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買了十萬元的理財產品份額是怎麼算出來的
要看買的是什麼理財產品,比如貨幣型的理財產品,或一些中短期定期理財產品(非凈值化之前的產品),一般採用的是攤余成本法,凈值永遠保持1元不變,10萬元就是10萬份額。
例如余額寶對接的就是貨幣基金,採用的就是攤余成本法——忽略信用風險,假設持有到期,將未到期的收益在當下平分掉,那麼它就是當日萬份收益。
如果買的是凈值型理財產品,那麼份額是多少取決於凈值是多少,而凈值取決於買入時的公允價值(市場當日價格)。比如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為股票,那麼其凈值就隨股價的變動而變動。
假設該理財產品投資一隻股票,該產品建倉時股價為10元,買入1億股,即理財產品資產為10億,將這10億元分為10億份,凈值就是1元——若此時買入該理財產品,10萬元就是10萬份額。
再假設目前股價從10元漲到11元,那麼理財產品總資產就有11億,將11億分成原來的10億份,凈值就是1.1元——若此時買入該理財產品,10萬元就只能獲得10萬/1.1=90909.09份。
當然,理財產品是分散投資的,不可能只買一隻股票,但理財產品公允價值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因此,份額是怎麼算的取決於凈值是多少,而凈值取決於買入時的公允價值。
❷ 農行網上銀行買的定期理財產品虧本金了可以漲回來嗎
可以的。
銀行理財的暫時性凈值虧損,沒必要恐慌到期拋售,只要拿住9-12個月,就不會虧錢的,只是多賺和少賺的問題。現在投資理財的方式已經發生轉變了,不是你想不想學習的問題,而是你別無選擇,不願意承擔短期波動風險,就會被長期通脹的風險收割。
補充資料:
銀行理財怎麼會虧損呢?實際上,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並沒有什麼變化,現在反而比之前更優質了,唯一變化的是理財凈值的體現方式。主要是2017年開始,央行加強了去杠桿、讓表外資產回表等一系列金融監管,目的就是降低銀行的風險。出台的資產新規,就是把銀行的理財產品由攤余成本法逐漸的變成凈值型;也就是之前也會有短暫性虧損,只是銀行沒讓你知道而已,而是通過銀行寫死利息、保本保收益的方式,過程的波動有銀行承擔,最終給你固定的收益,而現在是將波動通過凈值的方式定期通知到你。
❸ 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估值表現形式
攤余成本+影子定價。根據我國理財部門發布的資管新規補充通知可知,首次提出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概念,並表示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該類產品可以採用「攤余成本+影子定價」的估值核算方式。
❹ 六大銀行理財產品整改
近日,監管對6家國有大行及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做出指導,對價值的計量將發生重大改變。數據顯示,目前6大行存續產品數量較多,至年底需要進行改造的產品也較多,需要關注。
1、監管出手 ,證券時報報道,8月24日監管對六家國有大行及其理財公司做出指導,進行兩項重要安排:一是過渡期結束後(2021年末),不得再存續或新發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二是除嚴格按照現行監管規定使用攤余成本計量外,理財產品(除現金管理產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後新增的直接和間接投資的資產,均應優先使用市值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暫不允許對除未上市企業股權外的資產採用成本法估值。已適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存量資產,應於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拓展資料:
1、攤余成本計量: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反映某個時點上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簡單來說理財產品中將持有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進行返息。 市值法:這個比較好理解,投資資產比如上市公司股權、上市債券等以市場價值進行計量。 兩者區別在於:理財產品買入投資標的(假設以買入債券來舉例)後,若按照攤余成本計量進行估值,無論債券漲跌該理財產品凈值不受影響,因為每日的收益率是將持有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進行返息,這個是可以預期的固定的值,所以反映到理財產品凈值上,該凈值波動小、基本沒有回撤風險。
2、而以市值法計量,如果債券在市場價格上漲,投資該債券的理財產品凈值也跟著漲,反之債券下跌,理財產品凈值下跌。可見市值法可以准確反映理財產品當前的市場價值,價格隨投資標的市場價值波動而波動,可能會讓一些風險承受能力很低的投資者減少購買理財產品。
3、這也凸顯了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資管新規明確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息,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資產。這也意味著,憑借「剛性兌付」而迅速壯大起來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❺ 攤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區別
攤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區別:
採用攤余成本法估值的基金,凈值波動很小,走勢平穩。而採用市值法估值的基金,其凈值波動相對較大。
市值法是指依照市場交易價格來計算的估值方法,能夠准確地反應基金的當前市場價值,如果債券在市場上價格大漲,基金凈值會跟著大漲,如果債券在市場上價格下跌,基金凈值也會跟著下跌。
攤余成本法簡單來說就是將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進行返息,計算公式為:溢價發行:每期攤銷額=票面面值×票面利率-實際成本×實際利率;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本期攤銷額=初始實際成本-累計攤銷額;折價發行:每期攤銷額=實際成本×實際利率-票面面值×票面利率;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本期攤銷額=初始實際成本+累計攤銷額。
【拓展資料】
成本法也叫做攤余成本計量法,簡單來說就是把理財產品持有到期之後的整體收益分攤到每一天中來計算利息回報,按照實際的利率來計算,這種計量方式具有確定性。
市值法就是採用市場估值的方式,我們除了考慮實際的利率回報,還有把市場的價格和價值波動的損益情況,計算進去得出動態的市場估值回報。
從兩種估值方式來看,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採用成本估值法,雖然有確定的預期利息回報,但是卻不能反映市場真實的價值變化,而市值估值法,能夠反映銀行理財產品真實的回報情況。
一個是靜態的,一個是動態的,而採用市值估值法,更符合當下的資格新規和理財產品和打破剛兌的趨勢。
其次,銀行理財產品新規採用市值估值法,意味著理財產品走向凈值型理財模式,結束剛性兌付。
過去銀行雖然也要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但是很多都是採用成本法計量的,給出的預期利息回報,也往往會默認剛兌,但這種模式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也會讓儲戶失去基本的風險評估意識。
而採用市值估值法,意味著我們未來的銀行理財產品開始走向市場化,變成凈值型的理財產品,跟著市場機制走,從而降低銀行理財產品的系統性風險。
同時讓投資者形成風險意識,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必然匹配市值估值法,也是對銀行資管能力和理財能力的優化,更加接近市場,也能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通過銀行理財子公司,讓銀行理財產品獲得更多回報空間。
對於個人和家庭理財來說,我們一定要改變過去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慣性思維,根據個人實際風險承受度,做出合理的理財規劃。
目前來說銀行常見的固定收益型存款理財,主要就是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而其他的則是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而不同的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也都有對應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
個人可以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經驗,選擇合適的銀行理財產品,對於保守型和穩健型的儲戶和理財群體,在配置存款類產品,國債之外,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選擇可以是中低風險的定期銀行理財產品,要避開中高風險的信託和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
隨著剛兌的時代結束,凈值型理財時代到來,銀行理財市場風險和機會同時放大,而我們無論何時都要遵循本金安全第一,適度收益的基本原則。
❻ 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真相是什麼如何才能看懂
最近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朋友有些慘,每天看著資產縮水的感覺不好受,但相比於買了理財產品的人來說,權益類產品的投資者還是幸運的,因為投入前就做好了價格起伏的思想准備,不像買了理財產品的人,原以為收獲的是「穩穩的小幸福」,結果一分錢利息沒賺本金還虧損了不少。很多人沒有搞明白為什麼理財產品,尤其是R2級別的低風險理財產品也會發生虧損,本文將對此做出解釋,希望能夠幫到焦慮的你。
二是隨著債券市場的逐步平穩凈值會回升。市值法計價外加定期公布理財產品凈值讓投資人一時無法適應,實際上債券市場以前也發生過收益波動,只是那時我們無法觀測到理財產品的真實收益變動,看不到也就不用擔心了。
最後大家發現絕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和購買時給出的預期收益率一樣,這是因為債券市場不會一直表現低迷,隨著時間的推移收益率會上升,投資了債券的銀行理財產品凈值也會逐步回升,就像上文的那張圖片那樣。理財確實是有風險的但風險不高,到底會不會虧損不能只看短期的凈值變化,到期後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的焦慮都是多餘的。
❼ 凈值型理財產品是什麼意思
凈值型理財產品,是指產品發行時未明確預期收益率,產品收益以凈值的形式展示,產品發行時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率,投資者根據產品的實際運作情況,享受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分為封閉式凈值型和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封閉式凈值型產品是指產品期限固定,定期披露凈值,投資者只能在產品到期時贖回;開放式凈值型產品是指產品在存續期內定期開放,投資者可在開放期申購或贖回。可以通過轉換收益率和傳統理財產品對比:
公式為:
產品收益率=(贖回日凈值-申購日凈值)/申購日凈值*365/實際持有天數*100%
舉個例子:
您在2021年8月19日申購(並在當日確認),當天的凈值是1.0031,在下一個開放日2021年11月19日贖回(並在當日確認),贖回確認日當天最新凈值為1.0205,持有期為92天,假設贖回費率為0,則年化收益率為:
(1.0205-1.0031)/1.0031*365/92=6.88%。
如何理解攤余成本法和
市值法這兩種估值方式?【攤余成本法】
所謂攤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對象以買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並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與折價,在其剩餘期限內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簡單點來說就是將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舉個栗子,假設某隻產品以100元的凈價買了1年期利率2.7%的國債,該只產品會將這2.7%平攤到每一天,也就是2.7%/365,再乘以買入的金額就是這只債對應的每天收益,所以這筆投資收益每天都是固定的。
【市值法】
與攤余成本法不同,市值法同時考慮了投資債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於市值法波動帶來的估值損益。舉個栗子,某隻市值法估值的產品同樣買入了1年期利率為2.7%的國債,在產品估值的時候,首先將票息收益2.7%計提到每日收益中,也就是2.7%/365,再乘以買入的金額,同時根據第三方估值加上或者減去債券買入價格和當日公允價格之間的差額。因為債券的市值是波動的,所以這筆投資每天的收益也不是固定的。
❽ 什麼是銀行理財銀行理財包括哪些種類
什麼是銀行理財?
所謂銀行理財,簡單說就是銀行為有錢人提供的理財工具。但實際上,不同的人所說的銀行理財,可能實質上完全不是一回事,這就涉及到銀行理財的概念和分類了。
銀行理財包括哪些種類?
1、 按是否保本或保收益,可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按理財新規規定,只有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的意思是不僅保本,而且保證收益。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例如結構性存款)都應按存款進行管理,銀行發行這兩類產品,需要向央行繳存存款准備金,並依法購買存款保險。
2、 按估值核算方法不同,可分為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和凈值型理財產品。
以前,銀行理財產品普遍採用預期收益率模式,過度使用攤余成本法計量所投資的金融資產。不管是資管新規,還是理財新規,都要求銀行對理財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盡量按使用市值計量所投資的金融資產。監管部門正積極推動理財產品從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進行轉型。
3、 按照募集方式,分為公募理財產品和私募理財產品。
這種分類方式是從資金來源端,換句話說是從理財產品的資金端,按照募集方式不同對理財產品進行分類。公募理財產品面向社會公眾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
4、 根據投資性質,可分為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理財產品四大類。
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權益類理財產品投資於股票、非上市公司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投資於黃金、白銀、期貨、期權等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混合類理財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理財產品標准。
以上就是關於銀行理財的分享,送給大家,希望對你的理財之路有所幫助!
❾ 攤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區別是什麼
與攤余成本法不同,市值估值法同時考慮了投資債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於市值波動帶來的估值損益;市值法的使用更有利於大家認識到產品潛在的波動和投資的風險。
目前攤余成本法是採用實際利率進行攤銷,所以如果是折價或溢價買入債券,那麼每天的收益計算會復雜一些,並不是每天收益為固定值,但還是可以近似理解為「將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貨幣基金每日單位凈值都是1,是沒有變動的,變化的是每日萬分收益和七日年化來反應基金收益。
1、攤余成本法
(1)定義:
攤余成本法是指計算基金凈值時,可不使用基金投資標的的市場價值,而將投資標的以買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考慮其買入時溢價或折價,在其剩餘期限內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的估值方式。
(2)舉例:
大家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過去基本都是使用的攤余成本法,也正是攤余成本法的使用讓大家有了理財收益絕對保證的錯覺。假設你買了一個100塊,票面利息4%的債券,持有滿一年的話,本息和一共104塊。按照攤余成本法的計算方法,大家每天的收益是怎麼計算的呢?用4%除以365,乘以100元,算出每天的收益。按照這種演算法,大家每天能拿到的收益都是固定的。
然而,現實並沒有那麼美好。債券的價格事實上隨著利率的變化有波動,可能漲,也可能跌。單純的使用攤余成本法會讓各位忽略掉潛在的風險,事實上大家也確實忽略掉了。於是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在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下,理財使用市值法計價成為各家銀行必須要做的事情。
2、市值法
相對於於攤余成本法,市值法在考慮票面利率的同時,也考慮了由於市值波動帶來的公允價格的波動。同樣的100元,4%票面收益的債券,攤余成本法在計算每天的收益時,先用4%除以365,乘以100元,然後在加上當天的市值波動。這樣,你每天的收益就不是固定的了,市值可能高,也可能低,波動性加大了。極端情況下,你可能要承擔收益為負的風險!相信大家已經有了體會,現在各家銀行推出的很多凈值型理財產品波動性確實大了,並且不會再出現預期收益的字樣了。
總體來說,市值法的使用更有利於大家認識到產品潛在的波動和投資的風險。
❿ 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一定保本嗎
不一定保本。根據新金融准則,非保本理財產品,只為了收利息,可以分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報表可列示在其他流動資產科目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