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擇理財產品時需要注意什麼啊
一、產品收益:要知道高收益一定對應高風險,關鍵是風險背後都有哪些保障措施,收益是年化收益還是好幾年的累計收益,一般理財產品都是年化收益,就是1年能得到多少錢,但也有部分產品是好幾年的累計收益,這個投資人一定要問清楚;還有就是當產品收益達到一定比例時,是否提取「業績分成」,例如:產品每年收益超過10%以上,需要提取收益2%的業績分成。
二、這是關於資金流動性的問題,一般理財產品是不能提前支取的,部分可以在規定時間內贖回,可能是每季度或每半年,這個也要問清楚,還有就是如果確實著急用錢是否可以辦理質押貸款。
三、關於本金的保證:一定要知道這個產品對於本金的保證是如何描述的,是保證收益型還是保本浮動型,還是非保本浮動型,還是保本一定比例型。
四、關於產品投向:這個問題是我們投資者最難弄懂,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在此建議投資者做自己熟悉領域的投資理財,如果不是熟悉的也可以,但需要銀行理財經理把產品結構描述的清楚,能夠理解。很多投資人向我訴苦,在某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根本不說清是做什麼的、投資哪裡也不知道、弄一些專有名詞也不給解釋,總之,我是投資人我必須知道我的錢拿到哪兒去了!
五、關於產品的風險控制:很多產品雖然其性質非保本浮動型,但產品的結構是可以控制風險的,我們投資人需要關注幾個風控關鍵問題:首先是有沒有抵押,抵押率是多少,抵押率越低越好,50%的抵押率意味著我借給對方1元錢,對方拿價值2元錢的東西抵押給我;然後是有沒有擔保,有擔保意味著有人承接連帶責任,出了事情有人負責;再後是有沒有資金承接,有的產品寫的是有沒有「回購」。也就是說這個投資是有人一定接手的,接手的人錢進去,投資人的錢出來;最後是有沒有無限連帶責任,很多產品後面掛著「相關人的無限連帶責任」這一條是制約重要人員的個人責任,也具有較強的風險約束性。當然,一款理財產品並非以上風險控制措施都要具備,但最少要標清楚、寫明白,一款連風控措施都找不到的理財產品,即便收益再高也還是放棄的好。
2. 購買理財產品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如今,理財對於很多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如果不好好規劃好自己的工資,生活開支,就算每個月掙得再多,也可能淪為月光一族。這里就簡單地分享一下如何選購理財產品,選購時要注意哪一些問題呢?
1.千萬別盲目跟風進行投資理財
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最忌諱盲目的跟風投資了,因為自己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懂,這樣去購買理財產品,賺了還好,賠了就很無奈了。當然了,如果自己身邊有理財的朋友,可以聽一聽他們購買理財產品的心得,也可以少量購買一點他們推薦的理財產品。
2.懂一點基本的理財的常識
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進行一些必要的知識的學習是很重要的。比如購買國債,貨幣基金的風險要低,自然收益要低,而基金和股票的收益高,風險自然要高。任何理財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大小了。比如銀行的定期存款,只是風險很小,目前在國內幾壺為零。
3.分配好自己的流動資金和理財資金
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分配好自己的流動資金和理財資金。不建議把所有的資金都給了投資到理財產品上去,一旦自己有什麼意外,或者發生什麼事了需要用錢,那就麻煩了。
4.具體購買時要注意什麼?
這里一定要注意,當我們正式選購理財產品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財公司的實力,背後的擔保公司是誰。
第二:推出的理財產品的亮點,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收益情況。
第三,理財產品本身的一些屬性,如是傳統銀行發行的,還是互聯網公司發行的,期限是幾個月的,中途支不支持支取等。
第四,理財賬戶的安全性,收益的計算方法,如何提取收益等。
5.收益和風險並存,禁得住起起落落。
購買理財產品總之是一種投資行為,自然就有風險存在。既然如此,在享受收益的同時自然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了。當然了,規避風險,及時關注行業動態,那才是我們普通的理財者要做的!
3. 購買理財產品風險評估問卷未通過不能購買怎麼回事
說明風險承受能力很低,不具備購買理財產品的條件。
從風險上來看,只要風險等級是1級或2級的理財產品,本金風險幾乎為0,也就是說基本不可能發生本金虧損的事情,但是收益就不一定了,對於理財經驗不是很豐富、風險意識不是很強的投資者而言,要避免一種理財產品,那就是結構性理財,這類產品掛鉤股指、黃金、外匯等衍生品,收益率是波動的,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不高。
拓展資料:
1、作為投資者,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注重風險防範,仔細咨詢理財經理,看清相關合同,弄清楚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能保本。
2、可以對比多家銀行,之後再決定購買哪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盡量不要選擇一些小銀行。
3、挑選銀行理財產品時應謹慎,不要購買不熟悉的理財產品。
4、任何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風險,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要充分了解Ta的風險評級,並評估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
根據銀監會出台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的規定,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需要遵守「賣者告知」的原則,必須對首次購買理財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書面評估,評估依據至少應當包括:客戶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收益預期、風險偏好、流動性要求、風險認識以及風險承受程度等。根據評測結果,客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測評結果有效期為一年。若是平安銀行,首次風險測評須到網點櫃面辦理,若您首次做風險測評,並且無法到網點面簽,您可以先嘗試通過口袋銀行的遠程風測完成測評:
1、登錄平安口袋銀行APP-首頁,搜索「遠程風測」,進入後按照提示完成測評,服務時間:工作日8:30~22:00,周末9:00~22:00;
操作環境:榮耀30pro 系統Harmony OS 2 平安口袋銀行APP
版本:5.0.2.1
2、完成後可購買與您風險等級匹配的代銷理財產品,以及中低風險等級以下的本行理財產品,如果您的風險測評等級為1級,僅能購買低風險的本行和代銷理財產品;
3、請您在完成測評後的3個月內前往就近的平安銀行網點辦理臨櫃風測,臨櫃風測的完成將為您提供更多的本行理財產品購買資格。如在3個月內未完成臨櫃風測,您將無法繼續購買本行理財產品,但與您風險等級匹配的代銷理財產品購買資格不受影響。
4. 理財產品不可贖回是什麼情況
理財產品有開放型和封閉型。開放型的每個工作日贖回或者每周每月每半年固定時間贖回,封閉型的,理財到期之前,不可以贖回。
5. 銀行理財顧問如沒有從業資格而向客戶推介理財產品對嗎
是哪個銀行的?因為業績壓力,有的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會把產品誇大來促成銷售,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說實話你也知道人家只是推介,真正下決定的還是你,而且最終內容是以協議為準的,據我所知07年的時候協議上已經有相關風險提示的話了,你列舉的這些只能說明銀行營銷過程中存在瑕疵,對你提示的不夠充分,如果營銷人員沒有口頭向你承諾30%的收益,讓他們承擔損失這個要求並不現實,也很難得到支持。
其實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相對會保守一些,對產品的宣傳不會太誇張。 我也是理財師,願你將來找到合適的理財經理!
6. 推介各類理財產品及售後服務是什麼意思
推介各種理財產品是可以根據你的資產及投資風格及能夠承擔的風險給你介紹最適合你的理財方案
售後服務是指採納理財方案,購買理財產品後對於之後理財過程中的各項服務對接,以及以後理財收益對接的手續辦理等。像交易類的理財產品還包括交易知道、行情風險等服務!
希望能夠解決你的問題!
7. 銀行客服在向客服推薦理財產品時,要首重推薦哪些點呢
有很多銀行的客戶在面對推薦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比較的盲目,一般做這類業務的人首先要了解客戶他們的思想,不要一股腦的直接推薦公司的產品和自己的一些產品,首先一定要先去了解客戶他之間的需求。首先客戶他需要什麼理財才可以去推薦,如果不需要的話就這樣推薦,反而會取得逆反的心理,讓大家覺得你是在強迫他做理財,所以對你就會沒有很大的信任,對於客戶來說,首先你要了解他對哪些需求之後,把這些工作做好,再給他講解這些細節,不然的話你一股腦的推薦的話,就顯得自己是非常的主動,很多人在面對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是不太喜歡強求。
一般推薦理財產品的時候,自己肯定也是要懂得理財方面的知識,不光要懂得銀行方面的產品保險之類的,還要知道更多的規劃,比如客戶他的需求還有漏洞。都要給客戶講究清楚,我們在推薦理財產品的時候,真的是需要很多方式方法,很多情況可能就是在一念之間大家都會來購買理財產品,但是也會通過一念之間聽你說的言語,大家也會放棄畢竟這些產品其實都是要靠業務人員的表達方式,才能讓大家得到認可和信任,有很多人在這方面做的也是比較好,通常就是知識加固的比較牢固。
8.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