者加大資金量,結果就是無休止的虧損。
實際上就是一場對賭游戲,交易軟體被後台人為操縱,交易所、會員、代理商層層設置陷阱,行情處於高位時不能平倉、本該下跌的白銀價格,在交易軟體上卻直線飆升……勢單力薄的散戶們要想賺到錢,幾乎是不可能的,虧損的錢都被代理商賺走了
參與白銀投資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平台操作和交易軟體,而且正規的平台均有模擬盤,方便投資者進行模擬實際操作。
在多地貴金屬亂象之後,監管層下定決心開始下猛葯整頓交易所亂象。經營「貴金屬現貨」的交易場所將被集中清理整頓,此類交易所最後在全國將被砍至20家左右
結語:
經過一番羅列,發現金融詐騙幾乎已經涉及了金融業的所有領域,而所有的金融騙局都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高息。而其背後的本質則是人性的貪婪。最後還是用這句話來總結下吧:「你貪的是人家的利息,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謹記謹記。」
『捌』 微商朋友圈炫富,讓人心動,微商真的那麼賺錢嗎
做得好的真的挺賺錢的
『玖』 好友朋友圈的理財是真的嗎
朋友圈的理財都是不靠譜的,可能是專門拿人頭的。
『拾』 我同事說交1000塊理財 我每天可以拿20 30真的假的 讓我投資
您好!還是不要輕易相信。
如果真的要理財的話建議選擇銀行。
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注意事項
1、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問題
對於任何投資來說沒有百分百的安全,只要是投資必定伴隨風險,收益越高風險也越大。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來說相對而言風險較低,由銀行風控團隊審核的理財項目在把關上更加嚴格,不過也不一定就不會出現問題,而是出現的概率相對而言很低。國家規定超過50萬的存款不被保障,銀行也有可能倒閉。新手投資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看到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往往比較擔心,生怕風險太大會出現問題。實際上投資者不必過於擔心,在銀行理財市場基本上沒有出現過產品本金虧損的情況,而且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能達到99%以上。部分結構性產品及風險等級為r3級或以上的產品收益不確定性較大,風險等級為r2的非保本類產品則可以放心購買。
2、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手續費
銀行理財產品的手續費包括申購費、銷售費、管理費、託管費等,一般來說銀行不收取申購費,不過其它費用還是要收的,每樣費用大多不超過投資金額的0.3%,總費用通常不超過0.6%。但是一般銀行在測算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時候已經把這部分算進去了,也就是說銀行測算出理財資金的收益率,扣除各種手續費,剩下那部分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預期收益率」。所以,按照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就能算出你實際獲取的收益,不必考慮手續費的問題。
比如投資者購買10萬元一年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是4.5%,手續費率一共是0.5%,產品到期後投資者獲得的收益是100000×4.5%=4500元。
3、銀行理財產品在籌集期間收益計算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在發布後有5-6天的籌集期,遇到節假日時間可延長到10天以上。產品收益一般是T+1天開始計算,按照銀行活期存款利率0.3%計算收益。所以,錢香金融理財師建議盡量避免購買籌集期長、投資期短的產品,這樣可以避免資金站崗的問題。
4、理財產品到期後回款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期滿之後,理財資金會自動返回投資者的銀行卡活期賬戶,其中多數銀行會在到期日當天下午或晚上將本金與收益打回投資者賬戶,少數銀行會在第二天打入。
5、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向
銀行把投資者的資金都募集之後,會拿去投資,一般投資渠道包括存款等高流動性資產、債權類資產等,說明書上都會提及,但是銀行不會跟你說每部分的具體投資比例,投資者是無法得知資金的具體配置情況。不過一般來說銀行理財資金大部分都投向於各類債券,風險相對可控。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