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有什麼變化
近日消息,隨著2017年金融去杠桿的不斷推進,市場流動性整體偏緊,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持續上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節後國內外市場利率仍然較高,是推動節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企的重要因素。
展望更長的時間周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春節前夕發布的2017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來看,央行強調「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2018年貨幣政策難有寬松空間。央行在2017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明確指出,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從流動性「基本穩定」到「合理穩定」,從「調節好貨幣閘門」到「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貨幣政策的總體基調難以放鬆。從全年來看,考慮到3月份美聯儲很可能再次加息,且2018年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緊」聲漸起,我國公開市場利率仍有跟隨上調的壓力,所以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大幅度下降的概率不大,穩中有升是最可能的趨勢。
B. 目前,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以及有什麼問題風險
資管新規實施滿月。在「破剛兌」「凈值化管理」等要求下,銀行「保本」理財發行量、收益率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向凈值化轉型效果還未充分顯現。
業內人士表示,凈值化轉型仍存在資產估值、投資者教育等諸多障礙待突破。當前,一些銀行已開始在產品方面作出嘗試性准備,但市場仍在等待理財產品監管細則落地,作為資管新規配套細則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將適時發布。
銀行理財市場的變與不變
資管新規中部分條款對銀行理財業務影響巨大。4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從發行數量、平均期限和預期收益率等方面均出現明顯變化。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自3月開始驟降,4月環比減少20.42%至10846款。進入5月後,產品發行數量持續走低,上周(5月18日-5月24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938款,較5月11日-5月17日一周減少317款。
資管新規下保本理財將逐漸淡出市場,目前保本理財呈現明顯下降趨勢。4月保本理財發行量佔比為33.15%,與之前相比差別不大,但5月以來保本理財發行量有所收縮,佔比持續下滑。某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我們會向客戶強調整改期截至2020年底,在此期間保本理財仍會繼續發售,但在銷售過程中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按照約定收益給予客戶。但與去年相比,預期收益率下降得明顯,產品並不是特別好賣。
2017-2018年4月中國銀行理財發行數量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購買理財的渠道也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手機銀行和網銀正成為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的主要渠道,佔比達到62.46%。在和銀行業內人士的訪談中也了解到,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都在加大以手機銀行為代表的移動金融資源的投入。
C.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為何創2018年最低水平
目前網上的很多解釋都沒說明白,或者不願意說明白。一個拿得出手的解釋是國內貨幣政策轉向,資金充裕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但是如果看余額寶收益率可以發現是4月初開始大幅跳水,而去杠桿是在7月23號實際上結束,顯然在時間上不能很好解釋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現象。
實際上,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4月份資管新規(包括2016年底開始的去杠桿政策)。2017年的一系列去杠桿政策,導致大規模的表外資產回表,確實化解了金融風險,規范了金融秩序,不過也導致非信貸領域的融資渠道和平台(即廣義的影子銀行)不能給無法獲得貸款的資金需求方提供融資。而4月資管新規給了表外業務致命一擊,導致底層質量較差但收益率高的產品出局。8月份社融存量增長10.1%,是2003年以來最低的,表明大量資金需求方已經得不到融資了。雖資管新規被暫停,給融資平台留了口子,但表外業務已經被規范,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不再包含高收益產品。所以說,理財產品的底層產品結構變化決定了收益率必然下降。
而且目前實體經濟變差,質押不斷爆倉、P2P不斷跑路,整體上約束越來越多,激勵越來越少。理財產品收益率沒有上升的動力啊。
D. 銀行理財市場有哪些新變化
一、存量整改基本完成 保本理財產品清零
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台拉開了資管業務改革的序幕。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收益,成為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重要方向。
隨著過渡期收官,銀行理財轉型成績單如何?報告顯示,在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導向下,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與此同時,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佔比92.97%。
存量業務整改方面,報告顯示,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產品存量整改計劃。
業務轉型成效明顯的同時,理財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截至2021年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
二、投資人數迅速增長 投資收益保持穩健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以「保本保收益」受到眾多投資者青睞。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下,沒有了「穩賺不賠」的「金甲護身」,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是否依舊?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8130萬個,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95.31%。其中個人投資者仍占據理財市場絕對主力,數量佔比達99.23%。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以其長期穩健的資金供給渠道、專業優質的資產管理能力、豐富多元的產品設計創新等優勢,實現較為平穩的產品收益。」報告稱。
數據顯示,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理財產品已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61萬億元,其中2021年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三、中低風險產品佔比超80%
保本理財產品清零,是否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上升?對於投資取向相對穩健的投資者來說,是否還是合適的選擇?從以下三個維度,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從風險等級看,截至2021年底,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規模24.06萬億元,佔比82.9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規模0.11萬億元,佔比0.37%。
從產品結構看,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6.78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92.34%;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佔比為7.38%;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佔比為0.28%。
從收益率看,2021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為3.97%、最低為2.29%,收益率波動相對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