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財務管理專業的投融資方向 和公司財務管理方向有什麼區別哪個前景較好
財務管理專業的投融資方向:側重於企業資金的投資和融資的研究,專業上屬於進一步深化,投資方面,比如企業購買什麼股票的投資,或者投資於什麼項目;融資方面,比如是申請銀行貸款,還是增發新股或者發行公司債券等。
公司財務管理方向:側重中公司內部經營、籌資和投資三方面的資金管理,內容相對全面,但深度相對淺些。
相對而言,建議選擇公司財務管理方向,就業面比較廣。再者,很多公司招聘時也很少關注你的研究方向,除非銀行、證券等專業性比較強的公司,如果進入一般的生產企業,公司財務管理方向比較合適。
㈡ 跟經濟有關的類似於財務管理、投資與理財、金融學等等,哪個專業好啊
財務管理會計學最好找工作!
投資理財和金融學學不到什麼實在的!
本人認為握迅,只要學精知識,不論哪個專業都有施展自己才華的平台。但從回報角度來講投資與理財、市場影銷可能回報速度快,有時會經常加班加點,可能要透支身體。而財務管理:金融學:房地產經營與估價相對來說回報周期要長些,但工作環境相對輕鬆些,生活節奏有規律,有利於身體長壽。
我的專業是投資理財,教室旁邊就是財管專業的。
投資理財專業比較好一些,因為可以考的證很多,好就業,就頌滲業范圍廣。。
專業技術含量較高,不過好好學就行了。
財務管理比較好。 投資與理財,除非是專家級別的。
是什麼層面的?
感覺學的都是一樣的。。。不過從名字上看的話,我覺得金融管理與實務會廣點。
不過學習還是學專的好。。
我建議你選擇金融與證券,這樣將來畢業就業面寬點,可以選擇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投資公司等。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字好聽,畢業出來前景不是很好,整體上是比較空洞,但是如果你英語和綜合實力本來就強,那這個專業也不差。金融學和財務管理無論你在學校咋個混,只要保證畢業,找一個工作還是相對較為容易的,這兩個專業實際層面上還是可以學到一些實在的技術,而金融學學好了比財務管理強。追求白領最好選金融學,但是必須得有水準。但總體上說,無論你選哪一個,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會存在交叉,只是各有側重點。
屬於經濟類 金融類
一般順序是這樣 **學校 經濟學院 金融專業 (證券投資方向)
畢業證上面這樣寫的
本科的金融專業:
1,不同學校略有不同,本科主要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銀行管理學、國際金融學、金融市場學、投資學、金融工程學基礎、財政學、管理學原理、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銀行風險管理、投資銀行學概論、國際信貸與國際結算、金融衍生工具等。
2、金融學(Finance)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金融傳統金融學理論和演化金融學理論兩大領域。
專科的投資與理財專業: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政治素養;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系統掌握具有良好的文字寫作、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說、寫能力,能閱讀一般英文專業資料,具有較好的計算能力,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檢索資料,熟練運用主要投資分析軟體,具有股票、期貨、債券、房地產、外匯等投資實際操作能力,具有投資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能力,具有企業財務狀況分析和投、融資管理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資產重組、產權交易實際操作能力。
㈢ 財務思維課(二)融資與管理
一、融資原則:「匹配」的雙重
融資與管理都和找錢有關。融資是企業從外部找錢,管理是企業通過降本增效,從內部找錢。
企業有兩種主要的融資方式:一種是債務融資,比如找銀行貸款;一種是股權融資,也就是找投資人。
融資決策的第一原則是,融資方式和投資項目之間必須要匹配。這個匹配有兩層意思:一是時間上的匹配;而是風險上的匹配。
1、期限匹配
短期債務用於長期項目的做法,財務管理中叫「短貸長投」。短貸長投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財務運作。
在財務高手眼中,融資決策的首要關注點,不是資金夠不夠便宜,而是資金背後的風險。「短貸長投」帶來的財務風險,遠遠要大於使用短期貸款,節省財務費用帶來的那點收益 。
2、風險匹配
一般來說,低風險、有盈利能力保證的項目可以更多考慮債權融資;沒有盈利保障,風險高的項目通常要靠股權融資。
因為投資人比債權人的風險容忍程度更高。
總結:財務高手看待融資方式有三點:
1、融資決策的首要原則是融資方式與投資項目之間的匹配。
2、「短貸長投」的融資策略雖然能夠解約財務費用,但卻會大大提高企業風險。
3、股東比債權人的風險容忍程度更高。低風險、盈利能力有保證的項目可以更多考慮負債融資,沒有盈利保障,風險高的項目通常要靠股權融資。
二、融資關系:債權人和股東的制衡之道
在資金選擇的這個問題上,金融學有一個經典理論,叫融資順序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企業在融資時,會首先選擇使用內部資金,因為自己的錢,使用成本最低。其次選擇債務融資,最後才選擇股權融資。
不是每個股東做投資決策都是基於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當企業面臨財務困境的時候,股東投資會表現的更加激進,反而更願意投那些高風險的項目。
怎麼才能平衡債權人和股東之間的關系,讓公司能夠獲得更多的外部資金呢?
1、在借款合同中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比如加一些限制性條款。
2、使用近年比較流行的、創新的金融工具,叫可轉換公司債券。簡稱可轉債了就是運行債權人按一定比例,將債券轉換為公司普通股。
三、股權結構:怎麼融資能保住控制權?
股權稀釋意味著股權結構的變化和話語權的減少。
股權比例的大幅度降低意味著什麼?
1、是對收益的影響。股份代表現金收益權。
2、是對控制權的影響。
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在設計股權結構時,使用雙層股權架構,也叫AB股制度。就是公司可以同時發行AB兩類普通股,這兩類股票都可以享受現金收益,但是它們的投票權完全不同。A類股票,一股有一票投票權;而B類股票,一股有多票投票權。其中A類股票通常由外部投資人持有,B類股票則由創始人和他的團隊持有。AB股制度本質上是將現金流權和控制權進行分離。這樣就可以讓創始人在持有少量公司股權的情況下,仍然能依靠極高的投票權牢牢掌控住自己的公司。
AB股能顯著提升企業研發投入以及專利的產出,因為創始人更看重企業長期的增長動力。
AB股的潛在風險
如果創始人團隊決策失誤,其他股東都成了決策失誤的「陪葬品」。
使用AB股結構的公司財務信息更加不透明,而且存在更多的盈餘造假現象。所以,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AB股結構是把雙刃劍,需要謹慎使用。用好了,可以提升公司業績,用不好,就會損傷小股東利益。
總結:雙重股權架構可以讓公司創始人在持有少部分股權的情況下,對公司擁有控制權。雙重股權架構的本質,是現金流權和控制權的分離。這是把雙刃劍,需要謹慎使用。
四、一股獨大:關聯交易背後的真實動機
大股東短期的付出,支持和提升上市公司的業績並不是最終目的,他們支持這些公司是希望公司繼續生存以保留未來實施掏空的機會,他們的真實目的是為了自己長期利益的最大化。
那麼企業怎麼防止被大股東掏空呢?
1、如果能在股權分配時,保證有兩個以上的大股東享受控制權。
2、引入機構投資者角色。公司的股東有兩類,一類是個人投資者,一類是機構投資者。一般來說,機構投資者每天在研究這些企業,進行投資。所以他們就能很好地利用他們的專業優勢,監督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經營運作,參與公司治理,使公司的經營更加規范化、有效化。這樣,就能減少大股東侵犯中小股東的機會。
五、融資創新:局部優化總和小於整體優化
大企業容易獲得貸款,那中小企業該如何得到貸款呢?
這幾年非常流行的融資方式,供應鏈金融。
銀行不願意貸款給中小企業,是因為他們信用水平低,怕放貸後收不回來。所以,核心是解決信息問題。
供應鏈當中的那個龍頭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較高。
市場的競爭,不再是單一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通過對供應鏈上下游不同企業之間的資金統籌安排,合理分散資金成本,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財務成本的最小化。這波操作被稱為「財務供應鏈管理」。
財務供應鏈管理背後體現了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每個局部的優化不等於整體的優化。
供應鏈金融模式,具體怎麼操作?
1、一個常見的模式是應收賬款融資。
銀行需要核心企業承諾支付供應商的應收賬款,並對他們的貸款進行反擔保。一旦出現問題,銀行可以要求核心企業承擔損失。
2、還有一種常見模式是融通倉融資,簡單說就是存貨融資。醫療器械行業常用此方法。用貨物做抵押。
解決供應鏈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核心思路,是利用信用高的第三方合作夥伴給這些企業背書、降低信息不對稱問題。
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核心企業的背書效應。
六、上市定價:把錢留在桌面上
當博弈雙方是「一錘子買賣」時,大多會選擇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但雙方如果是一場重復博弈,他們就會把重復博弈的總體利益作為更重要的衡量標准。
所以,融資定價並不是越高越好。因為大部分企業上市之後還要繼續融資。
融資決策錯誤的財務和非財務影響
定價錯誤給企業帶來的最大影響,其實不是財務方面的,而是人才方面的。
研究表明,越是質量高,對未來發展有信心的公司,越是會選擇在上市時折價發行,而不是想著「撈一筆」的心態。
財務高手看待融資定價的方式有兩個:
1、融資活動是重復博弈。重復博弈中,總體利益比單次的融資收益更重要。
2、公司可以通過「把錢留在桌面上」的折價發行方式,向資本市場發送自己是高質量企業的信號。
七、效率管理:杜邦分析法
這講是如何通過管理來降本增效。
在財務上,我們用凈資產收益率來衡量公司的經營業績和給股東帶來的回報率。
凈資產收益率決定了企業自我可持續增長能力。
自我可持續增長率是指公司在不發行新股,不改變經營政策的情況下,公司可能實現的最大增長率。
自我可持續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x留存收益率
留存收益率代表的是公司利潤中有多少留在了公司,用於再發展,而不是以分紅的形式還給股東。
所以,當公司收益率高,企業就越能自己供足,維持自我增長,而不依賴外部資金,大家對這家企業未來的發展就越有信心。
那麼,企業怎麼做才能提升凈資產收益率呢?
這個分解凈資產收益率的方法,財務管理中叫「杜邦分析法」。
銷售利潤率代表的是企業賣的產品是否賺錢,利潤高不高。
權益乘數,和負債率有關。資產負債率越高,權益乘數越大,凈資產收益率就越高。
資產周轉率,核心是一個字--「快」。周轉率越高,說明公司資產運用效率越高。
這兩年房地產企業突然開始轉型,推行高周轉模式背後的財務邏輯。
當外部銷售不能增加時,提升周轉速度是內部提升收益,也就是在企業內部找錢的一個重要方法。
杜邦分析法的貢獻,在於一個重要的財務思維,叫「分治策略」。它把一個復雜的,不知道怎麼解決的大問題,拆分成了若干個小問題,然後就可以判斷出企業在哪個方面能夠獲得提升。任何一方面問題的解決,都能夠帶動整體提升。
八、經營決策:如何篩選有效財務信息?
成本的相關性
財務高手會把信息分為兩類:一類是決策相關信息,一類是決策不相關信息。
決策相關信息,指的是那些會隨著不同的方案二發生變化的信息。
決策不相關信息,指的是那些無論哪個方案,都不變的信息。
在自製和外包的決策中,是如何分類的?
決策相關信息只那些由於外包,能夠節省下來的成本。
決策不相關信息,指的無論是不是外包,仍然會產生的成本。
在做是否外包的決策時,除了成本,財務高手更會考慮,這個產品是不是只有一家供貨商可以做。如果是的,那就自己生產,如果有許多家高質量的供貨商可以做,才會從成本角度選擇最優方案。
實際上,任何商業決策都是非常復雜的,財務只是一個決策維度。
一個信息在決策中是否相關,有兩個標准:
一個是這個信息必須會隨所選方案的不同而變化,否則就是不相關。
還有另外一條標准,就是這個信息必須是對未來的預測,而不是歷史數據。
這就是為什麼分析財務報表不能100%做對投資決定。因為財務報表中的數據是基於歷史的,它是滯後的,而股價反映的是投資人對公司未來經營績效的預期。
市盈率=每股價格/每股利潤
財務高手用的每股利潤不是公司已經實現的利潤,而是公司未來12個月的預期利潤。
未來利潤才是投資決策最相關的信息。
九、成本識別:經營決策的決勝因素
在財務上,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這些非直接費用,被統稱為「間接費用」。間接費用也是產品成本的一部分。
錯誤的財務分析,會直接導致錯誤的經營決策。
用產量作為標准來分配間接費用,是傳統的做法。
作業成本法:驅動成本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背後發生了某項活動。所以成本分配的基礎,不是產量,而是背後涉及哪些活動。
總結:在管理者眼中,看待成本的方式有兩個:
1、生產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2、精準的成本計算,首先需要精準的「成本動因」,也就是和某項活動最相配的計量維度。
十、反噬效應:怎麼判斷一項財務決策的好壞?
前期的投入,後期需要攤銷費用,就叫反噬。
研發投入資本化雖然提高了當期利潤,但實際上卻留下了一系列「後遺症」。
有些擁有大量固定資產的企業,為了降低每年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提升當期利潤,可能會刻意拉長折舊年限,放慢折舊速度。但是折舊年限拉長,也意味著未來有更多年的利潤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改變折舊政策的反噬效應。
人力資源的反噬效應
技術員工比例和企業表現之間的關系是倒"U"形的。技術人員開始增加時,對企業確實有益處;但比例過高以後,就會開始對企業的創新產生和整體業績產生「反噬效應」。技術員工比例越高,其話語權和重要性也會增加。他們就會要求更多的工資和薪酬,導致企業承受過多額外的成本。另外,技術員工過多,很容易產生「搭便車」現象,也會對企業績效產生負面作用。
企業估值的反噬效應
每一輪融資估值都會被推高,超過企業價值本身。企業上市時會出現股價破發現象。這個現象被稱為「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也就是企業估值的「反噬」效應。
十一、管理變革:人人都是一張利潤表
企業作為整體是一張大的利潤表,員工就是其中一張小的利潤表,如果每個人給企業貢獻了最大的利潤,企業當然就能給股東貢獻最大的利潤。
公司的部門按照是否產生收入劃分為「利潤中心」和「成本中心」。利潤中心的部門考核利潤,成本中心的部門考核成本。
這樣做會出現問題。
1、部門之間的目標不一致。
2、部門之間無形中築起了一道牆。
凡牆都是門。
內部市場鏈機制。具體怎麼實施?
1、轉移定價(根據外部市場定價)
2、成本加價。就是在生產成本上加一點利潤,轉移給其他外部門的價格。
管理高手這樣運用財務知識管理企業:
1、無論部門的屬性,是否直接面向市場,每個部門都是利潤中心。
2、當人人想的是利潤最大化的時候,企業的整體利潤就是最大化的。
3、建立企業內部交易市場,通過轉移定價的方法,可以讓所有部門都成為利潤中心。
㈣ 財務管理和投資學有什麼區別
不太相同,雖然有關聯,不過投資學主要是分析各種金融產品價格的,財務管理則側重於公司金融,項目評估,融資結構等方向.財務管理、會計、投資學是三個聯系緊密但又各有側重的學問,會計是最基礎和專業性、技術性的學科,財務管理主要是針對管理者(經理層)的,投資學則是針對出資人的(股東、董事等當然還有套利者)。
㈤ 財務顧問業務和證券投資咨詢業務有何區別就是容易分不清楚,簡單明了就行,謝謝
1、性質不同:證券投資咨詢業務是取得監管部門頒發的相關資格的機構及其咨詢人員為證券投資者或客戶提供證券投資的相關信息、分析、預測或建議。財務顧問業務是商業銀行根據客戶的需求,利用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及其他社會資源,為客戶的財務管理、投融資等活動提供的咨詢等服務。
2、特點不同:財務顧問業務是為上市公司的債權人、債務人對上市公司進行債務重組、資產重組、相關的股權重組等提供咨詢服務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定的其他業務形式。投資顧問業務的基本要素是提供證券投資建議、收取服務報酬,其功能是幫助客戶實現資產增值。
3、服務對象不同:面向公眾的投資咨詢業務,為簽訂了咨詢服務合同的特定對象提供的證券投資咨詢業務,為本公司投資管理部門、投資銀行部門的投資咨詢服務。財務顧問業務則不是。
(5)財務管理與投融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企業方和投資銀行或者融資顧問簽署服務協議。這份協議包含投資銀行為企業獲得私募股權融資提供的整體服務。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上好的中介也是會有底線的,有些投資銀行是會對企業進行初步的篩選,覺得這家企業靠譜之後才會接這項服務,而不是給錢就做。
通過盡調的數據,投資銀行與企業共同為企業設立一個合理估值,同時准備專業的私募股權融資材料(每家機構不同,准備的資料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