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行理財產品可以中途退出嗎
絕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可以中途退出的,銀行買的理財產品能不能中途退出得看看兩點,一是產品協議,二是產品性質。中途退出的話但是會造成一定的損失,猶豫期內可以全額退出,超過猶豫期退出需要支付30%左右的違約金。
拓展資料:
1、銀行理財產品能否中途退出,要看產品的具體規定,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是可以中途退出的,但需要支付違約金;而有部分產品是封閉期結束前,是無法中途退出。大家購買理財產品前,要注意合同協議。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產品,否則都有本金損失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具體的風險程度取決於產品的投資目標范圍,投資要謹慎。
2、有的產品允許中途退出,但是處理方式有一定差異。比如銀保理財,在15天猶豫期內可以全額退出,超過猶豫期,將按違約退保處理,會損失30%左右的違約金。 如果你買的是公募定期理財,超過募集期之後往往無法退出。大部分定期理財的協議都約定投資期間不能提前收回本金,投資者無法中途退出,這個和銀行定期存款還是不同的。 如果你買的是滾動類產品,比如7天滾動、30天滾動,在協議中有退出的條款,一般第二天就可以退出,如果到期不退出,到期會自動將本息滾入下一期。
3、如果買的是基金類產品,要區分屬於封閉式基金還是開放式基金。開放式基金每天放開申贖,所以隨時可以退出(持有短於7天收1.5%的贖回費)。 至於封閉式基金,在封閉期內是不支持贖回的,如果它在證券交易所可以交易,你可以把它轉讓給它人,就和賣出股票一樣。銀行的理財產品往往很復雜,普通人難以理解,因此買入之後,經常有人覺得不合適,想要中途退出。
⑵ 銀行理財會血本無歸嗎
買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會血本無歸,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很小。除非銀行倒閉,銀行倒閉的情況很少,大型國有控股銀行也不可能倒閉,所以買銀行理財產品不用擔心會虧什麼錢。就像買股票和基金一樣,只要不加杠桿,就不會血本無歸。更何況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比股票小。
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是現金、國債、債券,當然還有股票、基金、房地產信託。但是,這種血本無歸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相對來說,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是很高,但是安全性高,收益也不是很穩定,大家都不願意買。
⑶ 儲戶請注意:2021年底這些理財,銀行不給你兜底了!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手中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有了購買 理財 產品的意識,其中銀行理財產品是大部分投資者的首選,近兩年國家對於金融行業的監管不斷加強,對金融理財產品的約束性也越來越強,2020年受疫情影響,原本定於2020年底結束的資管新規過渡期被延長到了2021年底。
以前人們喜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有不少都是保本類型理財產品,但是從2017年開始,監管部門就一直在提倡打破剛性兌付,在2018年4月下旬,有關部門就聯合發布了資管新規,所謂資管新規就是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將成為過去式。
根據當時的資管新規內容顯示,將於2021年月1日正式全面執行新規,也就是到2021年月1日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將全部被取消。為了給儲戶們一個准備時間,2019年-2020年兩年就相當於是資管新規的過渡期,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一定的沖擊,央行發布公告,將原本2020年底結束的資管新規過渡期被延長到了2021年年底,也就是從2022年開始,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全面取消。
在過去多年的時間里,銀行理財產品以「剛性兌付」的特點受到了廣大儲蓄用戶的喜愛,但是隨著理財規模越來越大,剛性兌付伴隨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部分銀行建立了資金池,辦長期理財產品進行包裝滾動發行,資金管理業務不規范的行為也頻頻發生,這很可能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對此央行發布了資管新規。
資管新規中傳遞出來的最強烈的監管聲音就是打破剛性兌付,在銀行資管行業高速發展的十多年,不管是保本類的理財產品,還是非保本類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情況下銀行都實現了剛性兌付。而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開始實施,未來理財產品不再保本,對於儲戶而言,大家要逐漸接受並適應這個變化,以後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就需要從心理上做好可能會發生虧損的心理准備。
建議大家後期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根據自己的實際抗風險能力來投資理財,通常理財產品的風險和 收益 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那麼風險就越高,所以大家一定要謹慎投資。
⑷ 有哪些理財產品收益穩保本,能達到6%的好產品嗎
近期民營銀行智能存款颳起一陣旋風,不僅具有高流動性,而且還有高收益,存活期存款拿定期利息,有人將其成為今年銀行業的一匹黑馬。但據調查,億聯銀行用億存利率就算最高了,提前支取利率4.5%,5年到期利率高達5.45%,令很多商業銀行望塵莫及,受到市場熱捧。
一度引起監管高度關注,既進行窗口指導後,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暫時關閉存入,蘇寧銀行也步入後塵,其他民營銀行紛紛實行當日搶購限額銷售。有業內人士分析,未來智能存款很有可能實行限量限價銷售。看來,存款利率似乎已經見頂。至於銀行系理財產品,可能更不合胃口。
首先,保本型理財產品即將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被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完全取代;其次,有個別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可能會超過6%,但一般是一個區間的最高值超過6%,同時有一個最低值,這彈性空間也就大了,具有很大不確定性。
同時,也沒有保本承諾。能否同時實現穩保本又有6%的收益,准確的說是個未知數。看來,當前理財產品市場中,中低風險收益水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要超過6%是很難的。假如你要追求6%或以上的理財產品,只能選擇中高風險產品,只有高風險才會有高收益。在過去,這種風險有發行平台來管,而現在是需要投資者自己負責的,值得三四而後行。
⑸ 聽說銀行將全面取消理財是真的嗎
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銀保監會這一次的動作非常大的審查了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甚至已經涉及到了保險行業,他們之所以會下架這些產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理財這種東西本身是有一定風險性的,但是銀行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進行了保本的承諾。而這對於銀行來說,其實是具有很大風險性的,所以才會下架他們的產品,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第三,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這一次的整治活動在我看來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漲至現在銀行行業內的一些亂象,同時對保險行業也進行了相對大的整個改。特別是很多的銀行在這一次的整改過程當中,已經將自己的理財產品給進行重新整理。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那麼它的很多產品將會導致系統性的風險。
⑹ 2022年銀行理財虧損預計什麼時候回轉
不會 從2022年1月1日起銀行理財產品將徹底打破剛性兌付,告別"保本保息保收益",2022年1月1日之後,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可以閉著眼睛買的時代將永遠成為歷史。
⑺ 銀行在什麼情況下會提前終止理財產品
提前終止的情形。
一是遇到重大金融政策調整。
二是銀行認為有必要終止。
重大金融政策調整主要指加息、降息政策以及重大匯率(貨幣兌換)變動。例如,一款結構型理財產品掛鉤於匯率(貨幣兌換)、利率指標,一旦這些指標發生變動,產品就會提前終止。
(7)銀行理財產品脫鉤擴展閱讀: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債券型
投資於貨幣市場中,投資的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
信託型
投資於有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收益權信託的產品。
掛鉤型
產品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如與匯率掛鉤、與利率掛鉤、與國際黃金價格掛鉤、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與道·瓊斯指數及與港股掛鉤等。
QDII型
所謂QDII,即合格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境外理財,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
QDII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合格商業銀行,由合格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客戶的理財產品。
電子現貨
新型的投資理財產品
投資渠
理財產品一般通過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購買。
傳統渠道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
新興渠道包括:第三方理財機構、綜合理財服務機構。
⑻ 面對網貸的沖擊,銀行意欲何為
銀行將踩在網貸的屍體上,昂首闊步的前進。銀行不是需要的暴利,銀行需要的是活的命長。網貸需要的是暴利而不在乎命長。所以我們看到網貸公司轟隆隆的一擁而起,現在又做鳥獸散。
1.全國已有16個省,全面取締了本省的網貸業務。按照監管部門的總體部署,應該在2020年的6月底之前,全面整頓清理完畢所有的網貸業務。而剩餘的網貸公司只有三個方向,成立消費金融公司,變成小貸公司,或者自願或不自願的良性或惡性退出。但是就是沒有所謂網貸公司備案成功這一條路,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沒有金融牌照的網貸公司,未來是一家都不會存在的。
2.網貸公司曾經存在過幾千家,現在看看他們的出路吧。大部分都偷偷跑路了,大部分都被暴雷抓起來了。有極少部分良性退出,給投資人全部兌付了。剩下的未來成功轉型消費金融公司,並且拿到銀保監會金融牌照的只有陸金所。成功獲得小貸公司牌照的寥寥幾家。目前剩餘還未做定論的上百家網貸平台,未來的出路如何呢?其實就在這一兩個月中基本見分曉,如果情況復雜的,也不會超過年底一定會有定論。
3.如果深入的來分析,這些網貸公司是互聯網金融的探雷兵。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新生事物,到底業務怎麼搞?模型怎麼建?流程怎麼設置才合理?其實都沒有可借鑒的 歷史 經驗和成熟的監管。銀行也確實想介入此塊業務,但是銀行需要一塊大市場,需要可以風險可控的審核,需要成熟的數據積累,需要大量的客戶人群。在這些都沒有得到之前,銀行是不敢輕舉妄動的。而這些網貸公司,其實就做了銀行探尋數據的現行者。這也是網貸公司為 社會 或者為這塊新業務做的,唯一一件有正面價值的事情。
4.銀行現在已經開始准備大規模進軍互聯網信用貸款市場了。在上個月保監會已經發布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等待徵求意見期限滿之後,銀保監會正式發布通知後,各個銀行就會大規模來開展此項業務。其實目前已經多家銀行開始試點了。
5.在網貸公司盛行期間,也有很多小銀行也在參與互聯網貸款的放款。但是他們扮演的是資金供給者的角色,其實放款方都是銀行。所以如果遭受到網貸公司的各種借款套路之後,借款人想維護自己的權利,可以仔細審視自己的借款合同,如果發現放款方其實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那麼也可以向監管部門進行積極的反映情況,要求銀行予以糾正。
6.當真正銀行開始按照監管規定,進入到互聯網信用貸款市場後,目前網貸市場的亂象應該會告一段落,監管有序,銀行行為就會更加的合規。那麼整體貸款利率以及催收規范要求,全部會以制度形式表現出來。世間再無網貸套路,這是廣大借款人的一致心聲啊。
網貸沒有對銀行等金融機構構成任何的沖擊,反而成了銀行去試水新市場的小白鼠。這可能就是他們的人生吧。
哪裡還有什麼沖擊!網貸都已經名存實亡,差不多快要完蛋了。
從湖南省率先宣布取締轄區內的網貸平台開始,先後相繼有山東、重慶、河南等差不多16個省(直轄市)宣布取締網貸業務了,前幾天寧夏自治區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實話講,這個行業早已進入了人人喊打的階段,有點過街老鼠的感覺,日薄西山了,只等最後全面取締了。
所以所謂網貸的沖擊,對銀行來說,基本上已經煙消雲散,如果說5-6年前,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曾經讓銀行非常緊張的話,現在的網貸對銀行而已,完全就是無足輕重,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意欲何為」了。
自從去年老陸被外媒爆出決定要退出網貸業務以來,我就發文說,大家一定要早作安排,不要再加大資金投入了。手裡的現金早點安排其他的退路是上策。
一方面,隨著監管的加強,投資回報率越來月底,而風險還那麼大,用投資的話說,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為了點可憐的白菜錢卻操白粉的心,不值得。而監管力度越大,一些不靠譜的平台風險就越大,崩盤會加速,所以越早處理越安全。
另一方面,國家也在鼓勵其他的投資渠道,比如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比如鼓勵長期儲蓄資金入市,鼓勵社保資金入市,加強證券市場的監管,凈值型理財產品越來越多等等,對於這些投資市場的新動向,作為投資人一定不能忽視,要多做研究,從而提前布局。
歡迎關注和點贊,一起交流投資和理 財經 驗。
說真話、講實話、不廢話、沒套話,讓我們今天說一點大家都能夠聽得懂的人話。
其實對於當前的銀行來說沖擊最大的莫過於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並不是貸款系統,而對於當前的貸款來說人們為什麼更願意選擇網站,因為很多網站並不是正規平台大部分人抱有僥幸心理。
馬雲曾經說過只要你不願意改變,那麼我就來改變,結果支付寶誕生了,這讓銀行系統受到嚴重沖擊,如果不是政策及時制止,想必銀行已經土崩瓦解。
那麼在新的支付系統與網路貸款的沖擊之下銀行將會面臨什麼樣的結果呢?在市場上呢可能會有這樣兩種結果。
第1種結果就是銀行系統開始縮減,比如說各個分行支行開始砍掉,而銀行主要做的一樣是通過網路和各個自動辦理系統進行業務辦理。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大家習慣性用手機支付,加上疫情的影響更多的人不願意使用現金,另一方面是由於當前的人們口袋窘迫也不願意再去銀行。
銀行的第2條出路基本上就是合並,也就是說小的銀行往大的銀行開始合並,這也是當前網路支付與貸款體系沖擊的結果。
銀行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 社會 的發展,就目前來看銀行系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對於轉賬消費我們通過手機APP就可以完成,而且持有現金找零並不是一個快捷的方式,所以說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對銀行的沖擊最大。
銀行貸款體系流程繁雜額度較小,貸款利率相對較高,這就讓很多急用錢的人更加願意通過網路進行貸款,方便快捷。
其實在未來銀行只是起到了一個橋梁的工具,把自己的主導位置變成了一個中介,如果隨著現實的進一步發展。
獲取銀行直從事三種業務,第1種是清算業務,第2種是賣房賣車業務,第3種業務信用體系業務。
綜合來看:銀行不是被行業淘汰,而是對自我淘汰,正如馬雲所說的銀行從成立到現在並沒有自己改革進步,都是在被迫中被動進行改革。
這種情況自然而然被淘汰,隨著金融體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區塊鏈電子貨幣的推行,銀行將可能從我們的市場生活當中漸行漸遠。
在近兩年,網貸成為監管的重點之後,銀行也在重新發展消費貸的業務。很多銀行的App上,都會經常提醒有額度,甚至有些銀行還會直接打電話主動問需不需要消費貸款。
也因為這個原因吧,雖然工商銀行一直是宇宙最賺錢的銀行,但資本市場最青睞的是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平安銀行這類以零售業務見長的銀行。相比依賴存貸利息的傳統大銀行,這些銀行未來業績可能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在應對市場變化時,也做了更多准備。
目前,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有這樣幾類:
1、利息差。這是最傳統的一塊業務,其中房貸還是重頭。那未來如果基礎利率下調,存貸之間的利息差就會收窄,會壓縮銀行的盈利能力。而招行銀行等零售業務的銀行,之所以很受青睞,是因為他們在企業業務之外,在大力發展個人類貸款業務,這快和網貸是有重疊的,銀行來做這塊,實力擺在那,顯然是更有優勢的。這塊對利潤的貢獻也越來越明顯,相比企業業務政策性指導的影響,個人業務的單位收益反而更高,要知道信用卡分期的利率和常規消費貸的利率,基本上都到9%以上了,控制好了這塊壞賬還很少,是非常優質的貸款業務。
2、代理服務費類。銀行有大量的理財產品,有銀行自己推的,也有銀行代銷的,最後都會給銀行帶來利潤,且因為理財產品與保本脫鉤了,這類業務銀行基本是穩賺不賠的。當然,原油寶這樣的事件是例外,未來,也更考慮銀行對產品的管理能力。
3、理財服務費。這個也在逐漸發展起來了。典型的比如私人銀行服務,為高凈值人群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從中收取費用。這塊業務和私募基金、信託、保險是有重疊的,是屬於資管的一部分,但對銀行來說,因為與客戶之間有信任基礎在,也會有一定的優勢。
總的來說,銀行的發展還是有很大空間,就看銀行怎樣選擇了。當然,躺著賺錢的日子大概是已經遠去了,賺錢不會有以前那麼容易。
要討論網貸與銀行之間的關系,就需要先搞清楚市面上的網貸都有哪些種類,畢竟不是每一種網貸都會沖擊到銀行業務的。
我理解的網貸有三種,主要是從資金來源上進行區分。
資金來源於每一個需要理財的個人,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person to person 。這種網貸幾乎已經被監管機構清退的差不多了。老百姓很少會再選擇它進行理財,平台機構也就沒有資金來發放貸款。
這種網貸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對銀行貸款沖擊非常大,因為它們模仿的就是銀行信用中介的運營模式。
這種網貸的申請入口在互聯網公司自有的app里,但是使用的資金卻是銀行的資金。
有的人還賦予了這種網貸新的名字:助貸。銀行缺客戶,平台缺資金,兩者一拍即合,發展倒也穩定。不過隨著前段時間《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的出台,這種模式的網貸也會面臨一波整改。
這種網貸使用的資金都是自有資金,也就是公司股東創立公司時投入的資金。這種網貸多來源於早期的小貸公司,它們的規模一般都不大,因為資金實力有限。
規矩點的網貸平台逐漸與銀行靠攏,力求獲得銀行的資金,擴大放款量。不規矩的網貸平台就鋌而走險,進行非法集資。
經過這一番分析,你是否發現了,網貸和銀行之間也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更多的是相互合作。
網貸的優勢是流量,無論何種形式的網貸,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它們擁有與生俱來的互聯網基因。無論是在互聯網的宣傳上,還是在互聯網貸款產品的研發上,這些平台的答卷都近乎完美。
銀行則不同,它們無時無刻不考慮的是風險,是合規。這就造成了銀行在研發上投入謹慎,在互聯網宣傳上審慎,整體的經營模式偏保守。
網貸有流量,有客戶,但壞賬也很多;銀行有資金,有風控,但客戶量不多。如果二者各自為戰,發展的都不快,反過來講,二者相互合作正是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效率。
現在各家銀行都在積極發展自己的互聯網貸款產品,想要拋開互聯網金融平台的束縛獨立發展。它只能拋棄一些規模較小的互聯網金融平台,但那些頭部的互聯網金融平台,銀行還是離不了。
雲閃付斥巨資,想要在支付領域有所建樹,結合了多家銀行宣傳的力量,仍然難以撼動微信、支付寶這兩座大山。現在來看,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場景化建設,銀行一時半會兒還是學不會的。
無論對網貸來說,還是對銀行來說,個人貸款市場合則兩利,斗則不用多說。
網貸很多都是非法的,國家的政策就是取締。
對於銀行來說,房貸需要審核資質的,要做好風控的,網貸對於銀行的沖擊影響不大的,特別是現在網貸要逐漸取締。銀行只要做好自己的房貸,服務好客戶就行了。
⑼ 2022年以後,銀行的理財產品到底還能不能買為什麼
銀行的理財產品依然是能夠購買的,銀行的理財產品是非常穩定的,而且國有四大行和其他的商業銀行都能夠提供這些產品的。
銀行的理財產品,每年的銷售規模都是非常大的,在社會當中是非常受歡迎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主要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並不是很高,但是每年能夠獲得的收益率還是比較可觀的。銀行理財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都是非常不錯的產品的選擇。
銀行理財的風險相對於其他的理財產品來說是比較小的,利率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小的基金,每年收益率大概可以達到7%,但是基金的風險是比較高的,所以很多人寧願去選擇風險比較低的理財產品,也不會選擇購買基金的。
金融市場賺錢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必須要注意風險,任何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必須要購買大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最好是購買國有四大行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