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銀行存款很安全,但有4個陷阱要當心,不少儲戶已中招
很多中國人在自己有了一些存款後,就會在第一時間將錢款存入銀行。這樣既安全又有利息可以拿。但是,銀行存款很安全,但有4個陷阱要當心,不少儲戶已中招!
一、要謹慎購買理財產品
從2021年開始,銀行取消了對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這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性的。特別是風險較高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者要謹慎購買,風險自擔。所以,儲戶在存錢時,不要被銀行員工所忽悠,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因為銀行存款 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存款是無風險收益,而銀行理財產品是存在一定投資風險的。
二、定期存款選擇人工轉存
目前定期存款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工轉存;另外一種就是自動轉存。如果只是從方便的角度來看,自然是自動轉存夠受人歡迎。可是,如果本身存的錢比較多,還是人工轉存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
三、不要讓你的存款成為保險產品
當你去存款時,銀行員工會向你推薦,但是大多都是與存款沒有區別的。而且保險產品並不是銀行的,都是他們與其他保險公司合作的。如果大家發現銀行員工誘導你去買高額保險,你就可以舉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四、小心 高額存款選擇梯形存款
梯形存款很好理解,就是把你的存款梯形分散投資,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將5萬存1年定期,繼續將10萬存3年定期,在10萬到期後可以取出後或者繼續轉存,然後以此類推。如果你的存款是在50萬以里還好說,若是高於50萬的話就有風險了。因為一旦倒閉,只能賠付50萬元。所以當面臨較多存款時不要選擇這樣的方式存款,可以多存幾家大銀行。
❷ 銀行理財產品四大陷阱
銀行理財產品購買也存在一些陷阱,比如產品的募集期和到賬日是不計算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所以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一般比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低幾十個基點。而且銀行還扣除了一些隱性費用。各位在購買時一定要看清楚,以免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低於預期時與銀行發生矛盾。
銀行理財產品根據產品期限的不同以及理財產品系列的不同,有3-10天的募集期,在此期間客戶的資金處於鎖定的狀態,按活期存款計息。也就是大概有3-10天,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是按0.35%計算。
到期日是指理財產品運作到期的最後時限。到賬日是指資金到達投資者指定賬戶的時間。產品到期後,銀行還需要一個資金清算的時間,一般是1-4個工作日。所以,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後,資金並不會馬上到賬。
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其實還有水分,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與到賬日佔用了資金的時間,卻並不會計算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因此,算出預期總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後,除以(產品期限+募集期+到賬日)所得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才是真實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一般,銀行理財產品是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會低幾十個基點。
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時,銀行還會收取銷售費率、託管費率。比如,一款理財產品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是5.5%,銷售費率為0.45%,託管費率為0.05%。而真實的理財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應該是5.5%+0.45%+0.05%=6%,銀行收取的隱性費用佔0.5%。
相關介紹:
2015年3月9日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長期銀行理財產品排名
2015年3月9日預期年化預期收益6.5%理財產品排行
❸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
陷阱一,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
陷阱二,基金型的理財,基金就和股票類型是差不多的,也是有漲有跌的,只不過基金是放在別人的手裡幫你理財。
陷阱三,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雖說他說銀行的產品,但是這個也是短期看不到收益的。一般都與保險掛鉤。
拓展資料:
大額存單(Certificates of deposit,CD),是指由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個人、非金融企業、機關團體等發行的一種大額存款憑證。與一般存單不同的是,大額存單在到期之前可以轉讓,期限不低於7天,投資門檻高,金額為整數。
我國大額存單於2015年6月15日正式推出,以人民幣計價。作為一般性存款,大額存單比同期限定期存款有更高的利率,大多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40%,少部分銀行上浮45%,而定期存款一般最高上浮在30%左右。
從國際經驗看,不少國家在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都曾以發行大額存單作為推進改革的重要手段。
從我國的情況看,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加快推進,除存款外的利率管制已全面放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已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5倍,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顯著提升,分層有序、差異化競爭的存款定價格局基本形成,同時,同業存單市場的快速發展也為推出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存單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推出大額存單的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
大額存單的推出,有利於有序擴大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范圍,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也有利於進一步鍛煉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培育企業、個人等零售市場參與者的市場化定價理念,為繼續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進行有益探索並積累寶貴經驗。
同時,通過規范化、市場化的大額存單逐步替代理財等高利率負債產品,對於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也具有積極意義。鑒於此,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15年6月15日推出大額存單產品,並制定了《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
以建設銀行為例,大額存單的利率水平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40%,產品期為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期、18個月、2年期、3年期7個品種,利率分別為1.54%、1.82%、1.96%、2.10%、2.52%、2.94%、3.85%。
從起點金額看,面向個人的大額存單起點金額為20萬元,以1萬元遞增,購買當日起計息;面向企業的大額存單起點金額為1000萬元,以100萬元遞增。
❹ 儲戶請注意:2021年底這些理財,銀行不給你兜底了!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手中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有了購買 理財 產品的意識,其中銀行理財產品是大部分投資者的首選,近兩年國家對於金融行業的監管不斷加強,對金融理財產品的約束性也越來越強,2020年受疫情影響,原本定於2020年底結束的資管新規過渡期被延長到了2021年底。
以前人們喜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有不少都是保本類型理財產品,但是從2017年開始,監管部門就一直在提倡打破剛性兌付,在2018年4月下旬,有關部門就聯合發布了資管新規,所謂資管新規就是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將成為過去式。
根據當時的資管新規內容顯示,將於2021年月1日正式全面執行新規,也就是到2021年月1日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將全部被取消。為了給儲戶們一個准備時間,2019年-2020年兩年就相當於是資管新規的過渡期,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一定的沖擊,央行發布公告,將原本2020年底結束的資管新規過渡期被延長到了2021年年底,也就是從2022年開始,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全面取消。
在過去多年的時間里,銀行理財產品以「剛性兌付」的特點受到了廣大儲蓄用戶的喜愛,但是隨著理財規模越來越大,剛性兌付伴隨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部分銀行建立了資金池,辦長期理財產品進行包裝滾動發行,資金管理業務不規范的行為也頻頻發生,這很可能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對此央行發布了資管新規。
資管新規中傳遞出來的最強烈的監管聲音就是打破剛性兌付,在銀行資管行業高速發展的十多年,不管是保本類的理財產品,還是非保本類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情況下銀行都實現了剛性兌付。而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開始實施,未來理財產品不再保本,對於儲戶而言,大家要逐漸接受並適應這個變化,以後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就需要從心理上做好可能會發生虧損的心理准備。
建議大家後期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根據自己的實際抗風險能力來投資理財,通常理財產品的風險和 收益 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那麼風險就越高,所以大家一定要謹慎投資。
❺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❻ 買銀行理財有哪些陷阱注意這三點防止掉坑!
很多人都喜歡銀行理財,尤其是中老年人,因為它有銀行信用,風險相對較低。不過,網上也經常報道說某某投資者買銀行理財被坑,那麼買銀行理財有哪些陷阱?下面就來聊一聊。❼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
陷阱一:避談風險。
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只強調理財產品的優點而不提它的風險。事 實上,理財產品也是一種投資,它也存在風險。可是銀行的廣告宣傳很容易給客戶造成一 種誤導,就是這些理財產品是和銀行掛鉤的,十分安全。所以很多顧客在買了之後,受到 了虧損才知道,自己的財產面對多大的風險。
陷阱二:條款難理解。
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在簽訂合同前,會讓顧客仔細閱讀一下合同。但是對於普通大眾 來說,想要理解其中的真實含義不太現實。很多枯澀的條款和數據,顧客根本看不懂,更 別提計算。所以整個過程中銀行就站在主導地位,它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從某種程度上看 是欺騙顧客的行為,但你又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對理財產品的了解達到專業水平。
陷阱三:預期收益就是實際收益。
陷阱四:保險產品搖身變理財產品。
在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時,切記要仔細查看產品認購書:如果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 認購產品的名稱為某某銀行第某期人民幣(外幣)理財產品,還會有理財產品的編號。如 果是銀保產品會在認購書中有保險公司的名稱、保險產品的名稱。
保險類理財產品與定存、理財產品有本質區別,它主要著重的是保障性,而非收益性,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何保險產品在退保時,本金受損較大。銀保產品有10天的猶豫期,在 猶豫期內可帶簽署的產品認購書、本人身份證件去銀行辦理退保。
陷阱五:強行平倉。
陷阱六:違規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