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打破剛兌理財收益率

打破剛兌理財收益率

發布時間:2022-05-09 07:08:30

1. 剛性兌付將被打破,理財該如何選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他說,「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為什麼說保證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都是騙子?回報率低於6%的產品是否就一定靠譜?老百姓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有不同收益類型

據了解,按收益類型來區分,所有的個人投資基本都可分為三類: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從樓繼偉的表述看,保證6%以上回報率,顯然屬於保證收益型。

在現實生活中,穩賺不賠的保證收益理財主要包括銀行存款、儲蓄式國債和各類金融機構提供的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其中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最常見。

目前,各家銀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為例,現在銀行存款利率普遍在1.95%至2.1%。一直受到老年客戶歡迎的儲蓄式國債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資料顯示,去年11月發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儲蓄國債(憑證式)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種,最大發行額為360億元。其中:第七期180億元,期限3年,年利率3.9%。

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顯著高於存款和國債。總體來說,小銀行的產品收益率比大銀行高,期限長的產品比期限短的產品高,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收益水平比保證收益型的產品高。筆者從融360上查詢,石家莊地區在售的非保本浮動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5.2%上下,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普遍在4.3%。

「有時也能在銀行買到最終實現年化收益6%的產品,還有很多信託、券商集合理財和互聯網金融產品實際收益率也超過6%了,難道都是騙人的嗎?」

對於消費者的這一疑問,理財專家指出,這些產品如果是正規機構提供的,從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證收益,必須提示投資風險。只不過產品運作不錯,所以最終實現了理想的預期收益。但這不等於其預期收益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產品虧了本或者沒有實現之前預期的最高收益,投資者不能要求金融機構作出賠償,只能自擔風險。

所以,如果有人向投資者推薦一款理財產品,合同上敢白紙黑字寫明超過6%的無風險保證收益,完全可以像樓繼偉所說的那樣,認定這是詐騙。因為,它違背了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規律,之前很多跑路的P2P和非法集資就是這么乾的。投資者前期都能按時收到保證收益,於是逐漸喪失警惕,不僅加大本金還拉來親朋好友參與。最後,機構資金鏈斷裂,投資者竹籃打水一場空。

未來投資理財將打破剛性兌付

前幾年信託和銀行也發行了不少高收益的產品,雖然合同中沒有承諾收益,但無論是金融機構自己還是投資者都「心照不宣」地認為肯定能兌付。因此,即使個別沒有出現風險的產品最終也由金融機構「托底」實現了「剛性兌付」。筆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時至今日,盡管合同中對產品風險白紙黑字提示得十分清楚,不少老百姓還是不去細看產品合同就簽名購買。

其實,這種違反市場規律的剛性兌付,看似短期內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但麻痹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風險的痛感,損害了資管市場整體的健康和生命力。長此以往,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後果將很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已經下決心打破剛性兌付,今後那些不保本不保證收益的產品真有可能虧本。

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

這一文件中涉及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文件明確指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應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目前只是徵求意見稿,離正式實施還有一段過渡期,投資者暫時可以按現在的原則來選擇理財產品。但無論新規施行與否,投資者都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資理財工具。

一般來說,固定收益類且風險等級為R1及R2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情況都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即使為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的收益達標率在99%以上。可優先選擇股份制銀行或者規模較大的城商行,這些銀行的同類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對比較高。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大部分年化收益率超過5.5%的理財產品可能不太適合普通投資者購買,這類理財產品大多具有以下三點特徵:一是結構性理財或浮動收益理財,有一定風險,高收益未必能達到;二是投資期限可能較長,比如2~3年,流動性太差;三是起點門檻可能比較高。

如果新規正式落地,大家還應該改變之前認為銀行理財必剛兌的觀念,在選購時嚴格區分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和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後者不存在剛性兌付,虧損風險大大提高;對於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應關注其資產投向及相應的風險等級,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風險等級的產品。(河北日報綜合)

2. 現在把錢全部用來投資銀行理財,你認為這樣做靠譜嗎



這主要是高收益相對應的是高風險,投資者不能只看高收益,卻忽視潛在的高風險。而在目前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高收益投資品的風險是比較大的。對於厭惡風險的中小投資者來說,現在即使跑不贏通脹,也犯不上去冒較大的投資風險。所以,我們還是建議大家買一些收益率在5%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大額存單、國債、結構性存款,因為,風險總體可控,本金總是比較安全的。

3. 打破剛兌之後買啥理財產品

分析師劉銀平指出,雖然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要退出,但是實際上今後投資者能買到的理財產品類型更加多樣化,包括現金管理類產品、封閉式凈值型產品、開放式凈值型產品等。即使沒有預期收益率,但銀行一般都會展示產品的歷史收益率或業績基準,給投資者提供參考。

另外,「資管新規過渡期截止到2020年底,在此之前的保本理財、90天內封閉式理財仍會發售,投資者可以繼續購買。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轉型不會那麼快,所以近一兩年內,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產品仍然會占據市場主流,目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的凈值型理財比例更高,投資者想買凈值型理財,可以考慮這兩類銀行。從收益率來看,國有銀行理財收益率偏低,股份制銀行和部分城商行的收益率較高,而且資管能力相對較強,建議優先考慮。」

4.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銀行必須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覺得沒有風險,是因為風險已經被銀行承擔了,是銀行把理財的損失給我們剛性兌付了。長久以往,當銀行也兜不住這部分風險的時候,就會發生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到時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所資管新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從最終結果來看,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銀行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正確的決定,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的認識。

5. 銀行理財市場有哪些新變化

一、存量整改基本完成 保本理財產品清零
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台拉開了資管業務改革的序幕。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收益,成為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重要方向。
隨著過渡期收官,銀行理財轉型成績單如何?報告顯示,在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導向下,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與此同時,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佔比92.97%。
存量業務整改方面,報告顯示,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產品存量整改計劃。
業務轉型成效明顯的同時,理財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截至2021年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
二、投資人數迅速增長 投資收益保持穩健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以「保本保收益」受到眾多投資者青睞。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下,沒有了「穩賺不賠」的「金甲護身」,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是否依舊?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8130萬個,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95.31%。其中個人投資者仍占據理財市場絕對主力,數量佔比達99.23%。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以其長期穩健的資金供給渠道、專業優質的資產管理能力、豐富多元的產品設計創新等優勢,實現較為平穩的產品收益。」報告稱。
數據顯示,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理財產品已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61萬億元,其中2021年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三、中低風險產品佔比超80%
保本理財產品清零,是否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上升?對於投資取向相對穩健的投資者來說,是否還是合適的選擇?從以下三個維度,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從風險等級看,截至2021年底,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規模24.06萬億元,佔比82.9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規模0.11萬億元,佔比0.37%。
從產品結構看,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6.78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92.34%;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佔比為7.38%;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佔比為0.28%。
從收益率看,2021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為3.97%、最低為2.29%,收益率波動相對平穩。

6. 10元理財,最多賺多少錢

年收益即使200%,一年也就賺20塊錢,目前資金回撤過去一年的年收益率也就在百分之幾十,也就是幾塊錢

7. 打破剛兌是什麼意思

那為什麼監管機構要指定打破剛性兌付呢,原因如下∶
1、「剛兌"違反了事物發展的原則,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況且理財的資金最終都是投資到證券市場;
2、「剛兌"如果出現虧損,金融機構要將自營資金填補虧空,短期來說可能還能兌付,但長遠來看,如果無法繼續兌付,就會暴雷;
3、「剛兌"違反了理財產品的風險溢價,假設都保本保息,將會有大量的資金追求高收益的產品,真正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很難獲得資金支持,長此以往會有系統性風險。
拓展資料:
一、簡單說,剛性兌付的意思是∶此前,銀行有很多保本型的理財,投資者把錢給銀行進行投資,假設銀行虧了,投資者還能保本保收益,虧損的錢由銀行承擔。
但是打破剛性兌付就是投資者買了產品後,銀行投資時出現了虧損,銀行不再兜底,虧損部分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對投資者來說,打破剛性兌付意味著沒有「剛兌"保護,增加了投資風險。
二、那麼,目前市場上有哪些常見的剛性兌付呢?
1、銀行理財產品,無論是保本還是非保本,一般都被默認為剛性兌付。這也是目前風險相對較小,但是存量極為巨大的一塊,因為銀行理財本身收益率較小,投資的也是比較穩健的資產,因此本身剛兌的壓力不大,但是取消剛兌後一旦發生擠兌,擠兌的壓力很大。
2、保險,帶收益的保險產品。由於保監會嚴格規定了保險資金的投資范圍和投資方向投資限額,保險產品剛兌與否,其實問題不大,事實上,隨著保險資金進入股票也受到了限制,保險公司目前依然有三億注冊資金等非常多的限制,保險產品的風險依然是相對低的。
3、互聯網理財產品,例如陸金所、余額寶等。沒錯,就是余額寶,余額寶就是典型的默認剛性兌付的產品,余額寶的產品說明中沒有一個字提到保本或剛性兌付,但是許多投資者都是當他是保本投資的,雖然從余額寶的投向來說,它所投資的貨幣基金本身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就幾乎沒有,但是了解金融的應該知道,金融產品的風險不止是市場風險,還有操作風險、合規風險、道德風險等等,這些風險的發生導致了余額寶虧損的話,所有投資者只不過是幻想中的剛性兌付,余額寶和阿里巴巴是不需要承擔合同法上的責任的,也不需要保本,陸金所之流的風險就更大了。
基金和信託的剛性兌付早已被打破,未來的銀行、互聯網理財也將打破剛兌。

8. 國家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偏離了資管產品「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質,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干擾資金價格,不僅影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弱化了市場紀律,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道德風險較為嚴重。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一方面「剛兌」的各類產品讓金融市場積累了過多的風險。從資管業務的本質來看,購買產品是一種投資行為,既然是投資行為,就要承擔風險,這是市場規律。然而資管新規前,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時,資管機構就會拿自己的總利潤來彌補虧損。因此「剛性兌付」在表面讓投資者享受了穩定收益,但實際上只是把本應該由投資者承擔的風險轉移給資管機構,不利於資管市場長遠、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打破剛性兌付將使風險與收益更匹配,利於我國金融市場的長遠發展。剛性兌付違背了投資理財的一般規律,使得基礎資產的價值波動不能反映到產品價格中;同時也使得投資者理財理念扭曲,不清楚自身承擔風險的大小。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打破剛兌後,將促進資管行業向代人理財的本源回歸,推動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有效管控資管機構的道德風險和市場亂象;同時將使投資者的收益和風險將更加匹配,避免資管產品為追求收益而罔顧風險,恢復金融市場的定價效率和資源匹配作用;打破剛性兌付還可以使無風險利率向合理水平回歸,擠出剛性兌付在資金成本中注入的水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實現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9. 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什麼時候執行

12月2日,銀行理財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3%,是今年首次突破4.7%大關。 隨著央行等五部門發布資管業務行政徵求意見擬對資管業務進行統一監管,業內期待已久的打破「剛性兌付」也進入倒計時。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仍需根據自身風險評級情況選擇合適的產品。
拓展資料:
保本短期產品受寵
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承受風險的能力較低,最喜歡保本、流動性相對好一些的產品。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上周(7月23日—7月29日)銀行理財發行數量為2289隻,較前一周增加30隻。上周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為4.72%,較前一周下降2BP。3個月以內期限理財產品佔比為21.67%,保本理財產品佔比為27.28%,這兩類理財產品發行量相比前一周均沒有下降。 要知道,自從4月資管新規出來之後,保本理財與3個月內的短期理財產品都受到大沖擊,新產品幾近停發,為什麼最近這兩種產品出現了「企穩」?
融360分析師楊慧敏稱,最近兩周這兩類產品佔比並沒有下降,短期保本型的產品仍比較暢銷,銀行或會抓住最後的時間進行發售。 7月20日晚上,央行與銀保監會三劍齊發,央行發布《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由此,「一行兩會」的資管新規細則全部出齊。
從銀行理財方面來看,銀行理財凈值化、打破剛兌、去資金池、回歸資管本質的大方向並沒有改變,但是過渡期邊際放鬆,比如平滑了非標的過渡期處理,明確了老產品可投新產品,明確了公募理財產品可以投非標,類貨基和部分定開式產品可攤余成本計量,以及結構性存款的規范管理。 「理財新規和執行細節落地,本身就是最大的利好,此前銀行理財產品到期不合規產品到期不能續作,只有非標與股票的賣盤,現在就會有新產品作為買盤。」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文件細節上放鬆,緩解了非標與委外壓力。

閱讀全文

與打破剛兌理財收益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外匯管制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23
固定換固定是金融資產嗎 瀏覽:914
平安離職傭金 瀏覽:675
內黃金星啤酒廠電話 瀏覽:269
股東紅利分配 瀏覽:800
融資顧問經營范圍 瀏覽:756
2016按揭貸款計算器 瀏覽:897
香港大田環球貴金屬怎麼樣 瀏覽:323
信託去哪家銀行買 瀏覽:5
淘寶聯盟的通用傭金是怎麼回事 瀏覽:755
2013年地方融資平台資金總計 瀏覽:666
標准股份十大股東 瀏覽:288
三科股票 瀏覽:507
借調兵器集團 瀏覽:802
你我金融是由哪家支付公司進行扣款 瀏覽:701
股權融資是直接還是間接 瀏覽:567
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一樣嗎 瀏覽:208
地方金融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瀏覽:206
金融許可證公司有哪些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