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無法兌付的風險有多大
不同的銀行風險不同。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個人存款保險制度要出台了。也就是說,國家不再為銀行兜底了,銀行會倒閉了。不要認為銀行不會倒閉,金融危機美國倒閉了200多家銀行不是假的。國家法律規定,除了保險公司不允許倒閉外,沒有規定銀行不允許倒閉。
房產泡沫一旦破裂,出現大量的棄房,銀行的資金將會短缺,去年的兩次錢荒就是銀行流動資金短缺造成的。
② 渤海銀行會倒閉嗎 在渤海銀行買理財產品每期都能兌付
那害人不淺的渤海銀行!樣垃圾銀行不倒閉才怪,房貸千萬不要選渤海銀行,忘了就1小時延期都上徵信不良,都上徵信不良,其他任何銀行1~2天都不會上徵信不良,害人不淺的渤海銀行!害人不淺的渤海銀行!害人不淺的渤海銀行!
③ 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的擠兌事件
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設在鹽城環保產業園的一個網點,遭遇近千群眾擠兌現金,經了解:這是由一則「射陽農商銀行將要倒閉」的謠言被民眾一傳十,十傳百,因而引發擠兌風潮。
《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被傳倒閉引擠兌》在短短4天時間里引發了相關新聞報道達1370多條,相關微博達到近7000條,國內外財經媒體、主流媒體、都市媒體都給予了全面報道,深入分析。不少金融從業者和研究者表示:擠兌背後暴露的、快速城鎮化地區金融生態穩定性不足的問題,需要加以重視。
在中國,銀行被認為是有政府信用的隱性擔保,而此次射陽農商行擠兌事件顯現出中國農村金融機構風險防控待加強,也使外界普遍擔憂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
26日的「中國新聞網」指出:「倒閉」謠言引發千人擠兌事件,倒逼村鎮銀行反思風險管理。由於村鎮銀行具有規模小、抵禦風險能力弱等先天不足,因而自創立之初,就有必要加強全面風險管理,認清經營風險所在,不斷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始終堅持把防範風險放在第一位。畢竟,只有確保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生事物才能夠生存下去,才能為農村經濟提供健康穩定的金融服務。
《廣州日報》則認為:其實謠言引發的擠兌並不可怕,信用「擠兌」才是銀行的最大危機。可是,如今某些銀行有濫用這種信用謀取一己之私的趨勢,比如銀行近年來「嫌貧愛富」,對中小儲戶的服務不到位。許多銀行為了牟利,近年來推出的各種所謂的理財產品,卻片面向客戶鼓吹其高收益而忽略其高風險。
④ 理財產品無法兌付,理財到期不兌付怎麼辦
一般延遲兌付的,公安機關會介入調查。銀行理財產品還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的收益是固定的,到期後就可以獲得協議上規定的收益,反之為非保證型。
非保證型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銀行按照約定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反之就是非保本型。
一般銀行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的風險僅次於儲蓄風險,是追求穩定收益的穩健型客戶的最佳選擇。
一、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投資者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
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理財業務的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利益,並不保證投資者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
三、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投資者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風險由投資者承擔,並根據實際收益情況確定投資者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
四、商業銀行承銷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代其他機構銷售的產品,商業銀行只收取固定的承銷費用,不對產品的風險負責。
⑤ 銀行理財可能會碰到哪些風險
為推動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業務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賣者有責」「買者自負」,未來銀行將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理財)業務。且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應當主要投資於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因此未來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有「固收」類產品,也有股票權益類資產,這類產品也就具有一定的「波動風險」,大家需要做好充分識別。
您也可以關注「銀行智能存款」產品,按照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如定期銀行存款產品「振興智慧存」,滿期收益率在4.8%左右。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⑥ 平安金賽銀事件是怎麼回事
平安金賽銀事件:
2015年09月28日一些深圳金賽銀私募產品的投資者走上北京金融街來到平安大廈門前進行「維權」,此外,還有投資者設法尋找金賽銀公司相關負責人解決問題。據了解,這些投資者購買金賽銀私募產品之後無法兌付,而平安銀行為金賽銀相關產品的託管行。
根據監管部門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內容,金賽銀存在向不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等多項違規問題。
隨後,深圳公安局羅湖分局已對金賽銀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立案進行偵查。
(6)08年銀行理財兌付危機擴展閱讀:
金賽銀的主要違規事項
(1)金賽銀將自有財產或者他人財產混同於基金財產投資。平安銀行開立的託管賬戶顯示,法人與託管賬戶之間出現了頻繁的資金往來。
(2)單只基金的投資者超過了法定數量。該公司9隻有限合夥基金的實際投資人超過了50人。
(3)向不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
⑦ 又有2家銀行被解散,最高可以賠償50萬,還有幾種情況一分不賠
我們都知道,銀行在國外都是私營為主,所以很容易發生破產倒閉的情況。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2020年的疫情,美國都有不少銀行倒下。但在中國,銀行一般都是國有,有政府托底,在大家的印象中很安全,不會出現倒閉的情況。
然而,隨時時代的發展,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改變。今年11月,有著20多年歷史的包商銀行正式破產,這代表著銀行破產也將是常態。實際上,在包商銀行之前,還有海南發展銀行、河北省肅寧縣尚村農信社、汕頭市商業銀行這三家銀行倒下。
另外,在今年11月底,我國開始啟用銀行「存款保險標識」,銀行如果有這種標識的,那你的存款都是受到保護的。也就是說,即使銀行出事了,也不用擔心錢會拿不到。
實際上,這並不是首次出現銀行解散或者合並,此前已有多家農商行合並重組。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中小銀行為了生存,合並組成規模更大的銀行,也能提升生存能力。在未來幾年,這或許是一種常態。
對於儲戶來說,存錢還是要小心,盡量不將錢存到一家銀行,不超過50萬。如果是為了安全起見,國有大行自然是最佳的選擇。
⑧ 金賽銀出事了,平安金賽銀事件是怎麼回事
金賽銀出事了!最近平安金賽銀事件掀起了不小的波瀾,9月底,位於北京金融街上的中國平安集團北京分公司樓下,聚集了近百名投資人向平安集團維權。國慶期間金融界非常火的三個詞:「中國平安」,「60億」,「金賽銀」。涉嫌200多名平安員工。
近百名投資人進行維權表示購買了中國平安北京分公司兜售的理財產品出現了兌付危機,投資的錢拿不回來!其原因是深圳金賽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陷入嚴重的兌付危機!同時他們稱有200多名平安保險的業務員參與其中。
但購買合同,合同內容及落款均未有任何中國平安的表述和公章。據投資者爆料,銷售、簽合同從沒見過金賽銀等公司的人,都是只通過平安保險的業務員,先給錢,再給合同,見到合同的時候落款已經簽好是金賽銀。
一位姓趙的女士說:「我買了該產品,記得當時是平安的業務員,戴著平安的工牌,在法定工作日內,向我介紹該產品,並說是平安公司回饋老客戶,只有VIP才能購買的產品,怎麼轉眼間性質就變了?這該怪誰?」
平安業務員:領導授意才敢銷售
據界面記者表述,多位業務員說他們是在領導授意下才銷售的上述產品,同時記者獲得的證據也顯示,在銷售產品階段,有平安保險營業部的負責人統一給業務員培訓講解上述產品。而且在7月,業務員向營業部的領導尋求解決辦法,領導還給與回復稱,「盡快約客戶去尚都(金賽銀北京公司所在地)談延期補償協議,由金賽銀的人接待,減少業務員的壓力。」
恐怖的金賽銀,千名員工只剩20人
深圳金賽銀是一家以產業基金、並購基金等發行與管理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基金管理機構,其官網宣稱,其主要投資優質的地產並投項目、礦業並購項目,年化回報率可保持在50%以上,管理基金規模高達150多億。據數據顯示,金賽銀在全國發行尚未兌付的基金產品共27隻。
今年4月,金賽銀就出現產品到期無法兌付的問題,緊接著上千名員工開始離職,目前僅剩不到20人,金賽銀法定代表人王維奇也在9月份失蹤。截至9月25日,根據金賽銀委託的律師事務所統計,金賽銀募集資金63億元,尚未兌付的約30億元。近期,深圳公安局羅湖分局已對金賽銀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立案偵查。
中國平安:官方未銷售金賽銀理財
事情被大量曝光後,平安官方正式回應,稱從未參與銷售,公司正在和投資人一起積極配合司法機關辦案,盡快查清案件事實。
1、平安員工私自銷售金賽銀理財產品?
平安:一直以來,平安人壽都明確規定禁止員工和業務人員違規代銷非平安的產品,經查實,平安人壽官方從未銷售過與金賽銀相關的理財產品。
2、金賽銀產品由平安保險投保?
平安:金賽銀確實為張家界項目在平安保險購買過投保金額為2億9千萬元的「建築工程一切險」險種。平安承保的是金賽銀公司相關工程項目的建築工程險、財產一切險等財產險險種,承保險種與理財產品毫無關系,也沒有對其理財產品做任何擔保。
3、平安銀行作為金賽銀的託管行?
平安:銀行的責任主要在於為客戶提供賬戶開立、資金清算以及監督資金投資對象是否符合託管協議約定的投資范圍等服務。託管行不承擔基金的投資風險,不對投資收益的收回承擔責任。
雖然這樣的事情,平安再三表示官方並未銷售該產品,但是這也暴露了其內控不力的問題,或難辭其咎!
掛羊頭賣狗肉在銀行里不足為奇
2015年二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32910款,發行規模估計為19.75萬億元,然而產品信息披露數量嚴重匱乏,100餘家銀行在到期產品信息披露上得分均為零,這樣的條件為「掛羊頭賣狗肉的飛單」提供了溫床。7月份,廣發銀行曝出767萬「飛單」,後將其涉事員工開除。
警惕「理財顧問、業務經理」
據數據顯示,受害的一般為中老年人,以來自中小城鎮為主。據了解金賽銀事件最大年齡受害人已達70多歲!他們的理財渠道很少,他們容易受到高收益、保本保息加上一些「大背景」的誘惑而踏入「飛單」陷進。警惕這些所謂的理財顧問、業務經理,遇到他們推薦的高收益產品,一定要多方咨詢,如果信息不對稱、官網查不到、合同落款不對勁,千萬不要買,對自己和家人負責!
⑨ 保險理財產品市場現狀
2008年以來,我國盡管面臨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境內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動盪不安的局面,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仍然創下歷史新高。銀行理財產品的樣式種類、發行款數與資金規模都在急劇膨脹。2008年各主要商業銀行累計發售7799期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約合人民幣為23055億元。同期保險理財產品、信託理財產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新募集資金分別約為6243億元、5637億元、1827億元和226億元。無疑,銀行理財產品已穩居理財市場的第一位,規模超過其他類別理財產品的總和,成為推動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數量累計為7850款。進入2010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快速增長的步伐未有減慢跡象,截至9月29日,共有102家商業銀行發行了8051款銀行理財產品,超越2009年的全年發行數量。中國理財市場目前還是個新興市場,以前都是照搬別人的模式,國內銀行只獲取微薄的代銷費用,真正管理產品的是研發該產品的國外銀行,巨額利潤也被他們獲取。然而,金融危機使國外銀行產品的設計和運作能力受到質疑。因此金融危機之後,國內銀行逐漸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和管理團隊,對產品進行自主研發、自主投資和自主管理,自主研發產品將成為今後理財市場的主流。面對來自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銀行在理財產品業務創新方面將不得不越來越謹慎。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財的需求已經被釋放出來。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未來十年間,將會以超過中國GDP的增長速度而高速發展。近年來,在我國金融領域理財業務發展迅速,理財機構類型多樣,產品種類繁多,投資渠道逐步擴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機構合作日趨緊密。綜合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有如下特點:
1.理財機構類型多樣。我國開展理財業務的既有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有證券、保險業金融機構。具體包括: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此外,還有部分帶有投資咨詢、投資顧問、財務管理性質的企業、理財中心、理財工作室和個人也涉足理財業務,我國理財機構類型多種多樣。
2.理財產品種類繁多。2004年開始,我國各家金融機構陸續推出自己的理財產品,包括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信託公司作為專業化的信託業務經營機構,開展面向特定客戶的單一資金信託計劃和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從1995年開始從事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包括面向特定客戶的定向資產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產管理和針對特定資產的專項資產管理三類。2005年年初我國出現了首個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2005年年底,銀監會允許獲得衍生品業務許可證的銀行發行股票類掛鉤產品和商品掛鉤產品,為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大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銀行理財產品從此得到較快發展,權益掛鉤、項目融資、新股申購、QDII等類別的新產品不斷涌現,我國理財產品種類繁多。
3.監管制度,內控制度不完善。我國現在跨行業、跨市場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也已形成了票據、債券、股票、基金、期貨、黃金等比較完整的產品系列,同時還出現了債券買斷式回購、債券遠期交易、利率互換、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掉期交易、權證等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理財產品收益明顯下降,風險程度上升。理財產品售後糾紛一再發生。我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監管制度和內控制度還有待完善。
4.缺乏高素質理財業務人員。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涉及股票、基金、保險、國債、信託、外匯等多個領域,因此,對個人理財業務從業人員資格一般都有具體要求,已明確從業人員的資質條件、職業操守、相關限制及違法責任。保證相關理財人員具備必要的知識、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所從事業務的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理解所推介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遵守職業道德。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還缺少這樣的理財業務人才。
5.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低。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在投資過程中,如果願意承受的風險越大,那麼投資的潛在收益率也就高。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是成正比例的。而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沒有風險的,或者認為風險是很低的,只看到理財產品的收益,而往往忽視風險的存在,風險意識較低。由於每一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銀行理財從業人員一般都要通過風險測試以及根據客戶的年齡與資產狀況進行判斷。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