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銀行同業理財案例分析

銀行同業理財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2023-03-23 20:50:02

銀行理財收益怎麼計算

通常來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自益是根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投入的資金以及實際理財天數來計算的。一般理財產品計算公式為理財收益=投入資金×日利率×實際理財天數。其中利率又可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在計算理財收益時要適當地進行轉換。當然這個計算公式一般是適用於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對於一些較為復雜的理財產品還需要考慮到其他風險因素。以上就是關於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的介紹,需要注意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年是按照360天計算的,而其他互聯網理財產品還是按照365天計算。除此之外,對於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還要分清到期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的區別。

⑵ 個人理財案例分析

有一個還算詳細的案例分析: 【理財案例】 張小姐去年剛剛大學本科畢業,現正就職於一家國有企業單位。近日她給金理財郵箱寫來一封信這樣寫道:「我大學畢業已經一年多了,現在工作也算開心。不過總覺得自己每月的開支有點拮據,自己找不出什麼問題,希望金理財可以幫我看看。」 下面就是張小姐附加的個人財務狀況:月收入工資1500元,補貼800元,至於獎金、績效之類的因為工齡太短沒有達到領取標准。每月開支包括房租500元,飲食消費600元,手機話費200元,以及其他消費700元。 張小姐現在有一萬元基金投資,無其他固定資產。 理財目標:1、想在1年內為自己購置一台筆記本和一台數碼相機,總價在1萬元左右。2、在接下來幾年每年為自己父母積蓄1萬元用作養老基金。3、如有可能希望兩年後實現自己的購車夢想。(備註:可否請理財師考慮到我們這個特殊人群在接下來幾年的收入增長幅度) 方案1 理財師裘琴燕所做的理財規劃 財務分析 根據張小姐當前財務狀況獲知張小姐年收入2.76萬,年支出2.4萬,每月可節餘300元,一年下來可節餘3600元,兩年後也才節餘7200元,這與張小姐努力要實現的三大理想目標相差甚遠。建議張小姐重新調整日常開支,避免過多消費,養成使用信用卡的良好習慣及通過每月定額投資方式儲備資本。從張小姐的月開支按佔比大小依次為其他消費支出(30%)、飲食消費支出(26%)、房租(21%)、手機話費(8%),獲知張小姐的其他消費和飲食消費過多,建議張小姐每月其他消費縮減至400元,飲食消費縮減至300元(中餐單位提供,張小姐只需解決晚上伙食),同時控制手機話費至100元(提議加入單位虛擬網或選擇優惠套餐),調整後張小姐每月可節餘1000元,年節餘12000元。 理財建議1 巧用銀行信用卡,在信用額度內,刷信用卡消費可獲最長56天免息期無償佔用銀行信用,只要按時還款不影響個人信用,同時信用卡還可參與長至24期的分期付款購物活動,每月只需付總價的1/24,就可讓您提前2年使用喜愛商品。針對張小姐的理財目標1,建議張小姐申請一張有分期付款功能的銀行信用卡,可選擇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銀行辦理,鑒於張小姐目前收入並不豐厚,且張小姐購置筆記本電腦之用主要是上網查閱資料、看經濟新聞所需,故其購買時應選擇品牌大眾化、配備大眾化、售後服務佳,價格一般在6000元左右的筆記本電腦,選擇品牌有明基、聯想、惠普等,數碼相機的選擇考慮以實用為主,以外觀新穎、時尚為輔,價格一般在2000元左右,選擇品牌有SONY、佳能、三星。通過銀行信用卡分期付款,張小姐每個月只需支出333元就可實現為自己購置一台筆記本電腦和一台數碼相機的目標。

⑶ 案例分析:投資理財 ,請高手指點,謝謝!!

1.人都有一種想法,就是沒有風險哪有回報,風險越大,回報越多。
2.就是本金,加利息,加收入。代表風險的大小。
3.風險越大,回報就越多。所謂的平衡吧,你賺的越多就有人賠的越多。
4.還是在忽悠大家去買基金吧。

⑷ 銀行同業業務指的是什麼麻煩舉些例子

簡單理解應該是,銀行或者金融機構與銀行之間的業務往來,例如 A銀行把資金存入B銀行,C金融機構把資金存入B銀行等, 以此來賺取利潤差,同業業務分很多種,有:代理同業資金清算、同業存放、債券投資、同業拆借、外匯買賣、衍生產品交易、代客資金交易和同業資產買賣回購、票據轉貼現和再貼現等業務。

⑸ 個人理財案例分析

簡單說說

存款 20w
基金 2w
房屋 40w
凈資產 62w

10年內收益
6*5+4*6=54w
退休金部分暫時忽略

也就是說10年內可以動用的所有資金做多116w

家庭基本生活開銷?
家庭醫療費用?

1.兒子需要上大學 估計5w-10w左右,看收費標准 這部分應該蠻容易的
2.要購置房屋 那麼必須先出手自己手上的房屋才有可能 但是風險太大 貸款的話 估計十年內的收入不足以交清利息 十年內這個不是太現實 十年後資金僅僅夠用 而且只有20萬存款 即使投資項目年收益有10% 十年也只有20萬的收益 還是不足以購置目標房產 或者 十年後兒子有穩定工作後可以考慮貸款 但是也要依靠政策來決定
3.養老安排流動應急金3w-5w左右,養老支出最大應該是醫療方面 考慮到年紀 假如投入部分資金到保險是可行的 壽險要15年後才能實現收益(通常是60歲才會給 而且在很多年內都是不劃算的) 可以考慮添加意外保險和健康保險 配合基本社保 估計應該夠用

建議
1把錢投入基金只能做中長線投資 但是現在形勢不明朗 世界格局混亂不堪 不建議繼續將錢投入進取型基金 這種基金說真的虧的是你的錢 賺的就是公司的錢 或許找一些保守些 穩定些的基金可以要考慮一下
2流動資金的安排 流動應急金5w左右 也就是保持這個額度的存款以備意外
3意外保險和健康保險 可以考慮一下 這個也是一個比較妥當的選擇 壽險的話真的不太需要了

⑹ 深度:關於同業負債,這可能是梳理得最清晰的一篇文章!




以同業負債為表現形式的金融杠桿問題在本輪債市下跌中廣為市場關注,低利率環境和債券牛市為金融機構內部加杠桿提供了相對便利的外部環境和動機。


從本質上說同業負債就是金融同業機構間的負債關系,可以使得金融業整體資產負債表擴張,賦予機構持有更多資產的能力。除了傳統的資金端以回購、拆借、同業存款為形式建立的同業債權,近年來為金融機構擴表發揮重要的作用的同業負債方式還包括同業存單、同業理財等。同業理財嚴格意義上屬於資產受託管理業務,但對給出預期收益率類型的同業理財而言(無論保本或者非保本)實質上仍然表現為了金融機構(資管產品)的類債權融資方式擴表。


同業存單、同業理財等作為主動負債方式,本身也是市場深化的產物,有利於機構增強自身對資產負債表的掌控能力。對於眾多中小機構而言,同業負債可以幫助其擺脫網點渠道的限制實現規模的擴張,而不僅僅是債券牛市或低利率環境下套利的產物。盡管在市場上漲或下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助推作用,但同業負債業務發展有助於資金在機構間的再分配,具有一定積極的意義。


下文我們首先梳理了各同業負債端的相關數據情況,以及在本輪市場波動中相應表現及後續可能的演化。


1、銀行同業負債概況與興起的邏輯


我們首先梳理銀行自營的同業負債情況,這部分負債會體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上,主要形式包括同業存款與同業存單,同業存款可以來自存款類機構或其他非銀金融機構。傳統上非政策銀行的金融債也屬於同業主動負債的范疇,但金融債一般期限較長,除政策性金融債外發行規模較小,對金融機構資產端的影響也相對較少。由於非銀機構/資管產品的閑置資金一般會託管在銀行形成同業負債,所以銀行同業負債的增長其實無法與非銀機構的發展、運作分開。


我們首先從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計算同業負債情況,如果不考慮企業或居民直接持有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或存單的情況,那麼體現在銀行負債端的同業類負債主要包括三項:對存款類機構負債、對其他金融機構負債、債券發行。


考慮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也以同業存款的方式託管在銀行,這部分對銀行體系來說相對屬於被動負債,與股市行情聯系緊密,因此下文中在對其他金融機構負債中剔除了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此外,政策性金融債發行主要用於相應的政策金融項目,並非是商業機構自主行為,因此下文中的債券發行科目的規模剔除了政策性金融債。



下圖是這三項分別的同比增速情況以及加總在銀行總負債中的佔比。從分項規模來看,對其他銀行的負債規模其實自 13 年來維持相對低速增長的態勢,對其他金融機構負債(扣除證券保證金)在 14 年至 15 年中有過較快增長而後回落;而後債券發行(扣除政策金融債)科目一直在較高速增長。 



從三項負債之和占總負債佔比來看,自 2011 年開始同業負債佔比有了較明顯的提升,主要可以分為三次上行:2011 年初至 2012 年 7 月有一波明顯的上行,隨後 2013 年 9 月至2014 年 4 月、2015 年 2 月至 2015 年 7 月又各自出現一陣較明顯的上行。2011 年-2012年的同業負債佔比上行當與非標投資盛行有關。而近期的同業負債上行當主要與同業存款、同業存單、非銀機構託管資金(包括證券結算保證金)增加有關。 


下面我們觀察非銀同業存款和同業存單近期的規模變動情況,整體來看非銀同業存款規模在 15 年股災後由於證金公司成立得到了階段高點,此後整體維持寬幅波動狀態。盡管我們扣除了證券保證金變動的影響,但增長的路徑仍然與股市行情高度密切相關,這可能源於股市衍生的質押融資、配資業務對非銀存款科目產生了影響。 


而同業存單則在近兩年來一直維持較快的增長,但在今年 11 月、12 月開始出現規模收縮的苗頭。絕對規模上,同業存單從 15 年初的不足萬億一路增長至高點處的 6.7 萬億,成為後一階段銀行負債端邊際上的增長主力。 



同業存單的快速增長的推動力主要來自三方面:(1)15 年上半年開始貨幣市場利率大幅下行,市場整體資金面穩定, 中小銀行通過發行同業存單獲得長期資金的成本大幅降低; (2)債券牛市提供了較高的同業理財預期收益率與委外投資基準收益率, 為機構發行同存配置資產提供了正 carry; (3)對於中小型銀行機構而言,受制於影響力與網點數量,通過一般存款做大規模相對困難,通過同業存單進行主動負債為中小機構提供了超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15 年上半年央行 7 天回購利率從 15 年 1 月的高點 3.85%一路下調至 15 年 6 月底的 2.50%,帶動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下行,同業存單發行成本的下降使得機構有動力擴張資產負債表獲得相對高收益資產。在資金來源方面,貨幣基金是同業存單的配置主力之一。 盡管貨基收益率不高,但由於存在收益免稅與流動性較好的特點,機構資金尤其是大型銀行資金會大量申購貨幣基金。 貨幣基金獲再配置同業存單,資金迴流銀行體系,為同業存單發行提供了相對充足的配置資金。貨幣基金整體規模也在 15 年 7 月後出現了快速明顯的上升,而進入 16 年來規模保持在高位相對穩定。 



2、 15 年來銀行理財的重要增長點:同業理財


15 年來同業理財成為銀行理財規模邊際增長的重要力量。 盡管同業類理財在銀行理財總規模中的佔比仍不超過 15%,但在 2015 年全年理財資金增量 8.48 萬億中,同業類理財增長達 2.51 萬億,佔比 29.6%;16 年上半年理財總增量 2.78 萬億,同業類理財增長 1.02 萬億,佔比 36.7%。 


同業理財的快速發展主要驅動力來自中小銀行,邏輯也與同業存單發行量猛增類似: 全國性商業銀行在營業網點渠道上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個人理財的發行能力很強;而中小型銀行為加快理財規模發展則往往需要依賴於同業理財的渠道。由於存在金融機構的隱形信用擔保,在此前資產荒壓力下,中小銀行發行同業理財只需要提供適當的收益率價差即可,綜合成本仍然小於通過網點渠道端募集個人理財。 


所以在同業理財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能觀察到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型銀行發行的理財規模快速增長,兩者有著較強的相關性。如前文分析,同業理財的買方資金往往來源於低成本機構的自營、理財資金, 同業理財的擴張也使得資金在金融機構間出現了定向流動。 



對於金融機構委託外部管理人投資的行為,嚴格來說並不屬於生成同業負債的范疇。但在大多數產品存在業績基準或預期收益率的情況下,與同業負債有類似之處,也是不少自營、理財的資產端。並且伴隨委外資金購買同業存單、金融債券或者申購債券派生企業存款,資金也能迴流到銀行體系,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循環,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體系內部加杠桿的效果。 


至2016 年三季度,基金專戶規模達 6.24 萬億,券商資管的總規模在 15.77 萬億。根據 15 年的情況基金專戶中超過 60%以上的資金投向是債券,據此估計基金專戶中投資市場的資金規模可能在 4 萬億。券商資管規模主要由兩大塊構成:集合理財 2.13 萬億,定向資管計劃13.09 萬億,券商定向資管計劃中大部分是通道類項目。根據歷史數據估算來看券商資管中主動管理部分佔比可能在 3-4 萬億,而其中債券佔比是 35%-50%附近。而根據信託資金運用數據統計,信託產品中投資到債市的資金規模約在 2 萬億左右。 當然值得說明的是,這些資管產品在市場平穩時仍然主要表現出配置資金的性質,構成匹配同業負債的資產端。



3、債市波動中的同業負債:關注結構分化 


同業負債雖然較一般負債更為靈活,但對於市場走勢也更為敏感,穩定性也弱於一般負債。一方面其收益率會緊密跟隨市場利率高低而波動;另一方面當市場條件出現變化或發生事件沖擊時易形成同業負債的集體擴張或收縮。整體而言當同業負債容易在市場出現方向性走勢時易形成助推作用。 


自今年 8 月份中下旬以來資金面開始常態化緊張,盡管債券收益率在 9 月中旬重拾下行態勢並於 10 月 21 日再次達到年內低點附近,但同業存單利率自 8 月中下旬以來一直維持抬升走勢。我們接下來從微觀上再探究下資金面初步緊張直至這一段時間里同業存單的變動情況。 


在 9 月中下旬資金面與現券收益率出現背離開始,質押式回購余額仍表現為持續走高,反映出部分對債券上漲的反應(加杠桿需求)以及對資金面緊張的預反應,直至 10 月下旬資金面出現實質性收緊開始明顯回落。 



伴隨著資金利率、同業存單收益率上行,大型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很快便減少了同業存單發行,規模在 9 月下旬即出現拐點;而城商行農商行的同存余額則持續快速增加,甚至在 11 月有加速上行的趨勢。很明顯,在同存利率上行情況下發行仍能持續快速增長,說明城商行類機構對同業負債的成本相對不敏感,並且在資金面緊張的情況下更有通過發行同存來替代回購融資的傾向。在資金面緊張、債市出現明顯調整的情況下,機構大量通過同業存單應該不是為了再主動增加資產(債券投資)規模,而是在給定現有頭寸的情況下,常規(回購、拆解)融資渠道受阻,進行了部分的負債替代或者預備跨節資金。



上述數據說明,以同業存單為紐帶的資金流動也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方向性特點,即資金從低成本、風險偏好較低的機構向綜合負債成本較高、風險偏好較高的機構流動。 加上同業杠桿後的債市投資風險也按照各自機構的偏好也實現了重現劃分,高風險偏好的機構通過主動負債的方式獲得更高的杠桿,承擔了更多風險獲得了更高的預期收益。而低風險偏好機構亦可以通過購買免稅的貨基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

 

資金經過同業鏈條傳遞後,終端資產收益還是來自債市。此前債券處於牛市中時, 資產端的預期收益率中蘊含了一定程度的資本利得與杠桿收益成分,此時同業理財收益率可能仍高於同業負債成本,同業杠桿仍在提升,但市場已處於相對不穩定狀態。 



同業負債成本(同業存單利率)出現明顯上行時,將使得難以承受高負債成本的機構逐步退出發行市場,發行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債市在缺乏資金推動後出現明顯下跌,資產端預期收益率開始明顯調整,進一步與負債成本倒掛,加速金融體系的去杠桿。 


目前股份行已經整體上實現了同存規模的持續下降,城商行、農商行也出現了周度層面的環比下降,可見對負債成本中等敏感的機構主體已經開始出現較明顯的去杠桿行為。 前文我們也論述了同業負債發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與積極意義,所以同業層面的降杠桿絕對幅度未必很大,按照我們此前測算的三項同業類負債占銀行體系總負債的比例,目前已經從高點 17.1%將至了 16%,而在本輪委外、同業存單爆發的起點 15 年初,這一比例大致在14.5%-15%附近,相去並不算遙遠。目前恐慌初步過去,當債市調整與金融去杠桿逐步完成後,同業資產端與同業負債端應該能恢復到一個合理的息差水平,屆時全市場的同業負債也會達到一個相對均衡的水平, 建議從結構分化的視角觀察後續金融去杠桿的進度。




⑺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與安全分析

很多投資者對凡是頂著「銀行」兩字的理財產品就深信不疑,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一定有保障,風險低。銀行理財產品真的沒有風險嗎?
銀行理財產品不等於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是金融投資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具有不確定性,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或者是模擬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通常是歷史數據或模擬預測得出的,可能與過往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有較大偏差,口頭宣傳不等於合同約定。
只是一般而言,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不太可能出現虧損的情況,投資期限到期後大多數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情況是實際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小於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所以投資者不要盲目相信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具體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情況還要看到期後的投資預期年化預期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直接關繫到到期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根據投資領域的不同,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產品。
1.債券型理財產品指銀行將資金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一般投資於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機會。
在這類產品中,個人投資人與銀行之間要簽署一份到期還本付息的理財合同,並以存款的形式將資金交由銀行經營,之後銀行將募集的資金集中起來開展投資活動。
投資的主要對象包括短期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以及協議存款等期限短、風險低的金融工具。
在付息日,銀行將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返還給投資人;在本金償還日,銀行足額償付個人投資人的本金。
2.信託型理財產品
信託公司通過與銀行合作,由銀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後由信託公司負責投資,主要是投資於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如新股申購,甚至房地產投資都可以納入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這意味著普通投資者投資信託的機會很多。
投資人主要通過銀行購買信託產品,像農業銀行、中信銀行都有相關的產品問世。
3.掛鉤型理財產品
掛鉤型理財產品也稱為結構性產品,其本金用於傳統債券投資,而產品最終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有的產品與預期年化利率區間掛鉤,有的與美元或者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匯率掛鉤,有的與商品價格主要是以國際商品價格掛鉤,還有的與股票指數掛鉤。
為了滿足投資人的需要,這類產品大多設計成保本產品,特別適合風險承受能力強,對金融市場判斷力比較強的投資者。尤其是股票掛鉤產品,已經從掛鉤匯率產品,逐漸過渡到掛鉤恆生、國企指數,繼而成為各種概念下的掛鉤產品,種類十分豐富。
4.QDII型理財產品
簡單地說就是投資人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被監管部門認證的商業銀行,由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投資人的理財產品。例如:光大銀行發售的「同升三號」股票聯結型理財產品,投資於全球著名的金融公司股票,精選了全球5個金融子行業中市值最大公司,分別為:花旗集團、美國國際集團、高盛集團、匯豐控股、瑞士銀行。理財期限是18個月,同樣保證100%的本金歸還。
投資建議:不完全理解的產品,不能光聽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必須仔細閱讀產品合同.條款或相關說明,別人說「好」不等於就適合自己,投資理財不等於投機發財。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
1.基本無風險的理財產品
銀行存款和國債由於有銀行信用和國家信用作保證,具有最低的風險水平,同時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也較低,投資人保持一定比例的銀行存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適度的流動性,滿足生活日常需要和等待時機購買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
2.較低風險的理財產品
主要是各種貨幣市場基金或偏債型基金,這類產品投資於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這兩個市場本身就具有低風險和低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的特徵,再加上由基金公司進行的專業化、分散性投資,使其風險進一步降低。
3.中等風險的理財產品
(1)信託類理財產品
由信託公司面向投資人募集資金,提供理財、獨立管理,投資人自擔風險的理財產品。投資這類產品投資人要注意分析募集資金的投向,還款來源是否可靠,擔保措施是否充分,信託公司自身的信譽。
(2)外匯結構性存款
作為金融工程的創新產品,通常是幾個金融產品的組合,如外匯存款附加期權的組合,這類產品通常是有一個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區間,投資人要承擔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變動的風險。
(3)結構性理財產品
這類產品與一些股票指數或某幾只股票掛鉤,但是銀行有保本條款,另外,也有機會獲得高於定期存款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
4.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QDII等理財產品即屬於此類。由於市場本身的高風險特徵,投資人需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對外匯、國外的資本市場有較深的認識,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而不是造成了損失才後悔莫及。

⑻ 銀行購買同業理財有什麼風險點

同業業務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一是微觀機制,也就是從事同業業務的這些機構自身面臨的個體性風險;二是宏觀機制,即是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張曉朴總結概括的Calico機制。

微觀機制方面:
第一,同業業務存在較為嚴重的期限錯配,會給單個機構帶來流動性風險(LiquidityRisk)。這可以通過流動性覆蓋率指標(LCR)來衡量,銀監會今年3月發布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已經對該指標提出了定量定性要求。同業業務做得比較多的銀行,這一指標會明顯惡化。
第二,期限錯配增大了很多單家金融機構的利率風險(Interest Risk),甚至使其敏感性缺口發生方向性變化。例如,以前很多銀行負債期限長於資產,因此喜歡央行加息;但同業業務是用很短期限的負債去匹配很長期限的資產,和銀行傳統的非同業業務的資產負債的配比方向相反。所以,同業業務的增加會導致銀行從喜歡央行加息變成喜歡央行減息。問題的關鍵是,可能有相當一部分金融機構還不知道自己的利率敏感性已經發生了這種方向性變化。
第三,集中度風險(Concentration Risk)增大。集中度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基礎資產的角度看,一部分非標資產最終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礦產等限制性或投機性領域,增加銀行在這些領域的風險集中度。二是銀行之間的風險敞口大幅度增加,使得風險的相關性急劇上升。
第四,集團傳染的風險(Group-wide Risk)增大。很多銀行通過銀行下設的信託公司、基金公司從事非標債權業務,並且自己在表內持有,可能違反了關聯交易、防火牆的內控要求和監管規定,使得風險隔離失效。
第五,信用風險(Credit Risk)增大。一方面是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增大,另一方面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也需要納入考慮。因此,銀行或金融機構在從同業業務獲利的同時,也承擔了本來不需要同時承擔的風險——既要承擔同業敞口風險,又要承擔非標資產基礎資產的信用風險。
第六,從監管角度來看,大量的抽屜協議等破壞了合規文化,增加了合規風險(Compliance Risk)。這是一種對於金融生態的破壞,會使得監管難度和監管成本極大上升。
此外,還有一種風險是高杠桿風險,一些數字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這一觀點。有研究指出,2012年初同業資產杠桿率是8倍,而到2013年中旬杠桿率上升到了16倍。這些研究沒有說明具體的計算方法和數據處理,如果可靠,那麼同業業務也會通過提高杠桿而使銀行的脆弱性增加。

⑼ 怎樣分析銀行同業情況

銀行同業業務是指商業銀行與其它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的以投融資為核心的各項業務。自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同業業務以來,產品種類每年都在增加。比如銀行可通過各類同業投資擴大資產規模,利用買入返售、拆入短期資金錯配、發行理財產品出表等多種方式賺取利潤。
同業部在各家銀行都被定位利潤中心,甚至個別銀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高達50%以上,然而在為銀行帶來高額利潤的同時也隱藏著一定風險。在較為嚴格的監管導向下,銀行同業業務也開始逐漸向流動性管理、信用管理職能偏重,隨著監管趨嚴,MPA落地執行,風險權重變化及同業資產內部結構調整下,讓同業業務中資本套利空間逐步縮窄,最終結果會使得同業資產在銀行總資產中所佔比重的上升空間變得非常有限。另一面,隨著電商平台、非銀金融機構及各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其產品種類不斷豐富,銀行儲蓄存款將會向非銀機構轉移,而非銀機構剩餘資金又會以同業(非銀)存款形式存出至商業銀行,如某寶等大型電商平台通過基金形式存出資金,商業銀行的同業負債所佔比例或會逐漸上升。

閱讀全文

與銀行同業理財案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查詢美元兌人民幣的實時匯率 瀏覽:689
外匯如何每天穩定盈利50點 瀏覽:769
上海東方期貨經紀有限公司 瀏覽:318
融資股權變更計算 瀏覽:500
金蝶期末調匯匯率 瀏覽:515
華泰證券怎麼用手機交易記錄 瀏覽:559
軍工基金理財 瀏覽:277
長城金融成都分公司 瀏覽:252
上市公司在澳門有金融公司 瀏覽:103
怎麼關閉傭金寶的理財 瀏覽:22
南瑞股票大跌 瀏覽:518
騰訊理財余額寶能買兩種基金嗎 瀏覽:280
母嬰市場上市公司 瀏覽:624
融資租賃中內含利率怎麼算 瀏覽:826
當代集團旗下上市公司 瀏覽:450
萬達貸交易密碼到上線 瀏覽:823
證券研究方法論 瀏覽:753
京東金融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招聘電話號碼是多少錢 瀏覽:879
2019年5月5日美金匯率 瀏覽:924
孟晚舟指控金融機構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