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變動趨勢圖怎麼看
看的方法如下:
預期收益也稱為期望收益,是指如果沒有意外事件發生時根據已知信息所預測能得到的收益。通常未來的資產收益是不確定的。不確定的收益可以用多種可能的取值及其對應的概率來表示,這兩者的加權平均,即數學期望值,就是資產的預期收益。
在投資理財中,預期收益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進行投資決策的關鍵,輸入變數計算。不對它做出估計,什麼買賣決策、投資組合一切都免談。它不僅對投資者重要,對於公司管理者來說,也同樣重要,因為公司股票的預期收益是影響公司資本成本的主要因素,關繫到公司將來選擇什麼樣的投資項目
㈡ 常見投資理財產品都有哪些,哪個最好
現在目前的投資理財產品有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保險、房地產、外匯、黃金、信託、股票、貴金屬(黃金)等,我們理財無非就是看中兩點安全和收益,我覺得比較好的理財產品是政信類的政信金融產品,它的收益普遍比市面上常見的理財產品高。對比銀行理財:收益率僅為政信理財的一半,安全性比不上政信理財;對比保險理財:投資領域風險比政信理財大,且整體收益不佳;對比房地產:一二線城市房價下降,成交跌入冰點,大佬逃離,不再具備投資屬性;對比外匯:投資風險極大,極易虧掉本金,談不上安全;對比黃金:長期跑不贏通脹,持有時間越長越虧,收益沒有政信理財高;對比信託:投資門檻較高,100萬元起投,政信理財普遍5萬元起投,靈活便捷。
㈢ 銀行理財市場有哪些新變化
一、存量整改基本完成 保本理財產品清零
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台拉開了資管業務改革的序幕。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收益,成為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重要方向。
隨著過渡期收官,銀行理財轉型成績單如何?報告顯示,在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導向下,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與此同時,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佔比92.97%。
存量業務整改方面,報告顯示,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產品存量整改計劃。
業務轉型成效明顯的同時,理財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截至2021年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
二、投資人數迅速增長 投資收益保持穩健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以「保本保收益」受到眾多投資者青睞。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下,沒有了「穩賺不賠」的「金甲護身」,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是否依舊?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8130萬個,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95.31%。其中個人投資者仍占據理財市場絕對主力,數量佔比達99.23%。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以其長期穩健的資金供給渠道、專業優質的資產管理能力、豐富多元的產品設計創新等優勢,實現較為平穩的產品收益。」報告稱。
數據顯示,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理財產品已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61萬億元,其中2021年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三、中低風險產品佔比超80%
保本理財產品清零,是否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上升?對於投資取向相對穩健的投資者來說,是否還是合適的選擇?從以下三個維度,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從風險等級看,截至2021年底,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規模24.06萬億元,佔比82.9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規模0.11萬億元,佔比0.37%。
從產品結構看,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6.78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92.34%;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佔比為7.38%;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佔比為0.28%。
從收益率看,2021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為3.97%、最低為2.29%,收益率波動相對平穩。
㈣ 理賬產品封閉式一年收益4.4%是可以拿到這4點4嗎
是的。
銀行業理財產品收益情況
2019年,理財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9255.8億元,有效滿足了投資者對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其中,公募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8779.9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的94.86%。分機構類型來看,國有大型銀行累計兌付客戶收益2948.4億元,佔比31.85%;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累計兌付客戶收益4069.1億元,佔比43.96%。
2019年,封閉式產品按募集金額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44%,同比下降約53個基點。2018年以來,隨著市場利率的下降,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同步下行。由於封閉式產品的期限大多集中在3-6個月,產品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延後半年左右,2018年下半年起逐步下行,總體與市場利率走勢相符。
㈤ 理財投資收益率多少合適
證券投資的話,年化13%.......
收益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別人做得如何?要想得到答案,我們就要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投資交易的業績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認識。讓我們看一些數據。
先來看幾個基本指標:
通貨膨脹率,在世界范圍內很長一段時間加權平均值在3%,那麼再對照哪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我們就有一個大概的參考,是多是少、哪些時期和年份、超過了這個指標、哪些時期和年份低於這個指標,我們就會有一個基本的參考判斷依據。
股票市盈率(PE),指在一個考察期內(通常為一年內),股票價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對於股市平均市盈率,從不同發達國家歷史數據看,這個數字通常會保持在12到15之間。而在A股市場上,很多企業的PE都輕松超過20。
經濟增長率,過去十年間,世界上很多主要國家和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在2.5%左右,中國比較高在7%左右。
這一系列的指標和統計數字是我們判斷決策的依據和參考。
據對歷史數據統計調查發現,如果年化復合收益率達到13%,你就是一名優秀的基金管理人、優秀的交易員和投資人。13%這個數據是建立在全球范圍內的,這個數據經歷過時間的驗證,並以大量交易員和基金管理人的實踐為佐證。——摘自《弱水三千-十年交易錄》
㈥ 銀行的非保本理財安全嗎
要說銀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安全性,肯定低於存款類產品,但是絕對高於P2P、信託等其他平台類理財產品。所以,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肯定有風險,但是絕大部分屬於低風險產品。因為具有非保本屬性,所以無論風險的高與低,作為投資者都應該具備一定的風險意識和抗風險能力。說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風險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以2017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數據為依據)
三,普通投資者持有低風險理財產品佔比高。在全市場存續余額中,一般個人余額為14.6萬億,佔比49.42%;高資產凈值類產品余額2.91萬億,佔比9.85%;私行類產品余額2.28萬億,佔比7.72%;機構專屬余額6.5萬億,佔比22.01%;金融同業余額3.25萬億,佔比11%。即是說,後四類理財產品的購買對象並非普通個人投資者,要麼是高凈值和私行客戶(起購金額大門檻高,收益高風險大),要麼是機構類客戶,你想買還不一定夠門檻。
四,銀行系理財產品收益較為穩定。從2015年到2017年末,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兌付客戶實際年化收益率處於3.5%……5%區間,而2017年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06%。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全市場共有28.46萬只產品發生兌付,累計兌付客戶收益11854.5億元,個人投資者獲取收益6667.5億元。綜上所述,銀行系非保本理財產品大部分屬於低風險產品,本金和收益是比較安全的。當然,是否需要投資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還要看個人的投資偏好和抗風險能力。
㈦ 興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那麼高正常嗎
相比正常存款利息稍高,沒什麼問題。年底將至銀行考核資金需求導致。
㈧ 銀行理財產品怎麼看 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春節前後,不少銀行繼續推出多款理財產品。在此之前,據銀監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資金余額達到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6.3%。相比於2005年發行之初的5000多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近15倍。在業務迅速發展的同時,理財產品難達預期收益甚至虧損的消息也時有耳聞。銀行理財產品值得投資嗎?風險有多大?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 去年年化收益率約4.1% 專家認為總體風險可控 銀行理財產品有多大的投資價值?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18家主要銀行為客戶實現投資理財收益達到2464億元。據估算,2012年銀行業理財產品的年化加權平均收益率約為4.1%,高於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1個百分點。專家認為,目前我國的銀行理財產品總體風險可控,有利於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熱點問題座談會上,銀監會業務創新部主任王岩岫說,「目前國內理財產品只佔銀行業務的5%左右。2008年美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就超過了銀行業資產的70%。我國銀行理財產品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說,大部分銀行業理財資金都投向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要求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高了資金配置效率。同時銀行理財業務還滿足了客戶的金融產品投資需求。 目前,商業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一直受到銀監會嚴格監管。據了解,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從2005年開辦至今,在業務准入、產品設計等方面有嚴格的監管和准入標准。 要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產品 預期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 按照收益方式,銀行理財產品分為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目前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一般投資於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而其他類型理財產品多為信貸類、存款類和權益類。 業內專家提醒,投資者需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產品。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列表都會標明產品銷售期限、投資門檻、產品種類和預期年化收益率。標明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是預期最高收益水平,到期後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可能會有差異。投資者不能僅憑預期最高收益率選擇購買,應結合自己對市場未來走勢的判斷購買產品。同時,理財產品不同於存款,預期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 實際上,目前在銀行櫃台銷售的理財產品既包括銀行自身設計、研發、發行的理財產品,也包括銀行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產品,如與信託、保險、基金合作發行的產品。目前出現問題的多是這類代銷產品。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應當弄清楚產品是銀行自己設計、銷售的理財產品,還是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產品。 在目前銷售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風險主要在於部分銀行採用資金池運作方式蘊含的流動性風險。銀行採用滾動發售、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的總行資金池模式運作理財資金,將不同期限、不同風險、不同收益的理財產品來對接池內資產,使得多個理財產品同時對應多筆資產,單個理財產品無法實現獨立的成本核算和規范管理。 「這一部分理財產品往往難以做到真正的分賬經營,對每個產品組合的信息披露可能不足、運作不透明。部分高風險理財產品一旦出現明顯虧損,容易導致客戶對整個資金池運作安全性產生質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 2013年,銀監會將資金池理財業務列為重點監管目標。剛剛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要求銀行實現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強化風險防控,特別要注意規范銷售行為,要將風險提示放在首位,及時、准確、完整地披露信息。 理財產品透明度需增強 保證信息披露真實准確完整 增強理財產品透明度是銀行理財產品未來發展的趨勢。在近日召開的國際金融透明度發展論壇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指出:「現在市場上理財產品法律性質並不明晰,投資者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時,其實並不清楚其購買的產品是債權關系、股權關系還是信託關系,金融機構需要明示產品法律關系,否則讓投資者承擔風險是難以完全做到的。」 王岩岫指出,應該按照理財產品全流通和信息披露原則,按照與客戶約定的渠道,進行事前、事中、事後持續性披露,明確理財產品投向,並保證信息披露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保護理財產品客戶的信息知情權。 巴曙松建議,進一步提升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要將關注重點從銷售環節延伸、擴展到理財產品設計、銷售、投資和兌付的整個產品周期。 業內人士指出,應該提升信息披露的可知性和理解性,同時加強輿情監測機制和投訴應答機制,這樣才能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批評權、監督權、建議權。 鏈接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小貼士 一看風險:是否保本要弄清。對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的理財產品要慎重,它們不承諾保本和收益。 二看收益:預期收益看明白。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是預期的最高收益水平,並不是實際收益。 三看期限:贖回、終止需了解。在投資期限內,投資者無法贖回資金。提前贖回或終止會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