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銀行理財實行分業體制

銀行理財實行分業體制

發布時間:2022-06-14 01:29:37

A. 什麼叫銀行分業制

從我國《商業銀行法》第43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對銀行業實行的是較為嚴格的「分業經營」制度(即銀行不得投資於證券信託、保險這三項業務)。反對混業經營,認為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將給國家金融體系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不利於國家、社會的安定。

B. 什麼是商業銀行的分業經營

商業銀行的經營體制主要有職能分工型和全能型。

在職能分工型即分業模式下,只有商業銀行能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且一般以發放一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貸為其主要業務。

在全能型即混業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可以經營一切銀行業務,包括各種期限和種類的存款與貸款以及證券業務等。1995年,我國明確對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體制。

C. 金融機構(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問題

1、如你所說,銀行不能以自有資金購買購買保險、證券的產品,這是為了防止金融風險向普通存款的擴散,但可以聯合其他金融機構,以代管客戶資產的方式來獲取中間收益,並不涉及普通存款的安全性問題,屬於所謂的表外業務。

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中,主要借道信託。 如「打新股」產品通常是銀行委託信託公司成立資金信託計劃,用於新股申購,然後再分拆出售給投資者。更激進的是,一些銀行聯手信託等金融機構,推出直接投資股票的理財產品。這么做,目前看,監管機構沒有說不合法(呵呵,極具中國特色的表述)。

2、沒有外資銀行不受分業經營的限制的說法吧?確切的說,外資銀行雖然也受國內分業制度的限制,但由於外資行母行大多是實行混業經營的全能銀行,所以可以把客戶資源介紹給境外從事混業經營的分支機構,從而繞開這個限制。除了中信、平安等金融控股集團旗下銀行外,中資行一般不具備這個平台基礎。

D. 中國商業銀行實行分業還是混業經營,好處是什麼,用哪種方式規避其弊端

目前來講,國內的銀行業還是分業經營。但不少人都認可,混業經營是商業銀行發展的趨勢。金融混業經營是世界金融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最終目標之一。

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分業&混業經營。

分業經營就是指對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進行某種程度的「分業」管制。
混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企業以科學的組織方式在貨幣和資本市場進行多業務、多品種、多方式的交叉經營和服務的總稱。

分業經營的好處:
1、有利於培養兩種業務的專業技術和專業管理水平,一般證券業務要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不斷提高其專業技能和服務,而商業銀行業務則更注重於與客戶保持長期穩定的關系。
2、分業經營為兩種業務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而封閉的環境,避免了競爭摩擦和合業經營可能出現的綜合性銀行集團內的競爭和內部協調困難問題。
3、分業經營有利於保證商業銀行自身及客戶的安全,阻止商業銀行將過多的資金用在高風險的活動上。
4、分業經營有利於抑制金融危機的產生,為國家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

分業經營的弊端:
1、以法律形式所構造的兩種業務相分離的運行系統,使得兩類業務難以開展必要的業務競爭,具有明顯的競爭抑制性。
2、分業經營使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缺乏優勢互補,證券業難以利用、依託商業銀行的資金優勢和網路優勢,商業銀行也不能藉助證券公司的業務來推動其本源業務的發展。
3、分業經營也不利於銀行進行公平的國際競爭,尤其是面對規模宏大,業務齊全的歐洲大型全能銀行,單一型商業銀行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如何規避弊端
進行改革。混業經營制度,目前已呈現出世界性的發展趨勢。其特徵是,國家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如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業務、短期信貸與長期信貸業務、銀行業務與非銀行業務之間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

當代以新型化、多樣化、電子化為特徵的金融創新,改變了傳統的金融運作模式,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限愈來愈模糊不清,金融機構業務交叉呈現自由化、綜合化、國際化的新趨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浪高過一浪的金融業購並浪潮呈現出新的特點,金融購並不再是簡單的同業合並,而是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跨行業的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購並,加快了國際銀行業向混業經營邁進的步伐。

E. 根據我國國情,商業銀行更適用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

在現階段,分業經營還是有它的優點的。最主要是 安全,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我國倖免與我國的實行分業經營是分不開的。但是,混業經營又是一個銀行業的必然趨勢,所以說要想從現在健康去過渡到混業經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

F. 保險業和銀行業、證券業、信託業實行什麼經營實行什麼管理

嚴格意義上講是分業經營,但國內某些公司也有例外,如平安公司,既經營保險,又經營銀行,還經營證券 分業經營,分業管理 中國現在銀行業保險業都

G. 為什麼我國目前還實行金融業分頁經營的管理體制

我國目前還時時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管理體制必須的嚴厲嚴格的管理。

H. 中國金融實行分業經營的好處。

一 國際銀行業經營制度的歷史回顧

19世紀中葉,德國、美國等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都出現了全能銀行即全面經營各種金融業務的銀行。全能銀行以聯邦德國最為典型,可以提供幾乎所有的銀行和金融服務,如貸款、存款、證券、支付清算、外匯、代理保險、租賃與咨詢等業務。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和金融大危機爆發後,許多經濟學家將危機爆發的原因歸咎於全能銀行制度。他們認為,由於全能銀行將大量的資金長期性證券交易上,從而使其在金融危機中陷入嚴重資金短缺的困境中,最終不得不破產倒閉。在這次危機中,美國有上萬家銀行倒閉,銀行總數由25000減至14000家,銀行信用幾乎全部喪失。為了防止銀行危機的再度發生,美國國會於1933年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案>>,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尤其是證券的承銷和自營買賣業務,嚴禁商業銀行和從事證券業務的機構聯營或人員相互兼職。此後,英國、日本等國也紛紛效仿,實行了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分離銀行制度,與聯邦德國的全能銀行制並駕齊驅。

80年代以來,國際銀行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在金融自由化的沖擊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監管逐漸放鬆,各種金融機構之間業務相互交叉和滲透。西方國家的銀行業又逐漸向全能銀行演變。從1987年開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先後批准了一些銀行持股公司經營證券業務,1989年又批准花旗等五大銀行直接包銷企業債券和股票,從而使美國商業銀行向全能銀行方向的轉變邁出了一大步。

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商業銀行向全能銀行的發展步伐加快。1991年美國通過了<<1991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允許商業銀行持有相當於自有資本100%的普通股和優先股,這表明長期以來限制商業銀行和工商業之間相互滲透的禁區已經被突破。1994年,美國又通過了<<1994年跨州銀行法>>,允許商業銀行充當保險和退休基金的經紀人,從而表明對商業銀行涉足保險業的限制也被突破。1998年4月美國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合並,合並後的花旗集團將花旗銀行的業務和旅行者的投資、保險業務集於一身,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

全能銀行的迅速發展有其內在的必然性:首先,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各金融機構努力拓寬自己的服務領域和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手段,各金融機構有實現相互融合的強烈利潤動機,現代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這一融合及通過融合降低成本提供了技術保障和物質支持;其次,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傳統的商業銀行服務業已經無法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新需求,必須作出調整;再次,金融創新的發展為突破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范圍和證券業務提供了可能,商業銀行在負債結構和資產配置方面越來越多的依靠資本市場工具,而投資銀行也日益向商業銀行業務滲透,金融創新使二者的業務界限逐漸消失。

美國之所以加快了商業銀行向全能銀行轉變的步伐,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美國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受到來自歐洲和日本銀行的競爭壓力。進入90年代以來,西歐和日本的商業銀行已經突破傳統的分業業務,綜合化趨勢日益明顯。例如,原歐共體曾於1992年頒布第二號銀行指令,決定在歐共體范圍內全面推廣全能銀行和分行制;日本則於1996年底推行了名為「大爆炸」的金融業改革計劃,計劃於2001年前全面實現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相互交叉彼此經營業務。

1999年5月和7月,<<金融現代化法案>>的通過,表明廢除<<1933年銀行法案>>,實現全能銀行制已是大勢所趨。

二 全能銀行或混業經營制的優勢分析

當年在美國全面否定全能銀行的同時,德國的調查報告卻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認為對全能銀行導致銀行危機的指責是不成立的,因此德國始終堅持全能銀行制度。此後,在1975至1979年間,由聯邦德國政府組織的專家組對全能銀行制度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結論如初。根據德意志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特洛文博士的研究,「全能銀行制度無論對客戶和銀行,還是對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特洛文將全能銀行制的優勢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能銀行可以為客戶提供最佳服務。全能銀行具有能為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的特點,客戶在一家銀行就能享受到最廣泛的金融服務,而不必與多家經營內容不同的銀行打交道,同時客戶還可以利用全能銀行提供的各種金融服務來選擇最佳的投資機會,從而不僅有利於節約時間,減少費用,而且有利於增加收益。

其次,全能銀行可以使銀企關系更加密切。全能銀行通過全面的金融服務,使客戶與銀行之間更加互相了解,加強了雙方的聯系,有利於鞏固銀行與客戶的聯系。

再次,全能銀行能促進儲蓄的發展。全能銀行能通過其眾多的分支機構為廣大的客戶提供多種形式的儲蓄機會,特別是為其提供了可作為投資的各種證券,使每家全能銀行都能與成千上萬的儲戶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全能銀行更好的充當儲蓄和投資者的中介人。

最後,全能銀行具有內在穩定的特徵,有利於降低金融風險。由於全能銀行的業務多樣化,銀行的一部分業務虧損可由其他部分業務的盈利來彌補,這就降低了銀行風險,使銀行經營更穩健,有利於整個銀行體系保持穩定。全能銀行不僅可以利用內部補償機制來穩定銀行的利潤收入,而且還可以通過這一機制增加向客戶提供最客觀的可行性建議的機會。

有意思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懷特在1986年的研究表明,「1933年銀行法是對一系列確實存在但被曲解問題的過激反應,這些問題實際上只涉及數目相當小的一部分銀行。」這是因為,美國在1930年至1934年宣告破產的銀行占當時銀行總數的26.3%,但其中207家從事證券業務的只有15家宣告破產,所佔比重為7.2%,遠遠低於其他銀行破產的比例。即使從破產的15家從事證券業務的銀行來看,從事證券業務也不是其破產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在證券業務上的投資僅占其總資產的很小部分,通常在10%以下,而且這些投資的總額如果與美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顯而易見,把商業銀行參與證券市場的過度投機活動作為30年代大危機的主要原因,說服力不足,所謂全能銀行導致危機的說法可能是一種誤導。
三 中國銀行實行分業制的歷史原因分析

1993年以前,中國實行的是混業經營,商業銀行是中國證券市場創立之初的主要參與者之一。1980年國務院下達了<<關於推動經濟聯合的暫時規定>>,提出「銀行要試辦各種信託業務」,同年中國人民銀行下達了<<關於積極開辦信託業務的通知>>。各家銀行陸續以全資或參股形式開辦了大量金融信託機構。1990年和199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銀行在證券市場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表現在資金、技術、人員和組織管理的支持。商業銀行參與證券業務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全資或參股的證券公司或信託投資公司證券部,從事的主要業務是企業證券的發行、代理買賣、和自營。

1992年下半年開始,社會上出現了房地產熱和證券投資熱,銀行大量信貸資金通過同業拆借進入證券市場,導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亂,因而從1993年7月開始大力整頓金融秩序。首先在1991年11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銀行業與證券業實行分業管理」;隨後,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了具體的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不得對非金融企業投資」,國有商業銀行「在人財物等方面與保險業信託業和證券業脫鉤,實行分業經營」;1995年5月10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對此作了更具體而完備的規定。

資料搜集和實際調查的結果表明,中國實行分業經營的主要緣由,來自於1993年之前混業經營實踐給金融體系帶來的危害。自九十年代證券市場形成發展以來,銀行體系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資金運用問題,即相當一部分銀行通過其全資或參股的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將信貸資金和同業拆借資金挪用,投放到證券市場或房地產市場,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響,增大了銀行的經營風險,助長了投機行為和泡沫經濟,增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助長混亂不當行為,影響銀行信譽和形象。但造成危害的關鍵原因並不是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而是商業銀行利用其從事證券業務的機構進行的信貸資金、同業拆借資金轉移投機。

四 發展全能銀行是我國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向全能銀行轉變的步伐需要加快,這是我國商業銀行行為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商業銀行在我國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化的過程中,謀求商業銀行自身發展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1 發展全能銀行是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要求。與西方主要國家全能

I. 金融市場分業制,那為什麼銀行還能發行理財產品

金融市場分業是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大類分開,理財產品本來就是銀行的業務之一,理財產品是銀行從客戶募集資金進行投資。

閱讀全文

與銀行理財實行分業體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鞍股份有利好嗎 瀏覽:732
基金管理公司屬於金融企業 瀏覽:950
分期樂合作金融機構放款額度緊張 瀏覽:237
公司投資理財崗位 瀏覽:967
著名投資理財公司排名 瀏覽:20
期貨市場吸引投機資本 瀏覽:885
問醫生股票 瀏覽:320
茂源金融貸款公司簡介 瀏覽:664
貴金屬波動快的品種 瀏覽:24
各類金融機構的杠桿率 瀏覽:484
長期理財基金 瀏覽:404
悟空理財怎麼修改銀行卡號 瀏覽:854
手機app銀行理財靠譜嗎 瀏覽:176
廣州a股日內交易員股生錢 瀏覽:656
人民幣對越南盾匯率app 瀏覽:531
ok點卡抵扣杠桿手續費 瀏覽:313
杠桿原理起源於什麼公司 瀏覽:781
西安老版人民幣匯率 瀏覽:591
盒與鮮生金融服務 瀏覽:660
定投基金螞蟻財富還是理財通好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