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2017a股市場融資總額

2017a股市場融資總額

發布時間:2024-05-19 16:46:36

Ⅰ 2020年十大退市:風雲變幻,山雨欲來

新年來臨之際,滬深交易所給億萬股民送上了一份「大禮」。 2020年12月31日晚間, 滬深交易所發布退市新規,規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為什麼說是大禮?A股本質上是價值投資,讓該退市的早點退市,加快新陳代謝,是市場投資走向成熟化的體現。只有市場成熟了,良幣驅逐劣幣,炒作空間小了,股民才能少吃悶虧。

雖說車到山前必有路,但 總有那麼一些股票,走著走著,就走到了所有路的盡頭 。2020年退市公司創下 歷史 新高,達到了16家。也就是說,有近百萬股民慘遭悶殺。吃一塹長一智,為了長個記性,必須看清這些退市股的真實面目。

01

一匹馬

A股30年,一路走來,多少上市公司來了又去,如匆匆過客。神州長城1992年登陸資本市場,奮斗28年的「老兵」,也終於走到了退市這一步。

神州長城的沒落,本質上是由建築行業回款周期長、資金壓力大的行業特點造成的。2015年開始,神州長城激進的快速擴張,是釀成今日無法挽回局面的根本原因。

彼時,神州長城在國內布局醫療產業、大量承包政府PPP項目,在國外開展「一帶一路」工程建設,業務范圍甚至遠及緬甸、印尼、斯里蘭卡等地區。

但是,工程承包量激增帶來的後果是債務高企,截止2019年第三季度,神州長城負債率已經高達115.9%。由於PPP項目投資規模大、回款周期長,神州長城的短期償債能力不足6%,壓力可謂巨大。

在此情況下的神州長城,身不由己地陷入業績巨虧、負債飆升、資金鏈斷裂的連鎖反應中。2016年,神州長城股價還有15元、市值高達245億。退市前夕,股價已只餘3毛錢。

滄海桑田,從當初意氣風發的小馬駒,到如今氣息奄奄的老驥,神州長城終究沒有挺到自己的30歲生日

02

兩頭牛

此牛是牛氣沖天的牛,也是對牛彈琴的牛。

1)暴風

首先向我們走來的1號選手,是大家的老朋友暴風退,雖然很多人還是習慣叫它暴風影音。那些年,iPhone4剛剛問世,智能機還未普及,暴風影音和天天動聽,承載了多少人的青春回憶。

乘著2015年牛市的東風,暴風集團在A股閃亮登場。甫一上市,便一舉創下28個一字漲停,豪奪新股股王的桂冠, 市值最高時,曾超過400億元。 然而只牛了一年不到的時間,暴風集團股價便急轉直下,此後一路向南,再也沒有回頭。

暴風的崛起和隕落,都與其創始人馮鑫息息相關。2014年,暴風影音在中國PC端視頻軟體里排第二,但馮鑫並不滿足於一個小小的播放器生意。

上市後,他將公司戰略轉型為VR、 體育 、電視幾條主線,並大舉進行收購。結局可想而知,VR直到如今也不能說完全成熟,而 「All For TV」 的結果也只能是 all die ;至於 體育 生意,則直接將馮鑫送進了監獄。

在收購英國 體育 版權公司MPS時,馮鑫因為在融資過程中存在行賄行為被公安機關控制。之後市場趨緊,暴風集團陷入了經營下滑、資金鏈斷裂的痛苦境地,終於被證監會調查、摘牌。

令人唏噓的是, 退市時,其市值已經連一億都不到了

2)樂視

同樣對 體育 產業充滿熱情,2號選手賈躍亭的樂視,也在2020年7月21日結束了自己在A股市場被嫌棄的一生。

樂視也曾風光八面。2010年樂視網以 「網路視頻第一股」 之姿在創業板上市,隨後幾年,樂視影業、樂視 體育 、樂視雲、樂視 汽車 相繼成立,2015年,樂視網成為BATJ後第五隻千億市值 科技 股。 鼎盛時期,其市值高達1700億

踏足山巔之後,樂視開始墜入低谷。沒有無所不能的人,拍電影、做手機、造車,賈躍亭雖然能忽悠,但再多的錢也不夠幾個爐子一起燒。最後,錢沒了,人跑了,帝國崩塌,一地雞毛。

炒得越高,跌得越慘。兩位影視圈大佬, 一個出不去、一個進不來 。昔日榮光滿身時,不知道腳踏實地做好產品,只曉得蠻牛一般橫沖直撞。到如今這般田地,著實可憐、可嘆。

03

三隻老虎

虎落平陽,時也命也。

1)凱迪

12月16日,凱迪退迎來自己在A股市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這家上市超過20年的老牌企業,倔強地邁出了自己在A股市場第3個10年的第一步。然而這一步太過沉重,以至於老一輩股民來不及回顧它的往日輝煌,就匆忙收場。

作為曾經的 「生物質發電第一股」 ,凱迪退毋庸置疑是當時A股最閃耀的「明星公司」之一。2012年的股東大會上,時任董事長陳義龍意氣風發,揚言要在2020年走進世界500強。 2015年牛市階段,凱迪退市值一度超過210億

退市之前,凱迪退市值已不足6億。如今再回顧陳義龍許下的宏願,不免有諷刺之感。說是一語成讖,也不為過。但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2009年開始,公司前身凱迪電力收購9家生物質電廠,正式切入生物質發電行業;2012到2015年間,又先後收購89家生物質電廠、58家林業公司及數家風電、水電公司。

大舉擴張並未取得應有成效,2017年以來,公司開始陷入連續虧損,幾年間累計虧損額超過100億元;並且反而令公司債台高築,2014年底總負債突破100億元,2015年底翻倍,如今總負債達300億元。最終黯然退市,只能說正應了那句話: 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

2)銀鴿

命運相似的還有銀鴿,這家登陸A股超過20年的資本市場老兵,曾是河南規模最大的造紙企業之一,曾有 河南造紙王」 的美名。

但從2011年開始,銀鴿業績長期低迷,2011年至2019年,銀鴿扣非凈利潤合計虧損超28億元。今年上半年,銀鴿營收再次下降60.9%,凈利潤虧損超過1億元。

經營情況下滑,又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遭到證監會立案調查,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地方國資漯河發投的雪中送炭也沒能拯救銀鴿一路下行的股價,最終,銀鴿連續第2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1元),成為A股市場又一家面值退市公司。

在造紙業「金九銀十」的旺季來臨前,銀鴿退市的命運已被寫就。曾經令河南驕傲的鴿子,再也無法起飛了。

3)銳電

銳電的名頭絲毫不輸於上述兩家公司。 2011年初上市時,也是 千億市值、叱詫風雲的風電一哥 ,90元/股的發行價創下滬市有史以來最高發行價紀錄,是名副其實的「風電第一股」。

堅實的業績、良好的成長性,銳電怎麼會走到退市這一步?

自作孽,不可活,不得不說,銳電的操作實在太騷了,活生生把自己玩到退市。上市後,銳電先後在2011年、2012年、2014年實施了3次高送轉,股本擴大為原來6倍,股價也隨之降到1/6。

並且,銳電擴大股本是為了吸引更多股民買入,但其自身沒有良好的業績支撐。上市當年,銳電凈利潤從2010年的28.6億暴降至6億,此後連續多年虧損,據統計,2011年至今,銳電合計虧損金額超過100億元。

連年虧損加高送轉,使銳電的最高股價保持在90元的發行價,此後股價一路向南,終於跌破1元大關,成為2020年面值退市第一股。

昔日王者落得個慘淡收場,不能不令人哀之。但話說回來,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04

四隻鼠

這里的鼠不是可愛的傑瑞,而是蛇鼠一窩之鼠,人人喊打之鼠。

1)千山葯機

千山葯機成立於2002,2011年登陸A股之後,憑借「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等概念,以及收購和資產重組等手段,市值一度達到300億元。

但多項醫學專利和頻繁的投資並未能持續轉化成良好的業績。2018年,千山葯機虧損24億,2019年虧損7個億,今年一季度,該公司已經虧損近2億元。

光是虧損也還罷了, 從2015年開始,千山葯機業績造假率幾乎達到100% 。2015年,千山葯機虛增收入7950.5萬元,占當年年報披露利潤總額的96%;2016年虛增利潤總額3.6億元左右,占當年年報披露利潤總額的160%以上。

除了財務造假,千山葯機實控人和董事長劉祥華還夥同其弟劉華山操控公司資金往來。經查,2017年,千山葯機轉入二人賬戶資金額高達19.4億元,二人賬戶轉回千山葯機資金額則是8億元;截至2017年底,兄弟二人實際違法佔用千山葯機資金余額超過10億元。

如此膽大妄為,實屬十惡不赦。中國證監會做出對劉祥華和劉華山罰款及終身禁入證券市場的決定,可謂是二人罪有應得。只是千山葯機黯然退市,苦的是近5萬股民。

2)金亞 科技

與千山相比,金亞 科技 的作為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市初期,金亞 科技 一度被打上 「電視 游戲 第一股」 的標簽,股價在2015年一度漲至近70元。但在2018年3月,證監會公布了這家公司通過虛構客戶、虛構業務、偽造合同、虛構回款等方式虛增收入和利潤,騙取首次公開發行核準的罪行。

公司實際控制人周旭輝隨後因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罪被四川省公安廳直屬公安局刑事拘留,金亞 科技 股價也一路狂跌, 2018年8月停牌之前,收盤價已不足1元

最可惡的是,因為欺詐發行,金亞 科技 受到海量投資者的索賠訴訟,法院判令公司賠償原告損失金額合計約4451萬元,但金亞 科技 並未及時支付賠償款項。截至今年一季度,其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約不足400萬元。

直到退市,投資者依然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

3)龍力生物

龍力生物在2015年市值曾達到125億元,截至退市,超過110億元市值灰飛煙滅。 股價更是從20元上方的高點暴跌9成。

曾經,龍力生物還獲得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認證,是山東禹城的城市名片之一。但最終也因財務造假被證監會公開點名。不由得讓人感嘆:好你個濃眉大眼的,也叛變了!

龍力的垮台,還要從一起違約說起。具體是龍力生物因未償清向中海信託的1.37億元借款而構成違約。但奇怪的是,龍力生物當時還手握9.36億貨幣資金,負債率也僅為30.46%,看起來不像是會構成債務違約的樣子。

隨後證監會下場調查,不查不知道。2017年,龍力公布的年度凈利潤預期盈利1.17億至1.76億元。但遭調查後,公司隨後將年度凈利潤預期下調至 虧損34.8億元 。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公司虧損額合計達到71億元。前後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龍力生物因為系統性造假突出,被點名列入4個典型案例之一。去年7月15日正式摘牌退市,也算是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4)保千里

在所有造假、欺詐的退市股中,保千里可謂是惡中之花。從上市之初,這只股票就充滿了罪惡和謊言。

保千里原本業務是運營以影視技術為核心的功能性產品,上市之後,庄敏通過轉型VR、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方向,和眾多的收購和投資,促使保千里股價一飛沖天, 巔峰時期,甚至達到近30元每股,市值高達700億

2017年,證監會曝光了保千利用虛增采購協議虛增企業估值,多騙了上市公司1.29億股股票的罪行。事發之後,庄敏跑路失聯,保千里3年虧損超百億的事實泄露,公司股價一瀉千里,700億市值幾乎煙消雲散,9萬多名股民慘遭悶殺。

05

結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A股要保持清澈,一定要增強流動性。所以, 除了開放源頭活水,「死水」的出清同樣重要

據說,新頒布的這份新規有 「史上最嚴退市制度」 之稱,市場普遍認為,2021年A股退市數量或大幅提升,到底會提升到何種程度,咱們且拭目以待。但就算達不到美股年均300家,估計也要遠遠超出目前的水平。2021,勢必成為A股加速「出清」大年。

Ⅱ A股反思中企為何熱衷境外上市

中企為何熱衷境外上市?A股是否該反思?

專家認為,在當前A股市場連續多年低迷,IPO門檻高、排隊多,美國股市回暖等因素的影響下,在內地上市已不再是企業的唯一選擇,境外資本市場已不再遙不可及,未來將會有更多等不起的中國企業出海。

人民日報:中企熱衷境外上市 A股是否該反思

今年以來,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新浪微博等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紛紛計劃赴美上市,預計今年在美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國企業數量或達30家,創下近3年以來的新高。專家認為,在當前A股市場連續多年低迷,IPO門檻高、排隊多,美國股市回暖等因素的影響下,在內地上市已不再是企業的唯一選擇,境外資本市場已不再遙不可及,未來將會有更多等不起的中國企業出海。

境外上市再現新熱潮

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啟動赴美上市申請,使得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的新一輪熱潮引發廣泛關注。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共有43家中國企業赴美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金額高達39.9億美元;2011年前5個月赴美上市熱度依舊不減,在5月4日至12日的僅僅幾天之內就有人人網等4家互聯網企業集中登陸美國資本市場,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海外上市熱潮。截至2013年底,已有超過300家來自中國的公司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

同時,香港證交所也是大部分中國企業出海的熱選。數據顯示,僅2013年,香港市場就分得了國內企業海外上市總數的84.8%、融資總額95.6%的市場份額。事實上,在海外上市地點的選擇上也呈多樣化態勢發展,2013年海外上市的66家企業,就分布於香港主板、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和倫敦5個市場。

制度缺陷致民營外流

中國企業為何要舍近求遠,對海外上市如此熱衷呢?

其實,這只是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無奈的選擇。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本報記者表示,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國內A股市場IPO標准過高,尤其注重公司過去的盈利能力和凈資產規模,這一工業版本的IPO標准將許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及互聯網公司拒之門外;二是國內A股市場IPO實行行政審批制,其實質是由監管部門代替投資者對發行人的盈利能力、成長性及投資價值進行排隊、打分、投票,它直接導致IPO程序繁瑣、排隊時間冗長,進而形成優中選優、好中選好的飢餓營銷效應。在這種體制下,一方面使得原本不低的IPO標准水漲船高,另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IPO門檻及時間成本,導致IPO風險暴增。企業一旦過會失敗,前期投入全部白費,甚至會致使該企業元氣大傷;而一旦成功過會,發行人和承銷商便會報復性地推高新股發行定價,以致IPO身價暴漲。這正是新股三高的絕症病因及制度缺陷所在,也是民營企業傷不起的真正原因。

此外,等不起也是企業望A股而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A股主板和中小板在審企業450餘家,創業板在審企業230餘家,企業排隊積壓現象較為嚴重。因此,證監會日前也表態鼓勵和支持企業除在A股市場上市外,選擇在新三板掛牌、到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融資發展。

做足功課避免跟風

然而,境外市場也並非遍地都是黃金,水土不服造成的各種風險不容忽視。2011年美國資本市場颳起的中概股欺詐旋風,已經讓國內企業感受到了一陣陣刺骨的寒風,受財務造假丑聞和做空機構惡意打壓影響,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曾一度遇冷,不少中國公司被迫退市的例子也並不鮮見。

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尤其是到美國股市上市,它們更多地是看到了美國注冊制的高效與低成本,但它們卻忽視了美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嚴厲與高效。董登新表示,從表面上看,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的IPO成本較低,但接受監管的成本卻是十分昂貴的。除了會計准則及相關法律在中美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外,更重要的是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和准確性,大部分企業很難適應,這也正是美國監管層及投資者普遍喜歡對中國企業找麻煩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資企業赴美上市,切不可盲目跟風。董登新表示,首先一定要審慎權衡利弊得失,尤其是要契合公司發展戰略需要;其次要學會入鄉隨俗,必須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誠信地接受美國監管部門的監管;此外,要懂得尊重投資者和股東,學會股價管理和危機公關,維護公司的市場形象。

Ⅲ 融資租賃企業有多少資產上市公司情況如何

融資租賃業務正成為上市公司的「新寵」。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統計,8月以來,包括金固股份、皇庭國際、長榮股份、方盛制葯等在內的近30家上市公
司涉足或加大融資租賃業務,參與形式包括設立或收購融資租賃公司、開展售後回租業務等。業內專家認為,我國融資租賃業正處於從粗放發展向穩定性競爭過渡階
段,協同產業鏈的發展才是未來主流的發展方向。

融資租賃是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租賃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對供貨人的選擇,出資向供貨人購買租賃物件,並租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則分期向出租人支付
租金。它是一種集融資與融物、貿易與技術更新於一體的新型金融產業。商務部日前發布的《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報告(2016-2017)》顯示,截至
2016年底,全國融資租賃企業資產總額21538.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4%。

記者了解到,目前A股市場上,以融資租賃作為主業的公司只有渤海金控,其他企業主要以子公司的形式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如中航資本、東莞控股、廣匯汽車、柳工、摩恩電氣、申通地鐵、華鐵科技、金洲慈航等,還有各大銀行下設的金融租賃公司。

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融資租賃行業雖然經過了前幾年的快速發展,但整體從行業內分部門、分地區來看,發展存在不均衡,市場滲透率不到5%,遠低於成熟市場15%至30%的水平,並且業務模式趨同,盈利模式相對單一。目前,該行業正處於從粗放發展向穩定性競爭過渡階段。

話題是炒熱的,不過確實很成功。

Ⅳ 招商策略:股權轉讓激增的原因、影響和投資機會深度分析

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國有企業改革「兩類公司」後國有股權無償劃轉事件的增加,另一方面民企融資增速持續下行,股權質押枷鎖下民企通過股權轉讓來尋求出路。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也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派宴關系, 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而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此外在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部分資方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從而為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核心觀點

2018年股權轉讓的四大特徵:(1)整體股權轉讓的規模和次數明顯增加。 2018年以來共發生518起股權轉讓事件,合計交易金額為5321億元,大幅高於2016年的3500億和2017年的4100億的規模。 (2)民企股權轉讓的金額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8年至今,民營企業共272家存在股權轉讓,大幅高於2017年。其中,國有法人作為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受讓方的股權轉讓金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轉讓金額為317億,轉讓家數為35家;遠高於2011-2017年平均值。 (3)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數量增加。 2018年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事件為87次,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 (4)股權折價轉讓的比例有所提升。近三年看,存在折價情況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提升。 由2017年的80件折價轉讓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折價比例也從56%上升至63%。

出現以上特徵的原因及背景: (1)在信用收縮的背景下,上市企業大股東大量通過股權質押尋求融資,隨著小市值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質押風險的不斷暴露, 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謀求化解質押風險。 (2)國企改革政策背景。「兩類公司」帶來大量無償劃轉。隨著改革深化, 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3)產業集中度提升。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對市場的影響: (1)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本來需要在二級市場拋售的股票被接盤方吸收,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如化解強行平倉帶來的賣盤壓力以及減少因直接減持對股價的沖擊。 (2)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3)為新一輪的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有助於推動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於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並購重組的大年,部分資方可能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1)通過股權轉讓化解質押危機的公司可能迎來補漲。(2)更換實際控制人後可能面臨主營業務的讓皮變化。(3)「兩類公司」的實施帶來的投資機會。 受益「兩類公司」改革,目前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已經無償劃轉了坦羨差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幫助優化國有資本運營,或將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率。

風險提示:股權轉讓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目錄

01

2018年以來股權轉讓的四大特徵

1、 整體股權轉讓的規模和次數明顯增加

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頻頻發生。據我們統計,自2011年以來,股權轉讓的交易金額和次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以來共發生518起股權轉讓事件,合計交易金額為5321億元,大幅高於2016年的3500億和2017年的4100億的規模。存在股權轉讓的上市公司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共有445家上市公司發生股權轉讓,佔A股12.5%;大幅高於2017年的283家。

2、 民企股權轉讓的金額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1年以來,民營上市公司轉讓金額和次數大幅提升。2018年至今,民營企業共272家存在股權轉讓,大幅高於2017年的160家;2018年轉讓金額為1927億元,較2017年1616億元上漲19%。

其中,國有法人作為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受讓方的股權轉讓金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轉讓金額為317億,上市公司轉讓數量為35家;遠高於2011-2017年61億的年平均轉讓金額,8家的年平均轉讓上市公司數量。

3、 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數量增加

我們對所有股權轉讓事件進行統計整理,通過《權益變動報告》判斷是否存在上市公司控制權變更的情況。(對於控股股東變更,但是實控人不變的情況,尤其是國有企業間的無償劃轉,我們將其視為不存在控制權變更)

2018年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事件為87次,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從佔比上來看,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佔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為2.44%,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比例,因此2018年股權轉讓事件中涉及控制權變更的數量也屬於近幾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4、 股權折價轉讓的比例有所提升

我們分析了股權轉讓的折價情況,對比2017年和2018年的股權轉讓數據。

對比規則:剔除未註明轉讓價格的數據,對比轉讓價格與首次公告日價格,判斷是否存在折價出售情況。折價率=1 - 轉讓價格/首次公告日價格。

近三年看,存在折價情況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80件折價轉讓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同時2017年折價比例為56%,2018年折價比例上升至63%。對比2017和2018年的具體折價情況,2018年折價0-20%的事件個數遠高於2017年。

02

股權轉讓「四大特徵」出現的原因及背景

1、 市場走勢和融資環境——股東通過出讓股權尋求出路

2016年至2017年,市場風格偏向於大盤股。大盤指數(申萬)從2016年初的2300點上漲至2018年初的3600點,漲幅超過56%;與之相反,小盤指數(申萬)大幅調整,最高從5800點下跌至2018年10月的2900點。

小市值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大股東股權質押不斷觸及平倉線。隨著質押風險的不斷暴露,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謀求化解質押風險。

另一方面,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信用收縮。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期間,《資管新規》出台後,對銀行資產端的監管逐漸從「查」正式轉向「治」,開始實質性壓縮剛性兌付的銀行理財業務,部分社融項目開始轉正為負。上市企業大股東只能通過股權質押尋求融資。

伴隨「金融去杠桿」的常態化,政府開始施行結構性去杠桿。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只要還存在由於監管套利所形成的資金空轉,金融去杠桿就仍需繼續。因此在短期內,民營企業仍然較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另一方面,A股市場遭遇「黑天鵝」,股價受挫,導致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方式融資觸及平倉風險。在質押風險疊加市場情緒低迷,A股持續下跌背景下,大股東只能通過股權轉讓尋求出路。

2、 國企改革政策背景——「兩類公司」帶來大量無償劃轉

隨著改革深化,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國務院自2014年提出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建設以來,不斷擴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范圍。2017年下半年,地方國資委紛紛改建和組建國資投資、運營公司。2018年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國有資產的改革方向,推進 「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建設,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從「管資產」向「管資本」方向轉變。

自2014年兩類公司試點啟動以來,已經在10家中央企業開展試點,同時在122家地方國有企業開展試點。目前的1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主要包括了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和8家投資公司(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神華集團、寶武集團、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和保利集團)。

從公司的運作模式來看,兩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均在打造自己的基金系,通過發起設立基金進行股權投資,並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到國有資本的投資和運營中,實現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及優化產業布局。目前兩公司已經成立的基金總規模近9000億元。這些基金為國企改革提供了融資的新渠道,同時通過參與中央企業的IPO、市場化債轉股、股權運作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高了資本的運營效率。

尤其在A股下跌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暴露的情況下,各地國資運營公司對上市公司施以援手,以紓解上市公司流動性壓力。

3、 企業經營環境——產業集中度提升

我們對比了統計局公布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和利用利潤總額累計值計算的同比,在2017年8月以來,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累計同比」和「累計值同比」出現了嚴重的偏離,而且這一差值越來越大。2018年10月,利潤總額累計同比為13.69%,而利潤總額累計值同比為-11.59%。

事實上,統計局公布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是規模以上(年收入200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而隨著企業盈利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情況的波動,部分營收規模降至規模以下的企業則被剔除了統計范圍,而「累計同比」是按照可比口徑計算,意味著可比口徑下增速尚可,但大量退出統計范圍的企業經營出現了惡化,背後代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升。

03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對市場的影響

1、 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股權轉讓為市場供求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從轉讓方角度,大股東減持或股權轉讓作為市場的供給端;從受讓方角度,國資接盤或者引入戰略投資者,作為市場新的需求端,而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使得微觀股票供需出現了一些變化,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本來需要在二級市場拋售的股票被接盤方吸收,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

(1) 化解強行平倉帶來的賣盤壓力

伴隨「去杠桿」的不斷深化,民營企業融資難導致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來獲得融資,但受市場波動,出現了大量股權質押風險,而大股東一旦資金鏈緊張就會導致股權質押風險實質性暴露,帶動股價下跌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大股東的資金壓力,而在外部資金無法馳援的壓力下,尋求股權轉讓來化解股權質押危機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並且通過這樣的方法化解危機具有幾大好處: 第一,市場因股權質押風險帶來的拋售壓力減少;第二,新的接盤方可以給市場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2018年股權轉讓一共518起,其中大股東質押比例為100%的共30起,質押比例超過50%的共232起。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公司質押比例的提高,大股東的質押比例也通道上移。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轉讓化解了部分質押風險,例如:

上市公司質押比例最高的為印紀傳媒80.71%,其大股東質押比例為98.46%;2018年1月,印紀傳媒控股股東將其部分股權轉讓給安信信託,以化解其面臨解壓的質押風險。

另一方面,地方國資接盤,對於民營企業而言,在「去杠桿」的大環境下,取得政府信用背書,方便企業融資。前文我們統計過,2018年民營企業轉讓給國有法人的股權轉讓事件共40起,大股東質押比例超過50%的35起。例如:

永清環保質押率為63.33%,大股東質押率為99.36%,其大股東通過向地方國資平台湖南金陽投資集團轉讓質押股權,一方面化解了部分股權質押風險同時並未改變公司大股東控股情況,另一方面為公司引入新的國有資本戰略股東,從而優化和完善股東結構,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高公司資信等級。

(2) 減少因直接減持對股價的沖擊

除了因為股權質押風險暴露帶來的被迫轉讓,對於那些具有資金需求而需要減持的重要股東來說,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相比於二級市場直接減持,股權轉讓可能是更優的選擇。 從數據上來看,2016年總減持規模為2597億元,而2018年減持規模僅為1735億元,如果股東在股價下跌的情況下進行減持,或將造成股價進一步下跌, 因此股東不如將股權折價轉讓給實力較強的受讓人,資本市場反而會給出想像空間,對於轉讓方或者受讓方可能是雙贏的局面。

2、 「無償劃轉」激發國有企業活力

2018年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國有資產的改革方向,推進 「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建設,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從「管資產」向「管資本」方向轉變。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企業的兩層架構,變成政府--資本運營平台--實體企業的三層架構組織形式,實現政企分離。

受益於考核機制的轉變,今年以來國資運作活躍,國資受讓上市公司股權事件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從2017年初至今,以國有法人為受讓人的股權轉讓事件,股權轉讓市值和事件數量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8年7月份之後,國有法人受讓的事件大幅提高,僅11月就有23起。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的事件也大幅提升。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

同時,自今年9月以來,多地政府加快推進國企改革方案,各部委積極發聲支持國企改革方案。

3、 為新一輪的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有助於推動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於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並購重組的大年,部分資方可能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今年以來,市場持續下調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暴露,為緩解流動性壓力,政策回暖。其中關於並購重組松綁的政策短期內密集出台,並且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講話中也多次明確表示要積極支持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充分彰顯出監管層對並購重組市場的鼓勵與支持。

近期並購政策的調整主要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在發新股份購買資產中通過價格調整機制保護公司利益;並購非金融類資產少數股權的,取消財務指標限制;為符合一定條件的並購重組開通快速通道(小額快審、新增符合條件的特定行業);放鬆對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資金用途限制;縮短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時間期限;擴大並購重組參與主體范圍(包括允許私募股權基金參與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交易對方涉及200人公司的明確經中介機構合規性核查後可以依法參與並購重組活動)。

在2018年中,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共87起,市值主要分布於10-50億區間:國有受讓事件分布較為分散,而非國有受讓事件主要集中於10-50億區間。主要是因為伴隨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 中小市值企業作為「殼」的價值被重新考慮,部分資方可能會通過股權轉讓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04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

1、通過股權轉讓化解質押危機的公司可能迎來補漲

我們篩選了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大幅降低了質押比例的上市公司:

2、 更換實際控制人後可能面臨主營業務的變化

我們整理了實控人變化後可能面臨主營優化或者改變的上市公司:

3、 「兩類公司」的實施帶來的投資機會

受益「兩類公司」改革,目前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已經無償劃轉了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幫助優化國有資本運營,或將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率。

(文章來源:招商策略研究)

閱讀全文

與2017a股市場融資總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邁特醫療股票 瀏覽:384
軍工細分龍頭股票 瀏覽:770
金融機構大額交易發生後 瀏覽:122
定期理財與貨幣基金哪個更安全 瀏覽:827
基金理財年利潤多少合適 瀏覽:363
關於我行代理貴金屬優勢的說法 瀏覽:772
金融機構監管文件 瀏覽:539
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會計分錄 瀏覽:602
融資租賃牌照價值 瀏覽:377
金一文化交易軟體 瀏覽:318
天富寶貴金屬官網安全嗎 瀏覽:894
三立期貨全國服務中心 瀏覽:48
興證期貨郵箱 瀏覽:406
保險公司業務員傭金如何扣稅 瀏覽:363
期貨冠軍資金管理 瀏覽:826
外匯做市商自己做交易 瀏覽:523
大宗商品價格低迷 瀏覽:428
基金理財小白訓練營 瀏覽:813
中國外匯交易的中心 瀏覽:578
融資項目的實際投資者是指 瀏覽:46