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理財產品的產品現狀
自2004年初露鋒芒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樣式種類、發行款數與資金規模都開始急劇膨脹。2008年, 盡管面臨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境內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動盪不安的局面,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仍然創下歷史新高。銀行理財產品新募集資金規模超過保險理財 產品、信託理財產品、公募基金等理財產品,成為推動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並在此後兩年,保持高速度增長態勢。
② 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現狀
2008 年以來,我國盡管面臨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境內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動盪不安的局面,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仍然創下歷史新高。銀行理財產品的樣式種類、發行款數與資金規模都在急劇膨脹。2008 年各主要商業銀行累計發售7799 期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約合人民幣為23055 億元。同期保險理財產品、信託理財產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新募集資金分別約為6243 億元、5637 億元、1827 億元和226 億元。無疑,銀行理財產品已穩居理財市場的第一位,規模超過其他類別理財產品的總和,成為推動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2009 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數量累計為7850 款。進入2010 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快速增長的步伐未有減慢跡象,截至9 月29 日,共有102 家商業銀行發行了8051 款銀行理財產品,超越2009 年的全年發行數量。中國理財市場目前還是個新興市場,以前都是照搬別人的模式,國內銀行只獲取微薄的代銷費用,真正管理產品的是研發該產品的國外銀行,巨額利潤也被他們獲取。然而,金融危機使國外銀行產品的設計和運作能力受到質疑。因此金融危機之後,國內銀行逐漸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和管理團隊,對產品進行自主研發、自主投資和自主管理,自主研發產品將成為今後理財市場的主流。面對來自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銀行在理財產品業務創新方面將不得不越來越謹慎。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財的需求已經被釋放出來。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未來十年間,將會以超過中國GDP 的增長速度而高速發展。近年來,在我國金融領域理財業務發展迅速,理財機構類型多樣,產品種類繁多,投資渠道逐步擴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機構合作日趨緊密。綜合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有如下特點:
1. 理財機構類型多樣。我國開展理財業務的既有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有證券、保險業金融機構。具體包括: 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此外,還有部分帶有投資咨詢、投資顧問、財務管理性質的企業、理財中心、理財工作室和個人也涉足理財業務,我國理財機構類型多種多樣。
2. 理財產品種類繁多。2004 年開始,我國各家金融機構陸續推出自己的理財產品,包括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信託公司作為專業化的信託業務經營機構,開展面向特定客戶的單一資金信託計劃和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從1995 年開始從事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包括面向特定客戶的定向資產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產管理和針對特定資產的專項資產管理三類。2005 年年初我國出現了首個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2005 年年底,銀監會允許獲得衍生品業務許可證的銀行發行股票類掛鉤產品和商品掛鉤產品,為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大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銀行理財產品從此得到較快發展,權益掛鉤、項目融資、新股申購、QDII 等類別的新產品不斷涌現,我國理財產品種類繁多。
3. 監管制度,內控制度不完善。我國現在跨行業、跨市場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也已形成了票據、債券、股票、基金、期貨、黃金等比較完整的產品系列,同時還出現了債券買斷式回購、債券遠期交易、利率互換、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掉期交易、權證等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理財產品收益明顯下降,風險程度上升。理財產品售後糾紛一再發生。我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監管制度和內控制度還有待完善。
4. 缺乏高素質理財業務人員。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涉及股票、基金、保險、國債、信託、外匯等多個領域,因此,對個人理財業務從業人員資格一般都有具體要求,已明確從業人員的資質條件、職業操守、相關限制及違法責任。保證相關理財人員具備必要的知識、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所從事業務的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理解所推介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遵守職業道德。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還缺少這樣的理財業務人才。
5. 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低。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在投資過程中,如果願意承受的風險越大,那麼投資的潛在收益率也就高。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是成正比例的。而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沒有風險的,或者認為風險是很低的,只看到理財產品的收益,而往往忽視風險的存在,風險意識較低。由於每一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銀行理財從業人員一般都要通過風險測試以及根據客戶的年齡與資產狀況進行判斷。
③ 近幾年理財趨勢是什麼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凈值化轉型加速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④ 小白求問,銀行理財產品現在持續走高的背景原因是什麼,還有什麼是所謂的「去杠桿」
我國各大銀行近些年在業務能力的創新上大下力度,銀行理財業務已成為銀行業發展的新熱點,跨行業、跨市場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產品種類繁雜。以下是近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數據信息如下:
(1)投資期限可分為短期產品和中長期產品。其中,短期產品一般指期限為六月以上一年內的產品,中長期產品是指期限則是一年以上的產品。
(2)發行規模有國家控股銀行和上市股份制銀行發行。自2004年銀行理財產品問世以來,每年都在以幾何速度增長。但是銀行理財產品真正引人注意是在2009年。來自於普益財富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今,產品發行總量超過近一萬只,而2008年全年產品發行數量就為六千多隻。
(3)發行能力上,中行、交通、民生則名列前茅。
(4)銀行存款一方面面臨來自外部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又受制於內部體系嚴格的存貸比監管,導致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大量發行理財產品進行存款競爭。因此,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對理財產品的發行和推廣力度。
二、未來發展趨勢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不斷擴大,蔓延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機,實體經濟也遭受侵害。全球證券市場大幅下挫,外匯市場劇烈震盪,商品市場同樣未能倖免,經濟增長放緩或出現衰退,各國為拯救金融體系和刺激經濟增長紛紛出台政策措施。
1、多樣化投資;我國大多數的理財產品都是採用信貸理財,雖然流動性比較差,但收益還是比較穩定的,深受投資者的喜愛,零八年以來隨著股票、基金、債券等收益的減少,再加上美國金融危機影響,股票和證券也慢慢進入了低谷。
2、個性化投資;美國的次貸危機給各個理財產品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風險,投資者也就慢慢走向了更加安全穩定的投資產品,收益固定風險小,銀行對市場分析又是格外的細心,在產品設計階段更重要的是把控制風險放在首位。
3、規模化投資;從收益上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眾多,這一切都是由於先前的產品基數低,隨著技術的不斷增加,以及相關業務的成熟,銀行將更多地去關注理財產品的質量以及規模的良性發展,而非一味副收益產品數量。
4、結構復雜化投資;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另類投資的逐步興起,藝術品和飲品(酒與茶)已逐步進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投資視野,未來的低碳概念、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⑤ 我國投資理財市場發展現狀
1.4.1投資理財市場的現狀
從2006年開始,中國投資理財市場的發展已邁入黃金10年,投資理財業務將是國內金融業最具成長性的業務。投資理財熱潮越來越高,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1.由於投資理財市場需求而產生的動力
我國持續增長的個人金融資產,為發展投資理財業務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內在動力。由於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2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國民財富也持續增長,積累已經相當可觀,造就了一個「有財可理」的階層。我國居民財富發展至今呈現出鮮明的「高增長、高積累、高分化」的特徵。同時,普通百姓面對眾多的投資理財果道,面對當今各種風險,尤其金融風險的增加和專業性極強的金融產品,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和專業知識,無論中高收入還是低收入階層,渴望理財保值、增值的願望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構成了潛在的、持久而旺盛的投資理財需求。我國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體制改革,更加激發了居民的理財需求,人們開始著眼於長遠的規劃,大眾投資理財意識越來越強、要求越來越高。
2.投資理財市場供給方的推動力
投資理財業務已成為金融業拓寬業務的戰略重點和創造新利潤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投資理財業務已涵蓋了銀行、保險、證券、基金和信託等領域
在西方發達國家,投資理財業務收入已佔到銀行總收入的30%以上,而我國銀行現在的主要業務是存貸款業務,該項業務的收入占總收入的90%以上,利息收入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業已進行的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已威脅到存貸款利差這一穩固的利潤源。在銀行傳統的利差不斷縮小、利潤空間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銀行勢必通過理財等其他中間業務追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證券公司憑借強大的研究實力和豐富的投行經驗,以及其他資源優勢,也成為理財市場的新生投資理財服務機構,主要提供證券買賣服務,部分提供委託理財服務。證券業的受託理財業務有了迅速的發展,相繼推出了集合理財產品和投資組合指導等。
基金公司專業理財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基金在理財業務上起步較早,發展迅速,初具規模,一批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也已開始運行。基金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和成熟的產品群,能更廣泛地滿足客戶理財需求。
保險公司也在爭搶理財市場,隨著競爭加劇,承保業務利潤不斷下降,資產管理成為現代保險亞的重要利潤來源。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向綜合理財平台過渡,具有保險特徵的理財產品越來越豐富。
信託業抓住了投資理財這一巨大市場啟動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正在向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專業理財金融機構轉型。信託公司開發的信託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成為投資理財市場上的一個亮點。
總之,目前發展投資理財業務已成為金融機構擴大業務經營范圍,增加利潤來源,改善資產、客戶和收益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善服務功能的戰略重點。
3.投資理財業務成為中外金融機構爭奪市場的焦點
國內許多金融機構紛紛制定投資理財的經營目標和發展戰略,推出各自的理財產品和理財套餐。各家銀行都試圖以自己的優勢和經營特色,在市場中塑造自己的服務品牌形象。數家國際大銀行的市場戰略,也將未來市場拓展重點定位於投資理財服務,並制定了相關策略,推出各種理財服務。隨著投資理財市場的日漸成熟,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最終必然會呈現優勝劣汰的局面
4.外部環境產生的持續拉力
當前,我國政治、經濟、法律、金融、對外經濟和社會文化為投資理財市場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更好的外部環境,注入了新的動力。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理財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理財的信息化進程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互聯網事業的發展。
特別是隨著利率市場化、匯率機制等金融領域改革的深化,為投資理財提供了寬松的政策。與此同時,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等更加突出。這些都增強了理財主體與客體規避風險的動力和需求,拓展了各種理財工具和產品創新與發展的空間。
總之,我國投資理財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據有關部門預測,未來10年我國投資理財市場將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長,中國的投資理財市場將成為繼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極具潛力的國家。投資理財業務是一項朝陽業務,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和創造利潤的空間。
1.4.2投資理財市場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投資理財市場發展迅猛,但從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投資理財業務的運作情況來看,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制約著這一市場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投資理財服務實質性內容少。
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投資理財業務基本上還停留在品種介紹、咨詢建議和辦理簡單的中間業務等方面。業務范圍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一個重新整合,而沒有針對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理財需求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和理財服務,尚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投資理財。一些金融機構缺乏根據不同目標客戶的需求,採取差異化的投資理財模式的意識
2.我國銀行投資理財產品附加值低,產品有同質化趨向
金融機構過於注重產品的營銷,忽視了對業務本身的多樣化、專業化追求,以及產品本身的創新。分業管理體制限制了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和財富管理業務上的跨度。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金融產品的單一
3.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我國投資理財發展的最大瓶頸
投資理財業務是一項專業性、操作性和技術性很強的高智力的服務業務,大眾呼喚專業的投資理財服務,金融機構需要拓寬金融服務的空間。然而,目前國內由於金融業分業經營的限制,理財從業人員缺乏理財專業技能和全面系統的金融與投資知識,復合型的理財人員十分短缺,理財專業教育和培訓滯後。同時,還未形成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投資理財隊伍,特別是具備綜合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和具備理財各領域知識與技能的全能型的理財規劃師嚴重不足,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
1.4.3投資理財市場發展的趨勢
我國投資理財市場出現了以下發展趨勢。
1.客戶的金融需求呈多樣化、個性化和層次性趨勢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客戶對金融產品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傳統
的資金融通層次上,而是同時注重價值組合、風險控制、信息咨詢等更高層次的金融需求。例如,客戶要求理財機構在資產和負債之間尋找平衡點,兼顧風險和收益。理財需求呈現出多樣化趨勢。
隨著社會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由大批量、統一生產,以及服務標准、產品和結構雷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逐步向崇尚個性化消費的生產和服務個性化、差別化的模式進行著根本性轉變,理財需求呈現出個性化趨勢。
隨著大眾理財觀念的深入,人們逐漸將理財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由於背景、收入、學歷、年齡、性別等因素的差異,不同消費者的理財需求也會有所不同,而且在不同年齡階段中,會提出不同的理財要求,理財需求呈現出層次性趨勢
2.細分市場,實行人性化、個性化、差別化、分層次的理財服務
提升服務理念,確立人性化理財服務的理念。投資理財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消費生活方式,如今已被更多地賦予了便捷、舒適、品位等人性化的內容,在滿足金融消費者現實理財需求的同時,要盡力關照他們精神領域的內在需求。在此基礎上,建立銀行與客戶之間的相互信賴關系,將投資理財業務由以往隨意性的服務便利,轉向有目的、專業化、長期性的理財規劃;提升經營理念,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利益為中心」的現代經營理念理財服務趨向於個性化、差別化和分層次的態勢,這也是投資理財的精髓和主要方向。
3.加強金融帆構之間跨行業的合作,豐富理財業務內涵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速,混業經營將是必然趨勢。在我國金融分業監管的環境下,也出現了混業經營的態勢。混業經營體制漸行漸近,商業銀行與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之間加強了跨行業的合作,從互相業務代理發展到更廣泛的行業間接觸。我國銀保合作、銀證合作都有很大發展。金融領域出現了證券公司、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信託公司參股設立證券公司,並出現了大量的跨行業投資的企業集團等。目前,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混合產品,如投資連結保險產品,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業務等。
投資理財產品歸類整合,目前推出的新產品幾乎都選擇了產品整合的方式,以各種套餐的名義將不同的金融產品打包呈現給客戶。
中外資金融機構合作也在發展,如中外合資基金的入市、財險公司參股設立合資壽險公司等。同時,商業銀行與一些社會中介機構開展合作,通過合作整合現有產品,提升服務層次,為客戶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達到綜合的效益。
⑥ 我國理財保險的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以投連保險、萬能保險為代表的我國理財型保險產品取得較大發展,2007年,全國投連險實現保費393.8億元,同比增長558.4%;萬能險實現保費845.7億元,同比增長113.4%。2008年2月,上述兩類保險產品實現保費收入471億元,同比增長284.3%,我國理財型保險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我國理財型保險發展面臨的機遇和風險
(一)面臨的主要機遇。一是資本市場明顯好轉。近三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出現了多年來難得一見的牛市,大量資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證券交易指數持續上升,資本市場迅速升溫,廣大投資者從資本市場上取得較大的收益,理財觀念明顯提升,出現了居民存款從儲蓄到投資的「大搬家」,由於理財型保險產品與股票市場聯系緊密,在此期間,理財型保險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二是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持續強勢,預期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趨勢將會持續;同時,國內消費物價水平不斷上升,結構性通脹有發展苗頭,人民群眾對貨幣貶值的心理預期也越來越大,加大了對資金理財的需求。三是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我國人均GDP不斷提高,達到2460美元,隨著生活生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在保險消費上的觀念也出現升級換代,對理財型產品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四是保險產品、技術、人才等實力的增強。上世紀末,以投連險為代表的理財型保險產品由平安率先引入國內,由於發展初期的不成熟,在產品設計,信息技術、銷售管理人才、業務監管等各方面都不能滿足理財型保險產品的要求,導致這類產品出現了銷售誤導、群體性上訴、大規模退保等風波。經過近幾年保險公司逐步加強理財型保險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投入,使此類產品的發展基礎得到夯實,具備了較好的發展條件。
(二)可能產生的風險。一是業務大幅波動的經營風險。理財型保險產品對證券市場非常敏感。當證券市場繁榮時,投資收益率高, 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需求就旺盛,保費收入快速增長;反之, 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需求會減少,保費收入甚至出現負增長,保單退保率和成本均會大幅攀升。從2008年起,我國證券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理財型保險會隨證券市場波動而大起大落,影響保險公司的業務規模、財務贏利、現金流等各方面,對保險業穩健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二是宏觀經濟金融的政策風險。一方面,我國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證券市場,受政策調控影響很大,會對理財型保險發展帶來較大的波動。另一方面,根據新個人所得稅法,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按20%的比例稅率徵收個人所得稅。很多理財產品收益開始納入個稅范圍,如國家已對個人投資企業債券(包括可轉債)開征20%的利息稅。保險公司理財型保險產品可能也會逐步納入,會影響該產品吸引力。三是信息不對稱的信用風險。在銷售理財型產品的過程中,保險公司與基金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營銷員之間、營銷員與保險客戶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在此情況下容易產生道德風險,由個例的逆選擇發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機。在2000年前後平安發展投連險時出現的誤導事件和大面積退保風波就是前車之鑒。在當前社會公眾維權意識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發展理財型保險若在某些環節上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群體性上訪或公眾維權訴訟案件,影響保險業的誠信形象。
二、我國理財型保險的發展趨勢
(一)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發展歷程。回顧歐美等國理財型保險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一是探索起步階段。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英美紛紛推出理財型保險,但理財型保險業務處於起步階段,發展較為緩慢。以美國為例,產品誕生初期,由於其投資收益並沒有表現出較傳統保險更明顯的優勢,在高利率時期,客戶可以通過存款很容易實現高於其他投資的收益,截至70年代末,理財型保險在美國壽險市場的份額也只有3%。二是高速發展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到上世紀末。隨著利率的降低、股票價格的上升和消費者對股票等高收益理財的熟悉,理財型保險的價值最終體現並受到消費者的認可,業務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年均增長超過30%。1999年,該產品在美國壽險市場的份額達到40%,在英國個人壽險市場達40%、養老金市場達53%。由於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發展,拓寬了保險業務領域和市場空間,提升了保險與其他金融行業相比的競爭力,同時也使客戶享受到更豐富、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但在此階段,日本出現了一些大型保險公司破產的事件,其中過度銷售理財型保險產品且投資失敗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三是逐步成熟階段。從2000 年起,全球證券市場開始下滑, 投資理財需求迅速減少,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增長減緩甚至負增長。從2000 年到2001 年,英國投連險的保費收入跌幅為34% ,法國、芬蘭等國的跌幅則超過40%,甚至出現一些專營理財型保險的公司被迫出售自己的業務部門以緩解財務的壓力。在此階段,保險公司積極採取措施,有效化解業務風險,隨著全球資本市場逐步好轉,理財型保險才開始復甦。
(二)我國理財型保險發展趨勢判斷。根據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的發展歷程,結合當前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對我國理財型保險趨勢有三點判斷。一是正處在從起步轉入高速發展的階段。歐美發達國家理財型保險從起步到進入快速發展大約需要20多年的時間。由於廣泛引進國外理財型保險在產品、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經驗,有效縮短了前期探索的時間,結合我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和理財型產品的發展速度等因素分析,我國理財型保險產品推出不到10年的時間就開始轉入高速發展階段。二是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歐美發達國家的理財型保險業務均占較高的比例,如美國占壽險市場的50%,英國近60%。而我國理財型保險的比例約佔30%。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投資理財觀念不斷增強,理財型保險產品還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三是短期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理財型保險發展與資本市場發展密切相關,2007年實現跨越式發展。在2008年,國內外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錯綜復雜,美國次級債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帶來較大的影響,國內經濟高速增長與結構性通脹並存,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資本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進入關鍵時期,資金面供求矛盾加劇,市場會有較大幅度的波動,理財型保險發展可能會受到影響,產生種種不可估計的風險。
⑦ 保險理財產品市場現狀
2008年以來,我國盡管面臨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境內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動盪不安的局面,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仍然創下歷史新高。銀行理財產品的樣式種類、發行款數與資金規模都在急劇膨脹。2008年各主要商業銀行累計發售7799期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約合人民幣為23055億元。同期保險理財產品、信託理財產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新募集資金分別約為6243億元、5637億元、1827億元和226億元。無疑,銀行理財產品已穩居理財市場的第一位,規模超過其他類別理財產品的總和,成為推動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數量累計為7850款。進入2010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快速增長的步伐未有減慢跡象,截至9月29日,共有102家商業銀行發行了8051款銀行理財產品,超越2009年的全年發行數量。中國理財市場目前還是個新興市場,以前都是照搬別人的模式,國內銀行只獲取微薄的代銷費用,真正管理產品的是研發該產品的國外銀行,巨額利潤也被他們獲取。然而,金融危機使國外銀行產品的設計和運作能力受到質疑。因此金融危機之後,國內銀行逐漸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和管理團隊,對產品進行自主研發、自主投資和自主管理,自主研發產品將成為今後理財市場的主流。面對來自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銀行在理財產品業務創新方面將不得不越來越謹慎。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財的需求已經被釋放出來。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未來十年間,將會以超過中國GDP的增長速度而高速發展。近年來,在我國金融領域理財業務發展迅速,理財機構類型多樣,產品種類繁多,投資渠道逐步擴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機構合作日趨緊密。綜合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有如下特點:
1.理財機構類型多樣。我國開展理財業務的既有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有證券、保險業金融機構。具體包括: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此外,還有部分帶有投資咨詢、投資顧問、財務管理性質的企業、理財中心、理財工作室和個人也涉足理財業務,我國理財機構類型多種多樣。
2.理財產品種類繁多。2004年開始,我國各家金融機構陸續推出自己的理財產品,包括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信託公司作為專業化的信託業務經營機構,開展面向特定客戶的單一資金信託計劃和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從1995年開始從事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包括面向特定客戶的定向資產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產管理和針對特定資產的專項資產管理三類。2005年年初我國出現了首個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2005年年底,銀監會允許獲得衍生品業務許可證的銀行發行股票類掛鉤產品和商品掛鉤產品,為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大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銀行理財產品從此得到較快發展,權益掛鉤、項目融資、新股申購、QDII等類別的新產品不斷涌現,我國理財產品種類繁多。
3.監管制度,內控制度不完善。我國現在跨行業、跨市場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也已形成了票據、債券、股票、基金、期貨、黃金等比較完整的產品系列,同時還出現了債券買斷式回購、債券遠期交易、利率互換、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掉期交易、權證等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理財產品收益明顯下降,風險程度上升。理財產品售後糾紛一再發生。我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監管制度和內控制度還有待完善。
4.缺乏高素質理財業務人員。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涉及股票、基金、保險、國債、信託、外匯等多個領域,因此,對個人理財業務從業人員資格一般都有具體要求,已明確從業人員的資質條件、職業操守、相關限制及違法責任。保證相關理財人員具備必要的知識、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所從事業務的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理解所推介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遵守職業道德。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還缺少這樣的理財業務人才。
5.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低。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在投資過程中,如果願意承受的風險越大,那麼投資的潛在收益率也就高。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是成正比例的。而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沒有風險的,或者認為風險是很低的,只看到理財產品的收益,而往往忽視風險的存在,風險意識較低。由於每一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銀行理財從業人員一般都要通過風險測試以及根據客戶的年齡與資產狀況進行判斷。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⑧ 互聯網理財使用率提升明顯嗎
8月20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據了解,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今年上半年新增網民2968萬人,較2017年末增長3.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
《報告》也介紹,2018年上半年,我國量子信息技術、天地通訊、類腦計算、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工業互聯網等信息領域新興技術發展勢頭向好。我國在量子晶元、量子編程、量子軟體等方面均有布局;天地信息網路一體化進程加快;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類腦計算晶元產品得以推出;人工智慧在線下零售店、家庭兒童教育、養老陪護、家務工作、醫療健康、投資風控等多種場景迅速落地;超級計算機在自主可控、峰值速度、持續性能、綠色指標等方面實現突破;企業信息系統進一步向雲平台遷移,工業互聯網平台快速發展。
⑨ P2P類理財市場有多大
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下,雖然也存在貨幣發行准備制度,貨幣發行主要以外匯、國債等資產作為發行准備,但與金銀貨幣制度下貨幣發行必須以法律規定的貴金屬(金、銀)作為發行准備相比,貨幣發行擴張受限制較少,因而從長期看名義貨幣存在貶值趨勢。研究表明,根據消費物價指數測算,1980年的1美元相當於2010年的2.82美元購買力,1960年的1美元相當於2010年的7.35美元購買力。
為減少名義貨幣購買力長期下降對貨幣財富不利影響,微觀經濟主體客觀上需要通過理財實現貨幣財富保值增值。不僅如此,理財也為金融業發展創新注入持續增長動力。以貨幣為媒介的理財行為,需要金融機構作為中介,實現投資資金優化配置,以及風險合理分散與轉移。
近年來,在居民理財需求刺激推動下,我國金融業規模發展急劇壯大。以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為例,截至201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已經超過12萬億元,已經超過保險業總資產規模。同時,理財也是社會儲蓄向投資轉化基礎。理財行為賴以存在的投資回報來自實體經濟。離開實體經濟,理財收益將是無源之水,淪為「貨幣空轉」或「龐氏融資」。
正因為如此,現代社會理財需求巨大。高凈值人士理財需求強烈。2007年歐洲高凈值人士財富總量為10.7萬億美元,佔全球的26.3%。而在美國,據花旗銀行估計,基於理財的財富管理業在全球金融服務業收入中佔到1/5。過去幾年,美國私人銀行服務的年均利潤率最高可達35%,年均盈利增長12.5%,遠遠高於一般零售銀行業績。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財富快速積聚。截至2014年末,我國非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6.2660, -0.0027,
-0.04%)存款余額為113.86萬億元;其中,個人人民幣存款余額達50.78萬億元。據估計,我國約有118萬人資產達到或超過100萬美元,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的有7600人。
目前,為高凈值人士理財服務的私人銀行服務在我國方興未艾,發展潛力巨大。截至2013年末,我國各類金融機構理財產品規模接近40萬億元,同比增長52%。據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國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20.5萬億元。我國信託業資產規模達到13.04萬億元。
民間理財市場興起並非偶然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創新不斷推進,為社會理財需求服務的財富管理業務已經成為金融機構新利潤增長點。目前,正規金融領域創造推出的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產品、券商資產管理計劃、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保險公司資產管理產品等,迎合了市場對於不同類型理財服務的需要,取得了較快發展。
盡管如此,由於我國利率尚未市場化,正規金融領域理財投資門檻較高且限制較多,金融市場發展還不完善,金融市場競爭還不充分等,使得部分居民個性與多樣化的理財需求得不到滿足,客觀上促進了民間理財市場的興起與發展。
一是存款利率管制致正規金融領域理財收益率偏低。
應該說,我國離全面放開利率僅剩最後一躍,即徹底放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2015年3月1日起,我國存款利率上浮區間由20%擴大至30%,利率市場化腳步越來越近。但存款利率管制還未解除,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仍有上限約束,離社會均衡利率還存在距離。
存款利率上限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定價基本因素。存款利率受到限制決定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難以達到社會均衡利率水平。正規金融領域其他財富管理產品定價基準主要參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與資金實際運作收益率還存在較大空間。相對偏低的收益率難以滿足部分風險偏好型投資者對高收益率產品的追求。而民間理財機構靈活專業機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這部分理財需求空白。
以創業股權投資為例,如果運作管理得當,被投資企業上市後股權投資基金投資回報可以百倍計算衡量。當然,如果企業投資失敗,則損失也幾乎是百分之百。還有部分陽光私募基金,主要投資於二級市場證券交易,可以獲得超過正規金融領域財富管理產品的投資收益率,也迎合了部分中高風險偏好投資者的理財需要。
二是正規金融領域理財投資門檻整體較高。
正規金融領域受到監管當局嚴格監管。不管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券商資產管理計劃,都存在合格投資者准入門檻,存在投資比例與投向限制,防止財富管理規模盲目擴張等。這些監管措施存在必要性,均是控制金融風險需要。但由此必然帶來部分投資者理財需要無法滿足問題。特別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多在5萬元以上;部分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准入門檻為20萬元,甚至更高;部分銀行存款利率上浮也有門檻。
在這些條件約束下,普通居民小額存款難以獲得較高收益,多以活期存款或低息定期存款形式為社會融資補貼利息。建立在「支付寶[微博]」基礎之上的「余額寶[微博]」橫空出世,在短短時間內聚集到5000億元以上資金規模,其根本原因在於迎合了社會廣泛小額分散化資金投資需求。
我國P2P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方面是互聯網金融具備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是因為P2P網路貸款平台允許投資者以1元為單位對標的融資項目進行投資,有效滿足了草根階層的投資理財服務需要。
三是未獲滿足實體融資需求蘊涵較高投資收益機會。
我國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矛盾,社會資金較難惠及中小企業與弱勢金融領域,使得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與融資貴問題較為突出,為民間理財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商業銀行對「還舊借新」有限制條件,貸款企業必須先歸還舊貸款方能補辦新貸款。
部分實力較弱企業基本上沒有從其他銀行融入資金的能力,因而民間「過橋貸款」需求較為旺盛,雖然期限短暫,但過橋貸款利率卻遠遠高出正常銀行貸款利率。
此外,部分企業股東需要購買增發股票,向社會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不足等等,在正規金融領域融資不暢時,也將成為民間理財潛在投資方向。我國私募基金、第三方理財公司蓬勃發展,與這部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未獲滿足密切相關。
四是金融市場發展還不完善。
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壯大,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各要素市場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債券市場分割,金融衍生品市場僅具雛形,金融創新產品還不豐富,市場風險約束機制未經實戰演練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都是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正常現象。我國目前仍限制投資者直接參與銀行間企業債券市場,居民和企業需要藉助金融中介機構或財富管理產品載體進入市場投資。涉及證券投資運作需要專業能力,也非普通居民所能企及,也為部分民間理財公司創造了現實及潛在業務機會。
五是金融市場總體競爭還不充分。
我國金融總量急劇擴張同時,金融市場競爭還不充分,銀行業獨大,保險與證券業實力相對較弱。在財富管理領域,券商資產管理計劃、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主要是承接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自主管理運作實力總體有限。
金融機構競爭是以國有資本之間相互競爭為主。金融市場機構准入門檻很高,民營資本難以進入。社會融資客觀上存在所有制和規模歧視,不僅民營中小企業融資較難滿足,而且適合民營企業融資需求的金融創新動力也存在不足。
綜上分析,不難發現,我國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大量出現並非偶然。民間投資理財公司主要包括私募基金、第三方理財公司、P2P網路貸款平台等。隨著財富日漸積累,我國居民投資理財需求空間巨大。但正規金融領域信託理財、股票、基金、存款等投資理財渠道,門檻高、回報低、交易機制固化等,難以完全滿足部分投資者個性多樣化投資需求。
而民間投資理財公司總體經營機制靈活,投資回報較高,且支持實體經濟融資,成為正規金融領域投資理財渠道的一個補充渠道。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2月7日,協會已辦理完畢私募基金管理人7358家,涉及私募基金9156隻,管理資產規模2.38萬億元。其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規模15761億元,佔66%。此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規模5697億元,佔24%;創業投資者基金管理規模1494億元,佔6%;其他基金管理規模822億元。
治理民間理財市場亂象
民間理財市場發展壯大,也是儲蓄向投資轉化的重要渠道,一定程度緩解了部分企業和項目資金短缺,支持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但同時,由於民間理財市場不受監管,經營行為無序,道德風險較為突出,蘊涵了較大風險,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民間理財機構經營整體無序。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超市、商場等,均有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出沒,或張掛宣傳圖片,或設立櫃台咨詢,或分發宣傳資料,或主動兜售,或電話營銷,刻意誇大投資回報,有意迴避投資風險,以高息為誘餌向退休職工、老年人,或金融風險意識淡薄群體銷售,嚴重影響到正常金融秩序。
為取信於不明真相投資者,部分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在熱點商業區域租賃門臉,按照金融機構風格裝修;甚至通過復雜交易構造虛假投資擔保關系,引入自身控制的第三方公司提供擔保,企圖打消投資者疑慮;假借第三方支付資金託管名義,欺騙投資者其投資款項已得到嚴格監管。為擴大銷售渠道,部分民間投資理財公司還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唆使銀行網點員工、保險營銷人員私自向客戶銷售,嚴重影響到金融機構聲譽。
據報道,2014年7月以來,廣東省7家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共發生9起「飛單」事件,涉及客戶資金3.36億元,引發至少10批群體性上訪維權事件。民間理財機構經營無序行為容易導致民間集資案件頻發,極大損害投資人利益,並將波及正規金融機構。
二是民間理財機構道德風險較高。
道德風險是委託代理關系無法迴避的現實難題,也無法真正解決。正規金融機構已經建立了現代公司治理體系,經營透明度在不斷提高,加上金融當局的嚴格監管,經營管理層的道德風險將會受到抑制。而民間理財機構基本沒有監管,投資者也沒有能力約束機構的經營行為,使得民間理財機構道德風險整體較為突出。個別民間理財機構設計了復雜的資金運作與管理結構,主要是為了迷惑投資者,以獲得投資者信任,打消投資者顧慮。個別理財機構內部管理混亂,甚至還出現理財機構負責人挪用客戶資金,支付自身奢華消費。
三是部分民間理財機構大肆非法集資。
根據司法解釋,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准,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並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部分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募集資金,承諾高息回報,與非法集資並無本質區別。
一些民間投資理財公司在資金募集完成後形成資金池運作,必然只能投資於高風險項目,面臨著較高經營風險。一旦出現資金虧損,也只能通過滾動發行彌補資金缺口,最終將陷入龐氏融資游戲。這些民間投資理財公司,雖然也打著咨詢與金融信息服務名義,也多以「中介咨詢」進行工商注冊登記,但無法掩蓋其從事非法集資的真實意圖。
四是投資者風險意識淡薄。
當然,當前我國民間投資理財亂象的發生,也有投資者風險意識淡薄的主觀原因。我國投資者金融風險意識與金融知識普及程度與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規模與速度不相適應,絕大多數投資者缺乏風險自擔能力。主要表現在投資者金融知識普遍較為欠缺,難以理性分析與決策;收益與風險配比意識不強,易受高收益誘惑,對風險關注不足;投機性較強,存在博傻意識;契約精神缺失,風險自擔能力薄弱,易採取過激行為。在實體企業整體盈利環境趨向嚴峻的同時,部分投資者投資回報預期卻未同步回歸,從而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蘊涵了較大風險。
五是民間理財與正規金融並未實現真正風險隔離。
民間理財是民間借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主要為民間借貸服務。風險只能被分散,而不會消除。所謂風險隔離,是切斷風險傳播途徑。但民間借貸風險與正規金融領域難以真正風險隔離。這是因為微觀主體是復雜的社會經濟交易網路中的一個結點,通過上下游關系、支付結算關系、債權債務關系等,與其他接受正規金融領域融資的微觀主體發生經濟聯系。在發生民間借貸同時,企業也可能在正規金融領域融資,且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代表。此外,民間理財機構本身也是資金運作主體,機構業務與正規金融業務相互交織,從而形成風險相互傳導鏈條。
從溫州的情況看,2011年6月末,溫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0.37%,當年9月溫州出現民間金融風波。到2014年4月末,溫州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升至4.69%。從民間借貸出現風波到溫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大幅上升,表明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金融領域風險必然要向正規金融領域傳導。如,部分民間理財機構通過「飛單」行為、向銀行客戶主動推介以及與正規金融機構業務合作,顯著增加了民間理財風險向正規金融領域傳導的可能性。這種情況值得高度關注。
採取有效措施規范理財市場
近兩年,隨著轉型升級加快,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的金融風險正加快釋放,非法集資案件呈高發態勢。從全國范圍看,去年以來因為私募基金、第三方理財、P2P兌付風險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有增加態勢,部分案件牽涉人數眾多,區域廣泛,金額巨大,影響了相關區域的正常金融秩序。而民間理財公司老闆「一人跑路,千家遭殃」,不僅損害到社會人際關系基礎,而且還會向正規金融領域傳導,引發金融風險連鎖反應。因此,不僅需要管理部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規范理財市場,而且還要通過現代傳媒做好風險警示,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
一是民間借貸陽光化。
民間借貸歷史悠久,幾乎與人類歷史平行。民間借貸本身並無對錯,關鍵是善於引導利用,促使其健康運行。一方面是通過立法,修訂《貸款通則》,允許民間借貸行為存在,進一步明確民間借貸法律邊界,引導市場合理預期與行為。另一方面是在陽光化指導下,建立民間借貸登記系統,採集借貸雙方及交易信息,以確定納入法律保障的民間借貸范圍。
二是加強非正規金融監管。
目前,非正規金融領域監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在非正規金融領域監管方面,地方政府要著力培養監管人才,鍛煉隊伍,整合監管力量,切實做到有效監管。金融當局提供監管技術支撐與服務,做好信息溝通與共享。目前,需要盡快建立民間理財統計體系,及時掌握市場發展狀況及風險暴露。
三是嚴厲打擊民間理財機構非法行為。
針對民間理財市場混亂與銷售不規范情況,地方政府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杜絕其在商場、超市大肆推廣行為。由於民間理財機構工商登記與普通企業沒有差異,工商執照經營范圍登記較為模糊,也很難准確鎖定。一個可行選擇是對登記為「投資」、「投資咨詢」的企業進行篩選,進行清理與規范。
四是強調投資風險自擔。
除了股票投資風險自擔外,我國大部分領域財富管理還無法做到讓投資者承擔全部投資風險,剛性兌付已經成為寄生在金融市場的毒瘤。但為了促使民間理財市場規范運行,就必須要強調投資者風險自擔。只有在風險顧慮下,投資行為才有可能納入審慎軌道。不應提倡地方政府出於維護社會穩定需要對投資者風險行為買單。
五是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
金融當局和地方政府都有義務加強金融知識普及,藉助遍布城鄉的金融機構網路和互聯網,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宣傳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將一些案例通過適當方式向普通大眾宣傳,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
今年我國資產管理領域兌付風險有可能集中釋放,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有可能快速增加,非正規金融領域風險事件增多且向正規金融領域傳導的可能性正在上升。為此,要確立金融維穩底線思維,阻斷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防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