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初次投資者的角度分析:建行的理財產品哪個好
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眾多,更新換代也快。有時候投資者一款理財產品還沒了解完全就已經被搶購一空,或者某些時候,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的時間只有幾天,投資者來不及購買。在可購買的建行的理財產品中,選擇了幾款適合初次涉足銀行理財的朋友購買的產品,供大家參考建行的理財產品哪個好。B.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舉措保護投資人的權益
銀行理財產品由銀行託管,理財經理管理,理財經理不能直接觸理財資金,可以避免理財經理挪用資金或攜款潛逃。
C. 銀行理財產品怎麼看 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春節前後,不少銀行繼續推出多款理財產品。在此之前,據銀監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資金余額達到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6.3%。相比於2005年發行之初的5000多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近15倍。在業務迅速發展的同時,理財產品難達預期收益甚至虧損的消息也時有耳聞。銀行理財產品值得投資嗎?風險有多大?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 去年年化收益率約4.1% 專家認為總體風險可控 銀行理財產品有多大的投資價值?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18家主要銀行為客戶實現投資理財收益達到2464億元。據估算,2012年銀行業理財產品的年化加權平均收益率約為4.1%,高於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1個百分點。專家認為,目前我國的銀行理財產品總體風險可控,有利於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熱點問題座談會上,銀監會業務創新部主任王岩岫說,「目前國內理財產品只佔銀行業務的5%左右。2008年美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就超過了銀行業資產的70%。我國銀行理財產品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說,大部分銀行業理財資金都投向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要求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高了資金配置效率。同時銀行理財業務還滿足了客戶的金融產品投資需求。 目前,商業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一直受到銀監會嚴格監管。據了解,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從2005年開辦至今,在業務准入、產品設計等方面有嚴格的監管和准入標准。 要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產品 預期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 按照收益方式,銀行理財產品分為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目前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一般投資於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而其他類型理財產品多為信貸類、存款類和權益類。 業內專家提醒,投資者需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產品。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列表都會標明產品銷售期限、投資門檻、產品種類和預期年化收益率。標明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是預期最高收益水平,到期後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可能會有差異。投資者不能僅憑預期最高收益率選擇購買,應結合自己對市場未來走勢的判斷購買產品。同時,理財產品不同於存款,預期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 實際上,目前在銀行櫃台銷售的理財產品既包括銀行自身設計、研發、發行的理財產品,也包括銀行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產品,如與信託、保險、基金合作發行的產品。目前出現問題的多是這類代銷產品。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應當弄清楚產品是銀行自己設計、銷售的理財產品,還是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產品。 在目前銷售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風險主要在於部分銀行採用資金池運作方式蘊含的流動性風險。銀行採用滾動發售、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的總行資金池模式運作理財資金,將不同期限、不同風險、不同收益的理財產品來對接池內資產,使得多個理財產品同時對應多筆資產,單個理財產品無法實現獨立的成本核算和規范管理。 「這一部分理財產品往往難以做到真正的分賬經營,對每個產品組合的信息披露可能不足、運作不透明。部分高風險理財產品一旦出現明顯虧損,容易導致客戶對整個資金池運作安全性產生質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 2013年,銀監會將資金池理財業務列為重點監管目標。剛剛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要求銀行實現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強化風險防控,特別要注意規范銷售行為,要將風險提示放在首位,及時、准確、完整地披露信息。 理財產品透明度需增強 保證信息披露真實准確完整 增強理財產品透明度是銀行理財產品未來發展的趨勢。在近日召開的國際金融透明度發展論壇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指出:「現在市場上理財產品法律性質並不明晰,投資者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時,其實並不清楚其購買的產品是債權關系、股權關系還是信託關系,金融機構需要明示產品法律關系,否則讓投資者承擔風險是難以完全做到的。」 王岩岫指出,應該按照理財產品全流通和信息披露原則,按照與客戶約定的渠道,進行事前、事中、事後持續性披露,明確理財產品投向,並保證信息披露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保護理財產品客戶的信息知情權。 巴曙松建議,進一步提升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要將關注重點從銷售環節延伸、擴展到理財產品設計、銷售、投資和兌付的整個產品周期。 業內人士指出,應該提升信息披露的可知性和理解性,同時加強輿情監測機制和投訴應答機制,這樣才能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批評權、監督權、建議權。 鏈接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小貼士 一看風險:是否保本要弄清。對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的理財產品要慎重,它們不承諾保本和收益。 二看收益:預期收益看明白。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是預期的最高收益水平,並不是實際收益。 三看期限:贖回、終止需了解。在投資期限內,投資者無法贖回資金。提前贖回或終止會遭受損失。
D. 銀行理財該怎麼買投資者在理財時要注意哪些方面
因為資管新規的落地,銀行不再發售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大多變成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不少投資者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開始猶豫,不知道該如何購買,實際上我們只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就能知道該如何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句話「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確實,在購買一款理財產品的前第一個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這款產品的風險情況。一般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風險需要考慮:
其一是銷售平台的正規性,網路時代購買理財產品確實十分方便,直接在手機上就能夠申購,但是在申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平台是否是正規的平台,避免在一些釣魚網站上購買理財產品,這樣會導致損失全部的本金;
其二則是理財產品自身的投資風險,不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是不一樣的,每款理財產品都會根據其投資方向的不同有不同的風險等級,從R1到R5級別,風險等級逐級上升。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就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再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對應風險等級或者低級別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進行投資,避免因為選擇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導致出現自己無法承受的損失。
綜上:在購買銀行理財的時候,可以通過三步來進行篩選,第一步是查看產品的風險等級,一定要選擇風險等級在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以內的產品進行投資;第二步則是根據自己對資金靈活性的需求選擇相應期限的產品進行投資;第三步則是關注收益,可以參考歷史收益、業績比較標准等,但是別以為這就是能夠到手的收益了。通過以上三步就能夠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而這三步也是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E. 理財的時候我應該注意哪些
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注意:
1、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問題
對於任何投資來說沒有百分百的安全,只要是投資必定伴隨風險,收益越高風險也越大。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來說相對而言風險較低,由銀行風控團隊審核的理財項目在把關上更加嚴格,不過也不一定就不會出現問題,而是出現的概率相對而言很低。國家規定超過50萬的存款不被保障,銀行也有可能倒閉。新手投資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看到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往往比較擔心,生怕風險太大會出現問題。實際上投資者不必過於擔心,在銀行理財市場基本上沒有出現過產品本金虧損的情況,而且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能達到99%以上。部分結構性產品及風險等級為r3級或以上的產品收益不確定性較大,風險等級為r2的非保本類產品則可以放心購買。
2、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手續費
銀行理財產品的手續費包括申購費、銷售費、管理費、託管費等,一般來說銀行不收取申購費,不過其它費用還是要收的,每樣費用大多不超過投資金額的0.3%,總費用通常不超過0.6%。但是一般銀行在測算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時候已經把這部分算進去了,也就是說銀行測算出理財資金的收益率,扣除各種手續費,剩下那部分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預期收益率」。所以,按照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就能算出你實際獲取的收益,不必考慮手續費的問題。
比如投資者購買10萬元一年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是4.5%,手續費率一共是0.5%,產品到期後投資者獲得的收益是100000×4.5%=4500元。
3、銀行理財產品在籌集期間收益計算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在發布後有5-6天的籌集期,遇到節假日時間可延長到10天以上。產品收益一般是T+1天開始計算,按照銀行活期存款利率0.3%計算收益。所以,錢香金融理財師建議盡量避免購買籌集期長、投資期短的產品,這樣可以避免資金站崗的問題。
4、理財產品到期後回款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期滿之後,理財資金會自動返回投資者的銀行卡活期賬戶,其中多數銀行會在到期日當天下午或晚上將本金與收益打回投資者賬戶,少數銀行會在第二天打入。
5、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向
銀行把投資者的資金都募集之後,會拿去投資,一般投資渠道包括存款等高流動性資產、債權類資產等,說明書上都會提及,但是銀行不會跟你說每部分的具體投資比例,投資者是無法得知資金的具體配置情況。不過一般來說銀行理財資金大部分都投向於各類債券,風險相對可控。
F.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銀行理財投資者已超9千萬,這體現了什麼
我覺得這個數據體現了願意理財的人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多,很多人的凈資產也非常多。
在現實生活當中,年輕人總會抱怨自己的資產非常少,同時也會表示自己非常窮。事實上,因為年輕人的工作機會相對比較少,年輕人所能獲得的勞動回報也不多,所以年輕人才會出現這種錯覺。除了年輕人之外,我們會發現很多70後和80後的資產非常多,很多人也會通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資產,參與銀行理財的投資者的數量也變得越來越多。
除此之外,這個數據能夠說明人們的投資意識變得越來越強,特別是當房地產行業失去相應的投資屬性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購買理財產品,有些人也會選擇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來參與投資。
G.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這段時間我正好回老家農村,而且陪家人昨天去了一趟當地的銀行辦理業務,正好看到了一些東西,很符合回答這個問題。
我在銀行看到了一款理財產品,這款理財產品是這樣的。
第一年交10000元,到年底可以領取1000元,第二年交10000元,到年底還可以領取1000元,第三年也是這樣,然後第四年、五年、六年都不用交錢了,到第六年底再可以拿到33000元,加上原先返給的3000元,總計六年時間可以拿到36000元。
我當時看到,第一眼感覺挺不錯的,也看到很多人在咨詢,可以回過頭來再仔細想想,就不是這么回事了。我自己大概心算了一下,這款理財相當於10000元在六年的時間里可以拿到2000的利息,其實按照利率來算的話,一年也就大概3點多的利息,正好符合題主的提問。
這個利息相對於六年的長期來算,並不算高,那為什麼會受歡迎呢?其實是有原因的,我總結出有以下幾點。
第一,它去掉了利率的概念,相對的直接用金錢來衡量,而且這款理財前期還帶有誘惑性,比如第一年交10000元,就可以在年底領取1000元,相當於利率有10個點了,很多人可能一看到這就被吸引了,而忽略了最後三年的沒有回報或回報少。
第二,這種理財產品多出現在小地方,針對的是鄉鎮和農村,因為這個地區大多生活的都是農民,他們想事情不會太過思索,而且直接看待,所以很多被表現現象給套路。這不是貶低農民的意思,我自己也是從農村出來的,也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深深知道這一點,他們看問題都比較簡單,不復雜。
如果你跟他們說6年期的存款利率只有3點多,估計很多不會感興趣,如果用這種方式就會被吸引。
第三,那些都是銀行出的理財產品,還是有保障的,而很多利率4%以上的理財多半是互聯網理財,很多人對待互聯網還是很謹慎的,不願意冒風險。其實大可不必,很多互聯網理財也都是大銀行或者大基金出品的,還是很有保障的。
這是我從個人的觀點出發看到的,希望能幫到你。
我自己也做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我投的收益率都在4%以下。
為什麼我不選4%以上的呢?
我投最長期限就是1個月的,我對流動性看的比較重,對收益看的並不重,畢竟我大部分資金都在股市,留在銀行的錢,都是應急用的。所以我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來沒超過4%。
對了,我用的是招商銀行。一個月期限的收益,之前還在4%以上多一點,現在已經跌到3%點多了。確實收益率下降的挺多的。
以前我也投過幾萬在互聯網理財平台上,E租寶上投過幾萬,那是因為一個朋友在裡面上班,收益挺高的當時,6%以上吧。但是我不放心啊,最終我還是把錢取出來了,然後一個月後,E租寶出事了……
後來,我又拿出幾萬投了360旗下的理財平台,心想這上市公司,應該沒啥問題。但是總還是不太放心,主要是對周鴻禕不太放心。
再後來,我就只有三個選擇了,銀行,余額寶,微信理財。
銀行肯定佔了大頭,畢竟放心啊。
所以對我這種既要流動性,又要安全性的人來說,對收益率肯定要求沒那麼高了。
朋友們好,很顯然,標題指出了一個,許多朋友都關心的問題:很多投資人,寧願在銀行存錢吃利息,而不願意買4%的理財產品。明確的講,存錢有存錢的優勢,而且目前存款產品與時俱進,許多存款的利息,也不低呢,而且流動性非常高。
首先,來分析,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在銀行存款吃利息,不願意買收益高的理財:
1,安全。存款是固定利息,銀行保本剛性兌付,而且存款保險最高保賠50萬,可以說是自己基本不用承擔風險,安心。
2,流動性強。存款,無論是定期活期都可以隨用隨取,靈活。
3,信譽好。銀行是正規金融單位,存款儲蓄 歷史 悠久大家信得過。
小結: 很顯然,存款,在目前,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其次,銀行存款產品,與時俱進,許多存款利率,已經超過4%:
1,地方商業銀行智能存款。
目前利率普遍上浮50%,50元起三年就可以達到3.8%~4.2%。
2,大額存單。門檻已經逐漸降至20萬元,利率上浮,已經達到最高55%,三年期年化利率,達4.!~4.2256%,而且可以轉讓質押,按月付息,保本保息又有存款保險保護。
3,結構性存款。保本,浮動收益,年化收益率3.8%~4.2%。保住本還能賺收益深受歡迎。
小結: 存款產品,也在與時俱進,相對安全4%不再是夢。
最後,來總結分析:
銀行,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他正規可信有嚴格的管理,而存款儲蓄, 歷史 悠久安全可信,有可替代的優勢。
相信隨著時代發展,新產品不斷涌現,存款儲蓄,不僅安全而且有高息可能,這符合中華民族,勤儉儲蓄,吃安全利息的傳統。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雙個方面去著手看待,單從收益率看問題有失偏頗。
我們到銀行進行理財業務的時候,都會進行風險偏好測評。這個測評的問卷可能不一樣,但分析出來的一樣的,就是把投資者分成5類:保守、穩健、平衡、積極、激進,然後根據你屬於的類型向你介紹合適你的理財產品。我把這5種類型作以下介紹:
1、保守型:不想承擔任何風險,投資理財的目的在於保值,適合購買銀行儲蓄、貨幣基金、國債等產品;
2、穩健型:害怕風險,但是又希望保本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收益,合適買債券、銀行中短期理財產品等;
3、平衡型:綜合考慮風險和收益,風險承受能力適中,可以嘗試貨幣基金+股票/外匯等組合方式投資;
4、積極型:傾向於有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投資,對風險並不懼怕,適合股票或偏股基金等投資方式;
5、激進型:熱衷在高風險中博取高收益,不怕本金損失,適合股票、外匯、數字貨幣等投資。
從上述表述得知,如果投資人並不想承受風險,他的理財選項就是銀行儲蓄、貨幣基金、國債等產品,這些產品的收益就是2%-3%,而穩健型的債券、中短債,收益也就是4-6%。不同的產品適合不同的投資人,如果喜歡2%-3%的朋友較多,只能說明目前投資人的投資風格偏向保守。
由於現在的政策是打破剛性兌付。什麼叫剛性兌付呢?剛性兌付是理財到期後,金融企業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金融企業需要兜底處理。簡單的說,打破剛性兌付就是打破保底承諾,承認所有產品都必須承擔與其產品設計相應的風險。2019年最著名的打破剛性兌付事件就是「錢端APP」事件,案件大概是錢端與招商銀行合作開發一款產品然後通過招商銀行的渠道銷售,但由於種種原因不能按期兌付,造成不少投資者出現投資損失,最後錢端實控人陳強、招行前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左創宏等均依法批捕等待審判。
目前銀行的風險控制是,投資者在理財前必須要提交風險評測,如果沒有提交,只能做最基礎的保守型投資,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3%,要想進行收益更高的投資,則必須進行風險測評。如果投資人嫌麻煩、復雜而忽視風險評測,銀行向你兜售高於3%的理財產品,是違規操作,出事了會被問責。
大部分人到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一方面是投資人不願意做這些風險測評,另一方面是銀行也不能擅自提高投資人的風險能力,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根據收益率來看,題主說的2%~3%應該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利率,而4%是目前國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近期平均收益率來看基本都是在4.26%附近。那麼,為什麼多數普通投資者更願意選擇銀行存款類產品呢?
首先,作為首選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主要客戶,其目的就是安全性考慮,因為一般性存款均已納入存款保險的保護范圍。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青睞銀行存款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呢?很明顯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對那些懷揣著養老錢的老年人來說,選擇銀行圖的根本就不是高利息而是本金百分之百安全。
其次,銀行存款類產品利率也不都是在3%以下的,現如今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智能存款利率基本上超過4.0%以上完全可能。比如說,20萬元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上,國有大行已調整上浮至50%,股份制銀行52%,城商行或者農商行則是最高上浮55%。如此計算一下,可以發現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基本都是在4.18%以上,最高為4.2625%。
另外,銀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盡管在4.26%左右,但由於央行多次降准影響,普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呢。反過來,銀行存款類產品的利息收益可以提前鎖定。
總之,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畢竟不同產品的收益不同,而且產品屬性以及安全性也都不一樣的。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要看每個人的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偏好來定。
要了解那些人是怎麼想的,我們首先要了解下題主所說的銀行中2%—3%的產品和4%的產品都是哪些產品。
以上描述的產品還只是各家銀行比較通行的產品,像貴金屬、保險、股票或債券基金都沒有在列因為這些產品的利率不確定,再加上不是所有銀行都有。
我們仔細看上述兩類產品,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從這三個結論可以得出為什麼選擇2%—3%利率產品的客戶不選擇4%利率的產品。
在選擇理財產品方面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適與否。銀行那麼多產品,每一個產品背後都有無數忠實的客戶。他們做的選擇,不僅體現了客戶的傾向,也體現了產品本身的特性。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理財是屬於現金管理模式的一種,而我們理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財富的增值的同時,也要保證我們的本金安全以及兼顧流動性,畢竟每個人都有需要用錢的時候,當你剛好需要用錢時而你的錢卻在理財產品里拿不出來,那是一件多麼著急的事情。
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魚跟熊掌都兼得的東西,你想要高收入,必須要付出高風險,同樣的你想要低風險以及保證本金安全,那你的收益將會是大大降低。
而銀行2%跟3%的理財產品,購買金額無要求限制。大多數都是30天以下以及活期儲蓄型理財產品,這一類收益產品,風險性低,本金不會受到損失,而且贖回和購買方便。
而4%以上的理財產品起步金額高5萬以上,大多數要求90天,以及180天甚至360天的一個封閉期,而且收益率只是作為依據,到時候還得跟進理財產品的盈利情況,進行差異化增減,得出實際的收益率。
綜上所述,對於隨時都需要用錢的人,當然選擇,購買那些2~%3%的理財產品。
對於你來說會不會跟我一樣,這樣子選擇呢?
放著4%的相對收益不去參與,而非要買2%到3%的低收益產品,不是說老百姓變傻了,而是大家現在變得更聰明了,因為人們越來越清楚,越是很高的收益,通常預示著更高的風險,這兩年各個平台動不動爆出高收益的陷阱層出不窮,所以大家寧願少賺點,或者說收益低點的產品,只要資金安全就可以。
一般2%都3%都是銀行的存款類產品,雖然收益是低了點,而本金卻始終是安全的,通常大家會把收益達到4%以上與理財產品聯系在一起,盡管當前的大額存款只要你夠20萬就可以享受存款類高收益,三年期的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上,但是從多數人的內心深處還是對這個不是很放心,怕是自己買成了理財產品,到最後出現無法兌現的情況。
這就需要銀行做好基礎的解釋工作,以及加強誠信管理,部分人在銀行本來是想買收益比較穩定的存款類產品,結果被工作人員給誤導買成了一些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有風險的理財產產品,等真正兌現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只能由客戶自己承擔,銀行把責任推卸的乾乾凈凈,正是因為這樣的事情屢禁不止,因此大家現在都明白了,我就參與存款類的低收益產品,通常風險都很小,本金也不會出現問題。
一般這樣的投資者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主要還是考慮安全第一。因為一般2%-3%的產品都是存款產品,比較保險。而4%的產品,一般都是理財產品,好多人是覺得有風險,不會去買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一般去銀行購買2%-3%的產品的投資者,首先考慮的都是本金的安全第一,一般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現在存款受到了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萬以下就可以獲得全額保障,可以說非常安全。這些購買存款的投資者一般情況下理財知識比較缺乏,也沒有興趣去學習更多的理財知識,因此對於其他理財產品的特點不太清楚,也害怕上當。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選擇最安全的存款產品去購買。
一般去定期存款的投資者,一般年齡都比較大了,而且都是長期在銀行存款的客戶,對於存款已經非常習慣了。因此,到銀行以後就會很習慣的繼續去存款,不會考慮其他理財產品的。這樣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這些投資者沒有興趣學習其他的投資產品的特點,總是感覺其他理財產品不靠譜,不安全,容易損失本金。因此,這樣的習慣讓很多投資者會繼續購買2%-3%的存款產品的。
投資定期存款一般都會有存款憑證,這樣的存款憑證是受到了很多存定期存款投資者的喜歡。當你去銀行存定期存款以後,銀行都會給一個存款憑證,拿到這樣的存款憑證,這些投資者會覺得這是非常正規的,會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而且好多投資者拿到了存款憑證,可以隨時查看是否到期,這樣也會讓人不容易忘記。
感謝閱讀!
有人想,為什麼有的人去銀行購買2%~3%的理財產品,卻不去購買4%的理財產品呢?
比如,我隨意從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中找到兩款產品,收益率是2.7~3.3%和2.7%~3.5%。
這兩款產品在我們很多人看起來收益率非常低,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買呢?
主要原因是這兩款產品時間短,分別是半年或一年。而目前我們銀行的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半年期只有1.3%,一年期是1.5%。
雖然銀行在吸引定期存款的時候會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一般也就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相應利率分別能夠達到1.56%~1.69%和1.8%~1.95%。
如此比較,哪個收益率高呢?明顯是這兩款收益率2%~3%的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利率什麼情況下才達到4%呢?往往高風險才會對應著高收益。
剛才看到的兩款理財產品屬於結構性存款,風險非常低的那種,風險級別定義是PR1。而且起購金額只有1萬元。
往往風險級別更高一級的PR2和PR3的收益率會更高。而且很多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起購線往往是5萬元以上。
至於安全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能夠達到2.75%,大額存單優惠利率能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55%,能夠達到3.85%~4.2625%。5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能夠達到4.27%,三年期儲蓄國債利率是4%。如果提前兌取都非常麻煩。
目前,像余額寶這樣的可以靈活提取的貨幣基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只有2%~2.5%了,跟過去的4%~6%沒法比。所以,很多資金已經轉投向銀行獲取更高收益率了。
所以,買低利率理財產品的人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有各自的投資需要。
H. 銀行理財的目標用戶人群有哪些呀
銀行理財的用戶人群一般都是40歲以上的人群把!畢竟現在的年輕人都會去網上理財,像極速貓理財啊,悟空理財啊這種。希望樓主大大採納!
I. 銀行理財持續虧空,投資者們該如何保本
其實很多人都會喜歡去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會覺得銀行的理財產品是能夠保本的,相當於穩賺不賠,可是現在很多的銀行保本理財產品越來越少,大部分的保本理財產品已經開始清理了,而且現在的銀行理財也因為市場的原因持續出現虧空的情況,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也是極大的一個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想要保本的話,就應該充分的去了解清楚自己所需要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要多花一些時間去對這個產品的風險以及收益做好一個相關的了解,不要盲目的進行投資,同時也要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到一個有效的認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以及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應的理財產品。與此同時也要保證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以長期為主,不要追漲殺跌。
最後要知道一件事即使是風險特別低的情況也是有可能會出現本金虧損的,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在投資時還是應該慎重一些,不可盲目去投資,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自己的理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