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有的人寧願存定期,也不願意購買銀行4.3%的理財產品呢
首先就是安全性問題,定期存款受存款保險條例保障,50萬以內保本保息,不用擔心拿不到錢,超過50萬的部分則要根據清算結果進行賠償。而銀行理財產品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之後,用戶要自擔風險,銀行不得剛性兌付,從這點上來看,理財產品理論上本金是存在虧損的可能性的。
當前購買理財產品的人大多數都是一些年輕人,年輕人能夠承受一定的風險,而存定期的大多數都是一些中老年人,這些人經不起折騰,大多數不是購買國債就是存定期,在這些老年人中,可能很多人還不清楚到底什麼是理財產品,所以更不可能去購買了。
綜上所述,定期存款並沒有大家想像在的那麼差,雖然跟其他方式相比,收益率會低一些,但是勝在安全,而且還有強制儲蓄的功能,這就是為什麼去銀行存定期的人會那麼多的原因。如果你有錢會存定期還是購買理財產品呢?
❷ 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會虧到本金嗎
有可能,目前理財不是保本型產品,有虧損的可能,產生虧損由投資者自己承擔,理財中低風險對應的風險等級為R2級,R2級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存款、債券、同業存放等波動較低的金融產品,理財主要目的在於保證資產安全。
R2級理財產品風險較低,收益相對較低,比較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進行購買。
【拓展資料】
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只能說是相對安全。只要投資就會有風險,沒人敢保證他的投資百分之百安全無風險。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只是風險低點而非真的絕對安全毫無風險。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還是比較安全的,具體風險就要看產品類型了。銀行理財產品面臨的主要風險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操作管理風險以及不可抗力風險等。
銀行的理財產品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分為自營業務和代銷業務。自營理財產品的基本風險不大,收益低。代銷理財產品的銀行存在風險,不能保證成本。需要自己承擔風險,因此購買理財產品必須謹慎。
銀行理財中,除了普通的銀行儲蓄,也就是活期、定期存款等;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理財產品,包括銀行各種風險等級的代銷理財產品。
最近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中,非保本型產品佔比迅速攀升。截至2018年3月中旬,今年以來的所有銀行理財產品中,非保本型產品佔比為69.28%,比去年同期的61.21%增加明顯。
投資就一定會有風險,只是風險大小不同而已。非保本理財雖有可能出現本金損失,但到最後都能拿到合適的收益和本金安全。盡管如此,在投資時仍要注意風險。
風險程度(由高到低)可分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保證收益型。
也就是說,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是風險最高的,顧名思義,就是說既不保證你的收益,更不保證你的本金,這類產品風險較高,建議在銀行專業理財經理指導下購買,適合風險喜好型客戶,可能在短期內實現遠高於銀行定期收益的投資計劃。
❸ 如何看待多家銀行已提前終止785款理財產品這件事
這些理財產品都是虧損在做,所以銀行不賺錢也不想一直擔風險做下去。不做了,這樣反而減輕銀行負擔。
❹ 2年期限已到,銀行理財產品開始虧損,還能買嗎
對普通人來說銀行依然是理財的首選,銀行中存在三種主流的理財方法,即存款,國債和銀行理財產品。
存款受存款保險法規保護。本金和利息保證在500,000以內。缺點是良率不太高。國債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安全也得到了保證。可以說,它也是本金和保證利息的產品。在許多儲戶的心中,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安全且有資金保證”的產品,因為購買理財產品幾乎沒有損失,即使有,也仍然是少數。銀行通常嚴格地付款,承諾保護資本,並期望收入到期時按時支付。這給每個人一種幻覺,即銀行理財產品也可以無損失地盈利。
簡而言之,中央銀行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僵化的支付方式。不可能。只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沒有什麼渠道可以賺錢了。如果不能嚴格贖回銀行理財產品,您會繼續購買理財產品嗎?
❺ 交行理財四個月一直虧錢
正常。
了防範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等四個部門於2018年聯合發布的《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裡面就提到要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再兜底保本。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分成R1-R5幾個等級,R1屬於謹慎型,他主要投向的都是一些風險很低的,比如國債、銀行大額存單等等,幾乎沒有虧損的可能性。
R2是穩健性,收益比R1的一般要高一些,但是本金存在虧損可能性,而R3及以上,等級越往上本金虧損可能性就越大了。
❻ 買銀行理財產品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本金血本無歸的案例
1、有;去年11月底,幾十名投資者突然發現,他們在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購買的一種理財產品,到期後竟然血本無歸,涉案金額上億元。目前這一事件取得了重要進展,客戶已經拿回了全部本金
❼ 銀行的理財虧贏和理財經理操作有關系嗎
購買銀行理財虧損了,和銀行沒有半毛錢關系!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有兩類,一類是自營產品,一類是代銷產品。其中,代銷產品,銀行只是作為渠道商,收取部分渠道費用,至於產品本身的盈虧,本來就和銀行沒關系。
過去,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還有不少承諾保本,但是,目前這條保本通道也要關閉了!
01打破剛兌,是政策的大勢所趨
從2018年開始,資管新規面世,監管層的目標就越來越明確:市場必須回歸風險與收益匹配的狀態,對於咱們普通人而言,最直接的變化就是:銀行理財不允許承諾保本了。
截至目前,市場上的新發理財產品,都以凈值型為主,也就是說,產品價格隨著市場變化而上下波動,銀行不再承諾保本。
監管層這么做,主要還是為了降低金融風險。過去,很多銀行為了理財產品的銷路,盲目承諾保本,最終導致銀行經營的風險,甚至可能影響金融安全。前段時間,包商銀行的嚴重信用危機,就是前車之鑒。
監管層倡導「風險自擔」,理財產品的盈虧風險未來就只和投資人自己相關,與銀行無關,更不要說銀行賠償了。
02九月,監管措施進一步強化
為了打破銀行理財剛兌,監管層在8月再次出擊,對國有六大銀行進行了指導,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2021年底以後,不得再存續或新發攤余成本計量的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第二,9月1日以後,理財產品新增的直接和間接投資,都應優先使用市值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
啥意思?
事實上,打破剛兌銀行和投資人一樣不好受,很多人因為沒有「保本」就不買理財了。怎麼辦呢?銀行就在成本計量方法上「取巧」,理財產品雖然凈值化,但是凈值只會上漲,不會下跌。
現在監管層把這個漏洞也給堵了,不允許銀行用成本計量方法掩蓋風險,未來,銀行理財的凈值波動會加大!
事實上,2021年上半年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合計有1173隻產品曾發生過跌破凈值現象,銀行理財真的可能虧損!並且銀行不會負責!
❽ 理財負收益怎麼辦
首先看下總收益是負數還是正數,若是總收益是正數,只是偶爾一天負數,這種是很正常的,畢竟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若是總收益是負數,說明此次買理財產品虧了,可以考慮是繼續持有還是賣出了。
一、大環境影響,熊市的時候理財產品都是普跌的,這種可以繼續持有。
二、投資策略和風控上出現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建議認虧離場。
三、股票價格跌了,很多理財產品是通過投資股票來實現投資回報的,投資失敗收益就負,可以看股票為什麼跌,若是股市熊市跌可以繼續持有,若是投資的股票有問題,可以割肉離場了。
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要仔細看其說明書,因為理財產品有保本固定收益的,比如說約定3%的年化收益,那麼到期就是3%年化收益。也有保本浮動收益的,就是保本但是不保證最低收益,可能沒有收益,也有可能會有滿意的收益。還有非保本浮動收益的,這類理財不保證本金不受損失。
【拓展資料】
一、理財產品收益計算公式?
封閉的、並有明確到期期限的理財產品,一般的計算公式為:收益=(投資本金×預期收益率×存儲天數)÷365。
比如:某理財產品,理財存儲期限62天,預期年化收益3.96%,100000的本金。
收益=(100000×0.0396×62)÷365=672.66元。
一般本金和收益會在理財到期後3個工作日左右退回到客戶賬戶上。
二、凈值型理財產品怎麼算預期收益?
一說到預期收益率,大家熟悉的有「七日年化預期收益率」、「近一年預期收益率」等等。不過凈值型理財沒有「七日年化」,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預測,它是根據歷史的業績來計算未來的預期收益的。
舉個例子,假如一隻貨幣基金的近7日年化是3%,它意味著如果這只貨幣基金的預期收益維持近七日的標准不變,持有1年就可以得到3%的預期收益,1萬元1年賺的就是300元。
凈值型理財根據歷史業績來計算預期收益。以泰康匯選悅泰混合1號為例,2018年8月24日展示的是前一天(8月23日)的單位凈值,近一年凈值增長=(1.0694-1.0007)/1.0007=6.87%。1.0007是2017年8月23日的凈值,1.0694是2018年8月23日的凈值。在2018年8月24日,這款產品近一年的預期收益率就是6.87%。
近七日年化和凈值化最大的差別在於,精緻化產品的預期收益隨著凈值波動,短期持有可能出現虧損。比如某款產品的季度預期收益是正預期收益,但凈值是先跌後漲,如果在凈值高位買入,凈值低位賣出,那麼本金就會虧損。
總的來說,凈值型理財的預期收益率根據凈值漲跌來算。短期內,因為凈值波動可能預期收益降低。但長期持有,預期收益和原來基本是差不多的。
❾ 我想問下,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保本的 自己會虧嗎一般虧,會虧多少
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也就是保本的基本不會虧,除非你買的不是那種可靠的大銀行推出的。
不過只給本家,等於沒有利息,虧了利息應該也算虧吧。不放心就存定期好了。
所謂保本型理財,是由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支付本金並承擔相關風險。例如當下流行的余額寶、理財通、盈盈理財就是保本型理財產品。此外,像得利寶、第31期匯理財穩利系列V計劃等則是保證最低收益。適合保守型、低風險的投資者。保本型理財又包括保本浮動收益和保本固定收益兩種。
雖然選擇這種理財產品風險較低,但投資者仍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有期限限制。不同於銀行儲蓄,可能會有「客戶無權提前終止」之類的附加條件。一般來說,銀行的理財合同中都會明確表明:在投資期限內(一般為3到5年)對投資本金給予100%的保障,一旦投資人中途終止或提前贖回銀行便不存在保本的義務了。投資人還需交納一定的費用,加之市場的不穩定性,從而造成投資人一定的損失。
預期收益不等同於最終收益。預期即為理想情況下所能實現的最高收益。然而現實投資市場瞬息萬變,存在一定的風險,最終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收益。
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是存在風險的。只能保證投資本金,除本金外的收益風險由本人自行承擔。另外某些理財平台會收取一些管理費用,造成投資人的虧損。因此選擇理財產品時應仔細查看相關合同的產品說明。
❿ 現在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這是為什麼
對於銀行很多人首先的印象就是穩定,而有些銀行為了吸引更多的儲戶,都會給客戶提供較高收益的銀行理財,可是由於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可能虧損的情況,在2018年就出台了新規,規定金融機構在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收益,所以到現在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所以大家在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在以前很多人把理財產品認為是儲蓄存款,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現在的理財產品風險也很大,但是收益也並不明顯,這也會導致購買理財產品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市民都把自己的積蓄拿來投資房地產市場,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些大機構,因為這樣更加保險和安全存在虧損的概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