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銀行理財廣告語,徵集~!
選擇 詮釋 演繹 開啟
❷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發展史
個人理財產品憑著市場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入穩定的特點,已經成為外國大型商業銀行的主導產品和重要的收益來源及利潤增長點。隨著近些年來批發業務發展減緩和外資銀行的步伐逼近,各商業銀行迫於形勢都爭先恐後地推出形式多樣的個人理財服務和專有品牌。因此,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我國目前銀行業的一個熱點,積極進行理財產品的營銷對於銀行和客戶都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系統研究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面臨的新形勢及新的監管要求,並對國外商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進行分析和借鑒,同時結合運用SWOT分析方法,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例解析商行如何進行營銷戰略構建。最後,基於以上分析的基礎,為商行開展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這些研究可以為政府金融監理機構在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監管方面提供一些政策參考,同時對商業銀行有效的進行個人理財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有利於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與完善,提高國內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產品上的市場競爭力。
❸ 幫忙改寫
近年來(最近幾年以來),理財(Financial Planning,簡稱FP)熱潮在國內興起(在中國風起雲涌),國民對理財的需求日益旺盛(大眾越來越偏向需求理財)。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基金等金融機構對理財業務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都蠢蠢欲動),理財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推陳出新);媒體對理財的宣傳和報道日益增多(各種媒體對理財的宣傳也緊鑼密鼓風起雲湧起來);理財培訓也正在興起(日益彰顯)。個人理財最早在美國興起(起源並且發展成熟於美國),並首先在美國發展成熟,本文將回顧美國個人理財業的發展歷程(歷史過程),並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本文重點在於得到啟示,得出結論)
❹ 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風險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居民的收入得到迅速提高,理財與投資意願不斷增強,使我國理財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但同其它成熟市場國家相比,我國理財市場起步較晚、相關法律法規相對滯後,投資者自我保護意識較為薄弱,關於理財產品的法律糾紛時有發生,這些法律風險嚴重阻礙了我國資本市場健康快速的發展,從宏觀來看,這些法律風險不僅有礙我國理財產品的持續健康發展,進而影響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從微觀角度上說,會使投資者及商業銀行面臨著更多的法律層面上的不確定性,不僅增糾紛與爭議大幅增多,同時也提高了交易成本,挫傷了投資者的信心,因此對理財產品法律風險的剖析與防範極為必要。
逐年增多的法律糾紛在一定程度上起因於理財產品自身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但是我國相關法律不完善、理財產品法律關系不清晰以及交易各方法律風險防範意識不強才是問題產生的根本。因此我們的研究必須首先針對理財產品的法律性質,並在此基礎上探索法律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和防範措施。從研究來看,學術界關於理財產品法律風險的研究成果並不多見,且存在著發掘深度不夠深入、研究方法單一等諸多問題,仍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本文在總結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出現的法律問題,詳細分析其成因,理論結合實際,運用比較研究法、規范闡釋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理財產品各方面法律風險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分析、論證,並提出防範法律風險的政策建議。
首先界定了理財產品的概念、特徵,並針對比較流行的委託論和信託論,指出在分析理財產品法律關系時應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具體分析,並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對其法律關系進行研究和探討,進而對理財產品進行清晰的法律定位奠定了基礎。隨後結合實際,彌補前人研究不足,分別從投資者和商業銀行兩個角度來探討當事雙方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及其相對關系,並從金融立法、監管機構及商業銀行等方面深層次分析風險產生的根源。同時本文還比較和借鑒了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日、香港等地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法律體系進行分析和研究,並從中得出對我國的啟示。本文的最後針對我國監管體系特點,針對理財產品市場的現狀及未來趨勢,分別從立法機構、商業銀行及投資者三個角度提出了各方應對法律風險時應採取的措施和政策建議,以期更好地控製法律風險的發生,為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創造一個健康穩定的環境。
❺ 不好意思,請問你有與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有關的外文文獻嗎因為實在找不到,所以想向你求助。
你去網上拷貝一份,自己改改啊,還蠻簡單的,寫的話,還是要花點功夫的,我不會寫啊,我都是去抄襲然後整理成自己的東西
❻ 如何選擇各個銀行理財產品
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不僅要了解該產品的收益期,還要著重了解產品認購日到成立日之間是否計息,以免造成資金的時間成本損失。
理財產品安全程度和預期收益率能否順利實現大多由投資方向決定了。如果是信託理財,還要看還款來源和擔保方是否是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或政府。如果是,則其風險相對較小,預期收益實現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理財產品不僅有本身的投資風險,還會有其他風險存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上一般都會標明該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要盡量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相對等的理財產品。
產品收益可分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其中,只有保本保收益型產品的收益率是可以提前確定的,而後兩者只能看預期收益率能夠實現的概率有多少。
❼ 銀行理財產品各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優勢之一:資金鏈優勢;與保險公司或券商比較,銀行的資金鏈優勢非常明顯,因為客戶總是要把錢放在銀行才安心。一般客戶都有這樣的想法:「我不想告訴別人我有多少錢。」只有銀行才更容易了解客戶的資金狀況,從而扮演「金管家」的角色來為客戶打理資產。目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節節增長已經突破10萬億,而同期股市步步下行,沒有資金推動,券商只能仰天長嘆,回天乏術。
優勢之二:信譽好、安全性高。任何客戶在求助理財顧問的時候,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的安全性。據廣州卓越市場調查公司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民眾認為:「由於國家對銀行的審批非常嚴格,成立一家銀行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銀行的信譽較其他金融機構更高,更有安全感」。比如「銀證通」就比「銀證轉賬」更受歡迎,因為客戶一般認為銀行不可能破產倒閉,但證券公司卻有可能,大連證券破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優勢之三:網點眾多,快捷便利;銀行的網點數量眾多,分理處、儲蓄所、各級支行遍地開花,因而客戶也認為銀行服務非常方便,而且通存通兌的便利性給銀行客戶的印象就是及其便利。從銀行角度看,網點眾多確實也是開展理財業務的優勢之一。
優勢之四:銀行理財更專業、客觀;從專業性方面分析,市場調查顯示,由於銀行就是管錢,所以人們認為銀行理財比自己理財更為專業,回報也可能更高。從理財態度的客觀性方面分析,銀行理財專家也更加客觀。為什麼呢?將證券、保險和銀行理財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看出:證券公司的理財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低成本的融資,理財計劃根本沒有分析客戶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資金的未來用途等諸多因素,因而不是最適合客戶的計劃;保險公司的理財主要圍繞保險計劃來進行,目的還是在於銷售本公司產品;而銀行同時代理了多家公司的不同產品,有條件跳出自己本身產品的局限,能從不同公司的產品中挑選一款最合適的推薦給客戶。總之,銀行的個人理財服務更能夠以專業、客觀和中立的角色來開展服務,更切合客戶的實際需要。
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那麼,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都將面臨哪些風險呢?想必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想了解的問題。
實際上,理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投資行為,購買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需承擔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一隻理財產品,便意味著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理財產品的相關風險主要包括:
(一)市場風險: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將由商業銀行投入相關金融市場中去,金融市場波動將會影響理財產品本金及預期年化收益。造成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很復雜,價格波動大,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比如,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時,由於全球資本市場均大幅下挫,當時大多數與資本市場相關的理財產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二)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某個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比如購買企業發行的債券、投資企業信託貸款等,理財產品就需要承擔企業相應的信用風險,如果這個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投資會蒙受損失。
(三)流動性風險:某些理財產品期限較長或投資於難於及時變現的金融產品,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為了能夠減小流動性風險的影響,投資者可以進行資產配置,將一部分閑置資金投資於隨時可以贖回的高流動性產品,以免用錢時不能夠及時贖回。此外,需要關注的是,現金管理類產品有巨額贖回的條款限制,一旦客戶集中贖回達到一定比例,銀行有權利拒絕或延期處理。
(四)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預期年化收益下降,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損失的大小與投資期內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關。
(五)政策風險:受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理財市場相關法規政策影響,理財產品的投資、償還等可能不能正常進行,這將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理財產品本金損失。
(六)操作管理風險: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託人,其管理、處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盡職,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七)信息傳遞風險:商業銀行將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向投資者發布理財產品的信息公告,如估值、產品到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等。若因通訊故障、系統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投資者無法及時了解理財產品信息,這可能影響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從而影響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八)不可抗力風險: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損失。
❽ 家庭投資理財應該怎麼選擇怎麼理財好
家庭理財總逃不過一個詞,那就是「資產配置」。資產配置就是對資金在各個資產之間進行安排的一個過程,如果做好了合理的資金安排,在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時就不用擔心會影響到家庭財務的穩定,既不對家庭產生影響,又能產生一定收益。本篇我將以此為主題來解答家庭如何理財。
在文章開始前,向大家推薦一門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收入的理財課程,用七天時間感受理財能力的突飛猛進:限時福利!點擊加入理財訓練營,實現收入三倍增長。
對於家庭理財,每個家庭都有他們不同的看法,比較合理的支出比例如下:
40%的收入可以用來投資保值或增值的資產,例如房子、股票、基金等等
30%用於家庭開支,保障家人基本的生活水平;
20%存銀行,以備不時需要,也可以投一些貨幣基金增加收益。
10%用於購買保險,規避一些可能會出現的人生風險。
一個家庭,可以通過構建投資、消費、儲蓄、保險這四個「賬戶」,來構建一個進攻和防守兼備的家庭財務體系,我們分別來講講:
一、投資增值的賬戶,用來追求收益。
這個賬戶的關鍵就是可以賺也可以虧。很多家庭買股票第一年佔比30%,結果賺了很多錢,第二年就用90%的錢去買股票了,可如果中間遇到什麼需要急用錢的事情,就會導致家庭資產的各種問題了,這樣肯定是不對的。
我們可以採用50:50的簡單配置法則。
就是把投資的錢對半分,其中一部分用於投資股票市場買入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一半投資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比如貨幣基金、債券、債券基金等)。挑選基金是門技術活,不想被割韭菜就得自身實力過硬,一套完善的基金訓練課程就可以幫到你:今日僅限50個名額,點擊報名《基金訓練營》,帶你輕松穩健掘金!
二、日常開銷賬戶
日常消費可以配置1~2張信用卡,基本上可以覆蓋日常消費。這個賬戶,每一個小夥伴肯定要有的,但是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佔比過高。很經常發生的是因為這個賬戶花銷過多,因此沒有錢准備其他賬戶。
三、儲蓄賬戶,即保本的錢
這個賬戶最重要的是專屬:不能隨意取出使用。很多家庭說是要存養老金和教育金,但是經常被買車或者裝修用掉了。
重在積累,需要為長遠的財務目標,每年或每月有固定的錢進入這個賬戶。
採用基金定投是這個賬戶最適合的管理方式。
四、保命賬戶,用來實現風險的管理和轉移
簡單來說,就是買保險,根據「雙十」定律,保費占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就可以了。
每個人不是一開始就都有四個賬戶,要通過我們對理財知識的學習,然後一點一點去完善。理財之行需要引路人,一套完善的理財課程能讓你少走彎路:點擊了解《理財訓練營》,7天開啟致富之路。
以上是我對《家庭投資理財應該怎麼選擇?怎麼理財好》的回答,望採納~
點擊文中鏈接了解理財訓練營,讓你在理財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❾ 銀行中間業務的現存問題
相對於國外其他銀行來講,我國現代銀行體系發展的時間並不是很長,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屢經波折,沒有成熟穩定的運營體制和環境,更沒有按照市場化的方式來經營,導致商業銀行嚴重依賴存貸利差維持高額的利潤收入,簡單易得的收入也使商業銀行產生了極大的惰性。這一系列的因素也直接導致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商業銀行收入比重非常低。
(一)認識問題。認識是行動的先導。一定意義上講,商業銀行高管層對發展中間業務重要性的認識程度,決定了這個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程度。受體制、眼界、觀念、思維方式和實踐經驗的制約,國內一些銀行對國際銀行業中間業務快速發展的趨勢認識不足,對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後商業銀行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認識不足,對《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即將實施,資本約束給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帶來的影響認識不足,重資產負債業務,輕中間業務,仍然把中間業務當成拓展傳統存貸款業務的輔助手段,對中間業務思考、研究、投入不多,發展中間業務的主動性、緊迫性不強。
(二)中間業務品種少、手段單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品種雖有較大增加,但與外資銀行相比,與市場需求相比,品種仍然較少。現有中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主要局限於傳統的結算、匯兌、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證、押匯等產品上,這些約佔中間業務種類的60%。而在利用商業銀行信息、技術和人才等為客戶提供高質量和高層次服務方面,則還比較欠缺;咨詢服務類、投資融資類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類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中間業務發展明顯不足,覆蓋面窄,未能形成規模效益;特別是現金管理、項目融資、銀團貸款組織安排,收購兼並顧問等政策允許、市場需求較大的業務發展水平較低,結果導致同質化產品多,品牌產品和特色業務匱乏,單個產品創利能力和競爭能力不強。2002年發生的「愛立信倒戈事件」,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面對日益變化的客戶需求,如果不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產品,商業銀行將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必然導致優質客戶的流失。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產品目前存在的問題,既暴露出商業銀行創新動力和活力不足,產品管理滯後等弱點,也反映出現行銀行監管中的問題,如審批程序復雜,審批周期長、監管部門間協調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等。
(三)運作不規范,缺乏完整系統的科學管理。目前,國內大多數商業銀行沒有專門機構對中間業務的開發、運作進行系統管理,缺乏長遠規劃、協調與配合。在運作中,大部分商業銀行僅限於下達中間業務完成計劃,而對如何加強中間業務發展的組織,提高發展水平,還沒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辦法和切實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層行在中間業務市場開拓中處於被動局面。此外,中間業務的管理模式還大多是一種分割式模式,中間業務管理工作分別由不同的部門完成。這種分散化的管理,而且各個部門往往是採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方法,採取不同的考核目標和激勵措施,這既不利於信息溝通,又不利於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於形成規模效應,整體推進中間業務的發展。
(四)非理性競爭現象突出,低層次競爭較為普遍。不規范的同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前進的步伐受到阻礙,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中間業務日益成為各商業銀行競爭的重要領域,各行為了占市場、上規模,紛紛採取降低收費標准、不收費甚至倒貼的做法,你高我低,你低我免,你免我倒貼,嚴重威脅著中間業務市場的發育,其最直接的後果是中間業務量與收入不成比例,銀行賺了熱鬧賠了錢。另外在中間業務創新方面,不少商業銀行奉行拿來主義,採取跟隨策略,坐等其它銀行開發新產品,再抄襲模仿,跟上推出類似產品,並輔之以低價策略,損害了其它商業銀行的利益。
(五)發展不平衡問題。從掌握的情況看,國內各家銀行的中間業務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反差較大。一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發展相對較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二是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大銀行、中等規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較快,小銀行發展相對滯後;三是中資銀行與中國境內的外資銀行相比差距較大。對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大銀行與小銀行、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間的差距還會不斷擴大,這將不利於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整體水平的提高。(六)對經營效益貢獻仍然不足。目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經營收入的比重仍然明顯偏低,對商業銀行整體盈利能力的貢獻度仍然有限。2004年,在四大銀行中,中間業務占經營凈收入的比重只有中國銀行達到14%,其它三家銀行均在10%以下。一些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由於資產規模較小,中間業務收入佔比可能稍高一點,但總體來說,仍然比較低,與國外商業銀行相比差距較大。
(七)中間業務風險認識與計量不夠。中間業務在幫助銀行提高效率、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也會給銀行帶來各類風險,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技術風險等等,需要嚴加防範。特別是目前,銀行對許多中間業務還缺乏管理經驗,對潛在風險認識不足。從《商業銀行法》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確定的中間業務范圍來看,除擔保承諾業務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業務外,大多數業務屬於低風險業務,但低風險不等於無風險。從過去幾年的監管實踐來看,中間業務風險主要表現為政策風險、操作風險、關聯風險和信譽風險。如與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合作開辦的個別產品、個別理財產品,銀監會都曾受理過各方面反映,作過風險提示。
(八)專業人才及科技支撐力度不夠。中間業務涉及領域廣,知識面寬,需要大量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無論在專業人才,還是在技術裝備和技術手段上,對中間業務發展支撐力度都不夠,既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與配套設備,又缺乏熟悉銀行業務及計算機、國際金融、投資、證券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部分人員知識老化,業務素質不高,營銷技能不全面,議價能力較低,制約了新產品推廣和中間業務服務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