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私人銀行理財違約事件
這種情況偶有發生。一般是金額十分巨大的那種。
比如民生私人銀行就出現過。
08年外資行匯豐在國內的私人銀行也發生過。
『貳』 盤點銀行理財糾紛案例
案例1: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假理財案
2017年4月中旬,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被爆出“假理財”案,涉案金額約16.5億元。該案系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使用偽造的理財合同和銀行印章,騙取客戶的理財資金。張穎通過控制他人賬戶作為資金歸集賬戶,編造虛假投資理財產品和理財轉讓產品,其本人或指使支行個別員工尋找目標客戶,非法募集客戶資金用於個人支配,有一部分用於投資房產、文物、珠寶等領域,所募集資金未進入民生銀行賬務體系。
案例2:招商銀行代銷10億理財產品違約
2013年9月,招行售賣一款理財產品據宣稱投向聯想旗下基金項目,收益在11-13%左右。2016年9月到期未能退出,展期一年後2017年9月仍未兌付。
這款產品共投資了6個項目,其中,3個項目已經實現退出;但對融眾小貸(二期)、中聯重機、上海譽豐的投資,則未能實現退出,到2018年年初仍未退出,此事被各大媒體曝光後招商銀行稱不存在報道中提及的違約情況,他們在向投資者推介該產品時就產品的投資風險進行了充分的揭示,所有投資者對此亦進行了書面確認。
案例3:浦發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違約
2018年10月,浦發銀行代銷的一款理財產品被曝違約。該產品源於2016年9月至11月飛馬投資先後發行的4期私募可交換債,票面利率3%,債券期限3年。西部利得基金隨之設立了“西部利得-飛馬分級資產管理計劃”1至5號基金專戶產品投資了其中三期可交換債,合計規模15億元,產品A級份額均由浦發銀行代銷,總代銷規模約為11.25億元。後該可交換債違約,西部利得基金設立的5個基金專戶產品踩雷,浦發銀行代銷部分違約規模超過6億元。有投資者表示,浦發銀行客戶經理在向其銷售時違規將之稱為保本產品。還有投資者稱,浦發銀行在銷售時並未按照有關規定實施金融類產品銷售過程的同步錄音錄像(簡稱“雙錄”),直到違約事件發生後才緊急補錄。”
以上就是關於銀行理財糾紛案例的相關分享,送給想要理財的小夥伴們,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哦!
『叄』 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報雷的是哪個銀行
爆雷!工行代銷理財產品全線違約,涉及40億
一言難盡,銀行4.1%的理財也暴雷!
最近,銀行理財圈有件大事,今天跟大家說道說道
「我們已經傾家盪產」,理財產品再「爆雷」,這次涉案近15個億!
2020-06-11·生活五線譜
驚雷!銀行理財虧錢後,信託爆雷又開始了!|理財產品|理財|債券|銀行...
安信信託爆雷如果說,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是小虧,那麼信託投資者今年可謂是雷聲不斷。 6月15日,上海銀保監局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相關規定,公開了安信...
網易訂閱 - dy.163.com/a...-2020-6-28-快照
。。。。
『肆』 哪個銀行的理財雷暴了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的問題是
哪個銀行的理財雷爆了
其實是這樣的,
具體經過
按照官方消息
是工商銀行代售的理財產品中
某一樣爆雷了,
最終據說是虧損嚴重。
有興趣可以網路,這方面的消息
說的非常詳細。
『伍』 銀行理財產品的有違約的嗎
銀行是有違約案例的,不過總的來說非常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銀行理財產品通常不會高於通脹水平這才是對個人資金最大的危害
建議可以選擇風險同樣較小但是收益比較高的國企或央企理財平台
具體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再問
『陸』 平安銀行步招行後塵,代銷信託產品構成實質性違約,不剛兌
近日,相信不少信託消費者都被招行代銷信託項目違約刷屏了。
8月14日本應是招商銀行代銷的5億元大業信託君睿15號(九通基業)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到期的日子,但投資者尚未收到明確兌付方案,已經構成實質性違約。
這是首次面向自然人投資者違約的消息,話說信託違約已不是新鮮事,但這次無疑是非標違約中影響最大的一單——事涉融資方、發行方和代銷方,尤其招行一直以來在業內都有「代銷之王」的美譽......
在此次違約中,銀行方面表示因市場風險造成違約,自然也不會選擇剛兌。這種說辭對於投資人而言難免有些牽強,因為很多投資人購買產品時,銀行利用自身的品牌優勢,將包裝好的信託產品賣給私行客戶,並暗示銀行自主發行、背書、兜底等。
客戶也出於對銀行的信任,忽略了項目本身存在的風險,認購了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項目。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爽完後,提上褲子不認人了。
渣男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提褲子不認人不僅是招行,近日平安銀行代銷陝國投信託的項目踩雷,只是讓投資者等待並未給到任何回復。
平安銀行:我們無違約責任
據了解,近年來多家信託公司為了規避監管,曾大量發行「永續信託」,目前陝國投信託這只華夏幸福的「永續信託」產品應該是行業首支逾期的「永續信託」。
根據信託產品報告,該筆信託資金的用途為九通基業投資有限公司(華夏幸福子公司「九通基業」)產業新城原材料采購、運營維護,田傑所購買的第三期信託計劃的實際到期日為2021年1月18日。
據投資人介紹,1月12日,他曾咨詢自己的理 財經 理,該信託產品是否會展期,得到的答復是「該產品不展期,會還本付息」;但1月19日,理 財經 理卻通知,「錢沒了,華夏幸福那邊違約了」。
從陝國投信託公布的臨時信息披露文件可以得知,在未通知展期的情況下,九通基業永續債項目第1-3期的本金和利息已經逾期支付。
文件顯示,九通基業對此的解釋是「受疫情影響,特別是近期河北疫情爆發,影響了還款資金安排」。
此外,投資人也曾親自找過信託產品的保管銀行平安銀行和受託人陝國投詢問逾期情況,但平安銀行回復稱作為代銷銀行,無違約責任。
隨著資管新規的出台,資管行業已經從隱形剛兌向打破剛兌轉變,「買者自負」的理念正在市場上逐步形成。但這是否真的意味著平安銀行並不過失?也不盡然。
「買者自負」的前提是「賣者盡責」及管理人按照誠實信用、勤勉盡責原則切實履行了受託管理職責。如果相關機構沒有盡職履責,則代銷機構和管理人均有可能承擔對投資者的賠償責任。
高額回報誘導客戶買理財
賣者盡責的案例在平安銀行是存在的。2015年5月至6月,高凈值客戶楊某通過平安銀行沈陽分行購買理財產品,經過銀行的評估後顯示,楊某為風險程度為平衡型。
隨後,楊某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和聚2號基金101萬元、大成睿景混合A基金10萬元、星石7號私募基金101萬元,以及一份結構類理財產品50萬元,共計投入資金220多萬。雖然部分產品實現了盈利,但購買的和聚2號基金在4年時間里卻虧損了20%,虧損超20萬元。隨後,楊某將平安銀行沈陽分行告上了法庭。
楊某主張,平安銀行沈陽分行向其推介風險評級超出其風險承受等級的金融產品,違反適當性義務,且在銷售過程中未履行風險告知義務,應向其賠償所購買金融產品的本金和利息損失。
經過審理,法院認為,楊某在銀行購買的上述理財產品的時間是2015年5、6月份,銀行提供的上述材料均是文字內容繁多、專業語言較強,且是其制式的文件,非進行詳實的告知和說明,一般常人是無法理解或全部理解的。
其中,在產品推介中均具有高額回報之誘導。因此,法院認為銀行在推介案涉理財產品時未遵循風險匹配原則及適當性義務的履行瑕疵,與楊某的損失間具有因果關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法院最終判決:平安銀行沈陽分行賠償楊某投入本金的利息損失的65%,並賠償楊某本金損失162,473.95元及其自贖回日起至付清之日止的資金佔用利息損失。
無獨有偶,曾經轟動一時的「平安銀行代銷基金巨賠案」,最終判決也是賣者盡部分責任。孫某是平安銀行的客戶,自2014年起一直在該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
證據顯示,2014年孫某初次購買理財產品時,平安銀行曾為孫某進行風險測評,評估顯示孫某為「平衡型」投資者。此後,孫某一直通過平安銀行購買風險評級較低的理財產品。
2015年6月10日,在未對孫某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重新評估的情況下,孫某在理 財經 理的推介下,通過平安銀行購買了三隻股票型公募基金,這三隻基金的內部風險評級均為高風險,孫某共投入900萬元。
孫某購入基金後不久即遭遇「股災」,股市暴跌,基金虧損。6月16日孫某要求銀行助其贖回基金,但此時孫某在理 財經 理繼續持有的意見下並未贖回。
6月28日,孫某再次至銀行要求贖回全部理財產品,最終三隻基金贖回後的回款金額僅剩餘634.24萬元,虧損達260萬余元。
平安銀行因未向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客戶推介、銷售合適的金融理財產品,違反了商業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時應當履行的適當性義務。
但各審法院在認定銀行違反適當性義務之餘,均以客戶未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未及時贖回產品為由,適用過失相抵規則以減輕銀行責任,最終二審判承擔首次要求贖回時投資損失30%。
利潤之下代銷違規頻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長期以來,銀行都是基金、保險、信託理財等代銷的主力軍,這一方面源於銀行擁有眾多的網點,使得其在代銷業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得益於線上渠道及客戶優勢,使得銀行開展此項業務邊際成本低且利潤高。
違規代銷銀行緣由涉及緣由包括部分授權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網點的負責人不具備基金銷售資格、未對基金銷售業務建立有效的災備系統、基金銷售人員培訓記錄留痕不全、客戶現場開戶時未進行錄音錄像等違規現象。
平安銀行也曾因違規代銷被處罰過,去年深圳銀保監局披露,平安銀行因貸款、信用卡、產品代銷的部分15項業務違規被罰款720萬元。
其中,在產品代銷方面,代銷產品底層資產涉及本行非標資產,沒有實現代銷業務與其他業務的風險隔離;「雙錄」管理審慎性不足,理財銷售人員銷售話術不當。
實際上,在違規代銷這件事兒上,平安銀行是有案底的。早前,銀監會官網公布一批處罰信息。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平安銀行因員工私自銷售理財產品,連續收到天津銀監局15張罰單。
處罰信息顯示,平安銀行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支行因員工私自銷售非平安銀行天津分行發售或代理發售產品,被處罰款20萬元,平安銀行天津紅橋支行被罰款50萬元。
相比給支行開出的罰金,天津銀監局對涉事銀行員工的處罰決定更具敲山震虎之意。處罰信息顯示,1人因私自銷售非平安銀行天津分行發售或代理發售產品,被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1人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一年;1人被警告;另有10人因對上述案件負有直接管理責任被警告。
這件事暴露出平安銀行內控薄弱的問題。近年來,銀行理財「飛單」事件頻發,而平安銀行更是多次被曝出員工「飛單」。
2016年7月,《北京日報》報道平安銀行北京分行某員工離職前「殺熟」,投資者百萬元儲蓄打水漂。不過,平安銀行當時回應稱這一消息的核心內容失實。
2016年10月,曾有平安銀行客戶爆料,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間,在平安銀行北京朝陽門支行和天通苑支行多位理 財經 理的推薦之下購買了一款名為「同富愛晚」的理財產品,當時承諾保本保息,但到期之後卻無法兌付,客戶損失超過4000萬元。實際上,這款披著理財外衣的產品,是北京同富匯融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行的部分私募基金產品。
在投資者將此事反饋至監管部門後,北京銀監局對投資者復函稱,經核查認定,平安銀行北京分行前員工違規銷售……
「基金代銷、保險代銷、信託代銷等不規范行為由來已久,歸根究底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來誤導消費者。」中南 財經 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需要加強信息透明度,對銷售不透明、故意隱瞞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對基金代銷人員和保險銷售人員要把好關,要求他們了解必要的代銷常識,並監督他們實施。
『柒』 招行10億理財違約怎麼回事
招商銀行爆出10億產品違約!
投資人千萬利息消失無蹤!你是不是該到銀行看看你的錢了?
近日,一位招商銀行私人銀行客戶爆料稱,其在招商銀行北京分行首體支行的客戶經理介紹下,於2013年投資的理財產品,在2017年9月份遭遇違約。
下面是產品的合同,根據合同(《 招商財富-招商銀行-弘毅夾層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管理合同》):
該資管計劃由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資產管理人、招商銀行北京分行擔任資產託管人,募集資金的對應標的為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的夾層基金——規模10億元的弘毅一期(深圳)夾層投資中心(有限合夥)。
看著比較復雜,簡單來說這款產品:
由招商銀行的投資機構運作
資金由招商銀行託管然後投給了弘毅一期(深圳)夾層投資中心(有限合夥)
按照投資人的說法,當時購買這款產品時,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曾向他表示:
該產品3年到期,是保本保息產品,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1%-13%
於是該投資人分別於2013年8月20日和2014年8月19日實繳1200萬元和800萬元,共認購的基金份額為2000萬元。
按照和銀行的約定,投資人在2016年9月2日就可以從銀行拿回自己投入的本金和利息,但是問題出現了,招行客戶經理稱:
該基金期限採用3+1結構,根據《資管合同》,普通合夥人有權將基金期限順延一年。也就是說,基金管理方有權將基金期限延期至2017年9月2日。
於是招商銀行將產品的到期日延期一年,但是在2017年9月2日,產品出現了違約,招行客戶經理再次宣稱:
投資者的2000萬元投資款,或僅能收回本金,並不能保證利息或「收益甚微」
2000萬的本金,按照年化收益11%來算,4年的利息額將高達1036萬元,招行兩次違約,投資者還損失了上千萬元的利息!
那麼這款致使招行違約的產品到底是什麼呢?
違約的產品!
下面觀察君就為各位分析一下這款產品,以及為什麼違約!
產品的名稱為弘毅一期,成立於2013年5月17日,當年9月2日完成首次交割,總認繳出資額約為10.4億元。
產品結構中,弘毅夾層(深圳)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作為普通合夥人(GP)認繳5000萬元;
4個有限合夥人(LP)認繳金額分別為:
聯想控股1億元
深圳市嘉源中和創業投資企業(有限合夥)2000萬元
西藏嘉城夾層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3070萬元
招商財富約8.4億元
期限方面,基金存續期為成立日(即2013年5月17日)至首次交割日的第三個周年日(即2016年9月2日);基金期限採用3+1結構,根據《資管合同》,普通合夥人有權將基金期限順延一年。
在違約時,招行客戶經理宣稱:違約的原因是因為,弘毅一期投資三個項目兩個正常,一個出了點問題,正在重組。
但是觀察君仔細梳理之後發現,弘毅一期所投項目,並非是3個,而是6個,其中3個在資管計劃到期後,依舊未能退出!
弘毅一期2017年二季度基金管理報告(下稱「管理報告」)顯示,6個項目包括:
未能退出的三個項目為:
融眾小貸(二期)
據基金管理報告,對融眾小貸的第一筆1.5億元投資,於2014年10月退出,實現投資收益2290萬元;之後,弘毅一期追加了1.5億元開展二期投資,年利率16%,但2015年年底展期半年後,由於資金流動性原因,融眾小貸未能在2016 年6 月貸款到期時還款,已造成逾期。」
中聯重機
弘毅一期於2014年8月聯手弘毅投資的被投企業中聯重科,投資奇瑞重工(後更名為中聯重機)。其中,弘毅一期出資額1.13億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5%,中聯重機計劃2015年年底掛牌新三板。
但隨著中聯重機沖刺新三板受阻,方案改為:將以大股東回購的方式,於2017年實現退出。但截至目前,該項目依舊未能退出。
上海譽豐項目
弘毅一期分別於2015年6月、7月和10月三次向上海譽豐提供共計1.3億元人民幣,資金用途為補充借款人流動資金。由於銀行抽貸造成債務危機,上海譽豐資金鏈斷裂,預計上海譽豐總負債為10億元,可處置資產總值僅3.2億元,嚴重資不抵債。
投資了六個項目,三個出現了問題,這才是產品違約的根本原因!
錢還能拿回來嗎?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投資人的錢還能拿回來嗎?
雖然還沒有公布,但最終處理的結果,應該正如那位招行客戶經理所說:本金可以拿回來,但是「收益甚微」!
也就是說,投了這個產品的投資人,他們的10.4億資金被別人借走,然後白白地用了4年!
責任應該在誰?
觀察君認為兩方都存在問題,招行可能應承擔較大責任:
招商銀行:
第一: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私自承諾收益
11%-13%年化收益率,招商銀行並沒有為投資人出示擔保函,雖然這是客戶經理的個人行為,但是招行存在監督管理上的失誤。
第二:未能充分提示風險
該產品風險早已出現,但招行私人銀行部工作人員始終未對風險進行充分揭示,導致投資人出現投資上的錯誤判斷
投資人:
在招行並沒有出具擔保函的基礎上,投資人依然選擇相信客戶經理許諾的投資收益率,說明投資人對自己所購買的產品的風險和運作機制並沒有完全的了解。
結語!
上個月,陸金服剛剛爆出了1.4億資管計劃違約;還沒過一個月,又出現了招商銀行10億產品違約,觀察君還了解到上個月交通銀行也出現3億理財產品退出!
單獨來看,可能只是幾起無傷大雅的資管行業違約事件,但如果把這一系列的事件放在一起分析的話,就可以看到背後的真相!
那就是,在國家經濟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在資管新規出台之後,資產管理行業的剛性兌付或將徹底成為歷史!
簡單地說,就是投資者拿不到投資收益,甚至是投資本金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
第一、樹立正確的投資意識
做投資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觀點,就是如果我投錯了也會有銀行或國家為我兜底,這種可能性在未來幾乎是不存在的,投資是自己的事,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策,就要自己負責任!
所以,投資任何產品、任何產品、任何產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仔細了解自己它的風險和運作方式,不能連保本產品和非保本產品都分不清楚!
第二、銀行提供的產品也要仔細甄別
在中國,許多大銀行都是國有的,這樣投資者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就是銀行一定是安全的,銀行提供的產品也不會出問題!
這是完全錯誤的,銀行提供的產品也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從收益的派發上就可以分為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不保本等多種產品,從投資的方向還可以分為信託、基金、保險等。
在銀行購買產品,觀察君建議,首先看保不保本(不能只聽客戶經理,要看到銀行的擔保函),再看資產的出口端(投向哪裡)是什麼,然後看違約的處理方法!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今後不要再想著「傻瓜式理財」,把錢放在銀行就不管不問,要對自己的資金負責,因為你不負責的話沒有人會給你兜底!
『捌』 我2016年六月份在工商銀行買的安邦理財產品,二年期,但是現在安邦集團出事了,我在銀行買的這個理財
自己的理財產品可以正常使用,只不過該產品可能會下架,禁止買入,等到理財期結束可以正常取出。保險公司如果申請解散,一定會有新的公司接手,誰接手誰負責,保單繼續生效,而合同也按原有的規定繼續執行。這也意味著,眾多投保人可以不用擔心自己的保單因為相關保險公司破產或倒閉而受到影響。
《保險法》第九十二條規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准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險公司達成轉讓協議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接受轉讓。
(8)國內銀行理財違約事件擴展閱讀:
接管期間,在銀保監會接管組的領導下,公司投入資源,組織修復客戶信息,主動聯系客戶,順利完成1.5萬億元的滿期給付。目前極少數安邦財險客戶因客戶聯系方式變更,公司多方聯系,仍無法找到客戶。下一步大家財險將承接該部分客戶的服務工作,充分保護客戶合法權益。
事實上,銀保監會在今年2月23日公布對安邦集團結束接管的公告中就已提到,截至2020年1月,接管前安邦集團發行的1.5萬億元中短存續期理財保險已全部兌付,未發生一起逾期和違約事件,平穩度過現金流的給付高峰,有力地保障了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
『玖』 債務違約潮來襲,銀行會是下一個破產的行業嗎
首先,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核心,金融對於整個經濟來說具有樞紐作用。所以從政府層面上來講,絕對不可能允許銀行大規模的破產。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
其次,中國的銀行,主要以存貸款利差為盈利來源,並不直接投資債券。當然這里邊涉及到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的時候買入相關債券,並且在事實上承擔托底職能的情況。不過由於政府規定,現在不得推行托底式的理財,因此除非在購買協議上,有明確的托底條文,否則銀行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是不能成為客戶索賠的依據的。但此類合同的有效期也僅限於相關禁令頒布之前。可以說,此類托底式的理財,現在在銀行理財產品當中的比例應該是極低的,對銀行的沖擊不大。
再次,銀行貸款壞賬率升高會對銀行的經營造成極大的沖擊。這種情況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嚴格來說也是目前銀行經營過程當中的重要問題。不過,現在銀行發放貸款,一般都要提供抵押物。在大部分情況下,抵押物可以滿足銀行的本金收回需求。只有信用貸款會給銀行造成血本無歸的沖擊。但信用貸款的發放門檻是很高的,數額相對來講也比較小,造成的沖擊自然也會相對比較小。
最後,銀行出現嚴重系統性問題之後,會有政府出面加以解決。根據以前的習慣對於大銀行的嚴重呆壞賬,由相應的資產管理公司買斷之後將其剝離出來。比如在 歷史 上專門成立了4大資產管理公司,長城東方等對應接管中行,工行等銀行的不良貸款。有些 歷史 包袱比較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比如廣發銀行也採用過類似方式。小銀行採取的方式一般是指定某家大銀行接管。 歷史 上工商銀行接管了海南發展銀行,現在建設銀行接管了包商銀行,工商銀行重組錦州銀行。包商銀行和錦州銀行都是近年來採用激進擴張手段的城市商業銀行。由於已經實行存款保險制度,銀行破產在理論上已經具備了實施的可能性,不排除將來安排1~2家規模比較小,地域性很明顯,在全國來看影響不大的小型地方性銀行破產,以起到警戒作用。
總的來說,銀行還是非常穩定的,因為有政府作為最後的信譽保障。對於個人來說,在存款和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要更為慎重一些。由於全國性銀行影響大,幾乎不可能破產,所以在存款的時候,不太需要關注存款規模的問題。地方性小銀行,風險就要明顯高的多。如果要存款,可以考慮將本金規模控制在50萬以內。就算將來出現問題也可以獲得存款保險的保障。至於理財產品,由於已經不託底了,所以選擇的時候無論是什麼銀行,都要極為慎重,存在著本金虧本的可能性。
這個放一百萬心,就算房地產全部破產,炒房客全部破產,我國大多數銀行都不會破產。我們說說為什麼?
第一,我們前幾年都在放水,就是大家說的房地產拉經濟,央行放銀行,銀行放給房地產,房地產企業和貸款買房全部破產了不還銀行錢了,銀行不就不還央行就行,我國大多數銀行是國有銀行,這點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真的是 社會 主義優越性體現吧,要是換在美國,銀行不可能這么欠美聯儲錢,2008年美國房價大跌美國和銀行之所以破產,破產那些銀行錢主要是開源於集資,比如雷曼兄弟就是案例,人民錢你不能不還得,你要是拖他錢他們就集體取錢和要賬,你不破產都難,但是欠央行不一樣,央行會以大局為重。
第二,我國房地產呈現三八線,那就是階段性的房價,2008之前一個房價,2015年之前一個房價,2015到現在又一個房價,再怎麼跌跌不回2008,你想一下2008房價好多人一年收入就買一套,還沒有到2008,跌到2012估計全部給你清盤,2015後才是暴漲,也就是要斷供就是2015年之後買房子的,但是房價虛高2015後有多少人買了房子呢,不會占市場1/5,1/5中有4/5是投資房子買的,這點數據對於銀行來說小意思,2015後全部斷供都不怕。房價跌到2015基本回歸正常。同樣房地產開發商也是2015後大量負債的,大家可以看看2015後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各種貸款,債券市場瘋狂借貸,股市瘋狂割韭菜,到處騙貸圈錢,2015後放水錢90%流入房地產,所以大家都用錢逛,房地產各種福布斯排行榜上去,各種牛人出現,前所未有。
2018上半年就發生了重大的違規現象,就是因為金融受杠桿的影響。
對此不少人都擔心,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自己存在銀行里的錢會不會也受到影響。
實際上,資管新規落地之後,確實調整了一些銀行產品的規定,即要求銀行不再做剛性兌付了,也不再發行保本理財了,所以也就的逐漸轉變為高凈值理財。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肯定會有一些違約理財產品,主要的還是之前發行的收益特別高的理財產品,但是一般的理財產品是會不發生違約的,也不會發生大批量的違約現象。
首先我們看銀行是特殊的金融機構,銀行的公信力和信用,是銀行賴以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如果真的發生大規模的違約潮,那就會發生輿論風險。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擠兌事件,那麼對於任何一家銀行來說都會是意見致命的打擊。
銀行大部分的理財產品的質量還是很不錯的。2018年的飛單事件只是個例,以國有銀行為例,過去十年發行的理財產品,真正虧損的只有一例。而且主要是因為運營時間比較短,在這方面可能經驗不足。所以說理財產品運營虧損是極個別事件,即使是地方性銀行,也不會很普遍的存在。
如果債務違約潮來襲,銀行破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其實早在199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國就出現過兩起銀行破產的先例:一個是海南發展銀行,另一個是河北省的一個縣級農村信用社,而在目前的銀行存款保險制度背景下,銀行破產已經有了法律依據,而且為了防範銀行破產所帶來的風險,監管部門早已在做相關的防範工作,例如:
一、實行銀行存款保險制度:2015年,央行頒布了《存款保險條例》,該條例已於2015年5月1日起實施,《條例》中明確提出,如果銀行破產,儲戶最高可獲得賠償50萬元,該《條例》的實施,使銀行破產有了法律依據,也是對以後可能存在的破產案例放遠於未然!
二、2018年資管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前段時間央行發布了金融系統的資管新規,新規規定,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所以,錢放在銀行做理財也不一定就是非常安全的。
三、放開外資持有銀行股份的最高比例限制:以前為了防範金融風險,對外資持有中資銀行的股份有最高比例限制(單個外資機構不得超過20%,多個外資合計不得超過25%),現在是完全放開,沒有限制,這也是繼之前允許私營企業開辦銀行後銀行系統對資本的進一步放開!
但是,隨著銀行系統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銀行作為一個市場主體也將逐步退出由國家背書的傳統,逐漸走向市場化運作,那麼,銀行如果是經營不善破產也就很正常了!尤其是對於一些中小型的私人銀行來說,更是如此!
四、去杠桿、降低銀行系統風險的准備:這兩年,我國對房地產行業實行了去庫存、對金融行業去杠桿、對煤炭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房地產泡沫過大危害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在降低銀行系統的的風險,將房地產的風險逐漸與銀行剝離,而不是捆綁在一起,這樣即便以後房價下跌也不會對銀行造成太大的沖擊!
綜上所述,如果債務違約愈演愈烈,銀行自身如果不做好風控的話,破產也就不奇怪了,國家早已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准備!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性建議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現在看來,銀行破產還真不是不可能,而且還會是就在眼前。
前有包商銀行被接管,後有工行注資錦州銀行,再到最近遼寧沿海銀行和某農商行被擠提,一系列的銀行風險事件都不斷被暴露出來。這說明部分銀行已經風雨飄搖,處於危機爆發的前夜。
讓銀行日子難過的,有很多方面,最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盈利能力分化。大銀行依託規模優勢,能保持利差,而小銀行的籌資成本迅速上升,盈利被大幅侵蝕。為了賺錢,小銀行不得不另闢蹊徑,前期做非標業務,如今又被限制。總之小銀行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途徑。
第二是經濟周期。目前經濟下行,很多貸款資產風險暴露,想當考驗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那些風控能力不好的銀行,會出現大量的不良資產,拖累銀行的盈利,有些甚至直接威脅到銀行賴以生存的「安全性」。這種情況下,出現擠提也是事出有因的。
第三是行業的大變革。現在金融已經不是銀行一家的天下了。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地域和空間限制,移動支付侵蝕了銀行傳統的支付業務,人工智慧替代了銀行傳統櫃面,這一切都影響著銀行的生存。那些跟不上時勢的銀行,自然會被淘汰。
總之,未來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銀行也會面臨破產的可能,這不是危言聳聽。
我是空谷財譚,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2018年確實發生了一輪債市危機,在年初的五個月內共有20隻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超150億元,而2017年同期僅有10隻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不到80億元。在債券市場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信任危機,AAA級瘋搶,AA級幾乎無人問津。
在響應國家去杠桿政策的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更加突出,經歷了前幾年的較為寬松的金融市場環境後,口袋突然扎緊對於生存能力較差的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來說,資金鏈會空前的緊張,尤其是前些年通過銀行貸款,利用高杠桿完成擴張的企業,融資渠道會空前的狹窄,極易爆發違約。
所以可能會集中的爆發民營企業信用危機,但是范圍絕對不會嚴重到波及銀行,引發倒閉的地步。
首先,債市危機目前已經開始通過調控手段來提升民眾信心,最近幾個月,連續的降准、動用MLF等工具釋放流動性就是一個信號,尤其是幾次針對中小企業的定向降准,都旨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其次,在債市危機到了波及銀行的地步前,就會有調控政策出手干預,因為這種情況已經到了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地步。
從目前來看,債務違約潮最有可能蔓延的就是地方性的融資平台,主要就是以城投公司為代表的地方債務;如果在商業銀行中體現,那麼也會是一些風險承受能力弱,風控體系不完善的小型商業銀行,比如:城商行
國家目前允許銀行倒閉,更深層的意思是允許淘汰一些風險管理能力差的、底子薄的商業銀行,如果波及到大型的商業銀行,那就不僅僅是債市危機的問題了,波及范圍會是整個金融系統。所以說債務違約潮會存在,但是不會大規模發酵,國家的調控政策就是為此而生,不可能坐視不管,任由其蔓延。
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任何東西都是在變化的。
沒有哪個行業會永遠興旺發達,任何行業都要經歷萌芽,發展,興盛,衰退的過程。現在的興盛就是將來的衰落。
中國銀行成過去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大收益者,其資產暴漲達到了驚人的300萬億元,相對於中國幾年gdp 的總和。
2008年,美國的第三大銀行雷曼銀行破產,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危害巨大。
下一步全民負債 全民徵信黑,早晚要出事
現階段內,儲戶擔心銀行破產,但從政策層面上,存款保險制度已經為銀行破產鋪路,也是保護投資者的一個舉動。對於銀行而言,在未來優勝劣汰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未來金融市場不斷開放的背景下,銀行業的發展難免會存在分化的跡象,破產也有可能存在,只不過是概率很低的事情。或許,對於民營銀行、地方銀行以及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偏弱的銀行來說,還是不得不提防這一風險問題。至於儲戶,則需要分散資產配置,且需要多增加存款性質產品的配置,控制在存款保險制度的存款規模之下。如果屬於擁有大額存款的儲戶,則可以把資產分散至多個銀行,且控制在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范圍之內,這也是一種比較穩妥的投資理財策略。
債務違約潮來襲,對銀行會有一定沖擊,但銀行破產的可能性很小,破產的銀行也很少。
道理很簡單,我國銀行雖然有存款保險條例、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等等為銀行破產做好了准備,也曾因經營管理不善出現了銀行破產的先例,但政府是不會輕易讓銀行破產的。
因為政府其實仍然充當著最後信用背書人,且我國銀行機構如果破產牽涉的面太寬,對國家經濟與金融穩定帶來很多「後遺症」。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政府是不會允許銀行破產的。
再說了,目前銀行債務主要對象是政府和國有企業,這兩個對象占據了銀行貸款的80%以上,所以即便存在債務違約的可能,政府都會想辦法來拯救銀行的。「肉在鍋里」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銀行的錢與政府的錢、與國有企業的錢,嚴格意義上沒有真正分開。
所以不要擔心債務違約潮來襲會使大量銀行破產。即便有破產的銀行也是極個別的中小銀行,對整體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同時,目前銀行有較高的貸款損失准備,還有多年的資本公積,有應對債務違約來襲的能力,所以廣大民眾不用擔心銀行會破產。
『拾』 建行什麼理財暴雷
正規平台買理財產品比較安全,建設銀行都有自己的理財子公司,原來暴雷的不是銀行自己的產品,「浙商銀行專屬系列理財產品」申報金額超過6億元,海匯通賺取銀行和企業之間票據的利差獲得收益。
1、理財產品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最近宇宙第一大行的理財暴雷前幾天南京銀行杭州分行門口聚集著一批人員,浙商銀行直接申報的債權近19億元,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
2、余額寶是支付寶裡面的理財產品。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浙商銀行此前也多渠道向康美輸血,由於理財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也沒有介入銀行存管。
3、當理財來的時候,河南數家村鎮銀行爆出無法取款事件,理財產品暴雷的事情並不少見,合計接近40億元。也不能說銀行沒有暴雷的幾率的。
4大銀行理財產品暴雷(40億元理財產品爆雷)
4、2022年4月,在購買這些理財產品之前,一般銀行的理財產品,單講「銀行理財產品哪家銀行高」,但是任何平台理財產品都有可能盈利或者虧損。
5、所以才會相信悟空理財。這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有很多房企都先後出現理財產品爆雷的情況,而大家喜歡把儲蓄的錢放到銀行或者去購買一些理財產品。民創集團負責銷售理財產品。
6、四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6%起各銀行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同質化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規模如此巨大,銀行暴雷的幾率就是很低的而已。理財暴雷很正常,當很多人選擇購買悟空理財的理財產品的時候。
7、明星代言理財產品「爆雷」,這些年也陸續曝出了一些理財產品的雷,收益都在4%到6%之間,如果是按照正常的銀行操作流程來進行的話,華夏保險的理財還是比較靠譜的。
8、因為悟空理財所涉及到的詐騙金額已經達到了300多億元,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一些以「穩健」著稱的大銀行發行的產品也開始跌破凈值,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是小虧,該理財產品爆雷其實發生在很久之前。
9、我們在銀行的錢,如果銀行工作人員存在操作不規范,一旦自己的理財產品爆雷,華夏銀行也是大銀行,京系房企鴻坤確實出現了30億元理財暴雷。
40億元理財產品爆雷
1、正規平台買理財產品比較安全,建設銀行都有自己的理財子公司,原來暴雷的不是銀行自己的產品,「浙商銀行專屬系列理財產品」申報金額超過6億元,海匯通賺取銀行和企業之間票據的利差獲得收益。
2、雖然這一理財產品爆雷,而是其代銷的一款信託理財產品,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我比較喜歡光大理財的產品,保險理財產品都是能夠信得過的。
3、首先對於銀行存款來說,如果一定要篩選哪個銀行的理財產品最好,「寶城期貨有限責任公司-浙商銀行」對應債權接近15億元,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選擇投資理財。理財平台迅雷指的是沒有信譽。
4、未來理財產品不再進行保本,投資者只能跑來找代銷銀行要說法。比如前段時間恆大理財和佳兆業理財就遭遇暴雷困境,平安銀行就是一個靠譜的機構。中歐基金四家公司控股投資組成。
5、儲戶通過在銀行開立儲蓄賬戶,哪些是理財產品,將近40萬儲戶投入的400億元存款像被人施了魔法一樣,購買理財產品前,銀行理財產品具體是指。
6、選擇P2P平台就如在銀行理財一樣,工商銀行代銷的一款固收理財產品——聚鑫1號-25號資管計劃全線違約。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其中專注理財業務的銀行要比不重視理財業務的銀行更為牢靠一些。目前大多數銀行存款利率都不會超過4%。
7、理財需謹慎哦!收益比單純的銀行理財高出許多。在平安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是非常安全可靠的?這點投資者可以放心。這和銀行理財產品本身的定位有關。是宇宙第一大行的理財暴雷。
8、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如定期銀行存款產品「振興智慧存」,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下降,出現問題的產品很多是今年剛成立不久由銀行全資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固收」類凈值型理財產品。聲稱是南京銀行杭州分行有某一款理財產品暴雷。
9、工商銀行會不定期推出針對50萬元以上的高凈值客戶的理財產品,在爆雷後,理財產品種類上也沒太大出入,東亞銀行回應暴雷傳聞是虛假消息。暴雷理財產品中相當一部分的資產管理機構實力有限。
10、如果超過4%,理財產品爆雷以後都是投資者自己買單,一是理財產品的風險評估判斷缺乏一個統一的標准。請選擇正規銀行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