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

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

發布時間:2022-06-20 05:39:45

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嗎,新常態下資產配置策略,高

銀行理財產品是什麼?

根據銀監會出台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於「個人理財業務」的界定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主要有保證收益的、保本浮動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幾種,最低投資額通常在5萬元。收益率大概在3.4%~4.5%之間。

如何避免遭遇銀行「假理財」產品?

1.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不等於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風險

銀行是一個「金融超市」。現在的銀行除了銷售自己發行的產品外,也會利用本行渠道、人員銷售和推介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稱之為銀行代銷產品。目前常見的銀行代銷產品包括基金、保險、信託及國債等。如果你選擇的是銀行代銷產品,那必須對該產品的發行公司進行查詢和了解。

2.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貪婪

通常,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相對安全,收益較穩定的。「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這句話永遠不過時,安全對應的是低收益,銀行理財產品的常規收益在3.4%~4.5%之間,那些動不動就8%、10%收益保證的理財產品,難道您在購買前就沒懷疑過?

3.新技能get!識別「真理財」,告別「假理財」

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編碼」,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賦予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就像身份證一樣,具有唯一性。可以通過登錄: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

4.防止「飛單」,銀行「雙錄」

所謂「飛單」,是指銀行員工利用銀行的營業場所,私自銷售非本行自主發行的、非本行授權和簽訂代銷協議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雙錄」指「錄音、錄像」。銀監會要求開展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銷售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均應實現自有理財產品與代銷產品銷售過程同步錄音錄像。在購買銀行直銷或代銷的理財產品時,注意是否有「雙錄」,銷售人員是否按程序、按規定介紹理財產品,你的權利、風險和糾紛處理方式,錄音錄像為證。

總之,找正規的渠道,買正規的產品,不貪高收益,這樣就能盡量避免遭遇「假理財」了。——投資有問題,就要上「約基」

㈡ 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呈現哪些「新常態」

新常態對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我國一些金融機構沒有完全擺正服務實體經濟和追求自身利益的關系,過於強調經營利潤,攀比盈利規模和盈利增速的傾向較為明顯。不少銀行通過快速做大理財、同業等影子銀行業務拓寬收入來源,通過不規范收費和不合理定價擴張收入規模,以保持盈利的高速增長。雖然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總額接近GDP的3倍,但由於影子銀行過度膨脹、信貸資金內部';空轉';,金融';浮沙指數';(業務規模與實際效果之比)偏大,金融運行與實體經濟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加劇了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新常態之下,國家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加需要用金融的活水來澆灌實體經濟之樹。這就要求銀行業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平衡好追求經濟利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關系,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和良性互動。

㈢ 經濟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今年上半年,全國經濟結構性過熱現象明顯:GDP增長超過10%;銀行信貸增長異常強勁,前5個月累計新增2.12萬億元,佔全年貸款目標的8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明顯加快,超過30%,出現了新建項目比重加大、房地產及公共投資增長過快、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等跡象。為引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我國政府年初就啟動了新一輪宏觀調控,貸款利率上調、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整頓房地產行業、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等措施相繼出台,而且仍有繼續加大調控力度的跡象。商業銀行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經濟過熱和宏觀調控必將對銀行業務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銀行風險管理的任務更加艱巨。 一、信貸投放過猛增大銀行風險管理壓力 銀行信貸投放的激增,無形中增大了信貸管理和風險管理的壓力。 第一,信貸投放的激增,使銀行下半年的信貸投放趨於謹慎,注重結構調整,導致後續增長乏力,信貸增速放緩。因此,要在下半年維持上半年因為資產規模擴大的稀釋效應而表現較好的貸款質量和信貸成本,實現不良貸款余額和佔比持續下降,難度很大,必須再進一步加大風險控制力度,雙管齊下,積極化解存量風險,有效控制新增風險。 第二,信貸投放的集中增加,必定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投資,這在經濟過熱的情況下並不明顯。一旦宏觀調控加劇,經濟增長趨緩,過度投資將導致進一步的產能過剩,銀行投資回報率將下降,甚至無法收回貸款,形成不良。由此形成的是銀行體系的系統風險,銀行必須未雨綢繆,提前關注潛在風險,採取有效措施化解。 第三,從增加的信貸投放的結構看,有很大比例是為應對資金流動性「過剩」而大力發展的票據業務。這對銀行提高存貸比和資產收益率無疑是有利的。但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行將票據業務作為「低風險」業務而盲目發展,在票據業務風險防範上意識十分薄弱。事實上,近年來同業不斷曝出的票據大案,表明票據業務的潛在風險不可忽視,必須你納入重要風險點管理。 第四,股市的繁榮和房地產行業高回報的誘惑,使銀行的信貸資金面臨很大的被挪用風險。近期央行和銀監會正聯手嚴查違規資金入市問題,但在無法發放實質性貸款的現狀中,銀行信貸資金仍有可能以各種形式被挪用到股市和房地產業務中,嚴重威脅銀行資金安全。 二、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威脅銀行信貸資產質量 產能過剩行業作為當前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相關行業的企業在結構調整中很可能出現嚴重的資金缺口,經營將面臨嚴峻的考驗,一些企業很可能因此破產。銀行對這類企業的貸款形成壞賬的可能性明顯增加。要積極應對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必須: 第一,及時了解、准確解讀國家經濟金融調整政策。一是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的變化,加強行業及其信貸投放的跟蹤分析,強化行業信貸授信的總量控制;二是改變單純依靠信貸規模的老路,在盤活存量上做文章,進行積極風險管理,提高存量信貸業務質量;三是著重發展資金、中間業務等非信貸業務。 第二,規范貸款行為,加強風險監測。為確保銀行有足夠的前瞻性,將「壓力測試」引入風險管理,未雨綢繆,制定應對危機的策略。 第三,多樣化信貸業務,降低信貸風險。多樣化不是簡單地給不同名稱的行業放貸,而是盡力把貸款行業組合之間的相關性降到最小。要從歷史經驗中分析行業關聯度,對關聯度大的行業要控制信貸投放。 三、貸款加息增加了銀行信貸業務發展難度 貸款利率上升而存款利率不變,雖然放大了銀行的息差空間,為未來貸款利潤增長增加了新的合理預期,但加息同樣給銀行信貸業務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特別是新一輪宏觀調控中持續加息預期日益增加,很可能成為現實的情況下。 一是部分優質企業在銀行借款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可能轉而考慮其他融資渠道,銀行信貸業務的行業和客戶結構優化會受到一定影響。 二是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可能因此無法承擔增加的借款利息支出,加劇經營困境,潛在信貸風險增加,並很可能在今年的宏觀調控中顯露出來,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壓力增大。 三是由於中小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所受影響將大大高於大型企業,不利於我行正在積極推廣的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發展。 為此,銀行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實行利率差別化管理,吸引優質客戶、甄別不良客戶;設計多種貸款業務,滿足不同客戶的資金需求,特別對一些競爭力較弱但發展前景看好的企業,要合理支持;加強貸後監控和管理,特別是資金用途和流向的監控,對潛在風險做到提早預警、積極應對、有效化解。 四、系列宏觀調控使房地產仍是高風險行業 近幾年,我國許多大中城市飛速上漲的房價和銀行不斷增加的房地產貸款規模,已經引起各方廣泛關注,房地產行業的風險也逐漸積聚。據統計,2005年底全國房地產業貸款達到3.07萬億元,截至5月末,房地產開發投資超過2.1萬億元,而且,房地產行業與57個產業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系。但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多次宏觀調控卻收效甚微。目前,國家已將房地產業列為重點調控行業,出台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從提高貸款利率、銀監會審查不良房貸,到出台「國六條」和九部委聯手提出房地產調控細則,調控力度不斷加大,也使銀行房地產業貸款的潛在風險逐步顯現,特別是開發貸款、按揭貸款風險增大。 為有效控制房地產行業風險,銀行仍然需要將房地產業作為限制類行業,審慎經營。一是嚴格控制房地產貸款總量,特別要限制開發貸款的增長;二是對按揭貸款的風險,也要有充分的、前瞻性的預警和評估,明確穩健發展、合理發展的導向;三是對房地產相關行業,如建築、建材,也要謹慎發展業務,避免受到房地產市場波動的牽連而出現風險。

㈣ 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村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新路徑

經濟新常態下農村商業銀行面臨巨大的挑戰,作為經濟活動的核心實體必須要清晰的認識到當前農村商業銀行所面臨的諸多風險困境。
以經濟新常態對農村商業銀行發展所帶來的挑戰為切入點,闡述在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化解新常態風險,實現農村商業銀行健康發展的路徑。

㈤ 工商銀行新常態下怎樣改進新業務

面臨新的形勢,大型銀行必須保持定力、堅定信心,敢於擔當。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准確研判、把握風險特徵和規律,優化增量、盤活存量,做到進得科學合理、退得審慎穩妥,充分掌握信用風險管控的主動權。
近年來,面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銀監會不斷加強監管能力建設、不斷提升監管有效性,採取了一系列措
施推動大型銀行改革發展,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同時加快重點領域風險緩釋,保持穩健經營的良好態勢。截至2014年末,大型銀行資產總額71萬億
元,佔全部商業銀行的53%;各項貸款余額38.6萬億元,佔全部商業銀行的57%,比年初增加3.7萬億元,佔2014年全社會融資規模的23%。大型
銀行資本充足,不良率較低,撥備覆蓋率較高,在2014年英國《銀行家》雜志基於核心資本實力公布的全球1000家銀行排名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分別位列第1名、第2名、第7名、第9名和第19名。2014年11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被列入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大型銀行監
管者應如何引導大型銀行繼續做好銀行業改革創新的領跑者、繼續發揮銀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作用?不久前召開的2015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為
今後的大型銀行監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會上,尚福林主席系統分析了我國銀行業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風險挑戰和市場機遇,指出我國銀行業要積極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更加註重發揮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更加註重根據資源稟賦實施差異化戰略,更加註重服務實體經濟,更加註重在發展中防控和化解風險。

尚福林主席的重要講話對統一全銀行業的認識、指導今後的各項工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圍繞尚福林主席講話精神,2015年的大型銀行監管工作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以提高資產質量為目標督促大型銀行做好信用風險管控

進入新常態並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出現陣痛,暴露一些問題、矛盾和風險。特別是部分企業對經濟高速增長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當經濟增速換
擋、結構調整時,企業經營短期內會更加困難,經濟矛盾和風險會有所增加。經濟趨緩可能會導致銀行風險暴露和不良資產增加,這是經濟周期規律所決定的。但要
看到,處於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正在邁上一個新台階,中國經濟的強韌性和不斷出現的新增長點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因此,面臨新的形勢,大型銀行必須
保持定力、堅定信心,敢於擔當。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准確研判、把握風險特徵和規律,優化增量、盤活存量,做到進得科學合理、退得審慎穩妥,充分掌握信用
風險管控的主動權。

一是要在發展中控制不良。要堅定不移地把改革發展放在重中之重,繼續大力支持實體經濟。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制和授信審批機制,切實做
好貸款「三查」,同時嚴格落實風險管理責任制,嚴肅處理違規違紀問題。另一方面,要抓住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推動信貸結構調整,同時以信貸結構調整支持和促
進產業結構調整,達到經濟與金融互動、客戶與銀行雙贏的目的。

二是要在盤活中降低不良。對於已經出現風險苗頭的企業,不宜簡單地壓貸、抽貸、斷貸,而是要摸清家底、精準發力、因企施策。通過細致調查,全面
掌握企業的還貸意願和還貸能力,徹底弄清信貸資產的真實狀況。對於出現短期性經營困難、但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採取收回再貸、展
期續貸、並購重組等多種方式,幫助企業化解風險、渡過難關。

三是要在處置中消化不良。要充分用好國家呆賬核銷政策、自主核銷權,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適當擴大貸款重組減免范圍。扎實推進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同時積極探索多渠道、市場化的不良貸款處置機制。

以資產負債平衡為目標督促大型銀行提高負債管理能力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態變化很快,對銀行負債結構和成本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傳統金融業創新加快。同業市場、理財業務、跨市場產品、民間借
貸、影子銀行等逐步活躍,融資渠道多元化趨勢進一步顯現。銀行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持續下降,貸款占銀行資產的比例持續下降,大型銀行貸款占銀行業貸
款的比例持續下降。另一方面,新金融業態迅速滲透。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發展十分迅速,如互聯網支付、P2P網路借貸、「眾籌」融資等,部分機構正在逐漸由信息中介向事實上的信用中介轉變。新興金融業態的興起和發展,加快了我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資金的價格敏感性整體上升。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銀行負債結構將更加多元化、負債成本逐步攀升,銀行業的競爭重心將逐漸從資產端轉向負債端。

但是,當前銀行負債管理意識還比較薄弱,負債管理能力尚需提高,主要表現在缺乏全面系統的負債管理內部規章制度,沒有建立相應的組織架構和業務
流程,人員的專業性和系統的有效性不夠等。加強大型銀行負債質量管理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大型銀行必須下定決心,把經營管理的重心從單純注重資產規模擴張轉
到資產負債平衡匹配管理上來。

一是要加強負債質量「六性」管理。要按照尚福林主席在2014年中國銀行業協會第六屆會員大會三次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從六個方面切實加強負債質
量管理,即負債來源的穩定性、負債結構的多樣性、負債匹配的適當性、負債獲取的主動性、負債成本的合理性和負債項目的真實性。具體而言,加強負債來源的穩
定性,即要密切關注內外部因素,提高對負債規模和結構變動的控制力;加強負債結構的多樣性,即要形成存款客戶結構多樣、資金交易對手分散、業務品種豐富的
負債組合;加強負債匹配的適當性,即要確保負債與資產在期限、幣種、利率、匯率等方面相匹配;加強負債獲取的主動性,即要能夠根據業務發展和管理需要,主
動通過各種渠道及時獲得所需數量、期限和利率的資金;加強負債成本的合理性,即要建立科學的內外部資金定價機制,確保以合理的利率吸收資金和確定內部資金
轉移價格;加強負債項目的真實性,即要確保負債交易、負債會計核算、負債統計等符合法律法規和審慎監管規定。

二是要健全負債質量管理體系。要根據銀行經營戰略、風險偏好和總體業務特徵,確立與銀行負債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當的負債質量管理體系。第一,要
建立適當的負債質量管理組織架構。董事會和高管層要對負債質量管理實施有效監控,其中董事會承擔負債質量管理的最終責任,高級管理層承擔負債質量的具體管
理工作;指定部門統籌負債質量的日常管理,明確統籌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確保對負債質量實現持續、有效的監控。第二,要制定合理的負債質量管理政策
和程序。負債質量管理的策略、政策、程序和應急計劃應涵蓋本行境內外所有可能對其負債質量產生重大影響的業務部門、分支機構和附屬公司的所有負債業務,並
包括正常情況和壓力狀況下的負債質量管理;同時要健全負債業務創新機制,在引入新產品、新流程和新技術手段,建立新機構、新業務部門之前,應當充分識別和
評估其包含的各類風險,並制定相應風險管理措施。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負債質量管理內部控制體系。負債質量管理的內部控制要有利於促進有效的業務運作,並應
是銀行整體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充分考慮負債質量管理與各類風險管理的相關性,並協調負債管理與其他風險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要將負債質量管理納
入內部績效考評體系,有效防範過度追求短期內業務擴張和會計利潤而放鬆風險控制;要將負債質量管理納入內部審計范疇,至少每年一次對負債質量管理的各個組
成部分和管理環節進行獨立的審查或評價。

以轉變發展方式為目標督促大型銀行提高資本管理水平

過去30多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銀行業也經歷了快速擴張的階段,特別是2003-2013年銀行業資產規模年均增速超過18%。
隨著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調整為中高速增長,銀行業發展速度也已進入了「換檔期」。因此,在新常態中謀發展,絕不能繼續採取「拼規模、比速度」大幹
快上的發展模式,而是要順應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大勢,向科學化、精細化的發展模式轉變。

目前,五家大型銀行均已開始實施資本管理高級方法,這對於推動經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積極作用。大型銀行要以此為契機,使用更為量化、精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強化資產擴張的約束機制,轉變以「規模和速度」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走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發展道路。

一是要轉變業務發展理念。要從過度追求業務增長逐步走向風險、收益、資本的有效平衡,從資本消耗型業務向資本節約型業務轉型。一方面,要建立全
面風險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逐步將違約概率、預期損失、經濟資本等現代風險管理技術納入日常經營管理之中,為業務經營和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決策支持。另一方
面,要主動選擇低風險權重、低資本消耗業務,同時充分運用資產證券化、資產轉讓等手段,通過提高資產周轉率、提高資金「流速」實現存量資產輕型化。

二是要強化資本約束機制。要將資本管理與風險計量緊密結合,將資本佔用納入績效考核,切實發揮資本的約束作用。一方面,要由「幹了再算」向「算
了再干」轉變,將風險計量結果逐步運用於信貸政策、授信審批、風險定價等領域,將資本約束貫穿於整個管理流程,實現資本管理與信貸管理的有機結合。另一方
面,要以資本約束和風險調整後的利潤回報作為經營管理的核心要求,將資本佔用納入對業務條線、分支機構的考核,選擇好客戶、好業務,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創造價值」的作用。

三是要創新資本補充方式。資本補充應注重「內外結合」,但在當前存貸利差收窄、利潤增速降低的情況下,利用內源性資本積累並不樂觀。因此,大型
銀行要積極探索通過發行優先股、創新資本工具或開拓境外發行市場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本。要注意正確把握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發展方向,前瞻性地設計資本創
新工具,避免由於資本工具創新而引起的銀行經營風險。

以國家發展戰略為導向督促大型銀行支持服務實體經濟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為經濟服務,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定律。因此,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業的中心任務,是銀行業穩健發展的基礎。在我國經濟發
展進入新常態,面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的背景下,銀行業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既是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銀行業提高競爭力、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根源所在。

大型銀行是我國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擔負著首要責任。在我國金融體系中,間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超過60%,其中大型銀行貸款又
幾乎佔到了間接融資的50%。因此,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本源,當好銀行業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表率,大型銀行首當其沖、責無旁貸。大型銀行要牢
牢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緊跟國家戰略、服務國家戰略,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助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一是要合理把握信貸增量和結構。要嚴格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按照總量適度、科學投放的原則,將稀缺信貸資源真正投入到高效益的實體經濟行業、
企業和客戶中去。第一,在區域布局方面,要差別對待。繼續積極支持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加大對「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
區域戰略的信貸投放,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和產業梯次轉移。第二,在行業投向方面,要有保有壓。積極支持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城鎮化等國家重點建
設項目,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和特殊群體的金融扶持力度,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有利於經濟轉型升級的行業傾斜,壓縮產能嚴重過剩、融資平台、房地產等行業貸款。第三,在國際競爭方面,要著眼大局。積極支持促進亞太經濟金融一體化,通過「一帶一路」實現互聯互通,「兩走廊」、自貿區等對外開放措施實現全面對外開放。

二是要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前瞻的思維,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努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第一,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根
據新形勢下金融需求的特點,嚴格以客戶為中心和市場為導向,做好市場需求和客戶需求分析,量體裁衣,量身定做,始終面向實體經濟,加快開發個性化的金融產
品,使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更加契合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二,進一步優化網點布局。加大機構網點整合和改造力度,合理配備機構網點資源,提高金融服務的覆
蓋面和快捷度。第三,深入推進國際化、綜合化發展。調整國際化經營布局,強化境內外優勢互補;完善綜合經營架構,充分發揮和擴展集團服務功能,提升為客戶
提供一站式、全球化、綜合化服務的能力。

三是要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穩定。要充分估計當前面臨的潛在風險,積極應對新經濟形
勢下銀行風險管理的挑戰。第一,要堅守風險底線。嚴格落實審慎監管要求,進一步增強風險防控的前瞻性和敏感性,進一步增強消化吸收風險的能力,堅決守住不
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勇擔維護國家金融體系安全的重任。第二,要提高風險防控成效。全面進行風險排查、測算分析、研究預判,對各重點領域的風險總
量、風險結構、風險動向,以及觸發源、引爆點都要查清摸透,制定應對預案,對關鍵的風險點要堅決果斷處置,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風險事件對宏觀經濟運行的沖
擊與干擾。第三,要穩定金融市場秩序。遵循市場規律,增強做市定價能力,發揮金融市場主力軍和貨幣政策重要傳導載體的作用;增強流動性管理能力,發揮市場
穩定器作用,避免金融市場的大起大落。

㈥ 經濟全球化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

最主要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化使全球銀行處在同一平台上競爭,優勝劣汰,壓力可想而知。
二:自我成長,促使銀行加速轉型升級,以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三:有很大的機遇,得以與世界銀行相互交換資源,互利雙贏。

㈦ 經濟新常態,對銀行究竟有什麼影響

經濟';新常態';對銀行業提出新要求

新常態對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我國一些金融機構沒有完全擺正服務實體經濟和追求自身利益的關系,過於強調經營利潤,攀比盈利規模和盈利增速的傾向較為明顯。不少銀行通過快速做大理財、同業等影子銀行業務拓寬收入來源,通過不規范收費和不合理定價擴張收入規模,以保持盈利的高速增長。雖然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總額接近GDP的3倍,但由於影子銀行過度膨脹、信貸資金內部';空轉';,金融';浮沙指數';(業務規模與實際效果之比)偏大,金融運行與實體經濟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加劇了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新常態之下,國家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加需要用金融的活水來澆灌實體經濟之樹。這就要求銀行業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平衡好追求經濟利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關系,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和良性互動。

新常態對把握增長速度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拉動下,過去30年間我國銀行業實現了年均22%的信貸增速,過去10年間銀行業資產規模年均增速超過18%,過去5年間新增貸款遠超過去60年貸款增量的總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本質上是經濟高增長在金融領域的反映,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水漲船高現象。

新常態之下,受經濟放緩、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等多重因素的沖擊,商業銀行業務增速的下降和盈利增長的放緩也將成為常態,以往兩位數的高增長已難以為繼。2010~2013年,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分別為18.2%、16.7%、14.8%和9.3%,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3.3%、28.9%、17.4%和12.8%,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就要求銀行業不能延續過去的思維模式,而應主動適應經濟增速的新常態,既要避免過於追求過快增長,又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努力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

新常態對優化業務結構提出了新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依靠大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弱化,民營經濟和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新興區域、新興產業和新興客戶的活力進一步顯現,涌現出多方面的';結構性機遇';。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相應調整客戶結構、區域結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實現業務、渠道、市場和盈利來源的多元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新常態對管控資產質量提出了新要求。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十分有利,普遍能夠實現盈利,居民收入也能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整個社會的資金流量較為充沛,償債能力也較強。在這樣的環境中,商業銀行一方面能夠實現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另一方面還能夠保持較高的資產質量。再加上前些年股改上市時,大幅度剝離不良資產,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一度降至1%以下,遠低於歐美銀行業3%~4%的不良貸款率。

新常態之下,經濟增速趨緩,同時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客戶經營出現困難,前期隱藏的部分風險也容易暴露出來。2014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6944億元,比2013年末增加1023億元;不良率為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今後一段時間,各種矛盾沖突和風險事件可能會更加頻繁,';兩高一剩';、房地產、影子銀行等領域的金融風險可能會繼續發酵,銀行業資產質量將承受較大壓力,守住風險底線將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

新常態對推動改革創新提出了新要求。新常態之下,中央將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適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活力競相迸發,讓動力充分涌流,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銀行業而言,告別高增長時代後,內涵式增長的';新常態';也已來臨。商業銀行必須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努力向管理變革要紅利、向技術創新要紅利。

閱讀全文

與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服務納稅服務收入確認條件 瀏覽:958
中證800證券保險指數 瀏覽:126
江蘇京東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226
四川寶亞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35
大學生到金融機構 瀏覽:560
農發行簡訊金融服務平台工作 瀏覽:65
銀行人員推薦理財產品 瀏覽:582
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還沒扣費可以退嗎 瀏覽:911
融資買入非標的證券 瀏覽:721
漢口銀行自營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瀏覽:437
股指期貨次日分析 瀏覽:810
泰安市基金融資擔保 瀏覽:647
信託周刊第126期下載 瀏覽:627
外匯zigzag怎麼設置 瀏覽:518
基金渠道和銀行理財經理選哪個好 瀏覽:894
庄影指標公式 瀏覽:930
股市先知指標公式 瀏覽:438
監管層再融資溝通紀要 瀏覽:561
百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90
理財小白適不適合買基金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