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固定收益和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有什麼區別
固定收益型產品指期限固定,到期一次性償還本金或分次攤還本金,並按照確定收益率計付收益的理財產品。一般指有相應的抵押擔保措施來確保本息兌付,收益率固定,基本不會超過合同所規定的收益的理財產品。浮動收益產品是收益在一個相對區域內。指由投資人出資,由具有專業能力的管理人管理的理財產品,如投資未獲利,則投資人虧損資金;如獲得收益,則投資人和管理人按一定比例分配收益。浮動收益產品基本沒有任何措施保證本金安全。
Ⅱ 固定收益保險可靠嗎
固定理財收益首先要看保險公司收取的這部分保險金是用於什麼投資項目,一般來說,固定收益率在保險合同上提前約定好的,是明確寫明在合同上面的。合同上會註明,這項產品需要連續繳納保費的年限,保障年限又是多長時間,保障年限到期後把所交保費返回,同時還給到多少比例的一個固定收益。一般來說固定收益的利率不是很高的,都沒有那麼大的風險,收益和風險都是對等的
拓展資料
保險產品大都具有理財功能。保險理財與儲蓄、國債等有很大不同。具體表現有五個方面。
安全性
保險是合同行為,客戶的權益受法律及合同的雙重保護。而且,保險合同不怕丟失、損毀、被盜。而鈔票就不那麼安全了,錢在誰口袋裡就是誰的,錢丟了,就等於破財。取錢時忘了密碼,會帶來很大麻煩。
長期性
壽險保單期限短則5年10年,長則終身。保單利益常常涉及兩代人。而儲蓄是一種短期理財工具,人們存錢,一是為了安全,二是為了使用,第三才是獲得利息。
確定性
確定性是指保單未來收益可以明確的推算出來。例如:終身養老年金保險,如果合同約定自被保險人60歲開始每年領取5萬元,那麼,當被保險人生存到中國人平均年齡71歲時,可以領取60萬元,如果生存到84歲,則累計領取125萬元。但是,儲蓄和國債的未來本息是不確定的,因為利率經常變動。我國前幾年連續七次降息,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由1996年的10.98%驟降到1999年9月10日的2.25%,整整下降了5倍。大幅度降息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某人有100萬元,在1996年,可以得到近11萬元的利息,它可以在什麼都不幹的情況下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到了1999年以後,100萬元存滿一年,只能得到1.8萬元,假如這位百萬富翁每年的正常生活開銷為10萬元,那麼11年後,將剩下1.27萬元。所以,很多原來的百萬富翁如今不得不繼續工作。
強制性
這里所說的強制性不是指政府或保險公司強制人們參加保險,而是說保險對個人而言帶有強制理財的色彩。保費年年交,而養老金或生存保險金只能在約定的若干年後領取,一般不能提前領取。如果沒有強制約束,人們很容易把存摺上的錢取出來以滿足突發奇想的消費或投資。因此,理財的計劃被打破,未來生活保障可能落空。
融資性
對客戶而言,保險的融資作用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風險融資,當被保險人發生風險時,其本人或受益人可得到一筆保險金。例如,對於30歲左右的年輕人,意外傷害保險費率在0.3%左右,每年繳30元可承擔1萬元限額的傷害保障。住院醫療保險費率大致在3%左右,每年繳300元承擔1萬元限額的住院醫療費用報銷責任。二是直接融資(指保單質押借款功能)。許多保單都有質押借款承諾,只要保險有效期滿兩年以上,被保險人或投保人即可向保險公司申請借款,期限通常是半年,借款額是保單現金價值(見附錄4)的70%左右。
除以上五個特點外,保險還有其他功能,例如合理避稅、保費豁免、保障權益轉換等。
綜上所述,保險是非常獨特的理財工具。如果運用好保險理財手段,將大大提高理財功效,大大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充分保障人們的經濟利益。
正因為如此,很多西方人都有許多保險,有些人的保險金額高達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美元。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保險看作無味的花費,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理財工具。
Ⅲ 具有保險性質的理財產品是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嗎
一直以來,覺得所謂的理財型保險,是個偽命題,更多的是噱頭和宣傳的需要。
任何保險產品,屬性都一致,就是一種最具防禦性的財務工具。防止於,一切不確定什麼時間發生,但是幾乎必然會發生的事故發生時,將財務損失降到最低或者做大風險對沖平
衡。這就是保險。
更高層次的保障需求,是保證,比如,資產保全、財富傳承等等,其根本,也是一種財務風險保障行為,不同的是,前者的標的物的誘因可能是事故,後者的標的物,針對的是
財務安全本身了。
說理財就是保險,肯定是不對的,但是,說保險是理財,沒錯的。
所以,客觀上談,所謂的理財型保險,廣義上講,是一種慨念上的誤導。
狹義上,慨念也很模糊,習慣上,把非傳統壽險,都稱作為理財型保險,也就是:分紅保險、萬能保險、投連保險。
這種區分,帶來了市場上對客戶的誤導。人性都趨利避害,趨利排在避害之前,所以人們更多的關注此類保險的所謂的理財投資功能,本末倒置,反而忽略,本身,它們,其實,
還是保險,保障功能,是首要的功能選擇。
所以,誤導性的事件不斷,在個案規劃中,往往出現,重視所謂的理財,而輕保障的案例,非常可悲。
將保險和理財分割來看,本身就是一種誤區。重視保障,其實就是對生活、對人生的最大理財行為。單純計算收益率的人生或生活,最後收獲的一定是尷尬。
我們的市場化還很不完善,保險發展時間還很短,雖然很快,但是不得不承認,市場還不成熟,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基本還停留在起步出發階段,而保險公司,在承擔社會責任和商
業利潤之間,也左右搖擺,時常搞不清楚自己的位置。
網路時代,信息量很大,但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不多,很多情況下,往往還是影響人們作出正確選擇的障礙。
作為消費者,最好減法思維,立足基本的情況下,理性看待基本之上的需求。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Ⅳ 保險理財和銀行理財有什麼區別
主要有著五點區別吧:
第一:,期限、起點不同。
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比較短,少則幾天多則一兩年;而銀保理財產品的期限較長,少則三年,多則幾十年。同時,銀行理財產品起點較高,一般為五萬元;銀保理財產品起點較低,幾千元或一兩萬元即可購買。投資者一旦遇到期限較長、起點低於五萬元的產品,就很有可能是保險產品。
第二:繳費期限不同。
所有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一次交清;而銀保理財產品有的需要一次性交清,有的則需分期繳費。
第三,購買年齡不同。
所有銀行理財產品均沒有投資人的年齡限制;而銀保理財產品有投保人年齡的限制,一般不超過60周歲。
第四:收益構成不同。
銀保理財產品一般分為固定收益加上分紅收益,凡是提到分紅類的理財產品,多是銀保類產品。
第五:銷售主體不同。
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合同上,是以銀行作為銷售主體的,所蓋公章是銀行的;而在銀保理財產品的銷售合同上,出現的都是保險公司的名稱,所蓋的公章也是保險公司的。
Ⅳ 保險公司理財產品有哪些優缺點
保險年金險有以下有點:
收益穩定,市面上熱銷的都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即每年返還多少都是寫進合同里的不會多也不會少。老幾家的產品存在分紅,收益會有浮動,但是這類產品,固定收益部分很少。所以年金險與銀行理財相比,優勢在於確定性,不會不給錢
長期性,保險年金一般是長期的,就算是銀保的產品一般也是10年往上的。可以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其它理財產品可能會存在產品停售的問題,而保險一般簽署,就會按照所載利益進行返還
傳承性,年金險就有一定的傳承性,目前大額年金險又可與信託相結合,可以避免子女的揮霍
強制儲蓄性,控制平時過多的消費
以上是簡單的回答,如果有更多問題,或者有產品需求可以單獨私信我
Ⅵ 保險公司那個理財產品最好
依個人情況而定
銀行理財產品採取的主要是單利,即一定期限、一定數額的存款會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收益空間。不論是固定收益還是採取浮動利息,在理財期限內,銀行理財產品都採取單利。保險理財產品則不同,大都採取復利計算。即在保險期內,投資賬戶中的現金價值以年為單位,進行利滾利。三是支取的靈活程度不同。銀行理財產品都有固定的期限,如果儲戶因急用需要靈活支取,會有利息損失。保險理財的資金支取情況分幾種:一是可以靈活支取,如在合同有效期內,投保人可以要求部分領取投資賬戶的現金價值,但合同項下的保險金額也同時按照比例相應地減少,會影響保障程度。如果全部支取,要扣除准備金賬戶的費用損耗,只返還保單現金價值,會造成較大損失。二是不可以隨時支取,直到保險期滿時,死亡保障金和投資賬戶的現金價值可以一次返還。銀行存錢:就是存取方便但是利息很少,現在五年期定存才:2.5%,還要扣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稅所以不能抵擋通貨澎脹所帶來的損失。而保險的理財產品,是相對安全的投資項目,因為現在很多保險公司的產品保底的利息已達到一年:10%最少啊。我們公司有一款產品一年的固定收益是:16%,老年的時候還可以本金一次拿回來養老相當不錯的。而且保險還有生命保障和不用扣個人所得稅相當不錯。最後:如果你的錢在短期內不用到的話就可以買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如果是短期內可以就要用到的就最好放銀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