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根據資管新規的框架,理財產品按照投資性質分為哪些
「資管新規」:資產管理產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公募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公開發行的認定標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執行。私募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通過非公開方式發行。
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權益類產品投資於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混合類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產品標准。非因金融機構主觀因素導致突破前述比例限制的,金融機構應當在流動性受限資產可出售、可轉讓或者恢復交易的15個交易日內調整至符合要求。
「銀行理財新規」: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明確資管產品分類,按投資性質不同,以80%作為比例判斷,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混合類產品。
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同時將銀行公募理財產品的認購起點降至1萬元。
B. 2022年以前買的理財產品是否剛兌政策
2022年以前買的理財產品是否剛對政策。
對於剛性兌付的這個政策不是理財產品,而是針對的是銀行的存款。銀行的理財產品之前是有保本的這一規定的。但是現在保本的這種規定也是取消了。只有存款之類的理財產品才有保本的這樣的定義。
所謂的剛性兌付是指銀行存款,如果是一個銀行破產了,那麼在這個銀行的存款在50萬以內是可以無條件的,剛性對付的。這個是有關的銀行保險條例規定的。所以在一個銀行以一個人的名字存款最好不要超過50萬。如果超過50萬,那麼萬一發生銀行破產,那麼超過50萬的部分有可能是兌現不了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極低的,比如說是結構性存款這個是有保本的規定的。
所以現在理財產品不能閉著眼睛買,一定要看清楚所有的條例。而且風險等級比較高的理財產品,他的本金不一定是保本的,它的收益是有浮動的。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謝謝!
C. 理財新規對未到期的理財產品如何處理
你好,沒到期的產品,還是按照原來的理財產品協議執行,到期的產品則按照新規執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D. 央行「資管新規」正式施行,那銀行的理財產品還能買嗎
執行了新規後理財產品可能還能買!只是,你需要更加理性,同時也需要你貯備更多的投資理財相關知識,避免盲目的投資,這對我們個人以及國家來說都算是一件好事。不過,最後,對於風險實在是敏感的人,個人建議還是直接搞儲蓄為好!
目前,整個市場上7成都是R2級風險用戶,R1大概佔比11%多點,兩者合計超過80%。不過,這兩年隨著新規的慢慢執行,R1級用戶在慢慢縮水,購買中高風險理財產品的用戶在逐步增加。這顯然和投資者不斷成熟,以及新規逐步的實施相關。
保本產品只有定期儲蓄:最後,如果你實在需要保本的產品,那就回歸到儲蓄吧!可以直接去銀行存定期,或者是購買儲蓄國債。
這兩個都能保證百分百的保本,不過存款現在存在50W這個限額,超過了這個數字按照相關條例一旦銀行破產有可能不予賠償。
儲蓄國債的話,我覺得還是可以的,收益高於儲蓄,當中也能拿出來(會給予一定的收益),只是每期都需要搶。
E. 銀行理財將來迎什麼變化
2018年7月20日,市場期待已久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降低投資門檻、打破剛兌、規范投資非標、消除多層嵌套等一系列要求,將給銀行理財業務帶來深刻變化,有利於行業規范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目前20多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投資佔比為15%左右。
針對部分銀行通過購買資管產品,形成層層嵌套,難以及時、准確掌握底層資產情況等問題,辦法要求理財產品不得投資本行或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
專家表示,這有助於縮短融資鏈條,防止資金空轉,增強理財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主要有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兩大類。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保本型理財產品按照是否掛鉤衍生產品,可以分為結構性理財產品和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應分別按照結構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進行管理。
該負責人表示,結構性存款在國際上普遍存在,在法律關系、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存在本質差異,要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計提資本和撥備等。
辦法的過渡期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到2020年12月31日。
辦法規定,在過渡期內,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應當符合辦法規定,同時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未到期資產,但應控制存量理財產品的整體規模;過渡期結束後,不得再發行或者存續違反規定的理財產品。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銀行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按照自主有序方式制定本行理財業務整改計劃。過渡期結束後,對於因特殊原因而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經報監管部門同意,可以適當安排,穩妥有序處理。
F. 六大銀行理財產品整改
近日,監管對6家國有大行及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做出指導,對價值的計量將發生重大改變。數據顯示,目前6大行存續產品數量較多,至年底需要進行改造的產品也較多,需要關注。
1、監管出手 ,證券時報報道,8月24日監管對六家國有大行及其理財公司做出指導,進行兩項重要安排:一是過渡期結束後(2021年末),不得再存續或新發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二是除嚴格按照現行監管規定使用攤余成本計量外,理財產品(除現金管理產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後新增的直接和間接投資的資產,均應優先使用市值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暫不允許對除未上市企業股權外的資產採用成本法估值。已適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存量資產,應於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拓展資料:
1、攤余成本計量: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反映某個時點上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簡單來說理財產品中將持有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進行返息。 市值法:這個比較好理解,投資資產比如上市公司股權、上市債券等以市場價值進行計量。 兩者區別在於:理財產品買入投資標的(假設以買入債券來舉例)後,若按照攤余成本計量進行估值,無論債券漲跌該理財產品凈值不受影響,因為每日的收益率是將持有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進行返息,這個是可以預期的固定的值,所以反映到理財產品凈值上,該凈值波動小、基本沒有回撤風險。
2、而以市值法計量,如果債券在市場價格上漲,投資該債券的理財產品凈值也跟著漲,反之債券下跌,理財產品凈值下跌。可見市值法可以准確反映理財產品當前的市場價值,價格隨投資標的市場價值波動而波動,可能會讓一些風險承受能力很低的投資者減少購買理財產品。
3、這也凸顯了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資管新規明確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息,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資產。這也意味著,憑借「剛性兌付」而迅速壯大起來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G. 國家規定金融理財產品合法的杠桿是多少
依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四十二條 第3款的規定:「商業銀行每隻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的杠桿水平不得超過140%,每隻封閉式公募理財產品、每隻私募理財產品的杠桿水平不得超過200%。」
H. 理財新時代,投資者必須知道的幾點新規
理財新規劃重點
1. 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對於市場較為關注的公募理財產品可否投資股票等問題,根據《辦法》,公募理財可以通過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股票。
2. 明確非保本理財產品為真正意義上的資管產品;保本理財產品按照結構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進行規范管理。同時,《辦法》在附則中承接並進一步明確現行監管制度中關於結構性存款的相關要求。
3. 公募理財產品銷售門檻由5萬元降至1萬元,私募理財產品購買門檻和資管新規保持一致。
4. 在理財產品銷售方面,引入不少於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要求,並進一步提高了條款表述的針對性和准確性。冷靜期明確只適用於私募理財產品,不適用於公募理財產品。
5.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辦法》第三十五條所列示資產之外,由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設立、不持有金融牌照的機構發行的產品或管理的資產,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附屬機構依法依規設立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以及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另有規定的除外。
6. 針對理財產品投資范圍,根據此前徵求意見稿第35條,理財產品可以投資管產品,但資管產品不是底層資產,需要穿透至底層資產。目前市場較為關心的是投資ABN(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是否屬於底層資產。此次落地的《理財辦法》規定,「包括在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明確包含ABN。而徵求意見稿中的「銀行間市場信貸資產支持證券」表述並不包含ABN。
7. 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將先廣泛徵求社會意見,隨後擇日正式發布。在理財子公司業務規則中,將依法合規、符合條件的私募投資基金納入理財投資合作機構范圍。
8. 《辦法》過渡期要求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過渡期自本辦法施行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在過渡期內,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應當符合《辦法》規定。同時,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未到期資產,但應控制存量理財產品的整體規模;過渡期結束後,不得再發行或者存續違反規定的理財產品。(大隊長金融)
9.另據中國證券網報道,監管層人士指出,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正式稿並沒有收緊的規定,所有的調整都是在符合資管新規基礎上的合理調整,甚至更寬松一點,所以盡早發布,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與理財新規相關的兩份重要文件——理財子公司、結構性存款相關規定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
I.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三大影響
1.從資產端來看,資管新規禁止期限錯配,而非標資產的期限普遍較長,這就要求銀行理財壓降非標資產規模,同時「非標」與「標」的認定標准趨嚴,也加大了銀行理財非標轉標的難度,要完成壓降規模只能連帶著標准資產的規模也下降。
2.從產品端來看,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保本理財正式終結,凈值化產品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在凈值化產品的設計上,大部分銀行缺乏相關經驗,更缺乏配套的系統/運營支持體系以及人才儲備,難以設計出合適的產品的留住現有的客戶。
3.從客戶端來看,一方面,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理財產品的凈值開始波動,而銀行客戶的風險偏好較低,儲蓄客戶轉化為理財客戶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新規對合格投資者額認定標准進一步趨嚴,也加大了銀行理財攬客的難度。
拓展資料: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影響多大?
1、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得保本保息今年銀行非保本理財的發行比例維持在2/3左右,但是根據銀行披露的數據,絕大多數產品都能如期兌付本息,幾乎不存在理財產品虧損的情況。數據顯示,3月份共有15212款理財產品到期,6149款產品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共有157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收益達標比高達97.45%,沒有一款產品虧損。
2、產品實施凈值化
管理目前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產品的期限是固定的,有預期的收益率,但是今後這種產品要向凈值化轉型。
3、90天以內封閉式理財停止發售
2017年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在4-5個月之間,90天以內的理財產品佔比較高,在40%左右,由於流動性比較高,深受投資者喜愛。資管新規意見稿發布之後,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的佔比逐漸下降,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4月份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佔比降至30%以內,11月意見稿發布之後的5個月內,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由5.2個月拉長至6.5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