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銀行理財不保本新規
簡單來說以後在銀行,再也不會聽到說某款產品是年收益5%的保本型這種話了,理財經理要明確地告訴我們購買的風險,以及確實會存在不保本的情況。
一、其實我們之前的投資本金,銀行都投到了貨幣基金、債券等低風險的產品上,所以本金損失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在以後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可以去購買股票型基金了,其實也就等同於把錢投到了股市裡面,這裡面的風險系數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二、其實大家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為還是可以買到和以前差不多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比如說存款、債券、以及最近非常火爆的結構性存款,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可以保本的。但大家都知道,收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風險低了,收益也不會太高。至於之前購買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大家也不用過於擔心,還是會按照當時簽訂的合同執行,知道合同到期為止。
三、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但是,從購買的理財產品的屬性來分析,風險性低、穩健型的產品,出現虧損的概率極低。比如我們熟知的余額寶這類活期理財貨幣基金產品,從未出現過虧本的情況。因此,雖然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但是投資求穩的投資人仍舊是可以購買銀行穩健型的理財產品。
四、銀行理財分為5個風險等級,PR1級到PR5級,等級越高、風險越大。風險等級的劃分,是由銀行理財的資金投向決定的。過去保本型理財都是PR1級,以後保本理財退出,PR1級將都是活期理財產品。活期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一些安全性和流動性都比較高的產品,比如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銀行存款、同業存單等。這些資產非常安全,基本不存在虧損的可能,所以購買PR1級理財產品是非常安全的,跟貨幣基金差不多。PR2級理財產品的債券配置比例很高,超過50%,除了國債、政府債之外,還會配置一些企業債,風險會略高一些。如果踩雷,投資的債券違約了,就會造成一定損失。但是銀行的債券配置是很分散的,不會因某一個債券踩雷就會對產品造成很大影響。整體來看,PR2級理財產品本金虧損的風險也很低。
B. 打破兌付可以影響保本理財嗎為什麼銀行還在賣保本理財
對於老百姓來說,聽到「打破剛性兌付」這一條可能就要驚慌了,以後買銀行理財或其他資管產品,不僅沒有保收益一說,還不一定保本。
因此家庭理財規劃中,合理的配置資產是最重要的。一邊是「資產荒」的投資環境,一邊是大量的「閑錢」需要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到底該如何配置資產?
當前,股票市場處於震盪周期,銀行或者余額寶收益偏低,期貨市場等不是普通人進得去的,購買美元理財產品,手續費偏高,或許還不如直接買較高收益的互聯網理財產品。
比如屢受政策利好的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當前最熱門的理財方式,超1億人投資首選。互聯網金融規范已經進入整改階段,把投資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打擊非法從事金融業務與金融活動的行為。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從嚴整治,這對老百姓來說這是個好消息,錢放在銀行利息太低,但是投資各類互聯網金融,又怕不安全,監管部門的嚴厲監管,無疑對我們的理財增加了保障,監管新規下,那些全國性大平台,精英團隊管理,安全性極強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受到了社會大眾的青睞。
C. 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什麼時候執行
12月2日,銀行理財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3%,是今年首次突破4.7%大關。 隨著央行等五部門發布資管業務行政徵求意見擬對資管業務進行統一監管,業內期待已久的打破「剛性兌付」也進入倒計時。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仍需根據自身風險評級情況選擇合適的產品。
拓展資料:
保本短期產品受寵
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承受風險的能力較低,最喜歡保本、流動性相對好一些的產品。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上周(7月23日—7月29日)銀行理財發行數量為2289隻,較前一周增加30隻。上周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為4.72%,較前一周下降2BP。3個月以內期限理財產品佔比為21.67%,保本理財產品佔比為27.28%,這兩類理財產品發行量相比前一周均沒有下降。 要知道,自從4月資管新規出來之後,保本理財與3個月內的短期理財產品都受到大沖擊,新產品幾近停發,為什麼最近這兩種產品出現了「企穩」?
融360分析師楊慧敏稱,最近兩周這兩類產品佔比並沒有下降,短期保本型的產品仍比較暢銷,銀行或會抓住最後的時間進行發售。 7月20日晚上,央行與銀保監會三劍齊發,央行發布《關於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由此,「一行兩會」的資管新規細則全部出齊。
從銀行理財方面來看,銀行理財凈值化、打破剛兌、去資金池、回歸資管本質的大方向並沒有改變,但是過渡期邊際放鬆,比如平滑了非標的過渡期處理,明確了老產品可投新產品,明確了公募理財產品可以投非標,類貨基和部分定開式產品可攤余成本計量,以及結構性存款的規范管理。 「理財新規和執行細節落地,本身就是最大的利好,此前銀行理財產品到期不合規產品到期不能續作,只有非標與股票的賣盤,現在就會有新產品作為買盤。」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文件細節上放鬆,緩解了非標與委外壓力。
D. 銀行理財產品安全可靠嗎
一般來說,銀行都是安全可靠的,但不管是什麼理財產品都是會有一定的風險的,不能保證沒有風險這一說法,只是分不同的風險級別而已。
一、銀行的理財產品總得來說有兩種類型:
1、一種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
2、一種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
二、兩者可靠性比較:
1、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是比較安全的,至少不需要擔心銀行會倒閉或跑路。
2、銀行代為銷售的理財產品,要看清楚是屬於哪家公司,要分析理財產品的公司是否可靠,千萬不要以為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都是銀行自有的產品。
(4)打破銀行保本理財擴展閱讀:
只要是理財,肯定是有一定風險性的,只是不同理財產品的風險性會有所不同。
一、理財產品類型:
總的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有保本和非保本兩種類型,
1、保本類的理財產品本金基本上不會發生損失,像定期存款,是保本50萬的,但是理財收益可能會跟預期的理財收益有所不同,收益可能會有點低。
2、非保本理財產品銀行是不保障本金也不會保障收益,因此你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仔細看理財產品詳細情況,要根據自己的抗風險能力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二、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劃分: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可以劃分為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和激進型產品(R5)這五種,數字的增加代表風險的加大。
1、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是屬於低風險,低收益,基本上能保證本金不會損失。
2、平衡型產品(R3)是可以投資於股票、外匯等高波動性,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有一定的本金風險。
3、進取型產品(R4)是掛鉤股票、黃金等高波動性,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風險對比平衡型產品(R3)是要大的。
4、激進型產品(R5)是投資於股票、黃金等各類高波動性的金融產品,對比進取型產品(R4)是要風險大一點,總得來說是屬於風險極大。
總結: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安全可靠的,但是任何理財產產品都是會有一定的風險的,一般而言,風險越大的產品相對的收益率就越大,但理財是不能只追求高收益的,也要保證自己的本金安全。
E. 銀行理財保本嗎
不保本。從2022年1月1日起,資管新規正式實施,這意味著理財產品將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收益。過去理財產品承諾的保本保收益,將正式成為過去。
【拓展資料】
2021年以來,理財子公司成立步伐放緩,獲批籌建及開業的理財子公司數量都較前兩年有所減少,銀保監會表示要秉承成熟一家審批一家的原則。截至2022年2月,共有29家理財子公司(包括中外合資理財公司)成立,其中5家在籌建中,24家已開業,22家已發行產品。
相對於傳統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呈現出新特色:期限長、風險等級偏高、業績比較基準高、多數產品配置權益類資產、產品凈值波動偏大等。不同類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差異也比較大。
整體來看,國有銀行由於存量資產規模龐大,整改難度也較大,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進展緩慢,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後,大部分國有行未完成全部凈值化轉型任務,2022年以來中國銀行仍在發行大量非凈值型產品。不過國有銀行產品轉型質量較高,凈值型產品基本上符合資管新規要求,估值方法准確,產品凈值大多呈震盪上漲趨勢。
股份制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進展處於中游水平,不同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產品凈值波動情況不一,大部分理財子公司產品估值合理,凈值波動偏大,少部分理財子公司產品仍然存在估值問題。
城商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進展較快,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很多城商行凈值化比例已經超過90%,但城商行理財子公司依然存在大量使用成本法的情況,產品凈值波動很小。
目前已有3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開業,2家已經發行新產品,貝萊德建信理財目前只發行2款產品,1月份未發行新產品,匯華理財產品發行量較多,但不能代表全部合資理財公司產品發行情況。
F.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我們該如何投資理財
確實,當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發布以後,未來的理財產品都不再保本,自然也包括銀行理財。
至於我們應當如何理財,大家就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產品,比如從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和起投金額等眾多方面進行選擇。
1.流動性
比如貨幣基金,它就是流動性很強的一類開放式基金,投資標的主要是債券、央行回購、票據這種風險極低短期金融品種。具有高流動性、低風險、穩定收益的特點。大家可以隨時申購、贖回,具備非常好的便利性,較為適合對資金流動性有需求的個人購買。
而類似國債就不同了,因為國債的投資期限是固定的,不能提前支取,因此它的流動性較差。但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2. 安全性
拿結構性存款來說,因為它並不是普通存款,它的投資會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與普通存款一樣,運用在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上,以獲得穩定收益保證產品本金相對安全;另一部分就要投資到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中,以獲得產品更多的收益。簡單來說就是收益並不固定,有損失的風險。
而現金管理類產品在如今市場較受大家歡迎,因為它屬於銀行產品,安全性能得到相應保障,這類產品受銀行存款條例保護,若出現損失,同一家銀行50萬以內,100%賠付,因此非常適合大眾投資。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起投金額,也有選擇區別,比如0.01元、1元、50元、100元、1000元、1萬元、20萬元、100萬元的起投的不同金額需求;還有收益的不同,想必大家都知道高收益對應高風險,低風險對應低收益,像股票這類高收益的產品,風險也是有目共睹的。畢竟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不足,大家只需要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即可。
G.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銀行必須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覺得沒有風險,是因為風險已經被銀行承擔了,是銀行把理財的損失給我們剛性兌付了。長久以往,當銀行也兜不住這部分風險的時候,就會發生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引發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到時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所資管新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從最終結果來看,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銀行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正確的決定,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的認識。
H. 銀行還有保本理財嗎
目前銀行沒有保本理財,理財新規打破了原來的剛性兌付,目前銀行理財分為5個等級(風險從小到大為R1-R5),風險等級越小,理財虧損本金的概率越小,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產品。
銀行存款是保本保收益的產品,結構性存款是銀行根據理財新規新發行的一種存款產品,結構性存款利率較高,是保本型產品。
拓展資料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產品。
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強化理財產品銷售流程管理,明確了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多項禁止性行為,以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辦法自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債券型
投資於貨幣市場中,投資的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
信託型
投資於有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
掛鉤型
產品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如與匯率掛鉤、與利率掛鉤、與國際黃金價格掛鉤、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與道_瓊斯指數及與港股掛鉤等。
QDII型
所謂QDII,即合格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境外理財,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
QDII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合格商業銀行,由合格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客戶的理財產品。
電子現貨
新型的投資理財產品
投資渠道
理財產品一般通過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購買。
傳統渠道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
新興渠道包括:第三方理財機構、綜合理財服務機構
I. 國家為何不讓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不保本你還會去買嗎
先說一點,並不是銀行不敢說,而是國家不讓說。
因為銀行承諾保本理財,並不怕損失,一個銀行發行幾百上千隻保本理財,只要大部分盈利,即使出現少數個別虧損的,銀行照樣可以用其他的盈利來彌補損失;而且標注保本理財更能吸引投資者,壯大規模;此外保本理財投資的本身都是低風險性的產品,安全度較高,發生損失的概率很小;所以銀行並非不敢承諾理財保本,而是國家不允許。
總結
其實,國家不讓發行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但是銀行實際仍在發行這些產品,只不過產品的說明書上沒有寫明保本保息;投資的產品和以往類似,風險並沒有增加,這類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的按時兌付率可以說達到99%,而且即使真的那個極其個別的意外讓你遇見,一般也只是損失收益或極小部分本金,而不會像P2P全部都沒了。
所以,為什麼不敢存銀行呢?
J.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的政策
銀行取消保本理財,意味著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已經不是絕對安全的了,需要投資人自己承擔一部分的風險。
【拓展資料】
一、理財概念:
理財是指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為目的,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理財可分為公司理財、機構理財、個人理財和家庭理財等。理財途徑有銀行理財、證券公司理財、保險理財、投資公司理財等,投資渠道有炒金、基金、股票等。
二、理財起源:
「理財」一詞,最早見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中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個人理財品種大致可以分為個人資產品種和個人負債品種,共同基金、股票、債券、存款、人壽保險、黃金等屬於個人資產品種;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則屬於個人負債品種。
三、理財方法:
到銀行、證券公司理財需開立相應理財賬戶。一般而言,通過銀行開通的理財賬戶可以辦理儲蓄類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基金類產品,大型銀行還可通過銀行系統購買。由於銀行網點分布較廣,通過銀行渠道開立的投資理財賬戶可到銀行櫃台辦理。
證券公司開立的理財賬戶可用於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債券(包括國債、企業債、公司債等)、期貨(包括金融期貨如股指期貨、外匯期貨等,商品期貨如黃金期貨、農產品期貨等)等一系列的投資理財工具的投資。證券賬戶的開立可到各證券公司營業部辦理,需要在交易日內辦理。投資公司的手續比較方便,一般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復印件。投資公司也會為客戶定製專屬理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