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煤炭行業供應鏈融資的發展與風險防範論文
供應鏈融資在產生較大收益的同時,也孕育著較大的風險,尤其對煤炭行業來說,供應鏈融資中的風險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准備的:煤炭手枯尺行業供應鏈融資的發展與風險防範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閱讀!
煤炭行業供應鏈融資的發展與風險防範全文如下:
引言
煤炭行業是我國戰略性基礎產業,能源煤炭工業在我國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受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煤價短期大幅下跌,煤炭社會庫存達到歷史高位,煤炭企業普遍已經出現利潤下滑、商品滯銷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由於煤炭企業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加速擴張,形成負債,這將不同程度造成煤炭企業及上游供應商和下遊客戶存在資金鏈緊張的問題。如何解決煤炭供應鏈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
一、 供應鏈融資的含 義
供應鏈融資是指在對供應鏈內部交易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型,並引入核心企業、第三方物流、資金流導引工具等新的風險控制變數,對供應鏈的不同節點提供封閉的授信支援及其它結算、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 。由於供應鏈中除核心企業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供應鏈融資就是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
供應鏈融資作為金融機構創新畢高金融的新產品,將為煤炭企業及上下游供應鏈條的企業提供全新的融資渠道,是解決當前煤炭行業資金流動性,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力途徑。通過供應鏈融資,把傳統的銀行貸款,漫長的授信過程,變得快速便捷,從根源上解決了煤炭行業物資采供中,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慢的問題。
二 煤炭行業的供應鏈融資
***一***煤炭行業供應鏈的結構
從產業鏈來看,煤炭供應鏈有自己的特點,整個鏈條主要包括裝置、備件及原材料的供應、勘探與開采、運輸、煤制油、煤化工、分銷和客戶等環節***如圖1所示***。就供應鏈上各環節來看,它比一般的供應鏈的關系更為復雜。實際運作中,從煤源到消費直接存在著較長的價值鏈跨度,市場巨大、復雜且較為活躍。從國內外成熟行業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一般發展規律來看,通過供應鏈整合優化推動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可以達到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 煤炭行業的供應鏈融資模式
現階段開展的供應鏈融資業務均是以核心企業的信用為驅動,對產業鏈相關的資金流、物流進行有效控制,針對鏈條上不同企業的融資需求,為供應鏈上的單個企業或所有企業提供全面的融資服務。通過提供鏈式融資,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商品交易連續、有序進行,使該供應鏈的市場競爭能力得以提升。
基於質押方式與第三方監管的不同,目前圍繞煤炭供應鏈開展的融資服務,主要包括倉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融資等模式。
***1*** 倉單融資。倉單融資是指以企業***借款人***合法持有的,銀行認可的專業倉儲公司的倉單進行質押,向銀行申請的融資授信業務***如圖2所示***。倉單融資實質是一種存貨抵押融資方式,通過銀行、倉儲公司和企業的三方協議,引入專業倉儲公司在融資過程中發揮監督保管抵押物、對抵押物進行價值評估、擔保等作用,實現以企業存貨倉單為抵押的融資方式。
***2***應收賬款融資。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指企業以賒銷產生的應收賬款進行質押即可申請融資***如圖3所示***。如煤企將銷售給下游耗煤企業***電廠、鋼廠等***所形成的應收賬款債權或是位於供應鏈上游的煤炭裝置供應商銷售給煤企的裝置所形成的應收賬款等,將應收賬款質押或轉讓給金融機構,快速獲取融資額度。採用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可以實現快速資金回籠。
***3***預付款融資。預付款融資業務是銀行以控制購貨商***借款人***向供貨商***收款人***購買的煤炭的提貨權為手段,向購貨商提供融資,用於支付供貨商貨款,由供貨商根據約定按銀行指令進行發貨的業務。在過去,企業一般是向銀行尋求貸款支援,申請傳統流動資金貸款用於支付預付款。但這種貸款限制較多,往往需要企業提供足額抵質押或擔保。對於供應鏈中的這些中小企業而言,這些往往難以辦到。因此,企業往往由於融資難而不得不放棄擴大經營規模。敗慶在預付款融資模式下,銀行藉助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資信實力和對交易要素的控制,為下游企業提供融資,將融資款項直接支付給上游核心企業。對於下游經銷商而言,銀行為其提供融資便利,解決資金困難,擴大銷售規模,同時,在一些商品交易中,預付貨款可在對核心企業的采購中享有優惠價格,進而降低經銷商成本。
三 煤炭供應鏈融資的風險分析
採用供應鏈融資的方法,雖然能極大的解決煤炭供應鏈的資金短缺問題,但是由於這類業務還處於起步階段,實際操作中還面臨多種風險,主要體現為系統性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性風險。
***1***系統性風險。煤炭供應鏈融資中的系統性風險包括兩層含義,其一,煤炭供應鏈融資受國際、國內巨集觀經濟周期等系統性巨集觀風險和行業風險的影響。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跌、煤炭價格低位執行,這將不可避免的影響煤炭供應鏈融資的力度。其二,在圍繞某個核心企業的所構成的一條供應鏈體系中,位於供應鏈上的企業是相互依存的。因為如果供應鏈的某一成員出現了融資方面的問題,那麼其後果將不可避免地蔓延到整條供應鏈。所以,隨之融資工具向整個煤炭供應鏈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延伸,這種來自供應鏈系統的風險也會在整個供應鏈擴散。
***2***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借款人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足額償還債務或銀行貸款而造成違約的風險。例如,在應收賬款模式中,對銀行而言,融資企業的應收帳款存在不確定性,如該企業的應收帳款在貸款期限內發生不利的變化,將影響銀行貸款的安全性。這種沒有資產支援的信用授信,存在比較大的風險。
另一方面,由於國內整體信用環境的惡化,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信用體系,供應鏈成員相互之間以及與銀行之間並沒有相對可靠的信用保證。 ***3***操作性風險。巴塞爾委員會將操作風險定義為由於不完善或者失靈的內部控制、系統失靈、人為錯誤以及外部事件等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損失,所有與風險事件相聯絡的成本支出都包含在操作風險內 。假倉單、倉單重復質押等就是典型的操作風險。由於倉單的應用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其流通機制、
標准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都還不健全。在倉單融資中,倉單的真偽,倉單的轉讓、分割、提貨等環節都存在風險。
四、煤炭行業供應鏈融資的風險對策
供應鏈融資在產生較大收益的同時,也孕育著較大的風險,尤其對煤炭行業來說,供應鏈融資中的風險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為此,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好煤炭行業供應鏈融資中的風險防範措施。
首先,構建合理的煤炭供應鏈融資體系。核心企業應當按照自身的實際和所屬行業資金運動的特點,構建合適的供應鏈融資模式。以打造整體供應鏈競爭力為主導,設計企業融資方案,注重產業鏈整體資金流動性,充分考慮整個供應鏈的資金需求,同時兼顧上下游企業的資金流動性,打造整體供應鏈核心競爭力。
其次,加強信用風險管理。供應鏈融資中的核心企業應當與商業銀行一起制定適用於本企業供應鏈的信用評級制度,降低信貸雙方的資訊不對稱缺陷。根據煤炭行業的特點,適當的考慮供應鏈上中小企業關鍵的財務指標、企業治理結構,經營狀況,違約概率等指標,形成個性化的信用評級制度,並進行動態監管。
最後,完善資訊共享機制。利用現代資訊科技,銀行應與核心企業、物流公司建立相應的資訊共享平台,以便對供應鏈中物流、資金流、資訊流進行實時資料傳遞。例如,在倉單質押融資業務中,銀行與倉儲企業間的資訊共享尤為重要。及時准確的資訊共享能夠有效避免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等。
隨著煤炭行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發展,煤炭兼並重組後,特別是當前處於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需要整個行業積極創新融資方式,擴大資金來源。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將為整個煤炭行業的企業帶來全新的增長模式和發展機遇。
② 如何防範我國金融風險。。就這個題目,誰能給我寫個論文大綱!!!急急急!!!
轉軌時期我國的金融風險及其防範和控制金融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對外國際關系的核心內容,也是自從上世紀以來繼原材料、產 品市場競爭之後的第三次競爭焦點,因而,金融體系健全性及金融運行機制的有效性就顯得 至關重要。但由於金融所特有的貨幣信用經濟屬性,決定著其中的不確定性與投機因素比其 他任何一種資源配置機制都來得大, 即金融風險是伴隨金融制度建立與發展過程的客觀問題, 能否正確認識並予以有效地防範與化解,是確保金融安全的關鍵,關繫到金融制度及金融市 場的效率。實際上,由於金融幾乎是貫穿於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所有方面,所以,以風險控 制為基調的金融安全,已成為當今一國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標志。這也正是從亞洲開 始並漫及到全球的金融動盪所深刻說明的問題。 轉軌時期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由於貨 幣信貸增長過快、貸款結構不合理、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機構獨立性不夠等原因而產生的 金融風險隱患也在不斷加重。本文主要結合我國轉軌時期宏觀調控政策的路徑演變,擬就影 響中國金融風險變化的因素進行梳理,並以不良貸款為核心,對中國金融風險進一步演變趨 勢及可採取的政策措施進行探討。 第一章 金融風險及其危害所謂金融風險,是指由於形勢、政策、法律、市場、決策、操作、管理等諸因素的變化 或缺陷而導致損失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意味著它有朝兩個方向發展的可能,一是未加防範 或防範不利使損失成為事實;二是由於採取了防範措施且措施得當,使損失沒有發生或將損 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們應當盡量避免出現第一種可能,爭取實現第二種可能。 金融風險,不僅破壞金融業務活動的正常進行,削弱和抵毀金融業本身存在的抵抗各種 金融風險的能力,而且危及金融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金融風險發展到金融危機或金融風暴, 金融風暴可以不放一槍一炮把一個國家的經濟擠到崩潰的邊緣,出現政治危機和社會動盪。 歷史的和現實的、地區的和國家的以及國際社會的金融危機都說明了這一點。 我國金融風險的表現及 表現及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章 我國金融風險的表現及主要因素分析一、銀行系統的風險。 銀行系統的風險。 (一)銀行業呆壞賬水平居高難下 2002 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率不斷下降,但是,如果過多地強 調這些指標只會促使金融機構通過擴大信貸投放稀釋不良貸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貸款,事實上 不良貸款蘊含的金融風險依然存在。 根據國家統計局 《200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 公布的數據,中國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比率仍然偏高。按照五級分類統計,2003 年末銀 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 2.44 萬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 17.8%,這個比率遠高於一 些跨國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 按照銀監會提供的數據,2003 年 10 月,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 18.74%,四 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 19992.27 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 21.38%,外資銀行整體的 不良貸款比率為 4.26%。到了 2004 年第三季度,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絕對值為 1.56 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 15.71%。在 2002 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曾經動用了 1127 億元沖銷不 良貸款,僅僅使不良貸款絕對值比 2002 年初減少 782 億元。而面對目前近 1.6 萬億元的不良 貸款,即使每年投入 1000 億元銀行利潤沖銷壞賬,也需要十餘年時間才能將不良貸款額、不 良貸款率降低到能夠與世界跨國銀行相當的水平。 (二)信貸投放過快潛伏著新的金融風險 2003 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也持續高漲,而 資本、經常賬戶的雙順差,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礎貨幣 進行對沖,M2 增幅持續高於 17%的年度控制目標。2003 年年初,央行宣布 2003 年金融機構 貸款增加的總額應當控制在 1.8 萬億元以內。到了 6 月份就已經突破了這個目標。7 月份央 行公開表示務必要將信貸總額控制在 2.8 萬億元以內。 可到了 10 月份貸款總額就已經突破了 2.8 萬億元。而且貸款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投資大部分流向許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中 長期貸款比重增加。由於長期債券市場的缺乏,潛在的金融風險又集中於銀行系統。而銀行 系統通過發放大量新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率的盲目擴張行為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在經濟結 構不盡合理、社會信用環境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商業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欠缺 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過快的信貸投放可能潛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 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央行採取了適度控制措施,提高了存款准備金率,加大公開市 場操作力度,實現貸款浮息制度,同時加強以風險控制為重點的窗口指導,直至採取行政手 段,以控制貸款擴張勢頭。2003 年 9 月底,人民銀行將人民幣存款准備金利率從 6% 提高到 7%以遏制信貸增長。准備金率的提高減少了商業銀行大約 1500 億元的流動性資金,促使同業 短期利率快速上升,籌資成本提高。2004 年 4 月,存款准備金再次提高為 7.5%,並實行差別 存款准備金制度。金融機構一次性減少可用資金 1100 億元。因此,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其他較 小的金融機構陷入流動性緊縮,不得不尋求央行支持。 長期的流動性問題,仍是中國金融系統面臨的問題之一。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城鄉居 民短期存款,而資金投放卻以大型基本建設項目、政府債券、住房貸款為主。這樣一種不合 理的結果自然不利於我國金融系統的良性發展。 2 (三)房地產金融隱含重重泡沫 在利率管制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較大的存貸款利率差使金融機構能獲得較高的利 潤。加入 WTO 以後,銀行業面臨著外資銀行的競爭、商業化經營的壓力,各大銀行都在爭搶 高回報、低風險的客戶,而房地產商(包括投資者、開發商、建築公司和抵押部門)一向被認 為是優質客戶,信貸風險較少,導致銀行近年對房地產的貸款額大幅上升。央行研究局的《中 國房地產發展與金融支持》 報告數據表明, 2003 年房地產投資開發資金突破 1 萬億元人民幣, 比 2002 年增長 29.7%。房地產信貸在銀行業整體信貸中的比重不斷增加,2000 年房地產信貸 比重為 6%;2001 年上升到 13%;2002 年達 17%;2003 年已高至 21%。2003 年由銀行貸出的房 地產開發貸款達 6657.35 億元人民幣(參見央行研究局的報告: 《中國房地產發展與金融支 持》 ),比上年增長近 5 成,是自 1993 年實施銀根緊縮政策以來的最大升幅。 目前比較突出的房地產金融風險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真正自有資金往 往不足 30%,發展商「出地」 、銀行「出錢」的情況嚴重;二是一些分階段連續開發的大型樓 盤過度開發形成風險;三是銀行對貸款的監控不力,信貸資金被挪用,從而形成風險;四是 貸款條件較松,消費者違約現象增多,也增加了銀行的風險。 (四)信用體制不健全隱含著銀行風險。 信用體制不健全隱含著銀行風險。 盡管 2002 年我國頒布了銀行業新的信息披露准則, 信息披露水平和行業透明度有了相應 的提高,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有性、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決策者權責不對稱等特性,決定 我國銀行業信貸風險不能及時顯現。由於信息的不可得、搜尋成本過高、信用制度不健全, 金融市場上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等現狀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改觀,尤其是涉及公司內部經營、 個人收入狀況等方面的信息。這種狀況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住房信貸和汽車信貸 在前幾年被認為是風險相對較小、收益較高的優質項目,但近期頻頻發生的違約現象正在改 變這種認識。目前已出現一些消費者購買多套住宅以至發生償還危機的現象。繼 2003 年銀行 業公布車貸黑名單以後,2004 年銀行業又公布了房貸黑名單。這種事後懲罰往往難以彌補銀 行業的損失,客觀上也加重了銀行業的風險。 (五)行政干預加劇金融風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對金融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銀行業尤其是地方性銀行與 當地政府之間仍然存在緊密聯系,行政部門仍然可以通過職權便利對信貸過程施加強有力的 影響, 。這種關系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會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在 2004 年上半年的緊 縮政策中,江蘇「鐵本」事件是這種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損失的銀行資金、民營資本 自然無法挽回。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也成為了潛在的金融風險來源。 二、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 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 3 我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證券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等。 信託投資公司是由各級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業銀行的總行與分支行建立的規模較為龐大的一 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進行清理前的 1995 年底,全國具有法人資格的信託投資公司共有 393 家(其中地方性公司為 369 家) ,資產運用額僅次於當時的國家銀行與城市信用社。這類機構 在發展中演化為「金融百貨公司」,不但與商業銀行一樣從事存貸款與投資業務,也大量染 指證券經營業務。由於種種因素導致金融信託機構資產質量下降,不良資產增加。據人民銀 行統計,許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貸款占貸款總額的 50%以上,一些公司凈資產為負數;全國所 有信託投資公司的帳面統計資本充足率為 6%,有些機構的這一指標為負數。成為當前金融風 險主要隱患之一。證券公司作為中介機構,在管理體制尚未理順之前,設置較為混亂,不但 數量眾多,與證券市場的實際發展狀況很不適應,造成相互間的惡性競爭和對證券經營市場 的壟斷局面,影響了市場的效率。而且,由於缺乏必要的證券業財務會計制度,監管落後, 使這些機構經營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大量證券經營機構通過各種渠道從商業銀行拆借巨 額資金,申購新發股票和進行二級市場炒作,不僅使股票一、二級市場不公正交易嚴重,而 且將資本市場風險傳導到貨幣市場,危害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幾乎所有證券經營機構在前 幾年都通過開具大量空頭代保管憑證,進行國債賣空,套取社會資金,用於投機交易,由此 積欠了目前仍在清理的數額驚人的債務。隨著參與證券市場投資人數的增加,各家證券經營 機構吸附大量支付保證金,由於沒有納入統一的渠道進行監管,幾乎沒有一家證券經營機構 不挪用這部分資金頭寸用於自營業務的,其中隱含的風險是絕對不能忽視的。與此同時,隨 著保險公司數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費收入的過程中,不乏隨意利用保單圈套社 會資金的較混亂現象。而由於法規制度和現實市場環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費資金沒有適 當正常的投資渠道,這其中的風險積累也值得重視。 三、金融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隱含的風險。 金融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隱含的風險。 金融資源基本上是通過金融中介機構的間接融資渠道和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配置 的。就我國目前間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機構對非國有經濟的支持不夠,而非國有經濟已成為 我國經濟增長與促進就業的重要支撐,非國有經濟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 63%。但直接 金融資源配置卻並未適應這種國民經濟格局的變化,銀行信貸政策基本沒有考慮個體私營企 業的需求,按 1997 年底的余額計算,全部金融機構對鄉鎮企業貸款占各項貸款總額 6.75%, 對三資企業的貸款占 2.52%,對私營企業及個體經營單位的貸款占 0.52%,國有企業貸款佔到 90%左右,但國有企業僅佔全社會總產值的 1/3 左右,融資與產值貢獻率極不協調。這說明, 金融機構的絕大部分資金在效率相對低下的環境中運行,如此信貸資金配置,不僅不符合經 濟增長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風險也值得關注。 4 四、資本市場風險。 資本市場風險。 在健全理想的股票市場上,股票應是能夠長期獲取股息紅利的「投資證券」、能夠支配 公司財產經營的「支配證券」以及獲取價差資本利得的「投機證券」的統一體。但在我國目 前的股票市場上,由於佔大部分的法人股、國家股不能流通而造成了如下結果:一是尚無法 通過股票市場開展並購交易行為,加之董事會基本由國家股東與法人股東把持,從而不但使 已上市流通的股票難以起到「支配證券」的作用(通過場內股票買賣不能實現控股目的), 而且影響了股市對資源配置效率改進的貢獻。二是導致分紅回報率非常低,甚至根本不予分 紅派息,這一方面由於目前的股份公司是按面值分紅派息的,與利用人為高價籌集的巨額資 本金相比,分紅率自然低,其中的不合理是顯然的,難免不使股份公司異化;另一方面股份 公司中法人股份與國家股份的產權仍不清晰,其中蘊含的不平等使二級市場上的交易者對現 金紅利的要求極低,這使上市流通股票幾乎失去了「投資證券」功能。三是目前股權結構所 決定的產權關系不清晰及其衍生物(如流通權的不同、配股權轉讓的差異同表決權、分紅派 息權相同的矛盾等)的影響,從根本上決定了一、二級市場的價格均必然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大幅度波動也就難免。況且,非流通的國家股、法人股的控股性質,以及他們對股市供求關 系的控制,使目前股份公司漸漸偏離了個人股東的廣泛支持,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均無法將 股票作為投資證券、支配證券進行投資,而大多利用高股價進行投機,但這種投機又進一步 引起了股價上升與大幅度波動。這其中的泡沫與風險將直接威脅到股市與股份制度的正常發 展。 第三章 金融風險在我國進一步演變的趨勢一、呆壞賬風險將長期存在並有可能進一步升高 近幾年,金融機構(國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普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具體體現 為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掩蓋了潛在的資產質量問題。尤其是那些呆壞賬比例已經偏高、融 資能力及抵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容易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困境。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 的進一步深入,破產法的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負債的很大一部分終將轉化為賬面不良貸款, 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長時間存在且不斷出現高峰。因此,單方面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 革和加強銀行監管並不能必然消除不良貸款。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措施,使商業銀行在保持經 營穩定的前提下,化解不良貸款的風險。 近年來,盡管監管當局採取了各種措施處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 國有商業銀行的 不良貸款率仍然一直在高位徘徊。在 1999 年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政策性因素 造成的不良貸款之後,2000 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平均下降了 10%左右。此後,雖然監 5 管當局不斷強化對商業銀行的監管, 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仍然在高位徘徊且時有反彈。 2004 年,央行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一批擬上市的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進行了 較大規模的集中處置,不良貸款再次出現明顯的雙降。 但考慮到 2003 年末以來,中央政府為治理局部的經濟過熱,所採取的宏觀緊縮政策,對 部分固定資產投資和土地項目進行了清理,撤銷和停止了部分違規越權項目,可能會形成不 少新增不良貸款,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工作難度相當大。而且過分地強調 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的降低,勢必鼓勵商業銀行通過擴大放款規模、回收有利的貸款來 達到短期內「雙降」的目的。 二、房地產信貸隱藏著高風險 由於房地產信貸(開發、按揭等)業務中,銀行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近幾年房地產 業的銀行信貸償還尚未出現明顯的拖欠情況,呆壞賬率也不高。數字顯示,目前商業性個人 住房不良貸款率不到 0.5%, 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不良貸款率不足 0.24% (央行研究局報告 《中 國房地產發展與金融支持》 ),完全控制在安全線之內,房地產開發商的償還情況相對正常, 令銀行業對此警惕性不高。但是,個人住房的信貸風險是有一段隱藏期的,真正暴露出來可 能要 3~4 年的時間。再加上目前的個人信貸保障系統尚未健全,大批買家申請樓宇按揭時所 能提交的還款能力和信用情況信息十分欠缺,令銀行存在很大的壞賬風險。而不合理的收入 預期和價格預期更加刺激了部分收入不穩定、 收入水平偏低的消費者通過按揭貸款購買住房, 一旦出現斷供、收入情況變化或者房產價格下跌,銀行便難免出現壞賬。 盡管目前銀行業對住房信貸違約現象進行了懲罰, 如北京市 14 家商業銀行已經對住房貸 款設立了信用記錄,在一家商業銀行有違約記錄的客戶將無法從其他商業銀行得到貸款,但 這樣一種事後的懲罰機制不能從根本上降低銀行業潛在的金融風險。 三、利率匯率制度改革和資本賬戶自由化過程中潛在著金融風險 從利率制度來看,我國長期實行缺乏彈性的官定利率制度,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實行 低利率政策,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這種制度很難准確及時地反映資金的 供求狀況,引導資源合理配置。盡管不斷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嘗試,放寬了貸款利率的 浮動區間,允許存款利率下浮,但利率作為宏觀金融市場供求狀況的信號作用仍不能充分發 揮。貨幣市場的分割,基準利率的缺乏,都使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 金融市場行為的盲目性。 在國際經濟變幻莫測的今天,外匯體制改革的效果帶有更大的不確定性。2003 年以來, 外匯占款一直是基礎貨幣快速投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下,數百億美 元的資金湧入香港伺機進入大陸,中國金融體系面臨更嚴重的沖擊。2004 年 8 月以來,機構 6 客戶和個人將外匯資產兌換成人民幣的業務規模大幅度增長,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早已擴大到 居民層次。自 2004 年 10 月 28 日央行宣布加息以來,這種預期更加強烈,因此人民幣面臨著 強大的升值壓力。而將外匯存款准備金率從 2%提高為 3%也不能緩和當前的壓力。 「歐元之父」 蒙代爾認為, 「一旦人民幣升值,外商投資將急劇下降,經濟增長放緩、失業增加、城鄉貧富 分化……中國將面臨嚴重的金融乃至社會風險。 」 資本賬戶自由化進程中,政府對資本管制能力的弱化,國外資本能通過各種地下渠道進 入中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的利潤轉移也難以監控,香港也日益成為資金進入或離開中國的中 轉地。國際資本投機沖擊是近年來金融風險轉化為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因此一旦經濟形勢 發生變化,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沖擊將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 四、現有金融體系背景下的金融風險仍將長期存在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佔領了絕大部分業務,普遍持有較強的流動性,是同業拆借市場上最 主要的資金供給方,也是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2003 年,人民幣貸款對存款比率平均為 76.8%,外幣為 80.8%。而其他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則往往是資金的借入方,流動性不足, 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這樣一種嚴重不平衡的結構必然不利於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不能滿足 我國經濟增長的需要。隨之發展起來的地下金融活動,兼具創造性和毀滅性,其規模已達地 上金融活動規模的 1/3,監管當局很難對其進行打擊和取締。地下金融活動給我國金融體系 帶來的不僅是金融沖擊,更多的是社會沖擊。 第四章 在我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可採取的政策措施金融業是一個特殊的高風險行業,金融風險是一種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強宏觀調控,促 進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因此,充分發揮金融促進經濟增長 和調節經濟結構的作用,綜合協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關系,健全市場機制, 保持經濟增長和信貸增長相適應,同時努力消除社會信用制度不完善、銀行內控機制不健全 和資本市場發展不規范等因素帶來的金融風險,形成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良性互動,顯得 尤為重要。 一、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加快商業銀行改革,打破不良貸款的惡性循環 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加快商業銀行改革, 應積極建立國家財政部門、央行、金融監管部門的協作機制,借鑒跨國銀行的經營模式, 綜合考慮地方政府在金融穩定中的收益和責任,前瞻性地設計商業銀行改革方案,促進銀行、 保險、證券行業的協調發展,著眼於硬化商業銀行的預算約束,並激勵商業銀行硬化國有企業 預算約束,創新宏觀經濟政策的傳導途徑,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7 地方政府應強化整體觀念,維護中央政府政策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地區經濟、金融體系 的發展。在積極彌補市場缺陷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要理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金融機構的關系,使之朝著激勵相容的方向發展,穩定金融。 二、健全金融立法,強化金融執法與監管力度。 健全金融立法,強化金融執法與監管力度。 金融經營活動應在嚴格明確的法律法規制度界定下進行,為此,應當針對我國已開始運 行的證券、期貨、信託業加快相關法律的立法進度;對於已有法律法規,在健全監管體系的 同時,強化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金融犯罪行為,確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三、加快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改革 逐步規范各級金融市場,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市場,減少對利率的管制,使其准確反 映資金供求狀況、經濟運行狀況。盡快完善外匯市場,改革人民幣對美元僵硬的穩定,放寬 浮動區間,緩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強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強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 的協調性和有效性。 金融機構改革主要是銀行產權改革。目的是解決國有銀行產權關系不明、所有者缺位、 治理結構缺失、風險管理能力差、內部人控制等種種弊端。目前開展的金融創新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公司治理改革穩步推進。而如何按照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 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和規范授信業務程序,健全審貸分離制約機制,建立 良好的盈利模式,任重而道遠。 四、有效控制與防範 房地產金融風險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中央政府應制定有效的產業政策和房地產業發展規劃,及時調整房 地產政策法規,對房地產業的發展給予戰略性的指導。具體到各級政府,要設置符合市場需 求的房地產開發准入門檻,嚴格土地批租,利用行政手段調節開發行為。 作為信貸供給方的金融機構, 應努力提高風險意識, 按照人民銀行、 銀監會的相關規定, 嚴格房地產開發貸款准入門檻,切實加強信貸審查、管理、監管,警惕房地產泡沫出現,利 用信貸政策引導房地產市場結構調整,對過熱的房地產市場要適度降溫。建立並逐步完善個 人誠信體系,嚴格審查住房按揭貸款,防止「假按揭」等投機行為,積極推進住房貸款證券 化進程。 五、加大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 加大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 對於問題較多的信託投資公司,在清理的基礎上堅決與各級政府部門脫鉤,杜絕經營資 金的財政化,主要應按金融信託的應有原則積極進行改組,盡量實行平衡過渡。對於證券經 營機構,應盡快建立健全有關證券業財務會計制度,完善有關會計賬戶體系結構,充分發揮 商業銀行對證券投資清算資金的監督作用。 8 六、積極推進財政改革,增強財政實力,為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與風險化解能力的提高 積極推進財政改革,增強財政實力, 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就當前來說,應根據經濟發展情況,積極推進已經確定的以「費改稅」為重點的新一輪 財稅改革,並加強財政管理,提高效率,將現行稅制范圍內應收的稅收及時足額地收繳國庫; 通過編制「國有資本預算」,加強對國有資本營運的監控,確保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國有資 產的保值增值,特別是當涉及到國有資產變現時,能夠保證政府財政的應有收入;在節約的 原則下,調整財政公共投資方向,重點轉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項目投資,等等。以此促進財 政機制的完善與財力的充盈,使其成為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的堅強後盾。 七、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 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立足於自防自救,防範金融危機, 及時減輕經濟和金融體系失衡的程度。首先需要運用現代電子技術,建立靈敏的信息監控和 發布網路。建立一套兼顧可比性、數據可得性的風險度量指標體系,能及時根據監測的數據 衡量我國金融系統面臨的風險。特別要關注國民經濟中的熱點行業和新興行業。其次,央行 與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溝通、聯系。及時根據宏觀經濟 運行數據以及風險監測結果,分析研究金融系統運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發出預警。要 藉助西方發達國家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方面的經驗,努力開展維護金融穩定的創新性和前 瞻性研究,積極探討分散、轉移、隔離、化解金融風險的辦法,改變單一依靠央行再貸款救 助的現狀。 9
③ 金融風險方面的論文參考例文
金融業作為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行業之一,正逐漸和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金融風險方面的論文參考例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淺談我國金融風險投資管理
1、前言
中國金融風險的投資開始於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在199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的改革里明確表明對於變化比較迅速、風險比較大的一些高新的技術開發工作,可以建設風險投資並且給予支持。在1985年的9月,中國成立了首家風險投資公司,簡稱中創。由此開始在我國進行有關風險投資的實踐探索。尤其是民建中央在1998年提出的一個提案,該提案被列為了一號提案之後,風險投資在我國就引起了各個領域的共同關注及重視。各種風險的投資基金及融資的擔保基金迅速發展。中國金融風險的投資機構數量快速上漲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
2、投資風險現況
在全國,深圳的實際風險的投資總額據我國首位。華中及中南地區變成了新的適合風險投資的發展地。根據調查表明,2004年中南及華東地區的機構選擇投資的項目效率比較高,分別是12%、9%,比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個傳統的投資地點要高。
依據風險投資機構的調查,我國在2012上半年的風險投資總額是19億美元,同比降低40%左右。投資的筆數約為一百左右,同比下降40%左右。雖然投資的總額度有所降低,但在2012年上半年的投資中位數依然相對穩定,金額為1150萬美元,同期相比略有下降。
對於一些中小型企業來講,現今尋找風險投資面臨著很好的機會。首先幾年之前由於網路泡沫破碎而轉為低潮的投資現象已經有所改變,漸漸呈現出一種復甦的姿態,我國的市場的潛力對國際上的資本擁有很大的誘惑,而且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也讓國際上的一些人考慮是不是要擁有更多的人民幣資產。可以說如今的資金供給是相當充裕的,有著充足的機會讓好的項目得到發展。而且中國的證券市場給場外的交易市場提供了良好條件,與此同時海外的市場也漸漸變成新的熱潮。完善的各個渠道的機制可以把中國國內的過分關注於投資轉變成對於國內企業創業的關注。除了傳統的和互聯網相關的行業以外,生物醫葯得到的資金支持也逐漸變多,有些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新技術也被專家看好。
3、中國金融風險投資的問題
3.1缺少風險投資的相關法規
缺少風險投資的相關法規,造成了對於風險投資的發展一個最大的制約。從法律的制度來說如果要保證風險投資系統的正常運作,除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以外,還要兩種法律制度:第一種是和風險投資的主體相關的特殊的法律,比如《商業銀行法》等;第二種是和風險投資的活動過程有關系的其他的各種制度,比如《經濟合同法》還有關於會計、律師事務所人員的管理方面的法規。
如今中國在上述的兩個地方的一些法律都是空白。比如中國還沒有一些有關風險投資的行業法規,導致了關於風險投資的運作沒有法規可以參考,比如,因為中國風險投資的基金法沒有立法,導致了風險投資的機構不能夠通過公募的方式來建立風險投資的基金,只能夠通過私募這種形式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是有限責任公司來進行運轉。即使現在中國居民的儲蓄金額已經多於六萬億元,可是卻不能夠通過基金的方式合法地進入到風險投資的領域。
3.2缺少優惠稅收的政策
由於缺少優惠的稅收政策,對於風險的投資行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約。各個國家的風險發展充分表明了,稅收的優惠政策也是風險投資發展的推動力之一。早在1969年美國的國會曾經把長期的資本收益稅率進行更改。從30%左右提升到50%左右,這樣的決定給美國的風險投資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讓美國的風險投資規模降低為之前的6%。之後在1978年的時候,迫於現實的壓力,美國國會被迫取消了原來的決定,將長期的資本收益最高的稅率從50%左右降到了30%左右,當年美國的風險投資的規模就得到了恢復,並且還有所增加。在1980年美國的政府為了激勵私人的風險投資的發展,又把風險企業的稅率(所得稅)降低到20%左右。這個措施的實施讓美國的風險投資在一段時間內以每年度46%的速度增長。英國在1983年制訂出企業擴大的計劃,規定了個人的投資者可以免稅。法國在1985年公布的法案規定,風險的投資公司從擁有非上市公司的股票里得到收益或者資本的凈收益可以免交所得稅,而最高的稅額甚至可以達到收益的三分之一。
現今,中國還沒有有關風險投資的專門的稅收政策的規定,風險的資金提供者、投資公司、被投資的企業,在運行的過程里存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此外,在對高新技術的企業增值稅上,因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成本里“智力”這一部分佔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卻沒有辦法開出進項稅票,也沒有辦法在計算時進行相關的抵扣。
4、怎樣完善風險投資管理
4.1加快培養人才
培養中國風險投資的人才可以說是關鍵的一步,如今我國缺少許多可以通過業績來證明有能力的投資家,因此形成了目前的局面,現在每一年的省部級的科研成果大概有三萬項,但是這其中真正能夠變成商品的不足20%,在這中間能夠產業化的僅有5%。科技的人員雖然擁有創業的積極性,不過缺少融資以及管理的相關經驗,有投資實力的又很難找到可靠的代理人員。
4.2高度重視與加強金融投資管理工作
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仔細研究並且制訂有關投資的計劃,依照突出業主、提升企業的核心的競爭力的原則來選取投資的項目,優化資源的配置,實現國有的資產的保值增值。沒有得到批準的省管理企業不能從事有關股票期貨,委託管理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高風險的投資業務。關於企業要對已有的委託理財的項目進行集中的檢查以及清理,對於委託的機構經營的狀況已經惡化抑或是有惡化跡象,要採用有效的舉措進行資產保全或者追收,確定國有資產的安全。
4.3控制投資的規模
經過批準的企業進行金融風險的投資,必須嚴格依照我國的有關規定來進行操作,來對投資的規模進行控制。建立和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業務相合適的風險 管理的制度,內部控制的制度及業務處理系統,操作流程的優化,匹配專業的人員,提升金融的風險投資的業務管理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從事期貨以及其他投資產品企業,應該用套期保值或者鎖定資本為目的,逃避投資的風險。
4.4風險防範
中國企業應該有一個信息收集的部門,預先做出科學的分析以及預判,抑或是在風險發生的時候,可以在第一時間里和本部獲得 聯系,及時採取對策來減少一些損失。除此之外分散投資海外投資 保險也為降低風險的發生的措施。在遇到好的機遇時,中小企業也該努力去准備得更為充分一些。有關專家的忠告是讓投資者能夠更加現實、更加理性,因為投資人是非常現實的,聽起來有道理的理念遠遠沒有商業 計劃里的數字更加具有魅力。優秀的中介機構能夠讓一系列的准備過程更加的合乎規范並且順利進行,也可以讓投資人更加相信企業 職業水準。不過企業也不可以忘記提升自我,如果企業自己准備不充分,那麼即使有中介也沒有用。
4.5加強教育
應該要加強投資者的教育,加強對於資本市場的管理。由於市場漸漸變得活躍,有許多新的投資者進入,這些人往往缺乏風險意識以及風險承擔的能力。對於如今市場的狀況,應該繼續深入做好有關投資者的教育,進一步增強新局勢下的市場監管的 工作,防範市場的風險。各個證券公司金融公司的工作重點應該是給投資者充分的講解個中風險以及按時的提供信息。證券公司在給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以及交易產品的時候必須要嚴格的執行開戶的程序,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做好不同種類投資者特別是新入市的投資者對於風險的承擔能力,建立正確的理念,看重長期的投資。
總體來說,中國金融投資的機構數量在漸漸增加,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缺少風險投資的相關法規和缺少優惠 稅收的政策,同時指出了完善風險投資管理的方法,可以加快人才培養、重視與加強金融投資管理工作、控制投資的規模、增強風險防範以及加強投資者的教育。在這些方面筆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試論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
【摘要】隨著世界范圍內金融業的動盪,昭示著金融業正面臨著諸多挑戰,金融創新迫在眉睫,呈必然之勢。但在金融創新的道路上,各種不可預知的問題都有可能發生。創新既為金融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形成了較大的風險與挑戰。本文從金融創新本身及金融的風險管理兩個主要方面進行了探究,並通過對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的關系研究,尋找促進金融創新,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風險管理;內在關系;應對措施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但是市場經濟本身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固有的缺陷也對金融發展形成了較大的阻礙。為了活躍市場,消除金融業發展的不利因素,金融創新已成必然之勢。創新必然會催生新的事物,但伴隨新事物而來的各種未知也是金融發展潛在的風險。如何在金融創新的前提下,降低金融風險管理,是促進金融繁榮的重要前提。
1 金融創新概述
金融創新是指在金融領域,運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對各種金融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或結合的一種改革,改革後能獲取更大的利潤和更多的發展機會。它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支付手段、新的融資方式、新的組織形式等,它是金融領域內的一次重大變革。而金融創新也有狹義和廣義,廣義上的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工具、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等大方面的創新;狹義的金融創新卻僅指金融工具的創新,這兩者之間區別很大。
金融創新的主體也並不是僅局限於各金融機構,除了各大金融機構外,金融創新還在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領域內開展。金融創新能有效規避金融管制,滿足金融業競爭對金融業提出的新要求,並且,金融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規避風險,促進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是金融領域內電子化的普及應用,對金融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其提供了物質基礎,所以金融創新勢在必行。
2 金融風險管理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國外金融進駐我國金融市場,為我國金融領域形成了巨大的沖擊。而且,我國國內經濟市場的不穩定及國內金融機構的弊端日益顯現,都對我國金融帶來了極大的風險。特別是金融創新加劇了金融機構間的競爭,迫使各金融機構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機遇而不斷開拓新的業務。由於新開拓的業務一般具有高風險性,金融機構對這些新的業務上不熟悉,難以很快上手,金融機構的信用下降,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3 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的內在聯系
3.1 金融創新帶來了更大的金融風險
金融創新是通過對金融各要素的重新結合來更好地規避風險,但是由於金融領域的特殊性,金融風險只能降低,不能完全消除。金融創新能做到的也只是在小范圍內對風險進行分散或轉移,但整體的金融風險卻並未消除。而且,有著金融創新還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如金融創新加大了金融業的系統風險。經過重新組合後的各金融要素,各組成機構間的交往更加緊密,並通過資金的聯系建立了夥伴關系,各機構間相關性極強,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有金融風險發生,則會很快波及到其他部門,影響金融系統的整體穩定性。
3.2 金融風險管理要求進行更進一步的金融創新
越來越大的金融風險,造成了金融領域內的波動,也在嚴重威脅著金融領域內的各經濟主體,不利於金融業的穩定發展。為了維持金融業的穩定與繁榮發展,金融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為了更好地管理金融業、規避風險,不得不對金融進行創新,企圖通過創新改變金融領域內的一些要素,從而降低金融風險。
4 加強金融風險管理、促進金融創新的有效措施
4.1 充分發揮政府的金融監管職能
面對金融市場的固有弊端,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其監管職能,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管理。首先,政府部門要把握好尺度,找准金融監管的切入點,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管理。政府可適度放寬對金融創新的限制,使金融創新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其次,必須嚴格對違規金融行為的管理,用嚴厲的手段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最重要的是政府要發揮其職能,引導金融業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促進金融業的多元化發展。
4.2 加強與國際金融的交流與合作
隨著世界范圍內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越來越多的經濟實體參與到國際金融市場中,使得國際金融環境越來越復雜。在這種復雜的形式下,一國的金融業要想獨善其身是極其艱難的。特別是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新的金融業務的開拓和衍生,金融業與其他國家的金融業聯系更加緊密。
4.3 組建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
要想真正促進金融創新,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風險管理,金融領域內部必須要有自己的風險管理系統。首先,要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風險管理系統,在系統內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各機構間還必須能做的權責明確,能順利地開展各種金融活動。要建立嚴格的管理和審批制度,通過各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來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管理。
5 結束語
促進金融創新、加強金融風險管理是促進金融業發展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藉助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的內在聯系來達成對金融風險的管理。在促進金融創新的同時要注重金融風險管理,在管理金融風險的過程中推動金融創新。合理利用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互相促進的關系,更好地規避金融風險,提高金融領域的競爭力,尋求更多的追求利潤的機會,促進金融的穩定與繁榮。
【參考文獻】
[1]厲無畏,朱淑珍.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關系研究[J].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01:31-39.
[2]鄭敏.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之我見[J].大眾科技,2004,08:51-52.
[3]劉寧.關於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15:366-367.
④ 中小型企業融資風險及對策的論文
中小型企業融資風險及對策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迅猛發展,為地區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讓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嚴重阻礙中小企業的發展。本文就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提出建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非國有中小金融機制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迅猛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1000餘萬家,占我國全部注冊企業數的99%。中小企業的發展,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拉動民間投資,帶動地區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讓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嚴重阻礙中小企業的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一)中小企業內源融資不足
內源融資是企業獲取發展資金的極為重要的途徑,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小企業所用資金中來自企業自身的利潤和折舊等其他資金通常佔60%。而在我國,據有關部門調查,即使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溫州,中小企業資金構成中自有比例也僅為40%,銀行貸款和民間借款分別佔40%和20%。
(二)中小企業融資目前依然是間接融資為主
據國家經貿委近期調查,我國東、中、西部中小企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的資金分別是:東部佔60%;中部約70%到80%;西部則高達90%。可見,中小企業對金融機構的資金依賴程度很高。同時權威部門調查顯示,中小企業獲取外部資金的渠道除了金融機構外,民間貸款也成為其重要的資金來源,佔比為14.59%,而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的數額極小,僅佔1.8%。
(三)國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差別很大
據統計,目前在我國包括金融租賃,信託投資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中,民生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比重較高,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除中國農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比重較高外,其餘三家銀行貸款份額均較小,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性業務服務比例更低。
(四)貸款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滿足
在歷來的調查中,」資金不足」始終被列為中小企業第一位的問題。有資料顯示,90%以上的中小企業的貸款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只得到部分滿足。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一)信貸歧視
直到今天,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中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成分(國有制)歧視」。中小企業獲得國有銀行的信貸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創造了30%GDP的國有企業獲得了70%的銀行貸款,而創造了70%GDP的非國有企業卻只獲得了30%的銀行貸款,這是極不公平的。在當前銀行體系中,國有商業銀行仍佔有支配地位。所有制背景的不同,使得國有銀行主管部門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顧慮重重,生怕中小企業賴債而使自己難脫干係。相比較而言,國有銀行向國有企業貸款即使出呆賬,也不會承擔政治風險。這導致了國有銀行的「逆向選擇」,即寧願向效益差的國有企業貸款,也不願向效益好的中小企業貸款。
(二)中小企業制度更新滯後,與市場環境轉換不同步
目前,很多私營中小企業仍實行家族式管理的企業治理結構;國有中小企業的治理結構與傳統的大型國有企業沒有什麼本質差別;一部分鄉鎮集體企業具有老國企的弊端,一部分演變成家族式企業,而所謂的改制企業有許多還不規范,尤其是有些企業改制的目的就是逃廢銀行債務,真正具有現代企業特徵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資企業很少。而同時市場結構性過剩,多年的賣方市場的格局轉變為買方市場,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更加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更重視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資源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由於制度更新滯後,一部分中小企業不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經營出現困難,外援補充資金的要求大幅度增加,於是對銀行貸款需求大增。
(三)銀行經營管理與中小企業發展需要不協調
隨著銀行商業化、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平等市場交易主體的地位不斷增強,銀行防範風險機制不斷增強。為降低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商業銀行改變粗放型的貸款管理方式,普遍上收貸款許可權,嚴格貸款發放程序和條件,重視對企業財務狀況和信用狀況的考察,並要求提供抵押和擔保。但是,一些銀行在強化內控制度的同時,缺乏開展信貸營銷的技術手段和激勵機制,只是簡單地採取以抵押擔保為主的信貸配給手段,不注重培育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⑤ 農業項目融資論文
項目融資是指貸款人向特定的工程項目提供貸款協議融資,對於該項目所產生的現金流量享有償債請求權,並以該項目資產作為附屬擔保的融資類型。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業項目融資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淺析我國中小農業項目融資模式
【摘要】我國農業人口眾多,中小農業項目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體。但目前發展滯後的農村融資體系阻礙了中小農業項目的融資。結合我國農業金融現狀,分析了現有的融資模式在中小農業項目上的應用,提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並探討了新融資模式的可行性。
【關鍵詞】中小農業項目 融資模式 證券化
一、農業融資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發展帶來農民入城就業機會和收入的增加,但資本、人才和技術向城市的轉移,使農村發展日益落後。主要是農村沒有良好的投融資環境,資金的趨利性導致無法進入農業投資。另外農業生產投資雖有較高的社會效益,但投資迴流期長,前期啟動投資較大,使農業資金的需求和供給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國農業融資主要集中在財政資金支持和銀行商業性資金支持兩類上,主要困境如下:
(一)財政資金支持
201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佔比9.0%[1]。2015年國家財政預算的中央本級支出25012億元,其中農業相關支出見表1[2]。
農業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遠低於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政府對農業投入較多的是大中型基礎設施和水利設施建設,或用於流通環節的補貼。對農業的品種改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食品安全保障等投入不夠。沒有足夠的資金對中小農業項目進行支持。
(二)商業性資金支持
農業項目自身也有較大風險,如受氣候災害影響大、生產周期性長、資金回籠慢等。而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難度大,農戶缺乏足夠的貸款抵押品,農業保險制度又不完善。商業銀行基於風險管理,缺乏對中小農業項目的貸款動力。目前商業銀行逐步撤並鄉鎮級營業網點,可以看出其逐步收縮對農業金融的服務。
農村信用合作社以“三農”為業務核心。近期向商業銀行的改造,短期內無法與郵政儲蓄及其他商業銀行競爭存款資源,同時又拓寬了其貸款方向。使存款資金中很大部分被用於城市的商業貸款,反而稀釋了對中小農業項目的資金支持。
二、中小農業項目融資規模
截至2006年末,全國共有農業生產經營戶20016萬戶,農業生產經營單位39.5萬個,農業從業人員34874萬人,耕地121775.9千公頃[3]。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均耕地只有5.24畝。因我國城鄉戶籍制度問題及農業人口的整體素質不高,進城務工的農民必將保留自己的農業土地使用權以作年老返鄉的退路。所以我國很難全面的走美國式大農場發展之路,應是土地流轉租賃的中小規模農場模式。以二八定律考慮(20%的人佔80%資源),集約化後人均耕地約20畝,即中小農業項目的土地規模是20畝。以常規農產品核算項目收益見表2和表3。
農業項目的資金准備除年收入中包含的成本外,還須准備一定的流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所以啟動資金應不少於項目的年度收入。以此核算小型農業項目的資金需求在5~10萬,中型農業項目的資金需求在40~70萬。
三、現有融資模式的分析
目前融資市場有多種融資模式,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分別評估其在中小農業項目融資上的可行性。
(一)政策性融資
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發行的貸款對象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及直屬庫、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經省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具有專門從事棉花收購調銷進出口業務資格和能力的供銷社棉花企業、農業部門所屬的良種棉加工工程、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其他企業。農戶的中小農業項目是沒有貸款資格的。同時政府年度的農業財政預算主要是用於農業發展的基礎投入,即使有部分資金用於農業補貼,也無法滿足中小農業項目融資。
要改善這種現狀,一方面拓展農發行的貸款業務范圍,針對農戶提交的農業項目規劃發放相應的項目貸款。或者由農戶在生產前向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上報當年的農產品產量後,農發行依據上年的價格提前發放農戶貸款用於生產。待農產品豐收後,再由農戶向企業出售農產品歸還貸款。另一方面在財政預算上進一步支持地方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可在相關的稅收方面將部分農業企業的國稅轉為地稅,並明確指定用於中小農業項目融資。
(二)商業貸款
商業銀行貸款需要有相應的抵押品。而農戶的抵押資產擁有量普遍很少。農村的房產又無法用於抵押。中型農業項目近50萬貸款,農戶很難擁有等值的抵押品。目前的現狀是商業貸款在農戶中並不普及。政府可放開農用土地和農村宅基地的流轉,使農戶能夠用自己的土地、宅基地及房產為抵押品貸款。這將極大的拓展農業融資市場,降低中小農業項目的融資難度。
(三)民間貸款
目前農戶在缺乏資金時首先會向親朋借款。因雙方了解和信息流通透明借貸款的風險更小。但50萬的資金額度較大,對於普通農戶家庭很難完全通過親朋籌集。其他的民間借貸途徑,以目前民間借貸市場來看更多是類似於高利貸性質。這種借款風險極大,一旦項目經營失敗將導致沉重債務負擔。
(四)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是公司股東通過出讓部分股權增資引進新股東的方式來融資。新股東分享公司的盈利,公司無須還本付息。融資方式有私募發售和公開市場發售兩類。公開市場發售是公司在股票市場上市向公眾發行股票來融資。根據我國證券法公司上市要求有5000萬的資產規模。所以公開市場發售方式並不適合中小農業項目的融資。
私募發售應用於農業融資,首先需要農戶成立農業合作社或農業公司再吸引投資者入股。考慮到農業合作社和農業公司股份的流通性較差,地方政府可以成立“民間融資服務中心”負責股權登記、公司項目考察評估、融資中介及股權交易的服務。這將大大降低私募股權融資的難度。
淺談項目融資風險管理
一 項目融資及其風險管理概況
項目融資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項目融資是指一切針對具體項目所進行的資金籌集活動;狹義的項目融資,按照《美國財會標准手冊》的定義,“是指對需要大規模資金的項目而採取的金融活動。借款人原則上將項目本身擁有的資金及其收益作為還款資金來源,而且將其項目資產作為抵押條件來處理。該項目主體的一般性信用能力通常不被作為重要因素來考慮。”本文所指的是後者。項目融資是20世紀70年代在國際金融市場出現的一種新型融資方式,經過30年的發展項目融資已經日趨成熟,項目的操作模式和框架日趨系統化和規范化。
由於項目融資主要依賴於項目的現金流量和資產,而不是項目投資者或發起人的資信來安排融資,貸款人對借款人的追索最多隻能限定在某個特定階段或規定的范圍內,即所謂“有限追索”;並且項目融資時間長、規模大、參與方多、結構復雜,因而比一般的傳統貸款風險更大。風險的合理分配和嚴格管理是項目融資成功的關鍵。在西方風險的管理是項目融資實施的必要環節,每個融資項目都要進行風險分析,制定風險管理計劃,並付諸實施。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項目融資,90年代後在大型工程項目尤其是基礎設施項目的籌資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項目融資的出現,對有效利用外資,調動民間資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盡快改善我國基礎設施的落後狀況,起到了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然而,由於項目融資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尚處於探索階段,其規范發展所需的各種主、客觀條件尚不完備,加之受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項目融資的實際操作並不完善,風險管理水平落後。缺乏系統的風險意識和管理手段,將會成為項目融資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最終導致其難以適應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發建設的需要。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找到項目融資風險管理現存的問題並加以解決,推動項目融資在我國的發展。
二 我國項目融資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備,風險管理法律依據混亂
項目融資的推行要求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作為保證,這是項目融資發展所需的客觀條件。項目融資的風險管理主要是通過各種合同文件和信用擔保協議,將項目風險在參與者之間進行合理分配,這一過程涉及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多個利益群體,融資結構體系復雜、實施操作程序繁瑣,各利益主體的行為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對各方均具備約束力的法規體系來約束。倘若這方面不具備條件或條件較差,必然增大投資風險,加大風險管理工作的難度。
從我國目前的狀況看,項目融資的直接依據主要有:國家計委頒布的《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暫行規定》,外經貿部頒布的《關於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計委、原電力部、交通部頒布的《關於試辦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審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等。這些規定出自於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缺乏統一性,甚至出現矛盾之處。一方面,這些規定都是針對外商投資項目的,對於外商來講,其法律地位是不夠的。另一方面,對於國內企業參與項目融資這一越來越普遍的情況,則沒有法律依據。
(二)金融市場欠發達,制約風險規避手段的實現
對於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吸收境外資金是推行項目融資的初衷和主要融資渠道。項目融資通常主要以外匯進行融資、以人民幣取得收益,項目自身不易做到外匯平衡,人民幣是否可以兌換成硬通貨是國外投資者十分關注的問題。一方面,我國屬於外匯管制國家,在資本項目中外匯進出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這樣,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無疑加大了境外投資者的外匯利率和匯率風險,也同時加大了風險管理的難度。
另一方面,項目融資資金需求量大,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的合理設計是項目能否成功的前提條件,多渠道的籌資方式有利於降低項目融資的風險,減少籌資成本。在項目融資中各種類型的貸款無疑是項目的主要籌資方式,在西方發達國家,發行股票和債券也較為常見。在我國對發行股票和債券實行限制性的政策,對發行主體或發行人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使得這些籌資方式實現的難度較大;我國資本市場欠發達,使得項目的融資渠道不暢通,直接加大了項目公司的融資風險;我國金融服務市場尚未完全開放,利用金融工具規避外匯利率和匯率風險的手段較少,這無疑使得融資風險的合理規避受到限制。
(三)目的審批管理不規范,加大融資項目的審批風險
項目融資多應用於涉及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項目,所在國政府對項目的審批管理一般較為嚴格。由於融資項目的實施涉及面廣,參與部門多,其審批程序是比較繁瑣的,涉及多個不同的審批部門。項目的順利實施需要各主管部門遵循統一的規定,否則就可能由於不同主管部門之間的工作不銜接而導致項目審批工作遲緩,進而增加項目的風險。
在我國由於缺乏項目融資基本法律,各部委的相關規定(如前所述)既缺乏統一性、又不具備應有的權威性,而且難以涵蓋項目融資的所有環節,使得項目的審批管理政策操作性不強。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對項目融資的管理基本上是套用現有外資法律或法規,同時參照一些國際慣例,這種狀況不能夠適應對融資項目這樣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進行管理的需要,人為地加大了融資項目的審批風險。
三 促進我國項目融資風險管理發展的主要對策
(一)提高項目融資的立法層次,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鑒於項目融資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我國宜採用專門立法的形式,對項目融資的一些共性問題進行統一規定;對項目融資涉及的其他問題,由相關配套法律規范,形成以項目融資專門法為核心。項目融資的單行法應重點將項目融資與其他形式投資區分開來,明確規定項目融資應遵循的原則和各環節應遵循的程序性規則,對現行法律沒有規定或規定有沖突的地方做出專門規定。
(二)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開放金融保險市場
項目融資作為一種高風險的融資方式,項目所在國金融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如何,將直接影響項目風險的預測和轉移規避等風險管理手段的實現,發達的金融市場和靈活多樣的金融工具是項目融資風險管理得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建立健全多類型、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並制定相應政策,拓寬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鼓勵國內商業銀行參與項目融資。與此同時,逐步開放金融服務市場,創造多種金融工具規避利率和匯率風險;加快保險業的發展,為項目融資擔保機制的完善提供可能;對項目融資的外匯管理實行特殊政策,解決項目融資外匯平衡的難題。
(三)發揮政府的宏觀管理作用,建立專門主管機構加強管理
⑥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參考範文
對企業來說,資金是企業的血脈,是開展經濟活動的直接動力,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中小企業融資論文參考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參考範文篇1
淺析中小企業融資
摘 要:在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融資難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造成此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融資結構卻是不容忽視的。本文首先綜述了融資結構與企業績效的理論,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現狀,提出我國中小企業應當採取的融資策略,進而優化融資結構,提高企業經營績效。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現狀;策略;
目前我國總中小企業融資 渠道 狹窄,其目前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內部積累,即中小企業融資呈現內部融資比重大,外部融資比重小的現狀。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行也影響了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
一、企業融資結構與經營績效概述
(一)企業融資結構概述。企業融資結構, 又稱資本結構, 是從融資方式的角度對企業資金結構的劃分, 指在企業融資總額中內源性融資與外源性融資所佔的比重。內源性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內部積累的方式籌集資金; 外源性融資是指企業通過銀行借貸、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我國關於資本結構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 國內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對國外現有資本結構理論進行綜述介紹, 或在已有資本結構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各自相應的研究。
(二)企業經營績效概述。企業經營績效(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是指一定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企業經營效益水平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運營水平、償債能力和後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經營者業績主要通過經營者在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對企業經營、成長、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貢獻來體現。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現狀分析
中小企業是企業規模形態的概念,是相對於大企業而言的。它是構築在雇員人數、企業資產總值、企業經營收入和 其它 數量標准上動態的相對的概念。中小企業界定方面是一個相對的、比較模糊的概念,很難從理論上給它下一個很確切的定義,現階段國際上對中小企業特徵能夠達成基本共識是:「獨立所有,自主經營,在其所在行業領域中不佔壟斷地位」。
中小企業流動資金需求特點:短、頻、快、小。就是能從銀行取得貸款,貸款審批程序煩瑣,資金到位,已經錯失商機,失去短期借款的目的;再者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大、資金需求量小、頻率快的特性也增加了銀行貸款的管理成本和風險,影響銀行貸款的積極性。
三、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的策略
鑒於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特點,參考發達國家的做法,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時,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企業自身要提高經營素質、增強信用觀念。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小企業應從自身做起,苦練內功,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內部管理水平,以改善自身融資條件。要不斷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促進中小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強化信用觀念,提高自覺還貸意識,保持良好的銀企關系。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可以解決融資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後顧之憂,解決中小企業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各級政府要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重點用於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與再擔保等。可以由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政府提供大部分資金,企業作為會員向基金出資),其目標是向那些業務經營良好,具有發展潛力但是缺乏財務擔保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保證。
3、培養中小金融機構。中小金融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小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逐漸增加。這就有助於解決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中小金融機構比較願意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因為它們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融資,客觀條件使中小金融機構不可能與大中型企業長期穩定的合作,其次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是中小金融機構可以承受的,並且它們在和中小企業長期穩定合作中,增強了對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有助於解決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4、完善資本市場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要積極發展資本市場,盡快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的創業板市場,選擇有條件的成長型中小高科技企業進入創業板證券市場進行融資。同時,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發揮股份制融資功能,採取改制、兼並、聯合等多種形式,吸收民間資本、私人資本和外資進行參股,對於具有一定控股實力的中小企業,可以向外資轉讓股權,在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的條件下,藉助於多元投資主體上市在股票市場進行融資,促使中小企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5、推動債權融資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融資租賃業,這是企業進行長期資金融通的一種有效手段。一般來說,企業進行融資租賃的成本比貸款低、風險較小,而且其方式靈活、方便,比長期貸款和發行股票、債券受較少限制。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很欠缺,租賃公司的規模很小,融資租賃的金融杠桿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還有就是要促進融資的創新,可以考慮降低企業債發行的門檻。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無論債權融資還是股權融資,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都具有籌資、分散風險的作用。其中股權融資具有更強的導向性和針對性。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匱乏是當今的一個普遍現象,資金問題往往能夠使一個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無法立足,以致趨於消亡。而在不斷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基礎上認清內部問題,把握外部制約因素,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則會助中小企業走出「瓶頸」,扭轉當前困難局面。與此同時,企業的融資結構對企業的經營績效起著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對企業的融資成本及其融資風險的影響很大。這關繫到企業對資金的使用效率及其企業經營風險, 因而企業應該優化融資結構, 更好的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這就要求企業首先要完善自身的經營管理體制,促進企業優化融資結構,推動企業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李永軍:《再論二板市場在我國的發展前景》,《改革》,2012年第2期
[2]廖勇:《我國上市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實證分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12年第28期
[3]吳健雄:《中小企業融資理財之道》,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年
[4]孔德蘭:《中小企業融資結構與融資策略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年
[5]羅丹陽:《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參考範文篇2
淺論企業融資問題
摘 要:對企業來說,資金是企業的血脈,是開展經濟活動的直接動力,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一個良性循環的企業不但能充分地利用好內部資金來源,還能有效的從外部融入資金。企業融資過程也就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融資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怎樣有效地進行融資,怎樣選擇融資方式,怎樣把握融資規模以及各種融資方式的利用都成為企業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企業融資 資金積累 發展
一、企業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融資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想要實現企業的良好融資為企業籌集資金,不論是從外部環境還是從企業內部開發,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通過國內資金市場融資,資金市場在融資方面還欠缺成熟,項目及實力不好的企業是很難通過融資方式通過市場解決問題的,如渠道窄、資金短缺等都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國外市場尋求資金卻又需要高昂的費用。
(一)融資渠道相對單一
經過多年的 經驗 積累與不斷創新,我國已初步形成融資渠道多元化格局,但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是可用的,是有一定的條件和需要一定的實力的,例如股票市場的快速發展,讓一些企業利用上市的機遇籌集資金,不斷提高企業的資金積累,但是,上市公司的門檻很高,有相當大一部分的企業是無法進入股市的,也就無法利用股市進行資金籌集,使得這些企業仍然過分依賴銀行貸款,因此,貸款融資仍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
(二)融資中介存在風險隱患
銀行是企業最重要的融資中介,證券市場是企業最重要的融資市場,在企業的融資過程中,它們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銀行、證券市場的穩定對企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銀行、證券業風險爆發,不僅對企業的融資造成巨大的影響,甚至對整個金融界的穩定都會造成巨大損害。另外股票市場同樣存在風險,有部分企業「借殼」上市,在股市上弄虛作假,造成股市泡沫嚴重。
(三)融資企業信用度不高
企業為了更好的積累資金,在融資上想方設法拓寬渠道,大量吸引資金,但有部分企業只是一味的想著資金的來源及使用,特別是以貸款為主要資金來源的企業,卻不去考慮如何還貸,甚至有的個別企業在借款之初就沒想過要還款,不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銀行,權益都得不到保護,大大挫傷投資信心和導致貸款萎縮。企業在融資上的失信,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融資,造成社會信用秩序混亂,也對企業融資渠道的長久暢通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企業融資的方式
企業的融資方式根據企業的性質不同、企業的發展方向不同及融資定位等各方面的差異,每個企業都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體現企業特色,發揮企業優勢,從而為企業更好的積累資金。
1、信貸:絕大多數企業都採用信貸的方式籌集資金,這不僅是最受企業歡迎的方式,也是企業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2、證券:如今仍有不少企業通過進入證券市場進行融資。
3、發行企業債券:大多用於企業新建項目的開發,用於有盈利較高的、資金需求量較大的項目。
4、資產股份化:中小企業可以根據公司資產實際,將凈資產作為股份劃分,採取MBO(管理層持股)、ESO(員工持股)及向特定的股東發售股份的方式募集資金,並實現股份的多元化。
5、融資租賃。
6、國際市場開拓資金。
三、如何進行融資
(一)選擇適合的融資方式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企業選擇的融資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在發展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的實現企業的資金積累。
但是大多數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都具有某種共性,也就是說經常以某種融資方式為主,如以銀行貸款籌資為主或以發行證券籌資為主等,這便是不同企業的融資方式問題。
(二)健全信用體系
健全信用體系是企業不斷提升融資能力的一項重要途徑。融資企業的信譽度好壞,對企業的融資成功與否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信用良好的企業,能為企業順利融資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同時,能通過提高自己的信用度來遏制失信企業的資金積累,樹立自己企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企業信用等級的同時,也是對競爭對手的有力打擊,更加順暢的實現企業的融資活動。
(三)適當的降低融資成本
融資成本一般指企業為籌措資金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主要包括:融資過程中的組織管理費用、融資後的資金佔用費用以及融資時支付的其它費用。這部分成本對企業的融資效率起著決定性作用,也是企業選擇融資方式的關鍵所在,所以說企業如何控制融資成本在實際融資中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是在具體運用時由於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操控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企業要跟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而得出適合自己企業的方式。
(四)有效拓寬融資渠道
在融資渠道上,一定要多方面發展,不能局限於一種融資方式,使企業盡快適應市場,在市場中建立融資體系,從市場中發現融資機遇。通過多方努力爭取與信託投資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融資服務融資機構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開拓融資渠道,從中挖掘出更多的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融資方式。
(五)撐控融資機會
所謂融資機會,是指由有利於企業融資的一系列因素所構成的有利的融資環境和時機。對企業來說,融資機會的選擇過程,就是企業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開拓與創新來給企業增加融資機會,企業才會在發展中更好的積累資金,為以後的更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機會的把握上,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內部融資環境與外部融資環境的關系,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動性、超前預見性,及時應對各種變化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對各種情況做出合理分析,准確判斷發展趨勢,以便從中尋求最佳融資時機。
(六)借鑒國外融資模式
目前發達國家的企業融資主要有兩大模式: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以證券融資為主導的模式,另一種是以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及德國為代表的以銀行貸款融資為主導的模式。通過對英美模式、日本的主銀行模式和德國全能銀行融資模式的比較研究,借鑒國外的做法,並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逐步摸索出適合自己企業融資的方式,與國外的先進思想接軌,全面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為企業更好的積累資金開拓新的方式。
結論
資金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不論任何行業,任何企業,都離不開資金而獨立存在,資金的取得與積累,便是企業持續經營的根本。
通過積累資金,不斷壯大企業的資本實力,為企業的支付能力和發展後勁的增強增加籌碼,擴大了企業規模和獲利能力,從而加快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提高了企業信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不斷提高企業在市場中所佔的份額,在提高自己的同時,利用自己企業的強有力競爭資本削弱競爭對手,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優勢,讓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在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樣才能讓企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進行融資便成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如何選擇,如何決策,都要進行斟酌,制定合理、周密的計劃,在決策時企業一定要選擇最有利於提高競爭力的融資方式,擴大收益,積累資金,這就是企業融資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王承鋼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沿海與科技
2、方曉霞《中國企業融資:制度變遷與行為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
3、鄭文平、羅中偉《美日德企業金融體制比較及其借鑒 》中國工業經濟
4、胡竟霜《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商業會計
5、劉鴻儒、__玲《中國融資體制的變革及股票市場的定位》 金融研究
6、李維寧《投融資管理》 深圳海天出版社
猜你喜歡:
1.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範文
2.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畢業論文
3.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開題報告
4.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畢業論文提綱範文
5. 中小企業融資畢業論文
⑦ 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管控問題分析論文
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管控問題分析論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寫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管控問題分析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部分企業由於規模有限,資金保障渠道不充足,加之內部管理綜合能力的欠缺,現有資金來源往往融資不通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內部資金來源。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各項管理機制也在不斷優化和完善,從現階段的發展形式來看,企業的融資來源有了顯著改善。總之,加強中小企業財務融資風險管控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降低融資風險,為中小企業內部經濟的穩步發展打造和諧的發展環境,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進而帶動整個市場的有序發展。
關鍵詞: 中小企業;資金保障;融資渠道;風險;環境
網路的發展加速了全球經濟交流的發展,市場大環境穩步上升,我國的經濟整體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企業之間的經濟交流明顯增加,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由於企業發展性質的不同,在實際運營中難免會出現諸多干擾因素,給企業的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阻礙內部融資進程。據市場調查數據分析,現階段企業在發展中都會面臨資金問題,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來源。如果不有效解決,加大融資風險,將會嚴重阻礙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管理者要提高對該環節的重視程度,綜合以往經驗,有效預防風險,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為後期生產運營工作的穩步發展解決後顧之憂。
1、加強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防 范 的意義
現階段的融資工作歸屬於企業內部財會工作,是服務於企業內部發展的一項積極有益的發展措施。在具體的操作階段,常常會受到外界的不利因素干擾,阻礙企業內部經濟的正常發展,影響企業的正常收益。如果融資管理不當,與預期發展方向不一致,將會加大風險發生的概率,使企業收益收到影響,負債增加,缺乏足夠的償還能力,正常生產運營受到嚴重的影響。要想徹底防範風險,企業應該不斷完善內部管理體系,提前做好防範措施,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提高應對能力。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不斷優化的內部管理機制,對企業發展運營加強管控,有效規避融資風險,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的市場發展環境,最終保障企業內部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1]。
2、中小企業融資方式
2.1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一直以來,銀行都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在企業的資金輸入中,銀行的作用大致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模式。直接融資,主要操作模式為利用自身的固定資產或者股票證券等財產,吸引社會各界投資者參與購買,進而獲取一定數額的資金來源。這種運作模式在金融業務的協助下,為投資人和企業搭建起橋梁,無須銀行參與。同時,這種融資模式問題處理方式相對較為直接,周期較長,一旦產生交易無法逆轉。通過銀行參與而產生的融資,性質則相反,不具備流通性能,相對間接,期限短,可逆轉。在銀行的協助下將分散的資金集中存儲,隨後分配給有需求的企業,在其輔助下建立連接,同時保證融資雙方的.共同利益。
2.2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
此外,融資項目根據來源渠道還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部分。內部融資來源於企業自身的資金,主要包括閑置資金以及部分經營收益,等等。這些都是企業在發展中的重要資金來源,這種內部融資的操作可有效避免企業內部機密外泄,降低負債風險,為企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完備的保障。由於部分中小企業的自有資金無法滿足發展需求,常常會需要外部企業的資金支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源融資。這些企業主要有一些社會機構(非金融類)的信用貸款以及民間的融資,有時還會有外企投資。這種操作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強,資金相對充沛,因此備受各行業的中小企業歡迎。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在融資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導致企業機密外泄,風險性相對較大,因此在具體實施階段要制定完備的管理制度,時刻提高警惕性[2]。
3、中小企業財務融資風險的管控問題
3.1財務融資風險控制意識薄弱
從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來看,管理者的風險意識相對較為薄弱,沒有系統化的管控機制。內部管理體系風險防範意識較差,風險因素出現時毫無察覺,一旦發生更是手足無措,無法有效應對融資風險。雖然事後也會有些適當的處理措施,挽回一部分損失,但是已既成事實,給企業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由於缺乏有效的內外風險管理策略,對於整個融資過程缺乏規范化的動態管理,一些風險因素被略過,管理者無法及時發現,企業的內部機密被竊取,造成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此外,還有一部分企業的高層在管理中目光短淺,過分看重金錢的作用,奉行利益至上,更是無視融資風險的嚴重性。企業內部的員工也是一人多用,員工積極性普遍不高,無有效的管理制度,因此工作中也是問題百出,風險來襲也毫無防範意識。
3.2缺乏科學的融資規劃
中小企業受規模和資金限制,管理者水平有限,融資計劃只注重眼前實際,缺乏長遠考慮。在具體的融資規劃上單純依靠企業自身的年度發展目標制定,導致整個計劃無長遠性,整體預見性不足。對於企業的綜合指標、長遠發展計劃、未來資金需求、來源渠道均無有效規劃,無法實現長久的資金保障,導致後期發展中資金鏈短缺。融資運作和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脫節,整個操作資金損耗過大,造成企業運營成本飆升,負債風險增加[3]。
3.3財會機制不完善
據市場調查,現階段的中小企業內部結構相對單一,員工多為親屬關系,管理上也大多礙於情面,缺乏標准化的執行依據。特別是在財務管理上,如果未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將會埋下重大安全風險隱患,增加風險發生的概率。更有甚者,在融資階段,銀行對企業情況缺乏足夠的了解,信息不匹配,估算結果失真,風險系數較高,因此無法獲取足夠的銀行貸款。時間久了,在銀行中的信譽缺失,融資渠道關閉。還有一部分企業即使獲得了短期的融資,但由於財務管理不得當,整個運作中的風險管控不到位,無法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其一,由於內部管理上的缺陷,內部人員責權劃分不明確,內部無科學有效的融資計劃,下達不及時,在決策中常常摻雜個人因素,無法有效規避風險[4]。其二,在企業內部融資中無系統化的管理機制,信息匹配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項目融資額度的提升,導致部分企業資金不足,影響正常的生產。
3.4融資渠道不暢
從融資來源分析,銀行的信用貸款是中小企業的主要發展渠道。對於信貸管理,銀行有著較為嚴格的標准,但是現階段這些企業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管理上都存在諸多不足,在融資過程中很難經受住銀行的重重考核,往往獲取的資金額度較小,無法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雖然也在積極拓寬其他途徑,無論是股票還是債券,都受到一定的政策制約,獲批整體額度不高,融資渠道無有效保障。另外的一些渠道存在較大的波動,受市場環境的干擾較大,不利於操作,更是無法形成穩固的融資來源。
4、中小企業提升財務融資風險管理與控制水平的具體對策
4.1建立科學的融資規劃體系
按照中小企業的發展目標制定與其匹配的融資實施計劃。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從企業自身的經營現狀、內部結構、發展方向和資金需求等綜合分析,同時要參照全方位的發展要素,確保融資計劃符合企業長期的經濟發展需求。融資工作的開展不能與財務管控出現矛盾,二者共同服務於企業發展,從而為企業贏得更大的收益。按照財務的發展方向制定融資計劃,使融資工作更好地服務於財務工作。加強內部管理,做好融資長期規劃,從資金的渠道做好合理規劃,制定長期規范化融資管理計劃,制定科學的管控結構。
4.2合理確定資金需要量和籌資時機
融資工作的開展要綜合市場多方發展要素,掌握國際匯率變化,全面衡量市場、財政及資金的管控措施。根據可能對融資結果產生干擾的各種條件和實時發展動態,科學地選擇融資時間,隨時關注國家政策的變動並及時調整融資計劃。結合自身發展運營匯總的資金需求為參考依據,制定切實可行的財務管理制度,經過科學測算,得出企業在不同時段的資金使用情況,有計劃地開展企業融資工作,滿足日常生產運營的需求[5]。
4.3開拓新的融資渠道
中小企業的融資階段,要積極引進新進的工具,根據企業的需求完成定製服務。同時,要做好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不斷優化和創新企業應收款、各種性質的貸款的內部管理,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降低企業的融資風險。中小企業常見的融資模式為動產的抵押、租賃等,要不斷完善,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為企業發展運營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不斷學習,不斷拓展融資來源,努力學習現代化科技,充分發揮網路的作用,藉助網路平台的優勢,研發網貸、眾籌、三方運營等多種融資模式,利用網路信貸業務的高流動性、調節性強等特徵,減少企業的成本投入,提升實際運作效率。
4.4完善制度建設,努力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要想提升企業融資的實際應用效果,就要加強內部管理,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工作團隊。結合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內部管理體系,制定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公眾的監督指導,更好地服務於企業融資工作。合理劃分內部結構,職能、產權劃分明確,不斷完善內部管理,緊跟市場發展的步伐,不斷提升管理制度,為企業贏得更大的經濟收益,提升企業外部形象。中小企業要敢於創新和變革,從技術和管理上不斷升級,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引下,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風險防範能力。
4.5強化內部風險監督機制
要想從根本上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就要從制度入手,不斷完善原有風險管控體系,加強監管,將風險隱患扼殺在源頭。第一,在管理中要明確劃分各部門職責,做到專人專崗。此外,提高中小企業在融資中的風險防範意識就應該充分調動每個部門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做好風險防控預案。重點加強財務部門的風險監管,同時要在決策階段吸取以往工作經驗教訓,不斷優化和完善管理融資風險防禦體系,為企業發展運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第二,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同時發揮管理層的作用,加強對財務基層工作的管控。確保在中小企業的融資管理中各個部門協調作業,有序推動企業的正常發展。
4.6完善財會風險預警機制
中小企業結構單一,生產經營中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財務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就會影響企業的融資效果,埋下安全隱患,甚至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的傷害。企業要根據自身的資金風險承受能力,制定與之匹配的融資計劃和管理制度。在實際操作中,要合理規避可預見性風險,制定科學有效的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為企業的發展掃清障礙,降低融資風險發生的比例。主要根據財務日常數據報表的結構和數據等選擇適宜的工作指標,完成個性化風險防控制定工作,為中小企業經濟的穩步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4.7提升信用水平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信用是企業的外部形象,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市場競爭地位,因此企業要不斷提升自身信用,對外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我國現階段的中小企業發展相對閉塞,與市場信息嚴重脫節,對政策的變化了解不夠及時,導致部分行為違反市場規則,影響了企業本身的信用,因此企業在融資中整體信用度不高。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重點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積極學習,深入了解行業發展動態,自上至下提升對企業信用的重視。制定長期的信用培訓方案,打造企業文化,提升內部員工的凝聚力,培養全員的團隊意識,認識到信用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第二,充分了解企業的發展現狀,為實現內部經濟的持久發展打造個性化徵信標准,同時在基礎工作中嚴格按照標准執行。第三,不斷優化信用管理技術,積極學習,敢於創新,同時加強外部宣傳,積極參加評級活動,不斷提升企業對外形象。
5、結語
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發展迎來了更多的挑戰和機遇。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中小企業在融資運作中要綜合考慮,制定全面的防範措施,合理規避風險。提升全員對融資風險的認識,從基礎工作抓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從源頭上為企業融資排除一切風險干擾因素。在管理上要兼顧制度的完善和執行效率的提升,同時要打造多樣化渠道,解決中小企業融資來源單一的問題,為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資金保障。
6、參考文獻
[1]趙宇紅,周寶湘.中小企業融資管理對策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7(03):47-48.
[2]鄭方松.探討新時期我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及管控策略[J].全國流通經濟,2017(07):33-36.
[3]榮燕.中小企業財務融資風險評價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4(11):107+126.
[4]陳凌夷.淺談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才智,2013(21):261-263.
[5]郭愛蘭.多元融資策略下的中小企業財務融資瓶頸分析[J].北方經貿,2012(09):79+81.
;⑧ 論文提綱格式與範文
論文提綱格式與範文(精選6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論文提綱格式與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標題:論中學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不適應性及應對策略
ХХХ(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西吉安343009)
指導老師:ХХХХХ
[摘要]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緣起於社會發展與課程功能滯後、素質教育與課程運作流弊、價值轉型與課程旨趣單向等方面的矛盾動因。在這種背景下的新課程改革,給中小學教師帶來了很大的不適,主要有教師的角色轉換、教師的視角轉換、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所引起的心裡不適,針對新課程改革中教師這些心理不適,給出教師的自身努力、學校的策略和社會支持等三種應對策略。
[關鍵詞]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教師;心裡不適;應對策略
[引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也有很多的專家、教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對它展開了研究。但由於傳統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變是非常難,研究也沒有太深入的進行。因為課程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教師只有去適應它的變化,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讓自己更好的發展。那麼,跟著這個趨勢,我們的研究將會越來越來剝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課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國的教育質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對教師的這些心理不適應進行分析,並提出一些相應的應對策略,總結其經驗教訓,以此給一些處在這種狀況下的教師做些參考。
[正文]
一引言
1.1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時代背景
1.1.1社會發展與課程功能滯後
1.1.2素質教育與課程運作流弊
1.1.3價值轉型與課程旨趣單向
二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不適應性
2.1教師對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轉變的心裡不適
2.2教師對視角的轉換的不適應
2.3教師對新的教學方式的心裡不適
2.4教師對學生的新學習方式的心裡不適應
2.5教師對自我的心裡不適
三應對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心理不適的策略
3.1教師的自身努力層面
3.1.1教師要關注自身在新課改中的教師轉換
3.1.2提高教學監控能力
3.1.3正視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3.2學校策略層面
3.2.1學校管理策略
3.2.2學校的培訓策略
3.2.3學校的交流策略
3.3社會支持層面
3.1.1加快教師專業化進程
3.3.2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
3.3.3要理解和尊重教師
四結束語
致謝
參考文獻[1][2][3]
1緒論
1.1選題背景
1.2研究意義
1.3論文研究內容和研宄范圍
1.4可能的創新與不足
2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2.1公司財務特徵與財務重述的關系
2.2公司治理與財務重述的關系
2.3財務重述動因
2.4財務重述經濟後果
2.5文獻評述與啟示
3概念界定、理論基礎與研宄假設
3.1概念界定
3.1.1財務重述概念的界定
3.1.2債務融資概念的界定
3.2理論基礎
3.2.1委託代理理論
3.2.2信息不對稱理論
3.2.3行為學理論
3.3研宄假設
3.3.1融資需求和財務報告重述的關系
3.3.2財務報告重述對債務融資的影響
4實證研究設計
4.1融資需求與財務重述相關關系研宄
4.1.1樣本選取
4.1.2數據搜集
4.1.3變數定義
4.1.4模型設定
4.1.5描述性統計與差異分析
4.1.6自變數相關性檢驗
4.1.7Logistic回歸分析
4.2財務重述與債務融資相關關系研究
4.2.1樣本選取
4.2.2變數定義
4.2.3模型設定
4.2.4描述性統計與差異分析
4.2.5自變數相關性檢驗
4.2.6線性回歸分析
5研究結論、政策建議和研究展望
5.1研宄結論
5.2政策建議
5.2.1健全監管制度,加大處罰力度,落實賠償責任制度
5.2.2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5.3研宄展望
本文結論
本文以2008-2013年製造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現象為研究對象,首先對重述企業按照一定規則設置配比樣本,然後採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線性回歸的方法檢驗了融資需求與財務報告重述之間的關系以及重述公告的發布對債務融資規模的影響。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我國製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重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頻發性。在2008-2013年間,共有541家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重述,在六年間有90家上市公司發布過3次以上更正或差錯調整公告,其中深中華A、廊坊發展和亞星化學在六年間發布了5次財務重述公告,這充分說明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頻繁發生財務重述,可以看出其重述的動機很可能是進行盈餘操縱、粉飾財務報表。
其次,通過對重述企業和配比企業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可以發現,重述企業的融資需求顯著大於配比企業,以財務重述作為被解釋變數、以融資需求作為解釋變數進行logistic回歸,融資需求與財務重述顯著正相關。該實證檢驗結果證實了本文的假設,即當企業流動資金不足時,企業就有了以低成本進行融資的需求,此時管理層傾向於修改財務數據以粉飾財務報表,當被注冊會計師或監管機構發現時再以臨時公告的形式進行差錯更正或追溯調整,因而融資需求顯著增加了財務重述的可能性。
再次,己有研究表明財務重述會損害股東價值,造成負的市場反應,因此在控制了公司財務特徵和公司治理特徵之後,預計債權人會對發生財務重述的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產生懷疑,為了規避風險會減少對重述企業的貸款。實證結果支持了上述假設,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損害了會計信息質量,增加了與債權人與重述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大了債權人的風險,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不受損害,債權人會減少對重述企業的貸款。
最後,從融資需求一財務重述一債務融資規模二者的聯動關繫上看,融資需求驅動了企業的財務重述行為,但是財務重述後債權人(例如銀行)會根據該行為識別出其潛在的風險,從而減少對企業的投資,使得重述企業的後續融資更加困難。可見,投資者通過財務重述行為可以識別出潛在的風險,上市公司應慎重考慮財務重述的得與失。
第一章引言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第三節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可能的創新
一、可能的創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中國住房供求現狀分析
第一節中國住房需求總量分析
一、住房需求的界定
二、住房需求總量測算方法
三、城鎮人口測算
四、城鎮住房需求
第二節中國住房供給總量及供求均衡分析
一、中國住房供給總量
二、中國住房供求均衡分析
第三章中國保障房供給數量優化
第一節當前我國保障房合理供給量的測算
一、當前我國保障房對象的界定
二、當前我國保障房合理供給量的測算
第二節中國保障房供給數量優化
一、商品房與保障房的需求特徵
二、基於住房可支付性視角的商品房與保障房需求群體劃分
第四章中國保障房來源結構與配置模式優化
第一節中國保障房來源結構優化
一、部分商品房轉化為保障房的必要性
二、商品房轉化為保障房的可行途徑
第二節中國保障房配置模式優化
一、當前保障房配置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二、保障房配置模式優化
第五章中國保障房體系優化中的融資風險控制
第一節中國保障房融資風險與傳導機制
一、中國保障房融資模式
二、中國保障房融資風險
三、保障房融資風險傳導機制
第二節不同保障模式下中國保障房融資風險比較
一、租售並舉模式下保障房資金需求
二、純租金補貼模式下住房保障資金需求
三、基於財政負擔與可清償能力的保障房融資風險
第三節中國保障房融資風險控制
二、保障房資金使用:高效率
第六章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研究結論
第二節研究展望
本文結論
本文從保障房體系優化的一般分析入手,在對我國保障房合理供給量、來源結構與配置模式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動態研究我國保障房體系優化與風險控制問題,得出三點結論,同時提出未來中國保障房的發展以及理論研究方向。
題目 《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研究》
一、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理論途釋
(一)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之界定
1.辯護律師執業權利的內涵
2.辯護律師執業權利的種類及特徵
(二)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概念與構成
1.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概念
2.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構成
(三)構建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重要性
二、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域外考察與啟示
(―)域外辯護律師執業權利及其保障
1.域外辯護律師基本執業權利及其保障
2.域外辯護律師執業的保障性權利
(二)域外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的配套制度
1.司法審查制度
2.程序性裁判機制
(三)域外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啟示
1.對辯護律師執業權利的保障比較充分
2.賦予辯護律師執業豁免權
3.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配套制度
三、我國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實證分析
(―)我國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現狀
1.立法現狀
2.司法實踐現狀
(二)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存在的問題
1.《憲法》對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缺失
2.立法規定過於籠統
3.《刑法》第306條的羈絆
4.辯護律師執業權利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救濟
5.法律職業共同體缺失
四、完善我國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若干構想
(―)建議廢除《刑法》306條
(二)完善辯護律師執業豁免制度
(三)建立法律職業資格轉換制度
(四)建立刑事司法審查制度
(五)探索建立以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為主的爭議解決機制
(六)強化律師行業自身維權機制
(七)完騫侵犯辯護律師權利的程序性制裁機制
結語
如果把刑事辯護律師跟司法辦案機關的博弈比作一場拳擊競技,那麼辯護一方就是一個發育尚不健全的小個子,其對手控訴一方則是腰圓體寬的大力士,而且這個大力士還同時充當著裁判者的身份,隨時可以叫停甚至把小個子對手判罰出局。這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場景啊!但這就是當前中國刑事辯護律師的現實困境。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現象已經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了,在清末以前,這是不可想像的。憑心而論,應該說現在己經是中國辯護律師處於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美好時刻」了。在科學、經濟、法律如此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來悲觀地看待「大狀」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呢!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不斷推進,刑事辯護律師的地位會日益重要,刑事辯護的各種體制機制會日益完善,辯護律師的專業素養也會日益提高。如果把刑事辯護律師跟司法辦案機關的博弈比作一場拳擊競技,那麼辯護一方就是一個發育尚不健全的小個子,其對手控訴一方則是腰圓體寬的大力士,而且這個大力士還同時充當著裁判者的身份,隨時可以叫停甚至把小個子對手判罰出局。這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場景啊!但這就是當前中國刑事辯護律師的現實困境。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現象已經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了,在清末以前,這是不可想像的。憑心而論,應該說現在己經是中國辯護律師處於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美好時刻」了。在科學、經濟、法律如此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來悲觀地看待「大狀」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呢!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不斷推進,刑事辯護律師的地位會日益重要,刑事辯護的各種體制機制會日益完善,辯護律師的專業素養也會日益提高。
論文提綱格式
1.標題式寫法
用簡要的文字寫成標題,把這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簡明扼要,一目瞭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畢業論文提綱一般不能採用這種方法編寫。
2.句子式寫法
以一個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該部分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具體而明確,別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費時費力。畢業論文的提綱編寫要交與指導教師閱讀,所以,要求採用這種編寫方法。
(一)確定論文提要,再加進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論文提要是內容提綱的雛型。一般書、教學參考書都有反映全書內容的提要,以便讀者一翻提要就知道書的大概內容。我們寫論文也需要先寫出論文提要。在執筆前把論文的題目和大標題、小標題列出來,再把選用的材料插進去,就形成了論文內容的提要。
(二)原稿紙頁數的分配
寫好畢業論文的提要之後,要根據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如計劃寫20頁原稿紙(每頁300字)的論文,考慮序 論用1頁,本論用17頁,結論用1—2頁。本論部分再進行分配,如本論共有四項,可以第一項3—4頁,第二項用4—5頁,第三項3—4頁,第四項6—7 頁。有這樣的分配,便於資料的配備和安排,寫作能更有計劃。畢業論文的長短一般規定為5000—6000字,因為過短,問題很難講透,而作為畢業論文也不 宜過長,這是一般大專、本科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所決定的。
(三)編寫提綱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 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編寫論文提綱的詳細步驟
一、序論
1、提出中心論題;
2、說明寫作意圖。
二、本論
(一)培育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前提條件
1.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建築勞動力市場的產生創造了宏觀環境;
2.建築產品市場的形成,對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培育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3.城鄉體制改革的深化,為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4.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建立,是建築行業用工特殊性的內在要求。
(二)目前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現狀
1、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
2、有市無場的隱形市場;
3、易進難出的畸形市場;
4、交易無序的自發市場。
(三)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對策
1、統一思想認識,變自發交易為自覺調控;
2、加快建章立制,變無序交易為規范交易;
3、健全市場網路,變隱形交易為有形交易;
4、調整經營結構,變個別流動為隊伍流動;
5、深化用工改革,變單向流動為雙向流動。
三、結論
1、概述當前的建築勞動力市場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2、呼應開頭的序言。
上面所說的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都是論文的骨架和要點,選擇哪一種,要根據作者的需要。如果考慮周到,調查詳細,用簡單提綱問題不是很大;但如果考慮粗 疏,調查不周,則必須用詳細提綱,否則,很難寫出合格的畢業論文。總之,在動手撰寫畢業』論文之前擬好提綱,寫起來就會方便得多。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2論文框架與創新之處
第2章文獻綜述
2.1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及演進
2.2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及維度
2.3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衡量方法
2.4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
第3章承擔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
3.1企業生態系統理論
3.2利益相關者理論
3.3競爭優勢理論
第4章制度背景、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4.1制度背景
4.2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影響分析
4.3所有權性質對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分析
第5章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實證設計
5.1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5.2變數設計
5.3模型構建
第6章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實證分析
6.1描述性分析
6.2相關性分析
6.3回歸結果分析
6.4穩定性檢驗
第7章研究結論、建議及局限性
7.1研究結論
7.2對策及建議
7.3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結論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的不斷發展,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來闡述、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本文回顧國內外學者在企業社會責任和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理論,以及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企業生態系統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作為理論支撐,結合我國經濟制度背景,分析不同所有權性質對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構建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理論模型,對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進行了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第一,本文根據企業生態系統理論以及利益相關者理論提出了履行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對其進行細分的基礎層、市場層、環境層戰略性企業責任對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影響的假設,並得到了實證結果的證實。實證結果表明,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能夠為企業帶來及時的效益的同時,還能使效益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基礎層與市場層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對後期財務績效的影響相對於同期有所減弱,但履行環境層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對後期財務績效的影響要顯著於同期。在企業生態系統中,企業和企業生態環境是相互影響的,企業對生態系統各成員履行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企業生態環境反影響於企業,增加企業的經濟價值,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
第二,本文結合經濟制度背景,在第一個假設的基礎上提出了國有產權性質會減弱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對同期財務績效的正向積極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國有產權性質會減弱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對同期會計業績的促進作用,但對市場績效存在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後的穩定性檢驗又證實了國有產權性質會減弱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對同期會計業績以及市場績效的促進作用。結果反映,國有企業在履行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會偏向非經濟目標的實現,而對成本效益、經濟目標實現方面的問題考慮較少,在經濟價值增值方面的動機弱。而非國有企業在履行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時比國有企業更偏向企業經濟價值的增值。
第三,由於本文實證模型中檢驗了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對後一期的財務績效的影響。根據實證結果顯示,除環境層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外,對後一期財務績效的影響的顯著性明顯弱於同期的財務績效的影響。說明對於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企業並非一勞永逸,而需要不斷做出努力,才能促使社會價值與企業經濟價值同步增長。
;⑨ 金融風險與管理論文
在金融業的發展中,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風險的,金融風險是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中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或可能性,因此金金融風險管理顯得極其重要。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金融風險與管理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金融風險與管理論文篇一
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策略分析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一成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在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對風險管理要求也越來高。風險是金融行業發展避免面的的一個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做好金融風險管理有著巨大的意義。本文就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策略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策略
0 引言
在我國金融行業中,互聯網的出現一方面推動了金融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金融風險。近年來,我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利用互聯網雜詐騙的行為,給我國當代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為了促進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就必須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確保我國金融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1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互聯網金融指的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的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業務模式。在互聯網金融中,它不是簡單的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金融業務的往來。隨著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而互聯網具有開放性,使得互聯網金融的具有一定風險性。為此,做好風險管理意義重大。
2 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互聯網金融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的需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已經延伸到自助轉賬、第三方支付、網金融電子商務等模式。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里,互聯網金融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金融活動,所涉及金額越來越大,使得我國金融市場日漸繁榮。然而互聯網作為一種非工具,它本身具有開放性,人們在使用互聯網金融的時候,需要承擔較大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如競爭風險、信譽風險、經營風險等,一旦風險發生,不僅會影響到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還會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面對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互聯網金融要想更好地發展,就必須重視風險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風險管理工作,互聯網金融才能得到健康發展,進而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1]。
3 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一)網路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與互聯網為依託的,人們在進行金融活動中的時候需要依靠計算機或移動設備來完成,然而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在這個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在使用互聯網金融的時候很容易遭受到網路黑客的攻擊,網路系統遭受到攻擊,就會造成重要的信息泄露,進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二)競爭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擴大了金融交易方式,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我國傳統銀行價格面臨著的較大的競爭風險,與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銀行的業務將受到巨大的沖擊。
(三)信譽風險
信譽風險指的是參與交易活動的主體不能按照約定時期履行相應的職責,互聯網金融是通過互聯網來實現交易,而互聯網具有虛擬性,對於企業而言,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時候會虛構自己的財務信息,等到了償還貸款的時候,企業往往會借經營不善,不再規定日期內歸還。另外,在電子商務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常見的信譽風險有賣家信譽風險,買家信譽風險,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譽風險。如買家在支付款項後,賣家不能按時發貨,這就是典型的賣家缺失信譽
(四)法律風險
盡管互聯網金融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立法方面的規定還沒明確,現有的法律法規都只是針對傳統金融業務,不適應互聯網金融,使得人們在進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時候市場發生糾紛,嚴重的還會引起網路詐騙,不利於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4 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策略
(一)加大互聯網技術的應用
互聯網金融作為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依賴性也越來越高。而網路安全風險作為威脅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就必須重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2]。如防火牆技術、加密技術、身份認證技術等,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們在互聯網金融活動過程中的安全性。
(二)轉變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
隨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我國傳統銀行既迎來的機遇,同時也面臨了較大的挑戰。在機遇面前,銀行要把握時機,抓住機遇,為銀行的發展提供保障。面對挑戰,銀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刻認識互聯網金融的弊端,要善於揚長避短。在銀行發展過程中,要積極的轉變經營方式和管理理念,強化資產負債組合,優化銀行資產結構。同時,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負債可控性,促進金融業務的發展[3]。
(三)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
互聯網金融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的一部分,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減少金融風險,促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完善企業、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對企業、個人進行客觀的信用評價;其次,完善互聯網身份認證,確保互聯網金融的透明度[4]。
(四)完善金融法律法規
在這個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法律來提供保障和依靠,只有健全的法律體系才能促進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首先,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盡快出台相應的金融監管法治體系,確保金融監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完善金融立法,使法律能夠有效地運用於金融經濟活動中,規範金融套利行為,保障資金安全。另外,金融監管機構還可以利用現有的一些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反饋機制,提高對金融活動的敏感性,逐步減少現有的金融管制,在確保我國金融穩定的前提下積極的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實現資金在市場內部和市場間自由流動,使市場機制發揮真正的作用,降低整體市場運行成本[5]。
(五)提高風險管理的認識 隨著互聯網的發扎,我國金融行業引來了發展的新時期,以互聯網為依託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也在不斷增加。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雖然活躍了金融市場,然是也存在著較大的風險。為此,對於個人而言,在進行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業務的時候,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性,做好風險管理工作,降低不必要的損失。對於銀行而言,就必須重視風險管理工作。在發展信貸業務的道路上不斷提高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時刻保持較高的風險意識,在銀行內部完善風險管理制度,進而提高工作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進而促進銀行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6]。
(六)加大專業金融人才的培養
信貸業務在銀行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銀行信貸業務風險也越來越大,為了確保銀行信貸業務的穩定發展,加大專業內控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金融管理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金融專業知識、 理財知識 、高超的溝通技巧,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與客戶溝通中能夠維持銀行與客戶之間的良好關系,具備超強的風險意識以及風險管理能力。對銀行內部,銀行必須加大專業的金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CFP、AFP人才方面的培養;其次,同時還要放開政策,拓寬人才招聘 渠道 ,引進國內外高素質的人才,注重專業技能及專業知識的培養與培訓。另外,為了穩住人才,商業銀行應當為專業的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待遇及收入待遇,進而為銀行的發展提供保障。
5 結語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一方面,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增加了金融風險。面對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我國金融行業要想穩定發展,就必須全面做好風險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風險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防範風險法,降低風險的發生,確保金融活動安全,進而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鵬.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
[2]康欣華.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啟示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
[3]吳釗.在互聯網金融 商業模式 背景下的中小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研究[D].西南 財經 大學,2014.
[4]王澤華.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風險管理研究[D].河南大學,2014.
[5]王亞琦.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共同發展的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4.
[6]唐正偉.互聯網金融風險影響因素及其防範機制研究[D].浙江財經大學,2015.
金融風險與管理論文篇二論金融風險管理體系
[摘要]當下中國經濟水平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我國金融市場也同樣出現了很多新的機遇與挑戰,金融風險管理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相應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也應得到進一步的了解和重視。本文通過論述金融風險管理的內涵,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內涵及其必要性,並系統地介紹了建立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步驟等。
[關鍵詞]金融風險;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建立步驟
1金融風險管理的內涵
金融風險是伴隨著金融活動而產生的,主要是指資本市場當中的參與者在金融活動中對其資產和收入不確定性的顯現,如資產或債務、未來收益等價值的不確定性或波動性。[1]
相應的,金融風險管理就是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衡量和控制風險及回報之間的得失。金融風險管理任務之一就是對發生這種波動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大小作出有效判斷。
2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內涵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謂的風險管理體系,就是要針對不同的風險類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機制和手段,通過手段的調節,對市場進行引導,以達到調控市場的目的。面對復雜而難以掌控的金融市場,投資者的行為和目的迥異,難以進行追索,很難監控和把握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而一個好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就是要在保證自身運行穩定的前提下,引導市場,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基礎上,達到控制風險和引導市場的效果。
3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市場所面臨的金融風險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金融風險管理日趨重要。金融風險給金融市場、國家經濟甚至國家安全帶來的極大消極影響,在國際上,許多金融機構和組織、大型企業、各國政府及金融監管部門都在積極探求金融風險管理的 方法 和技術――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來對金融風險實施有效識別、精確度量和嚴格控制。
4金融風險體系的管理建立步驟
4.1確立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
4.1.1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
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是指以最小的風險管理成本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從而實現經濟單位價值最大化。
近代風險學者克萊蒙認為,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保存組織生存的能力,並對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以保護公司的人力與物力,保障企業的綜合盈利能力。海靈頓(Harrington)認為,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通過風險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2]
4.1.2金融風險管理目標包括的方面
(1)企業與組織及成員的生存和發展。這可謂是金融風險管理的基本目標。風險管理方案應使企業和組織能夠在面臨損失的情況時得到持續發展,在面對意外事件和風險的情況下能夠維持生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通過金融風險管理的運行,能夠使個人、家庭、經濟單位乃至社會免遭風險損失的重創。
(2)保證企業經營恢復正常運轉。風險事故的發生會給人們帶來程度不同的打擊和損失,進一步影響或打破企業的常規狀態和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甚至可能會使組織陷於絕境。實施風險管理能夠有助於企業快速回歸正常運營。同時,使其盡快回到損失前的水平,並使企業盡快實現收益穩定增長。
(3)緩解消極情緒,提供安全保障。風險事故的發生一方面會導致物質損失,另一方面也會給人們帶來嚴重的消極情緒。因此,通過心理引導,消減人們因意外災害事故導致的心理壓力,也是金融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
4.2金融風險評價
金融風險評價是指包括對金融風險識別、金融風險衡量、選擇各種處置風險的工具以及金融風險管理對策等各個方面進行評估。
4.2.1金融風險識別
金融風險識別是指在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對隱性及顯性風險進行系統的區分和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
4.2.2金融風險衡量
這是指對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或程度、風險范圍進行預判和估計,並對不同程度的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其影響進行定量分析。
4.2.3金融風險管理對策的選擇
這是指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根據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優化配置各種金融風險管理的工具,並針對性地提出建議。這是金融風險評價的必經之路。
4.2.4風險評估方法
(1)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全稱為產量成本利潤分析,也叫盈虧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指分析有關產品的產銷數量、銷售價格、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與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引導企業選擇以最小的成本生產最多產品並使企業獲得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決策。[3]
由此推算企業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產量水平才可以彌補企業的總成本,即,盈虧相抵。這就是盈虧臨界點分析。用公式可表示為:BE=FC/(SP-VC)。其中,BE表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FC表示固定成本;SP表示單位產品售價;VC表示單位產品變動成本。企業業務量如低於此點,就發生虧損;反之,則獲得盈利。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該指標說明企業要實現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業水平。其公式: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正常開工的業務量
安全邊際:指實際或預計的銷售業務量與保本業務量的差量。經濟含義是指表明銷售量下降多少企業仍不致虧損。公式如下:
安全生產 業務量=預計業務量-盈虧臨界點業務量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實際業務量)×100%
銷售邊際率=銷售利潤/銷售收入=安全邊際率*貢獻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即超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的貢獻毛益率才構成為企業的利潤。
(2)敏感性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是指從許多不確定性因素中找出對投資項目效益指標有重大影響的敏感性因素,並分析估算其對項目效益指標的影響程度和敏感性程度,進而判斷項目承擔風險能力的一種不確定性研究方法。 ①確定敏感性分析指標。敏感性分析的對象是具體的技術方案及其反映的經濟效益。故方案的一些經濟效益評估指標,如:凈現值、投資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都可作為敏感性分析指標。②計算該技術方案的目標值。一般將在常規狀態下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數值作為目標值。③選取不確定因素。在進行敏感性分析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方案中變動可能性較大、並對效益目標值產生較大影響的因素。例如:產量規模變動、產品售價變動、投資額變化等。[4]④計算不確定因素變動時對分析指標的影響程度。完成單因素敏感性分析時,則要保證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變動其中一個不確定因素。以此類推,以此求出每個不確定因素本身對方案效益指標目標值的影響程度。⑤找出敏感因素,積極分析和應對,以提高技術方案的抗風險的能力。
4.3風險控制
金融風險的控制和處置是解決金融風險的方法和途徑。現如今,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入,我們應當積極借鑒金融風險管理的國際先進 經驗 以及新巴塞爾協議的範式與標准為指導,在我國金融界推行金融風險管理八項 措施 :
(1)風險預估及控制:金融機構要預判短期借進、長期貸出的風險,面對突發事件要有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
(2)套現能力:在資金不虧損的前提下,金融機構必須保持或增加其將資產轉為現金的能力。
(3)分散化:金融機構應重視資金來源、貸款和投資種類多樣化,防止過分依賴單一資金來源或投資種類。
(4)經營控制:金融機構要對所進行的風險交易操作需要嚴格的控制,及時注銷信譽極低合作對象的交易,將損失降到最低。
(5)透明度:金融機構要通過交流和公示規避自擔風險,建立投資者的信任和信心。
(6)資產質量:充足和高質量的資本准備將會提升其收益水平,同時應保證資本的充實度,以應對未知的風險。
(7)金融信息化:這是金融發展大勢所趨,金融機構通過金融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深入來降低交易成本,加快金融創新。
(8)金融技術的知識產權:政府和金融機構應注意保護金融技術知識產權,增加資金投入和科技研發力度,以保證金融安全。
5結論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同樣地,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也需要不斷進行修正和改進。我們也應該以一種理性的心態看待其建立。不同於其他體系的建設,金融風險管理體系需要不斷進行經驗的積累,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總而言之,一切衡量風險的指標都只是輔助風險控制的方法,而真正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還要依賴於對於風險以及整個市場的研究和了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控制市場波動,維持整個體系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史春魁.金融風險管理理論論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介版),2007(3).
[2](美)Scott E.Harrington,Gregory R.Niehaus.風險管理與 保險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貨幣金融學[M].9版.鄭艷文,荊國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王青.金融風險測度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金 融風 險與管 理論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