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行趨勢難改嗎
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多位理財經理表示,與往年月末、季末、年中理財收益率顯著沖高的現象不同,受資管新規影響,當下銀行理財收益普降。此外,市場流動性較充足,也拉低了理財收益率。
近期央行基礎貨幣供給充足,通過公開市場工具、定向降准等手段持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推動利率水平下移,理財產品利率下降是隨行就市。預計未來銀行理財收益率變化主要取決於市場利率走勢,大概率穩中趨降。
發行理財產品是銀行拉存款的主要方式之一。往年,在月末、季末、年中等關鍵時點,銀行都傾向於通過加大理財產品發行量等方式以應對貸存比等考核壓力,從而使得這些時點發行的理財產品利率較高。
「理財產品利率中樞下移,主要原因是央行基礎貨幣供給充足,通過公開市場工具、定向降准等手段持續向市場穩定供給流動性,推動利率水平下移,理財產品利率下降是隨行就市。此外,嚴監管環境下,金融去杠桿繼續,銀行等金融機構杠桿降低後流動性壓力減小,也會對利率形成壓制。」西澤資本首席經濟學家趙建說。
強監管使得非標、通道類業務得到有效規范。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認為,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下,隨著強監管政策陸續落地,金融去杠桿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非標、通道類業務的有效規范和約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現象。
強監管政策之一就是《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的出台,其對理財產品收益率影響顯著。興業研究分析師孔祥表示,非標資產目前不能錯配,因此新理財產品不能配置傳統高收益資產,導致收益率下滑。
如果不發生極端事件,預計銀行理財整個利率中樞穩中下移,但空間不大。同時,要警惕由於系統性風險帶來的流動性環境再緊張。
❷ 現在銀行的理財安全嗎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安全嗎?非保本的理財產品出現過違約嗎?
四、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嗎?就銀行理財產品本身來說,新規後更加安全了。為什麼這么說呢?主要是基於幾個方面:新規之後,銀行或者銀行理財子公司會加大對理財產品所投資的項目盡職調查的力度,提前發現風險,項目更加安全,理財產品也就更加安全。
現在銀行都在成立理財子公司,以後的銀行理財業務就剝離到銀行理財子公司進行管理發行,理財產品實行更加專業化的管理。同時提高了化解處置風險的能力、資產管理人員人才也更加的專業化。這一切都保證了新規後的理財產品,更加規范,更加安全。監管要求打破剛性兌付,並不說銀行推卸了風險,而是對風險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和定位。
從表面上來看,打破剛性兌付後,理財產品不保本了,風險由銀行轉嫁到了投資人。但本質上來說,理財產品正本清源,有效降低了銀行發生流動性風險有隱患。
五、總結所以總的來說,新規後的理財產品,正處於市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由於實行了更加專業化規劃化的管理,風險比以前更加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銀行理財產品違約的先例。由於銀行理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以前歸屬銀行的那部分超額收益現在歸投資者所有。所以收益比以前更加高了。
❸ 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你覺得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現在的銀行理財市場已經變了天,過去銀行理財產品穩賺不賠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六、總結由於當前理財市場還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對於缺乏專業理財知識的投資者來講,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首選大銀行。大銀行風控能力遠遠大於小銀行,風險相對較小。我們在購買銀行理財之前,要了解一下當前理財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作為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的收益參考。
如果我們選擇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偏離平均收益率幅度太大,意味著風險也很大,這時候我們要選擇放棄。理財新規後,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閉著眼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需要學習一些專業的理財知識來武裝自己。在購買的時候,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直到產品說明書中的每一個細節你都明白。
如果產品說明書看不懂,則果斷放棄。新規加強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時登記注冊要求。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有產品編號,可以登陸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辨別真偽,避免買到虛假理財產品。
❹ 資金空轉是什麼意思
通常理解的資金空轉,就是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轉而不流向實體經濟。
貨幣空轉是指比較嚴格的經濟學定義可能是社會融資規模持續高於GDP增長率,即現金流在循環過程中跳過了實體經濟這一環,陷入了金融機構間的「自循環」過程。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現象,是指國家增發流動性後,現金流只在虛擬經濟即金融行業內流動,並沒有惠及製造業等實體經濟。
(4)大量的理財產品金融系統空轉擴展閱讀:
近年來同業業務發展過快,是造成整個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的源頭。大型銀行從央行獲得低成本資金,並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而是通過同業存貸款的方式進入到城商行、農商行等小銀行,而小銀行的業務合規程度不高,不但放大了資金風險,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效果也有限。
除了銀監會之外,央行對於銀行同業業務的整頓也未放鬆。央行於7月中旬對外通報了2016年同業賬戶專項檢查情況,指出部分銀行在落實賬戶開立管理與專項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到位問題,個別銀行存在違規問題多、違規程度高,甚至在開戶審核環節嚴重違規的現象。
針對央行和銀監會打擊同業套利的一系列動作,監管部門加強金融監管,會對其他商業銀行開展違規業務起到警示作用。與此同時,將使得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萎縮,緩解資金空轉的現象,促進資金流入到實體經濟。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金融資金「空轉」放大市場風險
中國新聞網-央行銀監會直擊同業套利 緩解資金空轉現象
❺ 金融風險監管升級中也有機會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範金融秩序,築牢金融風險「防火牆」。這其中加強金融監管是關鍵環節。
對不良貸款要加強監管,加強對商業銀行不良率的考慮,充分發揮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作用。對企業債券違約風險要結合去杠桿一並處置,關鍵在於控制企業發債規模,特別是房地產企業發債規模。對於影子銀行監管要下狠手,把其招安收攏,納入監管的法眼。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重點在於五花八門的P2P融資貸款,必須對准互聯網上違規放貸的靶心,使出監管利劍,鏟除其生存的土壤。
必須充分認識到,金融風險最大隱患點是各類金融機構自身釀造的,在金融體系裡空轉倒騰牟利的金融產品,是表外金融各類理財產品以及脫實向虛隱患。因此,要把金融監管的眼睛緊盯各類金融理財產品以及各類資管業務。
日前,「一行三會將發布跨行業的資管新規」的消息廣為流傳。從1999年開始,金融監管部門就開始針對資金資產管理進行放開、監管等反反復復出台各項制度辦法規定等。但可謂越監管規模越大,問題越多,風險越大。縱觀近幾年的每一次監管基本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後果顯而易見。正規的信貸資金都被變相倒騰成各種五花八門的資管計劃、理財資金,然後在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託、各類財務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之間層層拆借、包裝、倒騰,層層剝利加價,最終流向實體企業的已經被層層剝利到「天價」。這已經成為中國目前實體經濟企業融資貴的主要原因,融資難的幫凶。同時,層層加杠桿,不斷擴大規模的資管理財產品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風險的最大來源之一。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各大類資管產品的規模已經超過88萬億元,占同期全部人民幣貸款的86%。在人民幣信貸籠子之外弄出這么大規模的表外不倫不類金融規模,簡直是天大笑話。其中銀行理財26.3萬億元,信託計劃15.3萬億元,公募基金8.4萬億元,基金專戶16.5萬億元,券商資管計劃14.8萬億元,私募基金5.6萬億元,保險資管2萬億元。除去產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剔除這些重復計算因素,實際資管業務規模約為60萬億。這其中銀行理財產品占據半壁江山。徹底讓人無語了。這不能怪罪追求利潤的銀行,而是監管上的巨大失誤與放任。
在去杠桿、防風險的今天,對資管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必須出台嚴之又嚴的監管辦法。在分業管理體制下,銀行、證券、保險監管部門有時在理財資管上出現各自為戰、護犢子的情況。因此,由央行統一出台跨市場、跨行業的監管辦法是正確的,也為監管大統一鋪路。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意義所在。
從透露的消息看,這次監管辦法對准「明確資管業務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消除多層嵌套,嚴禁通道業務;限制非標投資,統一杠桿要求」三大重點,打准了資管產品問題的七寸。一定要不動搖、不被忽悠、不向說辭妥協的出台、執行和落實下去。
然後,一種純屬忽悠的聲音卻出現了。或放開銀行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理由純屬臆測:由於不允許資管產品投資其他資管產品,目前曲線入市的銀行理財資金未來進入股票市場只能是直接投資。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這個觀點的前提是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進入股市。誰告訴你的?銀行信貸資金不能進股市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就有明確規定限制。實踐已經證明這是正確的,是保持中國不發生跨市場風險的殺手鐧。
現在應該進一步明確,銀行所有資金包括表外的全系統資金都一律不能直接或間接進入股市。在去杠桿、防風險特別是防系統性、跨市場金融風險的今天,竟然忽悠銀行理財產品直接進入股市,純屬誤導決策,忽悠股民,自個意淫。監管部門應該立刻出來澄清事實,並盡快出台嚴格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於標准化金融市場,嚴禁投資於非標以及股市的管理辦法。
試想,已經有26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如果允許投入到股市裡,那麼給股市帶來的沖擊與波動多麼大,發生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用不了多長時間,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將徹底歇菜。
❻ 什麼是導致金融空轉影子銀行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宏觀經濟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下,中小微企業受到大企業的擠出效應愈發明顯,各種社會資源愈發向大企業傾斜,進一步壓縮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中小微企業自身的生存周期短、現金流緊張、抗沖擊和風險能力弱的特點讓商業銀行的貸款本就不偏愛中小微企業。再加上近年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和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選擇更為謹慎保守,青睞於有國家信用作為保障的大型國有企業和信用資質優越的大型民營企業。由銀保監會2018年三季度的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雖然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已達33億元,但與中小微企業潛在融資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影子銀行體系就成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
通常所說的影子銀行是指一些信託、證券公司,以及相關的其他輔助企業。它們不是銀行,但是組合在一起發揮了類似銀行的收錢和放貸的功能。傳統情況下,儲戶出錢存到銀行,銀行尋找到缺錢的企業,然後把錢借給這些企業,這是正常的存貸款流程。影子銀行的大流程差不太多:
第一有出錢的人:可能是儲戶,可能是銀行,也可能是錢多得流出來的大公司;
第二有缺錢的企業;
第三有收錢和放貸的中介:例如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等。原則上公司不能直接相互借貸,所以這些中介不能直接放貸給需要的企業,要通過理財、資產管理產品、信託等等法律手段繞一圈。但是實質是一樣的,總之就是中介機構從有錢的人手裡拿到錢,然後放貸給缺錢的企業。
拓展資料
影子銀行比較直接的影響包括:
1、 利率比較市場化中國銀行的利率是央行確定的,可以小幅度調整,整體不能動。但是影子銀行不受央行規定的利率約束,貸款利率比較自由。一般找影子銀行貸款的企業,都是從正常銀行體系貸不到款的企業,風險略高,所以利率也會略高。由於有了影子銀行,中國出現了(大量)利率略高的貸款,利率更市場化了。
2、 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傳統銀行內部管理體系完善,風險審核嚴格,外部又受到銀監會的監管,總體是很安全的。
影子銀行是指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影子銀行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期限錯配、流動性轉換、信用轉換和高杠桿四個方面。
❼ 什麼是空轉套利和關聯套利
空轉套利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多種業務使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轉而未流向實體經濟或通過拉長融資鏈條後再流向實體經濟來獲取收益的套利行為。
關聯套利指違規向關聯方授信,轉移資產或提供其他服務;違反或規避並表管理規定的套利行為。
❽ 銀行理財產品退出市場有利隔離風險
「如果銀行業搞得一塌糊塗,我作為銀監會主席,我就要辭職。」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說。據多位與會人士對媒體透露,郭樹清是在4月21日召開的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做出如上表述的。整治金融亂象,郭樹清准備好了「猛葯」。而且郭樹清基本可以說是背水一戰,要徹底整肅銀行,徹底根除金融亂象。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協調,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加大懲處違規違法行為工作力度。這再次給監管部門撐了腰、壯了膽,相信下步治理金融亂象,加強金融監管將會升級。
金融去杠桿是「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一環,實質是要避免資金空轉套利、降低金融系統性風險。信貸資金不往實體經濟流去,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的資金有回報率更高的途徑與土壤。這個土壤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合謀共建的內部相互倒騰資金的平台與通道。這個通道與土壤不堵死,一時整頓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之舉。
在所有金融亂象中,銀行業是帶頭大哥。銀行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而這些大量流動性不是直接支持實體企業,而是被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拆借走,或是被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融去直接投入到股市樓市裡。銀行把大量流動性借給這類公司,一是安全性有保證,二是回報率也不低,何必直接面對實體經濟去冒風險呢?
2013年前實體經濟杠桿高,現在則是轉移到同業。杠桿體現形式就是同業負債和同業資產,其中一些投向非標,一些投向存單,另外還有一些投向了委外。銀行委外資金兩大來源,一個是表外理財,另一個是同業資金。在貨幣寬松、流動性充沛時,「同業存款-同業理財-委外資金」是一個可行的套利模式。
各家銀行幾乎都涉及委外業務,委外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資產管理部、同業部門和私人銀行。其中來自於同業的委外資金成本最低,但是對風險有嚴格要求和限制。
銀監會連續出七八個文的監管,劍指同業空轉、理財空轉,包括資產穿透和監管套利,這個過程中會影響同業理財的規模的增長,從而對委外會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委外戰線的收縮。
而銀行為了規避信貸資金間接入股市的政策制約,往往以理財產品籌集資金,然後拆借給非銀行金融機構。打著理財產品籌集資金,成為銀行存貸款表外資金來源的一個「地下」渠道,也成為金融亂象的始作俑者。連外媒都不可思議的是,從2004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快速發展,到2016年已經達到29萬億元,占同期居民存款的48%,接近一半。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而這些理財產品資金都在金融機構間倒騰牟利,在股市興風作浪,在樓市瘋狂炒作。由於理財產品資金回報率高於存款利率,使得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被侵蝕擠占,最終導致整個資金脫實向虛。
整頓金融亂象不能腳痛醫腳、頭痛醫頭,而要有治本之策。不妨讓銀行理財產品徹底退出市場,還金融市場秩序,從根本上遏制銀行資金亂象。
必須從銀行理財產品起源說起。由於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方向,從2004年開始監管部門適度放開了社會融資回報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銀行按照管制利率吸收資金能力大大下降。面對社會民間機構各種高利率吸收資金狀況的倒逼,銀行進行了所謂的金融創新,即繞開基準利率包裝理財產品吸收資金。由於理財產品回報率可以自行確定,自主權較大,使得銀行擺脫基準利率競爭的劣勢。
從當時看,給銀行理財產品放出一條生路也沒有什麼錯誤,避免了社會融資放開後對銀行沖擊過大過猛。不過,目前已經時過境遷,銀行理財產品這個金融改革的過渡性產品應該也到了退出市場的時候了。
目前的一個最大環境時,存貸款利率已經徹底放開了。特別是存款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有了吸收存款的定價權。與實行管制利率時,通過理財產品變相提高利率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銀行完全不必再通過理財產品來吸收資金了。
因此,在存貸款利率已經市場化的前提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存在已經毫無意義了,只能給良好的金融市場添堵,到了徹底讓其退出市場的時候了。
❾ 對金融理財發展趨勢的幾點探討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❿ 如何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潮頭踏波而行
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三期疊加的關鍵階段。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宏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審慎出台定向降准和微刺激。大量實體經濟增長缺血,金融服務主體對小微和三農的服務滲透力不夠。個別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仍亟待解決。M2與GDP之比高居不小,大量貨幣在含影子銀行在內的金融體系內部空轉,「錢生錢」的社會預期濃郁。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無風險利率被不適當抬高,實際推進了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中國金融體系面臨諸多結構性矛盾和挑戰。站在金融改革大時代的潮頭,我們該如何做一個專業的沖浪者?才能隨經濟周期起伏而靈活調整,熟練地駕馭波峰波谷,保持乘風逐浪,踏波而行?筆者想嘗試著與諸君探討幾個一直縈繞於胸的問題。
一、互聯網跨界金融為什麼在中國如火如荼?
有人問,為什麼在互聯網和金融均是最發達區域的美國,沒有出現互聯網企業跨界做金融的巨大創新和規模效應?個人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一場金融壓抑和寬松創新的競賽。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一直嚴格遵循包括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腕骨」原則等在內的運行規則。目前,中國還沒有放開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而以寶寶們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則利用錢荒的特殊試點推出了超過6%的收益率,且不需要在資本約束、撥備覆蓋、准備金等方面承擔高監管成本。因此,當金融資源從一個高壓強的壓力場向較低壓強的自由空間溢出時,這種流向在短期內是不可逆的。
第二,兩個發育程度完全不同的金融市場。現代金融在中國恢復僅僅30年的時間,中美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不在一個層級上。與美國相比,我們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力度以及立體化豐富程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靠傳統金融還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互聯網跨界金融就恰恰利用了這個發展時間差和利基市場空間。
第三,三個因素的疊加和規模化不對稱。西方國家的利率市場化進程一般也走了近20年 的歷程,但目前在中國出現了利率市場化演進、金融脫媒和移動互聯應用迅猛發展這三個相關因素的疊加。互聯網技術最好解決了不對稱問題,越是不對稱的市場就 越是有規模化的商機和利潤。中國目前的城鄉人口結構、東西部財富積累程度、教科文衛發展的地域差異等不對稱,為互聯網跨界金融提供了快速積累客戶和創造規 模效益的絕好機遇期。
二、客戶在移動互聯時代有哪些新的變化?
對移動互聯應用的適應速度越來越快。時代在變遷,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科技在快速迭代,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拉近了人與互聯網的距離,客戶對信息和服務的獲取更加扁平、高效和低成本。
對金融服務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第三方支付機構、電商網站、互聯網公司、移動APP開發團隊將金融服務的門檻拉低,把最大眾、最低結構化和易於理解的金融服務娛樂化、標准化,提高了其易用性和客戶體驗。
公司客戶對網路服務的依賴越來越強。互聯網最先脫媒的是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如在線支付、基金銷售、消費金融、生活繳費、跨行匯款等。接下來,隨著一些互聯網企業深耕行業,將給企業的金融需求(如跨行現金管理、國內保理、供應鏈融資、賬戶託管等)帶來更低門檻的服務。
三、銀行在網路金融服務創新方面在發生什麼轉變?
從單一產品競爭到平台的角逐。銀行之間的競爭,目前是同質化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競爭。而未來銀行之間的競爭,將圍繞誰提供更多平台服務而展開。銀行要麼獨立打造電商平台來獲取增量客戶;要麼和其他互聯網平台合作,從入口導入流量。
從重點提供個人客戶的網路服務到更多投入企業及機構客戶。與IT企業的服務重心變遷方向相反,銀行在互聯網領域先服務了消費者市場,而後將逐漸過渡到企業和機構客戶。隨著大數據技術、雲計算服務、TYD趨勢(take your devices,自帶設備終端)和在線產業鏈的發展,這種演進的速度在加快。
從關注供應鏈到關注整個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僅關注鏈主企業和上下游,即傳統意義上的1+N。而在線產業鏈金融,則發展到 N+1+1+N+M,即全流程在線+主金融服務商+鏈主企業+上下游企業+第三方服務商,形成產業和金融生態融合的聯盟。
從發展電子銀行到打造網路銀行。從純粹的網銀、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渠道建設向外拓展,從更高、更廣、更深的視角創新服務模式,為新經濟、傳統經濟轉型 升級提供嵌入式網路金融服務,為傳統公司金融、個人金融、貿易金融和金融市場業務導入客戶,帶動營銷、服務、銷售的規模個性化。
從閉環提升到生態優化。從做內功打基礎,到跨界合作。通過大合作,打造網路金融生態圈,從電商平台服務、移動支付、產業鏈融資、大數據合作等方面切入,與合作夥伴一起搭建開放、共生、互補的新金融生態,獲取新的客戶和業務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