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買銀行理財產品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本金血本無歸的案例
1、有;去年11月底,幾十名投資者突然發現,他們在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購買的一種理財產品,到期後竟然血本無歸,涉案金額上億元。目前這一事件取得了重要進展,客戶已經拿回了全部本金
Ⅱ 銀行理財經理違規銷售產品會坐牢嗎
看造成的後果了,沒有損失應該不會,損失太大或者銀行能承擔的,應該就不會坐牢
Ⅲ 銀行理財詐騙沒有人管嗎
解決辦法:
1、如果儲戶將款交給了銀行,應當認定此款銀行收到,應當按照購買的該理財產品支付本金及收益。如果該銀行不支付,可以向法院起訴銀行,要求支付本金及理財收益。法院應當受理,並且能夠勝訴。
2、銀行如果發現該筆理財資金與理財收益並未到賬。應當自己銀行具體工作人員的責任,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且通過公安機關追回贓款贓物。
Ⅳ 招商銀行理財業務違規被罰7070萬元,銀行理財保險嗎
招商銀行此次是因為多項違規被罰款了7000多萬,實際上現在的銀行理財是根本就沒有保本這一說法了,因為銀行的理財實際上就是將你的錢拿過去從事一些資本市場,像股票、基金或者債權、期貨、股指的認購等,去做這些資本市場的行為是不可能保本的,並不是說一定是虧本,只是說有虧有賺,不能保證一定是盈利的。
而且現在買銀行理財需要簽一些協議,一般簽這些條款的時候,客戶都不會仔細的去看,坐在櫃台辦理業務的時候,那一頁頁的協議,根本就沒有什麼時間去看,直接簽字就購買下來了,因為現在大部分人在金融知識這一塊還是比較缺乏的,所以只有在真正有事要取出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這個協議跟自己理解的那個保本是不一樣的。
Ⅳ 理財的理財事件
重倉茅台基金經理「裸奔」
創業板的牛市,成就了2013年超80%的股票型私募基金取得飄紅的業績,可是否極泰基金卻以超50%的跌幅成為2013年的虧損王。
據否極泰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其核心持倉的只有貴州茅台一隻股票。被譽為A股價值投資典範的貴州茅台,自去2013年上半年起便被機構投資者集體拋棄,全年股價跌幅達到37%。
錢景財富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表示,真正讓其虧損嚴重的是,該基金是以高位融資買入的方式重倉貴州茅台,成本非常高,隨著貴州茅台股價下跌,否極泰的凈值會以更大幅度下跌,凈值僅有0.46元。媒體曾報道該基金經理董寶珍2013年9月與人打賭,若茅台市值跌破1500億元將裸奔30分鍾,2013年中秋節他也踐行了這個承諾。
白發股民展「遺書」
2013年12月19日上午,昌九生化的十多名投資者代表與贛州市國資委、贛州工投、昌九集團、昌九生化方面召開交流會,希望昌九生化股票能長期停牌,直至重組方案出台。小股東們因未被允許進入會場,在會場外口號不斷,一度引發肢體沖突。據南京的陳女士介紹,此次來贛州的170多位昌九生化投資者,持有昌九生化股票約3000萬股,以跌停一天計算,所持昌九生化股票市值縮水就超過4000萬元。一位滿頭白發、瀕臨絕望的昌九生化股東在現場向與會記者展示了其寫的「遺書」:「贛州做局讓我們昌九股民傾家盪產!我願以死喚醒中國證券市場的公平正義!」
「中國大媽」每克浮虧60元
2013年4月15日和16日,黃金出現斷崖式跳水,成為年度跌幅最大的兩天。市場有消息稱中國內地投資人狂購實物黃金300噸,約佔全球黃金年產量的10%。作為普通投資者的代表,「中國大媽」一詞登上黃金舞台,並使搶金潮從國內向國際蔓延,其抄底黃金的成本價每克大約為307.01元,此後金價持續下行,截至2013年12月31日,菜百投資金條回購價格為243.6元/克,每克至少浮虧60元。
高位入市三天虧6萬
網友「我是技術專家」慨嘆:「希望朋友們遠離比特幣,別想著一夜暴富!」據他介紹,其投資10萬元虧損了6萬多。當時他在6500元的高位買了20個比特幣,沒想到遇上暴跌,僅僅兩三天價格狂跌到3000多元一枚。「沒別的選擇,只有清倉了。太驚心動魄了,不敢玩了,」他說,「辛辛苦苦賺的錢煙消雲散,不怪任何人,只怪自己太貪心。」
分級債基月虧38.96%
2013年4月至5月份,海通證券[0.09% 資金研報]資管成立了多隻分級債基,均為限定性集合理財計劃。不過,截至12月2日,這些產品的虧損幅度均在40%至60%之間。虧損幅度最大的海通年年升風險級的凈值僅0.365元,海通年年鑫風險級、海通半年升風險級、海通半年鑫風險級、海通季季升風險級、海通月月升風險級、海通季季鑫風險級的凈值均在0.47~0.58元之間。而海通月月贏風險級和海通月月鑫風險級的凈值分別為0.6元和0.75元。從這些分級債基風險級凈值走勢來看,2013年11月以來的虧損幅度最大。數據顯示,這些風險級產品一個月的虧損幅度均在30%左右。其中,海通年年升風險級一個月的虧損幅度高達38.96%。
20萬元炒白銀只剩8毛8
年過古稀的李先生2012年經由天津全唐貴金屬經營有限公司業務員劉先生推薦而對貴金屬投資動心。在得知需上網操作後,不懂電腦的他打算作罷。「但當年小劉打保票說他幫我弄,當時行情也好能賺錢。」當年9月28日,李先生簽完《客戶協議書》便拿出20萬元積蓄投資白銀。
李先生幾個月後因用錢要求退資,但直到2013年8月仍未能拿到錢,此時他才發現賬戶余額成了8毛8分錢,「20萬元幾乎全賠了,小劉跟我承認是他做虧了。」隨即李先生向全唐提出賠償要求。
全唐方面表示,劉先生代客操盤確系違規,公司已和其解除勞動合同。對於李先生的索賠請求,全唐的答復內容是:「客戶損失主要因為沒有妥善保管賬戶密碼,公司正常履行合同義務,沒有過錯,所以不承擔賠償;其次,如果李先生要通過訴訟向劉先生追討損失,公司願提供交易明細等證據。」
200多萬元投資折損近半
浙江湖州投資者王先生2013年10月開始投資網貸,其投資的網貸平台有四家相繼宣布經營難以為繼,他投入的200多萬元難以追回,而其中有100多萬元是向身邊朋友借來的。王先生正在做最後的嘗試,跟受損投資者一起,一方面找平台協商回款,一方面找警方介入調查。平安銀行理財師對外界表示,從曝光的一系列案例來看,一些P2P平台不過是將此前的民間借貸換個P2P馬甲搬到了網上而已。民間借貸市場曾經出現的問題,在P2P上同樣會出現。投資者要想從已經關門的P2P平台上拿回自己的全部本金,恐怕機會不大。
信託產品抵押物被法院拍賣
2013年5月3日,「中信—舒斯貝爾特定資產收益權投資集合信託計劃」的抵押物——青島舒斯貝爾地產、青島乾正置業項下土地使用權在山東省法院司法拍賣廳進行第三次拍賣。原因很簡單,中信信託認為,舒斯貝爾對信託資金進行挪用,多處違規。於是在中信信託申請下,山東省高級法院對信託計劃中的上述兩個地塊進行查封,並作為中信信託產品抵押物進行首次拍賣。這一事件再次警醒信託的風險。
Ⅵ 銀行理財客戶經理違規為客戶超額多做100萬元理財產品的(非法受益1萬元左右)。如果上法庭,會被怎樣處罰
你把具體情況發的我給我,我是律師,可以給你做案例分析.
Ⅶ 民生銀行「假理財」案落錘什麼結果
時隔半年,曾轟動一時的銀行理財「飛單」大案——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16.5億「假理財」案監管處罰落錘。罰款2750萬,3名責任人被給予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
但事實上,這些客戶購買的根本不是民生銀行理財產品。此後,民生銀行官方發布一則「關於理財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朋友圈海報指出:「截至目前,我行『非凡資產管理系列』個人理財產品均按照合同約定按時兌付了本金及收益。」
由此或可推斷,前述「份額轉讓」產品中所包含的理財,應該不是類似的民生銀行自營或總行審批合規代銷的理財產品。
民生銀行事後公開表示,根據民生銀行初步掌握的線索,民生銀行「假理財」案系張穎通過控制他人賬戶作為資金歸集賬戶,編造虛假投資理財產品和理財轉讓產品,其本人或指使支行個別員工尋找目標客戶,非法募集客戶資金用於個人支配,有一部分用於投資房產、文物、珠寶等領域,所募集資金未進入民生銀行賬務體系。
內控機制存在漏洞
案件發生後,民生銀行副行長石傑表示,北京分行根據客戶反映的信息排查發現,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使用偽造的理財合同和銀行印章,騙取客戶的理財資金,是一起由個人道德風險引發的操作風險事件,涉嫌違法犯罪。
一位接近民生銀行「假理財」案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航天橋支行案件爆發並非「爆倉」,而是民生銀行內部自查發現的。他稱,這反映出民生銀行在內控方面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總行打不開分行、支行的「黑匣子」。
在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看來,幾百萬的理財產品,資金一旦進入銀行賬戶,銀行中後台不可能沒有監控,此外對於大額資金的轉出也有監控。由此可見,「假理財」案的資金很可能根本就沒通過銀行賬戶;而如果是用別的銀行卡,在民生銀行網點刷POS機買理財也令人匪夷所思。
民生銀行事後公開表示,造成此案的主要原因,一是個別基層單位內控機制和內控管理存在漏洞,合規意識有待於進一步提升,合規體系建設和合規文化培育也有待持續強化。二是個別人違反制度,違規操作是此案件的主因。這也反映出分行日常業務檢查的力度和頻率不夠,檢查的及時性不強,對風險隱患缺乏必要的敏感度。三是分行對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日常管理未能發揮應有的防範和制約作用,特別是對關鍵崗位和人員的道德風險管理有所缺失。
石傑表示,民生銀行內部已經召開全行專項會議,要求全體員工吸取教訓,高度重視案件背後的問題,認真落實銀監會「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銀行業市場亂象」等專項治理要求,嚴格執行制度,徹底堵塞漏洞,深入排查隱患,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據了解,目前,民生銀行內部迎來一場復雜的系統改革,包括私人銀行管戶系統嵌入理財產品中,全流程監控客戶在分行、支行的情況;客戶投資額度到一定層級後會交給在總行私人銀行中心登記備案監控,以杜絕「飛單」情況。
騙子就應該收到懲罰。
Ⅷ 盤點銀行理財糾紛案例
案例1: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假理財案
2017年4月中旬,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被爆出“假理財”案,涉案金額約16.5億元。該案系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使用偽造的理財合同和銀行印章,騙取客戶的理財資金。張穎通過控制他人賬戶作為資金歸集賬戶,編造虛假投資理財產品和理財轉讓產品,其本人或指使支行個別員工尋找目標客戶,非法募集客戶資金用於個人支配,有一部分用於投資房產、文物、珠寶等領域,所募集資金未進入民生銀行賬務體系。
案例2:招商銀行代銷10億理財產品違約
2013年9月,招行售賣一款理財產品據宣稱投向聯想旗下基金項目,收益在11-13%左右。2016年9月到期未能退出,展期一年後2017年9月仍未兌付。
這款產品共投資了6個項目,其中,3個項目已經實現退出;但對融眾小貸(二期)、中聯重機、上海譽豐的投資,則未能實現退出,到2018年年初仍未退出,此事被各大媒體曝光後招商銀行稱不存在報道中提及的違約情況,他們在向投資者推介該產品時就產品的投資風險進行了充分的揭示,所有投資者對此亦進行了書面確認。
案例3:浦發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違約
2018年10月,浦發銀行代銷的一款理財產品被曝違約。該產品源於2016年9月至11月飛馬投資先後發行的4期私募可交換債,票面利率3%,債券期限3年。西部利得基金隨之設立了“西部利得-飛馬分級資產管理計劃”1至5號基金專戶產品投資了其中三期可交換債,合計規模15億元,產品A級份額均由浦發銀行代銷,總代銷規模約為11.25億元。後該可交換債違約,西部利得基金設立的5個基金專戶產品踩雷,浦發銀行代銷部分違約規模超過6億元。有投資者表示,浦發銀行客戶經理在向其銷售時違規將之稱為保本產品。還有投資者稱,浦發銀行在銷售時並未按照有關規定實施金融類產品銷售過程的同步錄音錄像(簡稱“雙錄”),直到違約事件發生後才緊急補錄。”
以上就是關於銀行理財糾紛案例的相關分享,送給想要理財的小夥伴們,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哦!
Ⅸ 哪些銀行有過理財不能兌付的事件
家庭理財基本就是配置比例的問題。P2P風險高,不穩定。家庭理財可以考慮4321原則,定存40%,保險30%,理財(基金等),10%現金備用。鑒於現在的銀行利率等,比率可以調整,或者不放銀行,買基金或者銀行理財產品、國債等,收益在4-8%,風險小。如果你的風險中性或以上,可以考慮買點股票等
Ⅹ 銀行理財業務有哪些違法違規行為
1、違規承諾收益;
2、違法高息攬儲;
3、違規進入股市;
4、違規進入房地產行業;
5、未向投資者充分揭示風險;
6、銀行員工個人違法犯罪(飛單);
7、違規以獎品吸引客戶辦理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