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在疫情影響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凸顯。主要體現在中小企業撐不住、金融機構貸不出、政府政策時間緊三方面。
1、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從整體上來看,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自有資金不足、信譽等級普遍較低。某些中小企業出現資不抵債後一走了之,這嚴重破壞了銀行與企業間的信用關系。
而且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處於依靠創新成長階段,未能形成一套科學的、制度化的管理體制,導致其財務制度不健全,會計賬目不清,我們所提供的財務報表和會計資料,大多數未經注冊會計師審計驗證,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等現象,這些使得中小企業與資金供給者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大大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
2、銀行方面存在問題。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小微企業貸款一直就是一個難題」。信貸資金流向中小企業遭到阻礙的最大原因是中小企業自身信用瀕臨透支與生產恢復的未知。
銀行出於對資產質量和風險收益的考慮,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更為謹慎,對企業貸款趨於「兩極分化」。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大多向實力雄厚的大中型企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聚集,而一些具有發展潛力但目前狀況並不十分樂觀的中小企業,往往受到冷落。
除此之外,銀行抵押條件過於苛刻,貸款程序復雜,貸款成本高,審批許可權受限等也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銀行雖然實行抵押擔保制度,但落實起來卻很困難,貸款手續繁雜,尤其是抵押手續,使很多中小企業貸不到款或不願貸款。
3、政府方面存在的問題。疫情發生之後,盡管政府出台了貼息、擔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由於時間緊、經驗少,政策落地的許多細節仍有待明確。
另一方面,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法律、政策尚未完善,缺乏與之相配套的金融、信用擔保、風險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從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家企業倒閉,平均每分鍾倒閉2家,任何一家中小微企業,只要你存活超過3年,就達到了平均水平。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企業資金不夠多,所以很容易翻車。
如果企業家自己缺少資金資源,找不到投資人的話,建議你帶著項目去不同的平台上試試,比如明德資本生態圈、鯨准、創業邦等等。一般情況下,基金、投資人都會與融資平台進行合作,他們通過平台來篩選值得投資的項目。
網上選平台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很多平台動則交幾萬塊錢的費用,卻沒有結果。如果把握不準建議來明德資本生態圈試試,明德資本本身就是做投資的,這跟很多平台不一樣,很多平台只做中介。
另外,明德還有2400多家合作基金資源,線下活動的對接率比較高,每一期活動都有幾百人參加,近百位投資人會到現場,不少企業都獲得了融資。希望能給到你幫助。
如果你還有有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可以點擊下方的在線咨詢按鈕,直接跟老師對話交流。
⑵ 融資約束緩解的危害
融資約束緩解可能會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危害:
1、減少企業融資渠道:融資約束緩解會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放鬆對借貸企業的限制,使得企業更容易獲得融資。但是這也可能會導致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降低,過度放鬆貸款條件,增加不良貸款的風險。
2、促使企業過度融資:融資約束緩解會使得企業獲得更多的融資,但是如果企業過度融資,就會導致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加,容易出現還款困難、債務違約等問題。
3、對企業治理結構的信大影響:融資約束緩解會導致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但是這也會使得企業的治理結構變得鬆散,從而導致企業內部管枝殲理不善,甚至出現貪腐等問題。
4、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融資約束緩解會導致金融市場過度放鬆,過度放鬆的金融市場會導致金融市場風險增加,進而對整個經濟體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對於融資約束緩解,應該在保證企業獲得必要融資的情況下,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和風險管理,避免出現過度融資、不良貸款等問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整體經濟的滑搭豎健康發展。
⑶ 什麼叫融資約束
我們知道,企業在運營管理全過程中常常會必須融資。融資的方法各種各樣,包含了向銀行借款、融資租用等方法。企業在融資全過程中很有可能會發生融資約束的狀況,那麼,企業融資約束定義是如何的?堅信很多人對於此事也有疑問,一起根據下列文章內容來了解一下吧。
可是又和第三方的擔保組織開展緊密配合。具備很多年的技術專業的風險控制工作能力,而且全是億級之上的資產,對客戶的項目投資開展專業能力的擔保。與此同時還和像資信評級組織、財產監督機構協作,為客戶的投資資訊給予全層面的講解,及其對資產處理事後給予確保。
融資約束簡易而言便是企業的融資遭受一定緣故的整車線束因此沒法順利得到 充足的融資,這種緣故有可能是由於中小型企業沒法給予銀行所必需的質押,也是有可能是因為投資人規定的投資收益率太高,融資約束一般產生在中小型企業的身上,針對一些大中型企業,融資相對性比較簡單。
⑷ 為何中小企業融資如此困難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有機活力成分,但長期以來,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使中小企業發展困境重重。日前,中國平安旗下金融壹賬通發布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變革與金融科技前沿發展(白皮書)》(簡稱「白皮書」)指出,金融科技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以及生物識別等科技為切入點,將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視野。
因此,白皮書認為,中小企業迫切需要個性化金融產品、更靈活化的金融服務手段、綜合化金融服務與便捷化金融服務程序以緩解金融服務困境。來源:央廣網
⑸ 如何看待我國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原創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心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結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完成利率市場化的好處和意義
放開貸款利率、完成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放開貸款利率,有著多方面的意義:
1.有利於推進銀行進行商業化改革。
因為貸款利率放開以後,商業銀行的激勵和約束、利益和責任都會增強,既可以推行不同的貸款搭配方式,也可以按客戶的風險等級施行不同的利率,進而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形成較為合理、規范的市場行為和資產結構。
2.有利於提高中心銀行的政策操作水平。
中心銀行必須隨時關注和認真研究金融市場的運作和變化,並通過調節再貸款利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方式,藉以影響基礎貨幣和市場利率,調節信用規模和貨幣供應,完成金融宏觀調控。房貸基準利率是多少只有利率市場化了,中心銀行的政策操作效果才能真正地顯示出來,其政策操作水平才能受到檢驗並得到提高。房貸基準利率是多少
3.有利於各類金融市場的發育及其功能的發揮。
一旦放開貸款利率,拆借市場和回購市場的限制就只剩下准入資格的限制,其交易規模就會進一步擴大,市場機制就會進一步完善並發揮作用,其他市場利率也會跟著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帶來的負面效應
1、利率市場化提高了利率波動的幅度和頻度。在利率市場條件下,利率對各種經濟、社會、人為因素都特別敏感。經濟的過熱和低迷、通貨膨脹和緊縮、國際金融綿波動,政治事件的發生,和人們對利率的預期都會引起利率的波動,利率會表現出較大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
2、利率市場化加大了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
利率市場華對商業銀行造成很大的風險,使銀行面臨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的雙重風險。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則主要表現為:某時期銀行持有大量對利率敏感性較高的資產負債,此時當利率上升時,銀行會增加收益,而當利率下降時,銀行收益減小。除此之外,存貸款利率變動幅度的不一致也會對銀行收益造成很大的影響。
而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則表現為:利率水平提高後,商業銀行受短期收益驅動,願意把貸款貸給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對借款人來說,只有自身的收益率高於貸款利率才有借款意願,這樣銀行提高利率實際上驅逐低風險項目,而篩選到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這就提高了信貸的風險。同樣借款人為了支付高成本的貸款,勢必傾向於高風險收益的項目和經營活動,這樣,極易形成道德風險。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如果缺乏相應的內附控制措施,必然導致信貸市場貸款信用的整體水平下降。
3、利率市場化增加了銀行的經營成本。
利率市場化後,存貸款利率由銀行自主決定,商業銀行在動作時需要對價格制定、風險、資金的目標利潤以及貸款對象等多方面加以調查了解,勢必會加大銀行的經營動作成本。同時,為了吸引存款,在同業中取得優勢地位,銀行往往會採用提高存款利率的方法,導致銀行的資金平均成本提高。
4、利率市場化可能造成無序競爭,並引起部分銀行的破產。
在四大行基本占壟斷地位的情況下,放開貸款利率有可能形成高利率的納什均衡誰先降利率誰吃虧。利率自由化會導致銀行同業內在存貸款業務方面的競爭加劇,存款業務方面的競爭會使得存款利率不斷上漲,有可能發生抬高利率的無序競爭;而貸款業務方面的競爭會造成針對規模大、信譽良好的優良客戶的貸款利率趨於下降,從而縮小存貸款利差,減小銀行的利潤空間。
⑹ 求助企業的財務風險與防範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國家的並購實務已經歷了五次並購浪潮,因而與並購相關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現有文獻主要集中於並購動因與經濟後果、目標企業的搜尋、篩選與價值評估、並購融資與支付方式、並購風險和並購後整合等方面。
1.關於跨國並購的動因研究。現有研究認為企業主要是為了:(1)獲得新的資源和技術;(2)多元化;(3)快速進入外國市場;(4)獲得協同效應而進行跨國並購。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認為基於核心能力進行的多元化並購有優勢。
2.關於跨國並購的經濟後果研究。關於(跨國)並購的經濟後果。現有研究大都表明,並購有助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認為基於核心能力進行的多元化並購有優勢。Bettis和Montgomery(1992)等在考察西方企業在80年代中期以來所採取的策略後認為,企業的不同業務如果可以分享其己具備的核心能力,則往往可以使整個企業獲取成本或其他競爭優勢。④Hin(1994)在對美國過去30年間實施過混合並購的大型跨國公司進行研究後發現,絕大部分獲得充足利潤回報的公司是圍繞其核心能力進行多元化並購和經營的。⑤
3.關於目標企業的搜尋研究。搜尋理論(Search Theory)的研究始於1942年二戰時為消除來自大西洋德國潛艇的威脅,美國海軍反潛研究小組所進行的工作。由於搜尋理論軍事色彩濃,保密性強,故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相對較少。Jacques Crémera等(2006)在對有相互關聯的潛在購買者的拍賣行為進行研究後認為,盡管一般情況下獲取全部收益是不可能的,但通過設計搜尋計劃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
4.關於目標企業的篩選研究。Salter和Weinhold(1979)將戰略匹配的概念引入並購研究領域,以此作為目標企業篩選的標准之一。Harrison等(1991)則對匹配的相似性標准提出質疑,認為並購雙方資源的差異性是協同效應的來源並帶來了更高的長期績效。
5.關於目標企業的估價研究。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Fisher創造和發展的凈現值法,Weston提出的股利增長模型,Rappaport提出的未來現金流量方法,Copeland等建立的公司市場價值的估值模型以及Stern Stewart等提出的經濟附加值(EVA)價值評估模型等。
6.關於並購融資與支付方式研究。Stulz(1988)指出,管理層保持公司控制權和個人私利的意圖會影響並購融資決策,成長性企業可能會求助於債務融資以維持管理層所有權水平和表決權。Faccio和Masulis (2005)發現對公司治理的關心和債務融資約束的權衡會影響到並購支付方式的選擇;由於外國股票存在更大的交易成本、更低的流動性和及時性,信息不對稱更嚴重,因而與國內並購相比,跨國並購更常使用現金支付。
7.關於並購風險研究。Sarkar等(2006)描述了怎樣運用條件型支付(collars)、盈利能力支付計劃(earn-outs)以及或有估價權來管理並購風險。Reuer等(2004)的研究表明,缺乏國際和國內並購經驗的企業在並購高科技和服務型行業的目標企業時傾向於運用或有支付來緩解並購風險。
8.關於並購後整合研究。Kearney(1999)對1998-1999年全球發生的115項並購交易進行了調查,其中53%的被調查者將並購失敗的主要原因歸於整合失敗。因而,國外理論界和實務界均非常重視並購後的整合:現有文獻主要從文化、人力資源等方面對並購的整合進行了研究;在並購實務上,有許多專門為並購整合提供建議咨詢服務的機構。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就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存在的問題、並購目標的搜尋、融資與支付方式以及並購後的整合等問題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學者們經過研究後認為,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存在著:(1)並購對象大多為海外績效低下或破產的企業;(2)企業整體競爭力弱,體制約束問題嚴重;(3)缺乏跨國並購戰略,並購計劃准備不足;(4)缺乏國際型人才,整合管理能力弱;(5)政府管制過多,法律體系尚不完善;(6)資金不足,缺乏中介機構支持等問題(賈名清和方琳,2007)。盡管如此,通過跨國並購獲取核心技術依然是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吳添祖和陳利華,2006)。實證研究也表明,中國企業跨國並購行為可以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潘勇輝,2007)。
「走出去」的企業從事並購時應如何尋找並購目標呢?張金鑫(2006)認為,不應以目標企業符合若干條件為標准,而應從並購雙方資源匹配的角度尋找並購目標才能成就完美的並購。
與國內並購不同,跨國並購的融資方式與支付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因此,在設計跨國並購的融資支付方式時需要考慮目標公司控制權獲得、流動性變化、公司資本結構、稅務等因素(季成和任榮明,2007)。
整合失敗是一些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企業生命周期的吸引與沖突是導致我國企業跨國並購整合失敗的深層次原因(康曉劍和劉思峰,2007)。為避免並購整合失敗,除了加強並購的可行性研究並進行詳細的並購前調查外,要正確分析研究並購雙方的資源特徵,充分考慮組織文化差異、民族文化差異,正確選擇並購後資源整合模式(李廣明,2006a),在眾多資源整合模式中,系統整合式、供應鏈導向式或技術導向式、充分式或集約式的整合模式比較適宜於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後的資源整合(李廣明,2006b)。
⑺ 融資約束是什麼意思
1,融資約束:指信息不對稱問題和代理問題,使得外部的成本高於內內部資本的成本而容產生的。
相關概念:信息不對稱問題,代理問題:
(1)信息不對稱問題: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相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從事交易活動的交易雙方對象以及對環境狀態的認識差異,交易的一方擁有的相關信息比另一方擁有的多,,從而造成對信息劣勢者造成決策影響。
(2),代理人問題:指代理人擁有的信息比委託人擁有的信息多,這種信息不對稱會逆向影響委託者有效的監控代理人是否適當的為委託人的利益服務。
2,融資約束衡量條件:
(1)股票支付率;
(2)投資-現金流敏感性;
(3)公司規模;
(4)現金-現金流敏感性。
⑻ 誰能介紹一下經濟學里的新凱恩斯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產生於80年代,其政策主張興盛於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為美國經濟學家,如Q.A.阿克羅夫、J.耶倫、G.曼奎、B.伯納克等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堅持政府幹預經濟的主張,但是,卻吸收了理性預期學派的理性預期的觀點和「預期到的宏觀經濟政策無效」的觀點。他們認為,在當代市場經濟中信息是不對稱的,而且工資和價格的變動具有粘性,這樣,在短期仍然會出現偏離自然失業率的現象,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凱恩斯主義並不僅僅是堅持傳統凱恩斯主義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張,他們還特別強調供給學派從供給方面調節經濟的思路,主張從長期著手、從供給方面著手來考慮經濟政策。新凱恩斯主義還強調鞏固性的財政政策,認為財政赤字對經濟是有害的,它會引起投資的減少(基礎效應)和貿易逆差的增加。此外,新凱恩斯主義者還研究了一些新的現象和機制,如提出了在貨幣政策起作用的機制方面,不應只考慮利息率,還應該考慮普遍存在的信貸配給機制。新凱恩斯主義同傳統凱恩斯主義相比,已經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他們所主張的宏觀經濟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慮需求方面,也考慮供給方面;既考慮長期,又考慮短期;既注重微調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視結構性 政策在長期的效果。可以說,新凱恩斯主義者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者關於國家應該干預經濟的基本主張,既吸收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合理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又在吸取80年代以來一些宏觀經濟實踐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展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使得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體系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⑼ 會計專業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1】牛明艷.財務指標體系應用研究——基於現金流量信息【D】.江蘇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2.P1.2
【2】蕭維.企業資信評級【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5
【3】袁敏.資信評級的功能檢驗與質量控制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9
【4】肖舟.中國工商銀行信貸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5】朱順泉.中國企業資信評級方法及應用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10
【6】潘永泉,楊志英,張敬秀.基於人工智慧方法的企業資信評級【C】.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2004
【7】黃愛華.企業資信等級的熵權評估模型研究陰.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報),2007.10
【8】朱榮恩編著.資信評級【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9
【9】梁雪春,謝嶺南,陳森發,劉艷.企業資信等級的定性定量評估模型研究叨.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
【10】王一鳴,印為,石勇.基於次序邏輯斯蒂模型的企業貸款信用風險評級研究【R】.數學、力學、物學、高新技術研究進展,2008(12)卷
【1l】陳志斌.基於價值創造的企業現金流管理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5
【12】陳建煌.現金流量的經驗性評估—來自滬深股市的實證證據【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
【13】晏靜.現金流量信息功能研究:理論分析與實證【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7
【14】陸曉雯.中小企業板塊會計盈餘與現金流量信息含量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4
【15】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
【16】劉慶華.基於現金流量的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4
【17】劉格輝.基於現金流的財務風險預警研【D】.湖南大學MPAcc學位論文,2007.10
【18】張傳明,陳俊.報表收益與現金流量的決策有用性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7
【19】曹建新,王春麗.自由現金流量與盈利質量的關系研究【J】.粵港澳市場與價格,2008.6
【20】李延喜.基於動態現金流量的企業價值評估模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12
【21】史冬元.基於現金流量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研究【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1.婁爾行:《基礎會計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朱小平:《初級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陳少華:《會計學原理》,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吳水澎:《會計學原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財政部《企業會計制度》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6.[美]羅伯特﹒N.安索尼 詹姆斯﹒S.里斯 朱利﹒H.赫特斯坦:《會計學教程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美]查爾斯﹒T﹒亨格瑞、[美]瓦特﹒T﹒哈里森、[美]米切爾﹒A﹒羅賓遜:《會計學》第三版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喬世震:《會計案例》,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版。
9.陳今池《現代會計理論概論》立信會計出版社1993年版。
10.湯雲為、錢逢勝:《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宋雪婷,安鵬.試論雲南綠大地事件對注冊會計師的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3(22)
[2]丁紅燕.審計失敗及其後果--基於證監會2006-2010年處罰公告的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3]丁紅霞,丁紅燕.審計失敗:原因及對策--基於證監會2006年-2010年處罰公告的分析[J].商業會計.2012(24)
[4]魏夢瑩.新大地IPO何以被終止[J].資本市場.2012(10)
[5]唐曦.綠大地事件中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責任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16)
[6]朱清貞,嚴麗娟.「綠大地」會計造假案引發的思考--基於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會計之友.2012(16)
[7]孫毓璘.注冊會計師關註:審計過程與審計結果比較[J].財會通訊.2012(13)
[8]李濤.從綠大地事件看上市公司監管[J].財會研究.2012(06)
[9]金蕊.論審計失敗[J].現代會計.2011(06)
[10]李平,王曉敏.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的現狀和防範措施[J].經營與管理.2011(09)
[11]張博亞.綠大地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完善[J].財務與會計.2011(09)
[12]杜淑芳,李建民,馬蓓蓓.審計失敗的制度分析[J].中國農業會計.2011(03)
[13]賴麗娜.上市公司審計失敗影響因素研究[J].財會通訊.2010(13)
[14]張洪高.審計失敗的成因及後果分析[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7(02)
[15]陳志強.質疑審計失敗主流觀點[J].審計月刊.2006(13)
[16]高明華,袁清波.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財會研究.2005(03)
[17]李若山,周勤業.現代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四大局限[J].審計研究.2003(04)
[18]林鍾高,葉德剛,劉先兵.論審計失敗[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2(07)
[19]吳德林,溫天璟.論執業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J].山東審計.2002(05)
[20]孫一秀.審計失敗因素及案例分析[J].中國審計.2002(05)
[21]李爽,吳溪.審計失敗與證券審計市場監管--基於中國證監會處罰公告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2(02)
[22]侯海燕.CPA審計失敗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一份調查報告的啟示[J].財會通訊.2001(11)
[23]溫天璟,程珏.審計失敗衡量標准之研究[J].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1999(03)
[24]秦榮生.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及規避[J].注冊會計師通訊.1999(04)
[1]駱正山,信息經濟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270-278.
[2]郝慧娟.企業社會責任與融資行為關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4(03):76-79.
[3]陳金龍,謝琦君.社會責任、產權屬性與融資約束[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4(03):96-103.
[4]范明、牛剛,現代企業理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55-165.
[5]王群勇,STATA使用指南與應用案例[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6]凌江紅.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1-105.
[7]翟華雲.審計委員會和盈餘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06(6):50-57.
[8]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系統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3(3):4-13.
[9]於富生,張敏.信息披露質量與債務成本: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5):93-96.
[10]鄭新源,劉國常.審計委員會有效性研究--基於盈餘管理的視角[J].財會通訊,2008(8):98-118.
[11]葛家澍.中級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工業出版社,1999.
[12]李玉敏.中級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1]李維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31-32.
[2]王雄元,張士成,高禕.審計委員會特徵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08(4):87-96.
[3]何佳,張曉農.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研究研究報告[R].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2001年深圳綜字第0043號.
[4]林有志,張雅芬.信息透明度與企業經營績效的關系[J],會計研究,2007(9):26-34.
[5]汪煒,蔣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與資本成本[J].經濟研究,2004(7):107-114.
[6]管亞梅,王嘉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能緩解融資約束嗎.--基於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宄[J].經濟與管理研宂,2013(11):76-84.
[7]孫德美.社會責任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研宄[J].經濟論壇,2013.
[8]沈艷,蔡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與企業融資[J].金融研宄,2009(12):127-136.
[9]周小春,董平.自願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能降低公司權益資本成本嗎?[J].財會通訊,2013(04):78-81.
[10]解維敏,方紅星.金融發展、融資約束與企業研發投入[J].金融研宄,2011(05):171-183.
[11]劉凱平.企業社會責任與權益資本成本關系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2(05):3940.
[12]孫偉,周瑤.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2(20):889-892.
[13]財政部.企業會計制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4]孟凡利.會計基礎知識[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1]陳小林,陳作習.論內部控制審計動因、成本與收益[J].財會月刊,2010,(20):77-79.
[2]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孫璐.商業銀行內部治理審計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6.
[4]蔡春.審計理論結構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5]戴維斯·諾思.制度創新的理論:描述、類推與說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於玉林.試論面向新世紀的內部審計制度[J].審計研究,2000,(6):17-21.
[7]方堃.關於社會責任審計的思考[J].審計研究,2009,(3):38-40.
[8]余玉苗,黃兵海.我國上市公司戰略審計初探[J].財會月刊,2004,(3):37-38.
[9]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商務印書館,2000.
[10]諾斯.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陳青.企業社會責任審計述評與實現[J].企業研究,2010,(12):23-25.
[12]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內部審計[J].當代財經,2006,(5):119-122.
[13]何衛東.論非執行董事對於公司戰略的參與[J].南開管理評論,1999,(4):20-22.
[14]道格拉斯·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靳磊.企業戰略審計初探[J].淮南工業學院學報,2000,(4):22-25.
[16]李嘉明,趙志衛.我國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內部審計的構想[J].中國軟科學.
[17]程新生,孫利軍,耿偉雯.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改進了財務控制效果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當代財經,2007,(2):118-122.
[18]劉長翠,陳增雷.企業社會責任審計初探[J].山東經濟,2006,(7):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