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公司理財mba論文

公司理財mba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27 19:06:18

A. 如何評價羅斯《公司理財》這本書

《公司理財》旨在介紹公司理財的理論及實務知識,集中討論了公司如何進行實物資產投資及怎樣籌集所需資金。

本書對財務管理知識的闡述簡明清晰,語言詼諧生動,是一本適合初學者閱讀的權威著作。

B. MBA智庫文檔能找到公司理財方面的文章嗎

可以的,經管類的資料蠻多的,總能找到你想要的。

C. 詢MBA專業度問題。以下三個MBA論文方向,對於既無金融知識又無管理知識的人說,哪一個更簡單

同問,我是選的公司理財,財務管理方向

D. 公司理財論文寫作要求有哪些

這個確實不好寫啊。。不過我以前也找過一些中心來幫寫,就京都名師論文中心,很負責任,挺靠譜的。

E. 一篇公司理財論文!

別抄了 ,自己花點時間寫點東西吧

F. 急需一篇關於企業理財的論文

企業財務目標的三個理論解說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摒棄一個被認為有缺陷的目標而選擇其他目標,決策者似乎應該很容易做到,不過正如前文所說的:(1)所有的財務目標都有缺陷,對特定企業而言,現實的理財環境和理想的目標作用環境存在差異,只是缺陷的程度不同而已;(2)新目標的環境契合程度可能更差,要彌補該缺陷的成本可能更高;(3)不僅目標的作用慣性很難克服,而且現有的運行機制無法立即適應財務目標的更新。因此,對財務目標「見異思遷」所產生的成本不可小視。

企業財務目標及其實施機制都存在優化的客觀需要,實施機制只有在企業的理財過程中不斷完善,才能較好地實現財務目標的功能,也才能反饋財務目標的缺陷,並通過特定機制加以彌補。從企業經營的較長時間來看,實施機制存在不斷優化的過程,從企業發展的大背景來看,這也是企業管理成熟化進程的一部分。

(二)財務優化的診斷分析

企業對於財務目標的選擇是戰略性的,它是企業財務有效運行的前提,定位錯了代價會很大。基於有限理性,企業的決策者無法一次性地確定最適合(即最優)③企業理財環境的財務目標,而存在選擇不同層面財務目標的可能。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建立相對於所選財務目標最適合、最完善(即最優)的實施機制,因而也存在不同完善程度的實施機制,並存在優化的必要。財務目標的優化,包括目標本身的優化和目標實施機制的優化。激勵機制的建立可以起到優化財務目標實施機制的作用,因為在經營者財務目標與所有者財務目標產生沖突時,它可以起到化解和調和的作用。在管理層持股制的作用下,經營者身份被附加了所有者的成分,從而化解了二者在根本目標上的沖突,它實質上是維護了所有者至上的公司治理規則。企業決策者在管理實踐中尋求更高級財務目標的努力,使得財務目標得以優化,但只有同時改善實施機制,才會有良好的理財效果。

在圖1的財務優化九區間診斷矩陣中,筆者試圖說明財務目標選擇與財務目標實施機制各種可能的組合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理財效率,同時也試圖說明存在財務目標及其實施機制所體現的財務優化現象。

在強有效區間內,企業選擇了最優④的財務目標,而且能很好地實施這個財務目標(即最優實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財務管理適應了企業內外部理財環境,並能夠正確而成功地選擇與實施財務目標,財務管理職能得到有效地發揮,企業理財處於強有效的狀態並取得理想的理財效果。

半強有效的財務存在於次優目標和最優實施、次優實施和最優目標兩種組合所在的區域。次優目標和最優實施組合的效果證明,實施機制可以適當地修補目標缺陷。次優實施和最優目標組合的效果證明,目標的缺陷極少,且無法通過實施機制充分體現出來。上述兩種組合基本上可以取得相似的半強有效理財效果。

弱有效發生在次優的目標和次優的目標實施組合中,即目標客觀上存在一些並不嚴重的缺陷,但未利用實施機制進行彌補,實施機制雖然不夠完善,但仍可維持。因此,該組合使企業財務工作處於弱有效狀態。

在搖擺區間內,環境的契合程度較差,企業財務目標很不完善,但目標實施工作卻系統而周密,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出現兩種局面:一種局面是,企業認真地實施這個不完善的財務目標,結果導致理財困難,甚至產生財務危機;另一種局面是,企業在理財活動中很好地執行目標,彌補了固有理財目標的不足,如在「利潤最大化」目標下,公司的高層或財務經理對短期行為有所預見,或制定了防範管理層短期行為的制度,使原有財務目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正面作用,「利潤最大化」目標並不必然導致短期行為。企業若能在這兩種情況下及時、准確地分析並判斷出財務目標的缺陷和理財後果,並主動採取措施加以改進,企業就可以維持,但從長遠來看,鑒於環境的契合程度較差,企業財務目標存在著改變的內在要求。

在陷阱區間內,企業雖然制定了很好的財務目標,但實施效果很差,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企業財務經理過分注重財務目標的制定而忽視目標實施所致,因為再好的目標也要通過理財過程中實施機制的作用才能實現。企業在理財效率不高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財務目標是否合理,而是財務目標指導下的財務計劃、財務決策等是否科學,以及財務控制制度是否完備等實施層面的問題。此外,在外在「廣告式」財務目標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損害企業價值的經理人機會主義行為和大股東機會主義行為,因而外在財務目標往往是個陷阱。

在乏力區間內,壞目標無法指導理財活動,次優的實施只能勉強支撐,其結果是財務管理工作處於乏力狀態。

在失控區間內,次優的目標在指導和約束財務工作中並非十分理想,而目標的實施機制幾乎不起作用,無法保障財務目標具有的部分合理性得以發揮,因而財務管理工作處於失控狀態。

在失敗區間內,企業財務面臨的困境是財務目標本身不完善且沒有很好的執行機制。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理財人員很難把目標轉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財務目標不合理,實施又不力,一切都亂了套。企業若想保留原有財務目標而改變實施方式,或者改變實施方式而保留原有的財務目標,都無法取得好的結果,除非能在短期內及時地在目標確立和目標實施兩個層面動大手術,否則,其結局都是失敗。

五、結論

本文探討了財務目標基礎理論問題,並提出了財務目標的三個基本理論解說。在現有的企業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財務目標是多種多樣的,這主要是因為存在著兩個方面的理財環境差異。「縱向環境差異」對財務目標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這即是財務目標差異說。財務目標的缺陷說表明,任何財務目標都存在一定的前提條件,因而現實的財務目標會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同時也存在建立缺陷彌補機制的需要。財務目標優化和財務優化說是建立在財務目標選擇與目標實施優化相互關聯和耦合的基礎之上,即企業存在優化的動機和現實的行為,並由此形成不同的理財狀態,財務優化九區間診斷矩陣能較好地說明動態的財務目標優化和財務優化現象。

注釋:

①財務目標的差異性除了本文研究的環境決定差異外,還可能產生於研究者和信奉者對於財務目標的認識偏差,即存在有限理性的影響。

②Damodaran的假設1、假設2和假設3都是對於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

③本文所謂的最適合(或最優)的財務目標是指:(1)相對於理財環境來說是最為恰當的總體財務目標;(2)雖然總體財務目標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缺陷可以被實施機制完全彌補,其負面效應可以最小化。各類企業最適合(或最優)的財務目標可能並不一致,關鍵是看現實理財環境的決定情況。

④最優的財務目標實施,主要是指其能否最大限度地落實既定財務目標,尤其是能否很好地彌補既定財務目標的內在缺陷。

[參考文獻]

[1]陳東輝。企業財務目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J].會計研究,1999,(11)。

[2]華金秋。企業財務目標新論:現實與理論的偏差[J].財經問題研究,2004,(5)。

[3]塗建明。財務目標的實施機制分析[J].財會月刊,2001,(11)。

[4]王慶成。財務管理目標的思索[J].會計研究,1999,(10)。

[5]伍中信,楊碧玲。論企業財務目標的產權基礎[J].財會通訊,2003,(11)。

[6]周首華,楊惠敏。從公司治理結構透視財務管理目標[J].會計研究,2000,(9)。

[7]王化成。現代財務理論前沿專題[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8]AswathDamodaran.應用公司理財[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9]程 廈。走出財務目標的誤區[J].財務與會計,2000,(6)。

[10]譚勁松,王朝曦。論國有企業的財務目標[J].財經理論與實踐,1999,(6)。

[11]干勝道。解析企業財務目標三大誤區[J].會計師,2004,(5)。

[12]陳彩玲。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理性選擇[J].商業時代,2004,(3)。

[13]馬待林,陳曉坤。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目標再認識[J].商業時代,2003,(15)。

[14]荊 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5]王棣華。關於企業財務目標問題的探討[J].稅務與經濟,2001,(1)。

[16]許義生。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總目標探析[J].財政研究,2003,(7)。

[17]任藹堂。再論效率與公平:企業財務目標的歸屬[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11)。

[18]程干祥。企業理財目標新探[J].財會月刊,2001,(20)。

[19]楊 超,何進日。新經濟下企業財務目標淺論[J].財會月刊,2001,(8)。

[20]劉世雲。論企業財務目標實現中的沖突與協調[J].商業時代,2005,(24)。

[21]康躍飛。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J].財會研究,2003,(3)。
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07/18783_2.html

G. 金融危機公司理財的影響論文

您好,

中國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如何給資產管理公司定位是個難題。如果說10年前,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主要是為了解決計劃經濟體系遺留的體制性和政策性的信用風險問題,如政府的隱形擔保、國有銀行和企業的預算軟約束等,那麼在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在全球金融危機日益深化的今天,我們是否可以給資產管理公司重新定位為:防範和化解市場經濟體系本身的信用風險呢?

金融危機展現的金融信用新特點

美國金融危機已經演化為一場信心危機和信用危機,我們對於美歐成熟市場經濟的金融體系,也經歷了從單純模仿到反思中借鑒的態度轉變。比如,眾多「技術先進」的信用評級公司,還有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為什麼沒能預示出次貸危機的風險?在此背景之下,從宏觀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信用風險,就變得尤為重要。

此次的美國金融危機,表明了現代金融信用出現的幾個新特點:

1.准確判斷信用履約的能力比信用履約的意願更重要。對受信人信用歷史信息的調查和記錄,和對其未來的預期相比,後者更為重要。所以信用分析一方面是提高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是准確判斷履行信用的能力。對於分析信用履約意願的加強和有效區分,可能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邊際遞減的效果。而信用能力是易變的,特別是在出現金融危機時變動幅度極大,因此對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更大。

2.信用從微觀上和宏觀上有不同的含義。對微觀上的單個企業和居民去評定信用等級,並不足以揭示宏觀信用體系的風險。對微觀企業和居民信用的評級,是以一系列的前提條件「既定」為基礎的,信用評級中往往要以同類企業的作為建立參照系,但是如果參照系改變了呢?依賴於其他個體的變化和宏觀形勢的變化,一旦後者出現重大變化,個體的信用度就不再存在。

3.存量交易中的信用風險更甚於流量交易。過去信用風險多發生於流量交易中,如商品銷售和購買中發生的風險。但金融危機表明,存量交易的風險更為巨大。傳統的流量交易中的風險,一般只對企業當年利潤有暫時的不利影響,或者只是影響單個的企業;但是存量交易中的風險,則會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構成重大影響,可能是企業資本的大規模貶值。而通過企業之間、居民之間、銀行之間以及企業居民銀行之間相互持有資產和負債、權益的通道,會把這種單一個體引發的信用違約風險迅速傳遞到整個宏觀經濟體系。

4.抵押不能規避宏觀信用風險,多次抵押放大信用風險。通常抵押和信用被分開,如抵押貸款和信用貸款。抵押被認為是避免個體信用風險的一種手段,但這種避險手段可能並不適用於宏觀。原因是當信用風險發生時,抵押品的價值可能發生變動,單個個體的履約能力的弱化會通過資產負債表傳導到另一個個體,因此,有抵押並不意味著完全可靠。抵押物可以分為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美國金融危機表明的正是通過金融資產的抵押不斷創造更大規模的金融資產存量,一旦發生問題,金融資產作為抵押品比實物資產變動更大。但是當金融危機影響到實體經濟後,作為抵押品的實物資產也會發生較大的貶值。這樣,抵押並不能規避宏觀信用風險。

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度、廣度和復雜性已經遠超以往,信用風險的預警和防範、化解,是克服金融危機的關鍵。理論並不總是滯後於實踐的。近年來經濟學關於信用周期和信用鏈的研究,已經在分析金融信用創新過程和其中的風險。普林斯頓大學的清瀧信宏教授,從1997年就開始研究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由私人票據的借款約束所導致的信用周期和信用鏈波動,通過抵押和流動性約束導致的資產負債表的傳染效應,引起廣泛重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和格林沃爾德教授,始自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廣泛探討了信用周期與宏觀周期的關系,其中就包括了一般均衡的信貸鏈和信心危機及信貸危機。我們注意到,這些研究盡管出發點不同,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試圖從信用的角度改寫經濟學特別是貨幣經濟學的範式,尤其集中在對信用周期和信用鏈的分析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上。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

筆者認為,從前述的理論上來說,資產管理公司通過試驗金融控股公司,參與信用體系的建設,有兩個獨特的優勢:

其一,從縱向來看,有熨平信用周期風險的長處。信用周期與經濟周期是相伴隨的,經濟衰退時期,往往是違約率最高的時期。而目前我國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分化的過程中,金融市場可能面臨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作為正在向金融控股模式轉型的資產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資產主業的經營策略反經濟周期而其他業務順經濟周期的特點,妥善調整各項業務之間的輕重緩急和各業務內部的結構配置,就能夠使信用周期的風險盡可能成為可控。

其二,從橫向來看,能更及時、准確地發現和克服信用鏈的風險。此次金融危機中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鏈條的傳染,其危害已經遠遠超過此前經濟危機之中的各類企業如上下游之間和居民之間的信貸鏈條傳染。資產管理公司通過開展多種業務,可以探索這些金融服務業之間如何協調,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服務鏈條。而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又恰好處於這個鏈條的末端,所以由資產管理公司去做這個嘗試有樣本意義。目前各家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拿到了一些金融牌照,如證券、保險、信用評級、金融租賃等,業務協同的效應已經初步顯現。一條信用鏈條,涉及了不同的微觀主體,而金融信用鏈,可以涉及到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而他們與資產管理公司的省區機構結合,就形成一張「信用網路」。另外,資產管理公司本身從建立之初就受到財政部、銀監會和央行等各部委的監管,也可以有效防範監管風險。

就中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具體情況而言,規模均比較小,所謂「船小好掉頭」。金融混業經營是金融業發展的趨勢,而金融危機發生後,對金融混業的監管也會更加審慎,由資產管理公司去做這個「嘗試」的成本和風險較小。而四家公司均積累了豐富的不良資產處置和風險金融機構託管、清算經驗,又都具有完善而精乾的網路體系,通過綜合經營,可以實現「網路化」加「專業化」的優勢,而網路化和專業化的結合也是信用體系建設、從微觀到宏觀信用風險防範的先決條件。

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在信用的兩個層面發揮作用,一是信用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這是從信用的「意願」的角度,可以維護社會信用,積累處理不良信用的能力,利用自身關於大量企業和個人信用歷史資料推進信用資料庫的建設和分析,二是通過自身的轉型和金融實踐,探索在防範信用周期和信用鏈的風險中發揮作用,這是從信用的「能力」的角度。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與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型是不可分開的。從計劃到市場,是國家也是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道路。而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來重新定位資產管理公司的戰略地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希望對您有幫助。

H. MBA寫作參閱哪些雜志

查看書籍比如:
1、基礎課程類,即必修課程:
組織行為學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ition) (美)羅賓斯 。

營銷管理(第11版) [美]科特勒 (經典!)。

會計學--教程與案例 (財務會計分冊):原書第10。版 / Accounting:Text and Cases [美]羅伯特N·安東尼 。

微觀經濟學(第四版) / Microeconomics 美]平狄克 / [美]魯賓費爾德 。

人力資源管理(原書第版)/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9 edition (中)趙曙明 / (美)伊萬切維奇 。

商務與通/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 ; 6th edition (美)洛克(Locker,K.O.)。

運營管理版) /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美)蔡斯 / 雅各布斯 / 阿奎拉諾 。

公司理財(原書第6版) / Corporate Finance [美]羅斯等 。

An Introction to Management Science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o Decision Making(10 Edition) (美)戴維·R·安德森 / 丹尼斯·J·斯威尼 。

公司戰略:圍 / Corporate Strategy: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 (美)大衛.J.科利斯等 。

管理會計教程(第十版) / Intro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美)亨格倫 。

建議:
總體時間確定後,最好根據自己的現狀確定出每天的復習任務(確定到每天應看幾頁書、做幾道題為最好),然後要確保自己高質量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推掉不必要的應酬、盡量少出差,就是迫不得已出差也要帶上書,在晚上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這樣復習,會越來越踏實、越來越有信心。當然特聰明或基礎特好者就沒必要如此嚴格地要求自己了。

I. 跪求一篇《論企業理財戰略》論文,不要太專業 但是也不要過於淺顯,字數在8000字左右。

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是重佔有還是重生存?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是什麼,雖然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利潤最大化。簡而言之,傳統觀念下的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是重佔有的,企業只有越來越多地佔有物質財富,才算是成功的,才更有價值,才更有社會地位。如果企業理財戰略不以佔有更多的財富為目標,那麼其生存也就一文不值。應當說重佔有的企業理財戰略目標並不是最佳的選擇,雖然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重佔有。筆者傾向於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應當是重生存,即使企業更健康地發展、運轉下去。如果把企業看成一個有生命的結構的話,只有通過健康地發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變化才能存在。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所固有的特性就是使企業更好的成長和變化。單純地佔有無助於企業健康地成長和變化。重生存才能和諧一致,才能更好地發展。在以利潤為取向的社會,企業理財戰略目標—般是重佔有的,這是和私有制密切相連的。事實上—個重佔有的社會,其弊端是很多的。—個只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很難說是—個理想的企業。社會主義企業本質上應該是重生存的,應該是為全社會、全體人民的健康發展服務的,而不是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戰略目標的。其實傳統企業理財理論是建立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的,認為人是自利的,是重佔有的。這—假設在一定時期是基本成立的,但它並不代表社會的發展方向,更不能成為企業理財戰略的理論基礎。社會人假設、人的全面發展假設早已出現。因此,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更應當建立在社會人假設、人的全面發展假設的基礎上,應當重生存,而不是重佔有。

新思維之二:企業理財戰略思想——貧困還是富有?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是制定和實施企業理財戰略的思維成果,是完善企業理財戰略的精神資源。通過對中西方企業財務管理發展史,特別是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演變的深入研究,令人遺憾的是,企業理財戰略思想還是比較貧困的。理由如下:(一)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單一性。翻開各種財務管理教科書,很少有專門介紹企業理財戰略的,雖然國內有少數學者以企業理財戰略為題出版過專著,發表過論文,但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單一性的格局並未改變。各種財務管理教科書中也零星介紹—些企業籌資戰略、投資戰略、資產組合戰略、收益分配戰略等,但其指導思想只有一個,即如何實現「最大的收益」,即重佔有,輕生存,似乎只有先佔有了,才有可能談生存。(二)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層次性仍然較低,並未上升到經濟學的,特別是哲學的高度。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應該是各種經濟學、管理學觀點的具體體現,應該上升為理財哲學。但現在許多教科書所介紹的理財戰略似乎只是某一種經濟學的思想,並不能體現各種經濟思想,更沒有從哲學的高度,從人性的高度去加以認識和總結。因此,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層次性仍然不高,其內容也顯得比較蒼白。(三)企業理財戰略忽視了對人的重視和研究。教科書上講到企業理財戰略時,實際上就是假設制定企業理財戰略的決策者們是純粹經濟動物,他們的目標就是如何去賺錢,如何去實現低成本、高收益。他們把其他人也看成是經濟動物。不需要去研究豐富多彩的人群及員工的動機,不去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更看不到制度變遷的可能性及人的創造力。企業理財戰略關注的是資金、成本、收益等財務指標,很少關注人力資源及人本身的生存質量,人並沒有成為企業理財戰略關注的熱點問題。四、企業理財戰略思想只重視價值分析,不重視行為分析。我們不幸地發現,所有有關企業理財戰略的教材,在介紹企業理財戰略時,都陷入了純經濟的價值分析的誤區,忽視了理財戰略的本質對象是企業及人活生生的行為,而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改變企業理財戰略的結果和方向。

新思維之三:企業理財戰略是側重於戰術性還是側重於戰略性?戰略應該是和市場、社會、人聯系在—起的,是市場、社會和人的變遷導致競爭、風險,從而影響企業理財戰略的需求。企業理財戰略是對市場、社會和人的—種積極反應,是降低企業生存風險的—種策略,它需要企業內部和社會各部門及社會有關部門及人士的支持。傳統的理財戰略側重於戰術性,僅僅對各種財務事項進行分析研究,忽視了市場、社會、人本身對理財戰略、戰術的影響,在假定不變的市場、社會和人的環境中,靜態地去分析各種籌資、投資及收益分配的戰術過程。整個企業理財戰略過程顯得平淡乏味,缺乏整體感和生動性,也缺乏其社會價值。企業理財戰略應該側重於戰略分析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戰術分析。理財戰略應當以市場、社會和人為導向,使理財戰略真正上升為動態的、發展的、統領企業理財全局的導航系統。

新思維之四:企業理財戰略是分離於企業戰略管理還是融合於企業戰略管理?傳統的企業理財戰略理論給人—種「獨來獨往」的感覺,有自己界限分明的研究對象,有確定的戰略主體和分析手段,它是財務管理人員自己的事情,似乎與企業其他戰略問題無關。其實企業理財戰略是無法從企業戰略中分離出來的;它是企業戰略的—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必須融合於企業戰略管理才有前途。只有當企業理財與其它管理戰略相配合,相融合時,企業理財戰略才能得到企業管理當局、企業其它職能部門和全體員工的認同,也只有當理財戰略得到企業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時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因此,企業理財戰略切忌工作本位化、獨立化。

新思維之五:企業理財戰略是重最優化決策還是重較滿意決策?傳統企業理財戰略理論在論述戰略決策時往往強調決策的最優化,無論是籌資戰略,還是投資戰略、成本戰略,利潤戰略、分配戰略,要求企業從方案初選、論證、終選都要按照最優化原則辦事,選擇所謂最優方案。各種戰略決策方法也是按最優化原則設計的,就連風險衡量與計算也充滿了最優化思想。其實「最優化」的提法本身就不夠科學。按照哲學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發展都是相對的,並無絕對的最優化,有利也必然有弊,你按某一指標實現了「最優化」,從另—個方面來看,也許很糟糕。其實真正的企業理財戰略決策是選擇決策者較為滿意的方案。著名管理學家西蒙認為,選擇滿意的決策方案,「則是在不同方向上簡化真實情景,它保留了較多的真實情景細節,但試圖做出滿意的決策,而不是最優的決策。」其實決策者為了進行所謂的「最優決策」,往往要大刀闊斧地簡化真實世界的情景,使之達到決策者能夠處理的地步。這種最優化決策的結果本身就是令人懷疑的。

新思維之六:企業理財戰略是重經濟還是經濟與文化並重?傳統的企業理財戰略理論在討論問題時,主要是站在經濟的角度來分析說明的,強調的是經濟上的最優化,很少結合文化來論證,其實這是很片面的。從七十年代開始,西方企業開始重視戰略管理,企業理財戰略也越來越被人們看重。到了八十年代,人們開始崇尚企業文化管理理論,用價值觀來管理企業。企業理財戰略如果忽視文化環境的研究與分析,不但沒有特色,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筆者認為企業理財戰略應當經濟與文化並重,在系統的經濟分析的同時還應當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企業理財戰略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是根植於一種文化、價值觀、習慣和觀念之中,根植於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的科學,企業理財戰略受到——而且也應該受到——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理財戰略又影響企業、社會和文化。

新思維之七:企業理財戰略認識上的—些誤區。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下,企業理財戰略應當被利益驅動,搞爾虞我詐是可以理解的;搞投機,鑽政策空子,善於避稅是精明的表現;認為國家的宏觀調控是多餘的,企業理財戰略應當有充分的自由;認為要在市場經濟中獲勝,應當捨得花錢造輿論,做廣告,樹金字招牌,甚至不惜做假廣告以提高所謂的知名度。有人認為企業理財戰略就是在流通領域搶天下,把全部心思放在擴大收入上,忽視生產、質量和管理;如此等等。其實上述企業理財戰略的價值觀是錯誤的,鼓吹的是惟利是圖,有損國家、社會利益,有損精神文明建設,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企業任何理財戰略都應當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展開,應當明是否,講正氣,有原則。企業理財戰略學說作為社會科學的—部分,所關心的無一例外的都是人類對其環境的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如果企業理財戰略學說本身是以錯誤的理論為基礎的話,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將是有害的。

新思維之八:關於企業理財戰略主體的—些思考。按照企業理論的—般常識,企業可以分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制企業。獨資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是業主本人,合夥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是合夥者群體,公司制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是以董事長和總經理為代表的管理階層。對前兩項似乎已經沒有什麼疑義。對公司制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的看法還有分歧,即公司的出資者或投資者集團能否成為企業理財戰略主體?我的看法是要看投資者與經營者的關系,以及投資者的談判能力及國家的法律政策。投資者可以採取各種策略(也是一種理財戰略)去激勵和約束經營者的財務行為,可以在企業重大理財戰略方面最後表態。因此,投資者集團有時就是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至於經營者能否成為企業理財戰略主體,也要看經營者的力量是否能左右企業的局面,以及國家的法律政策。經營者可以擁有一定限度內的財務決策權,但他們還是以執行公司的重大財務戰略為己任的,不應當成為企業理財戰略的主體。有人把誰擁有財務決策權看成是理財戰略主體的標志,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因為財務決策權是分層次的,有出資者財務決策權,有經營者財務決策權,有財務經理財務決策權,還有其它部門經理及管理人員的財務決策權。如果他們都成為企業理財戰略主體,不但道理上說不通,事實上也不可行。

J. 企業理財環境問題探討

企業理財學還遠未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因而關於企業理財問題如學科性質及定位尚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許多概念界定和觀念上的含混不清,直接制約理論和應用研究的縱深發展。本文試圖將廣義的理財界定為對稀缺的資本要素的有效配置,從理財科學分野的角度定格出企業理財,並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相應的定位。這種定位的目的並不在於糾纏一些概念和范疇問題,而是試圖解釋一些關乎企業理財自身發展的重要的觀念問題。

1、資本要素的稀缺性與配置效率

經濟學的基本命題之一就是經濟資源的相對稀缺性(scarcity),所以要講求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經濟資源的要素構成是與主導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聯系的。在漁獵社會和原始農業社會結束之後,尤其是進入工業社會後,公認的經濟資源包括土地(實質含義為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也有將管理才能、創業精神納入的);到了後工業社會(或者目前喧囂甚上的「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信息)大有成為新的經濟資源要素之勢。
在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下,無論在何種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之下,資本在諸要素中都處於相對占優地位。在市場上,充當交換工具的是資本的原始實物形態——貨幣,而在其背後起媒介作用的則是根據資本的計量屬性抽象出來的概念——價值;在組織(企業)內,資本僱傭勞動成為主流的範式,企業的剩餘索取權也留給了資本的提供者。如果把市場和企業都看成是一種定價機制的話,資本就成為定價過程的媒介或者主動者。
資本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典型地具有稀缺性。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是對社會經濟活動中具體資本表現形式的抽象。相對特定主體而言,從權屬上看,資本無外乎自有資本(主權資本,權益資本)和他人資本(債權資本)之分。資本的表現形式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從目前的斷面上看,資本的表現形式至少包括:資本的原始實物形態——貨幣資產;資本的轉換實物形態——實物資產;資本的虛擬形態——金融資產。資本的配置過程,即將不同權屬的資本轉換為不同資本表現形式的過程。簡化、籠統地講,資本的配置過程分為兩個方面:資本的籌措過程,即對不同權屬資本的組合過程;資本的投放過程,即不同資本表現形式的組合過程。
必須說明的是,除了市場上單純的資本品交換活動之外,尤其是在組織(企業)之中,資本作為一種要素,其配置過程都是與其他要素的配置過程相耦合的。關於這一點,後文將從團隊生產(team Proction)和契約聯結(nexus of con-tracts)的角度展開討論。
根據經濟學的宗旨,資本配置必須講求效率。資本配置的效率從理論上可以借用帕累托(Pareto)效率來闡述,在應用中,則可以分別考察資本的籌措效率(資本成本最小化)和投放效率(資本價值最大化)。必須注意的是,這里考察的是資本配置的效率,而不是全要素配置的效率,兩者不能相互替代。同樣的道理,通過全要素意義上的企業價值來考察財務資源的配置效率,從理論上是講不通的。對於這個問題,後文將專門進行討論。

2、理財科學及其分野

我們不妨把理財理解為對資本要素的配置。這樣,理財的動因在於資本要素的稀缺性,理財的目的在於提高資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從這個角度看,凡是與資本要素配置相關的主體,都具有理財的動機乃至行為和觀念。理財的主體,包括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和作為「大型」外體)、企業、非營利機構、家庭、個人等。不同的主體在理財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約束條件和目標函數,但這並不妨礙將它們整體抽象為資本要素配置。
理財科學就是在探索理財規律、總結理財觀念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或者可以更進一步說,理財科學是研究資本要素配置的一門科學。按照理財主體的不同,理財科學可以劃分為:研究總量資本配置的公共理財(public finance),其主體是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一般稱為公共財政學;研究個量資本配置的微觀主體理財,其主體包括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作為「大型」個體包含在內)、家庭和個人等,其中研究企業理財的分支即為企業理財學(或企業財務學)。此外,由於現代意義上的理財必須藉助一定的場所、中介和手段,因而理財學科中還包括研究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的金融學(金融市場學)。

目前,西方企業理財學界一般把理財學科分為以下三個部分:金融市場學,投資學,企業理財。其中投資學是專門研究資金投放的學科,它實際上是不同主體理財中共有的一個環節。不提公共理財,則是因為在總量層面的資本配置具有明顯區別於個量資本配置的特殊性,此外它還涉及國家權力的強制性等諸多因素,使其與微觀主體理財區別較大,至少難以適用一些微觀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不提企業之外其他微觀主體的理財,則是基於學科發展狀況和研究的輕重取捨。但這種提法與以上劃分並不矛盾,它體現的是理財學科發展的不均衡性和理財學科的研究尚不完善的現狀。
理財學科的理論基礎來源於經濟學。專門研究理財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的經濟學分支即為理財經濟學(financial economics)。理財經濟學主要研究資本的供求關系和價格決定、不確定性和風險分析、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資本品估價等方面的內容。它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而發展,在更為晚近時期,引入了信息經濟學中的不完全信息分析和代理關系分析等新興的分析模型。

3、企業理財的基本定位與框架

由上可知,企業理財屬於微觀主體理財的一個分支。企業是指盈利性生產經營組織。根據其組織形態的不同,一般可以區分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三種類型。不論何種形態的企業,在創立和生產經營過程中都會產生各種利益關系,並由此形成多方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例如所有者、債權人、經營者、職工、政府等。在理財上,企業本身與其利益相關者都是有區別的。即使是在獨資企業中,盡管業主對企業承擔無限責任,兼具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雙重身份,但企業的理財與業主個人的理財(生活消費,家庭用度開支,在該企業之外的其他投資活動等)還是有區別的。
企業的理財就是對企業的資本(典型地具有「法人資本」或者「組織資本」的含義)進行配置的過程。盡管這里所謂的企業的資本從來源上看,不外乎屬於所有者的權益資本(原始投資、經營積累)和屬於債權人的債權資本兩類,但是,企業自身資本的配置與所有者和債權人各自資本的配置決不是等同的。對於其他的利益相關者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說,企業是獨立於各方利益相關者的理財主體。從這種意義上講,企業的理財有別於任何利益相關者的理財。
應該強調的是,理財主體只是一個理財角色定位意義上的主體,它不同於法律意義上的主體。例如,企業內部有自身相對獨立資本的部門,就是一個有別於該企業的理財主體;單個業主制企業與業主分別是獨立的理財主體;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和作為「大型」個體,分別屬於不同的理財主體。
另一方面,企業的理財與利益相關者的理財又是有聯系的。這些聯系除了通常所說的直接的財務關系之外,還包括各種間接的影響關系(例如在理財效率卓著、資本組合價值高的企業工作的職工,更易於獲取高額的住房按揭貸款),甚至外部性(例如股份公司因不當投資導致股票價格下跌,殃及股東,甚至與公司有密切業務關系的企業的價值)。更為突出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利益相關者的理財行為和策略(基於各自資本配置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的具體化或者對稱),往往會對企業的理財行為產生較大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影響。例如獨資企業的理財,受制於業主的理財行為和策略;高度集權管理體制下,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的理財行為和策略,直接制約企業的理財行為;股權高度集中的企業,其理財行為依賴於所有者的理財行為和策略;股權高度分散,具備錢德勒式的「經理革命」特色的企業,其理財行為會受到經營者本人理財行為和策略的影響。這些命題都可望獲得顯著的經驗(empirical)支持。
企業理財作為企業自身獨立的資本配置活動,研究和總結其規律和觀念的學科即為企業理財學,或稱企業財務學。它包括兩個主要的分支:作為理論基礎的財務經濟學,和作為應用技術和方法的企業財務管理(管理財務學)。

財務經濟學是理財經濟學的主幹部分,也是理財經濟學中進展最長足的部分。它主要藉助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企業資本等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計量問題,主要的模塊包括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研究,企業(資本組合與資本品)的估價研究,以及作為基本前提、分析模型或度量基礎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度量研究、資本市場效率研究。不完全信息和代理關系模型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MM資本結構定理、有效邊界與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有效市場假說等。其中最為值得一提的是,財務經濟學領域開拓性的研究使得美國的6位教授分別獲得了1985(Franco Modigliani)、1990(Harry M.Markowitz, H. Miller, William F. Sharp)和1997(Robert, Myron S.Scholes)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企業財務管理則涉及到理財中的政策和控制問題,包括財務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實際應用。目前的研究主要根據資產負債表項目分別展開,包括營運資本管理、資本預算、資本成本、分配政策等,此外還涉及到財務控制問題。企業財務管理典型地屬於企業管理的分支,與企業生產與運作管理。企業營銷管理、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相並列。企業財務管理實際上就是企業的理財行為,即為了實現企業資本有效配置而努力的過程。
財務經濟學與企業財務管理的關系,類同於微觀經濟學與企業管理的關系。財務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典型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先假設資本市場是有效的,信息是完全和完美的,理財主體是理性的,得出一些理想化的模型;然後逐步放寬和修正假設,不斷得出更進一步的結論。資本結構理論中,從MM理論到有稅模型、破產成本模型、財務危機模型;資本組合和資本品定價理論中,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到套利定價模型;以及財務經濟學研究基點上,從有效市場假說到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代理關系模型,遵循的就是這條發展脈絡。此外,財務經濟學中的基本分析工具,例如均衡分析、邊際分析、成本效益權衡(trade-off)、不確定性分析等,都是與微觀經濟學的相應分析方法一脈相承的。最近,經濟學界中新興的、運用混燉理論(Chaos theory)、模擬技術(modeling technology)和非線性動力學(nonlinear dynamics)解決經濟問題的所謂「經濟物理學」(econophysics),也主要針對「財務復雜性」(financial complexity)的問題。而企業財務管理雖然以財務經濟學作為理論指導,但它實際上還與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基本同步。例如對人的社會性的關注和人本主義理財的研究、對決策理論的借鑒和財務決策研究? ⑷ū淥枷氳腦擻煤筒莆袢嶁裕ú莆袷視π裕琭inancial fiexibility)研究、戰略管理的影響和戰略財務管理的興起等。
4、團隊生力、契約聯結與企業理財目標替代

企業理財是對企業資本要素的配置過程,而資本要素僅僅是企業生產要素中的一個。為了准確把握這一命題,我們不妨藉助新制度經濟學中有關「團隊生產」和「契約聯結」的理論加以闡釋。
所謂團隊生產,指的是資本、勞動、土地等各種生產要素相互耦合,聯合完成生產活動。團隊生產中對各項要素的投人和產出進行計量、避免偷懶(Shirk)和搭便車(free-ride)的要求,直接誘致了企業這種制度安排[1]。團隊生產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於諸多生產要素而言,企業是「技術上不可分離的實體」(technologically non-separable entity)[2],而且由於諸多要素在一起合作生產的產出大於各自孤立進行生產的產出之和。從這種意義上講,就企業生產而言,資本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當且僅當與其他生產要素耦合在一起進行團隊生產時,才談得上追求配置效率。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即要想分清全要素團隊生產的效率與其中資本的單要素效率,是不可能或者不經濟的。無論這種效率以總產出、經濟收益、財務利潤或者企業價值體現,這種區分都比較棘手。可供選擇的方案是,給其他要素以可以合理計量的報償,而為資本要素(甚至僅限於權益資本部分)保留剩餘索取權,然後對剩餘索取權進行估價,以決定資本要素的配置效率。這樣,企業實際上成了為其他生產要素定價的制度安排。這類似於最終歸集資本提供者(甚至僅限於所有者)在企業所擁有的價值的過程。但這種修正實際上很難徹底剔除全要? 匭

閱讀全文

與公司理財mba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行理財基金靠譜嗎 瀏覽:209
金融外包公司的財務報表 瀏覽:654
三利集團股票代碼 瀏覽:477
四川信託山東分公司 瀏覽:893
湖南股權交易所株洲分所 瀏覽:917
有信用卡能不能貸款 瀏覽:861
證券全息實戰交易法 瀏覽:563
上海信託地產信託 瀏覽:512
信託成立的法律風險 瀏覽:380
哪家app貸款方便 瀏覽:110
恆指喊單傭金 瀏覽:339
白面大米股票 瀏覽:681
芴類衍生物上市公司 瀏覽:339
北京隨匯億貸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20
馬雲貸款公司地址 瀏覽:615
動力電池電芯上市公司 瀏覽:898
社保基金屬於金融機構嗎 瀏覽:649
前海理財公司 瀏覽:93
北京中關村融匯金融服務 瀏覽:701
重慶證券營業部有哪些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